第7课_戊戌变法--高考历史总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15
考点7:戊戌变法【考纲要求】【自主复习】一、戊戌变法的背景(或条件)1、时代背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客观原因)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根本原因)⑴原因: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爱国心和利润的驱使兴起了一次实业救国高潮。
⑵意义: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变法运动掀起。
3、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公车上书)4、思想基础: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
⑴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①时间:19世纪60年代以后。
②原因(来源):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③代表:王韬、郑观应等。
④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政治上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
⑤意义:早期的维新思想,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⑵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局限性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刚起步,民族资产阶级还未形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因此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不完整、不成熟的。
主要表现在:①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②没有付诸实践。
但也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他们的思想为维新派的维新思想提供了思想理论准备。
⑶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①时间:19世纪90年代②康有为:活动: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
思想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
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意义: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③梁启超:在上海的《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提出只有实行变法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中国维新变法思想与法国启蒙思想的比较。
⑴中国维新思想:要求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第7课戊戌变法一、教学目标1、史实:公车上书《时务报》与《天演论》百日维新戊戌政变2、史能:(1)归纳整理:维新变法从思潮萌发到拉开序幕,再发展到高潮阶段的演进历程。
(2)分析说明:“百日维新”的政策措施的目的意图。
(3)分析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影响。
3、史识:(1)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在国势危难之间,决心救亡图存,向先进的西方学习,矢志改革,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而不懈努力。
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探索真理的崇高精神永垂史册。
(2)戊戌变法宣传的进步思想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它的失败教训也唤醒了更多的进步人士走上民主革命之路。
二、教学要点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在维新变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难点:顽固派为什么要镇压变法运动和戊戌变法留下的历史教训。
三、教学过程导入:中日甲午战争的结局怎样?《马关条约》的影响有哪些?解题:戊戌变法与维新变法运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1898年),是维新变法运动(1895-1898年)的高潮。
第7课戊戌变法一、公车上书1、原因(1)甲午战争击碎了中国人对洋务自强的美好憧憬;(2)清政府在战争中残败的严酷事实表明,仅仅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不能使中国富强;(3)甲午战后,东西方列强对华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4)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人士挺身而出,发起维新变法运动;(5)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成为导火线具体分析:(1)形势特点: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深重这场战争破灭了中国人洋务自强的梦想,事实告诉人们,仅仅向西方学习器物(科技产品)而不学政治体制中国无法富强。
战后,东西方列强加剧对华侵略,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先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又一次上书,使光绪帝深受震动,下定决心“不甘作亡国之君”。
甲午战后,举国上下,民族意识觉醒。
很快,中国的土地变成了列强的势力范围和租借地,中华民族危机深重。
第7课戊戌变法【学习目标】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的影响(∨∨∨)【知识梳理】(自主学习)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2、公车上书的时间是年,当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和,邀请各省参加科学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反对和请求。
3、公车上书后,和创办。
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继续宣传。
4、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5、维新派组织,标志着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6、强学会的机关报是。
(阅读“百日维新”一目,做7—15小题。
)7、戊戌变法的时间是,按照维新派的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
由于这一年是旧历的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又由于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为“”。
8、在戊戌变法过程中,直接触及了顽固派利益的是。
9、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标志是以为首的派,发动了。
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下令逮捕维新人士,、逃往国外,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
10、“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这句话是说的。
11、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掀起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12、戊戌变法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
13、强学会属于阶级政治团体。
14、戊戌政变时,表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维新派人士是。
四、戊戌变法的影响:1、性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派发动和领导的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2、特点: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3、目的:试图在不改变清朝统治的前提下,挽救民族危亡,发展。
4、作用:是近代史上的第一次的潮流。
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解放)作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
合作探究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什么除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外,还要求变法?3、3、公车上书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有哪些主要的维新活动?4、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所颁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内容?法令的颁布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系统总结时间人创办报纸政治序幕:公车上书准备变法内容经济组织强学会文化意义失败:戊戌变法通的。
新人教初二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
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
”材料来自()A.康有为的上书B.曾国藩的奏折C.林则徐的文稿D.陈独秀的文章2.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
这里的“制度创新”开始于()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3.右图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的标志。
该出版机构创办于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维新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4.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A.公车上书B.强学会的建立C.《万国公报》的创办D.《定国是诏》的颁布5.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
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6.“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
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
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
”这里的“变革求新”是指()A.禁烟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国民革命运动7.为宣传维新变法,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了()A.《万国公报》B.《民报》C.《每周评论》D.《新青年》8.下列有关戊戍变法的表述,正确的是()A.《辛丑条约》的签订是起因B.康有为是变法的主要筹划者C.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大力支持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制度二、非选择题9.近代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苦难,中国人民积极寻求摆脱苦难的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是指什么“界碑”的含义是什么材料二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