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_戊戌变法
- 格式:ppt
- 大小:2.59 MB
- 文档页数:33
第7课戊戌变法课标导读(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知识要点:1、维新思想的传播:<1>背景: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主要领导:康有为、梁启超。
见课本第32页照片。
<3>公车上书(见课本32页插图)。
①经过:《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梁启超邀请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②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4>维新派政治团体:强学会。
机关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2、百日维新:<1>时间 1898年6-9月<2>内容:A,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官吏,打击封建官僚,任用维新人士,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B,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文化:兴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传播维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3>性质:是近代首次思想解放运动,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
3、戊戌政变:<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2>戊戌六君子:维新派人士谭嗣同(见书32和33页插图和他说的一段话)杨锐、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六人遭清政府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4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资本主义改良运动。
它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所宣传的资产阶级思想,却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极大反映,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更多有识之士开始思索救国救民之路,因此,客观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它是近代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中考演练●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八上P33 识记1、《变法通议》是梁启超阐述维新变法理论的主要著作。
第7课戊戌变法复习知识点归纳:八年级上册历史
学好知识就需要平时的积累。
知识积累越多,掌握越熟练,编辑了第7课戊戌变法复习知识点归纳:八年级上册历史,欢迎参考!
一.背景
1.社会危机严重
①民族危机(直接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②统治危机:财政危机激化政治危机
2.社会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包括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
4.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
二.变法过程:
第一阶段:康、梁等维新思想的传播19C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第二阶段: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变法序幕;论战、创办报纸、设立学会、学堂、施纲)
第三阶段:百日维新(高潮1898)
三.变法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八年级历史第7课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一、戊戌变法的背景(一)国内背景: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2.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瓜分危机。
(二)国际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2.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
二、戊戌变法的经过(一)序幕:“公车上书”1.时间:1895年2.直接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3.领导人:康有为和梁启超4.上书内容: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5.结果:由于封建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上书到光绪帝手中。
6.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二)展开: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康有为和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后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三)高潮:百日维新1.时间: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2.内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四个方面(见书)3.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革命为“戊戌变法”。
(四)结果:慈禧发动“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五)失败原因:1.客观原因: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势力远远大于维新派。
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不敢发动人民群众,只依靠一个并无实权的光绪帝。
(六)教训:资产阶级维新派不能担负起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七)历史意义:1.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或者说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2.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基础。
3.戊戌变法还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以上对八年级历史第7课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讲解知识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第7课戊戌变法一、学习目标: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掌握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名称和顺序2.社会各界对于戊戌变法的不同反映,了解新旧势力关系紧张的具体表现,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三、填空 1.1895年春,()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上书(),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公车上书,揭开了()的序幕;()的成立,标志着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
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了(),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
不久,他们和朝中大臣在()组织();随后又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作为这一组织的机关报,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年6月9月,光绪帝颁布法令,实行变法,这一年是旧历()年。
因此这次变法称()四、看书总结知识结构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_____年、代表人物_ )报刊:_______________戌变法运动的展开:_)政治团体:_____________政治: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经济:思想文化:__军事: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____________(______年)历史意义:五、问题探究1.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怎样的形势?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2. 光绪帝为什么接受和支持维新派的主张?3.维新派要杀的“贼”指哪些人?他们为什么觉得“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4.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六、目标检测1、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社会政治原因是()A、洋务运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D、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加2.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A.甲午战争失败B.公车上书C.强学会的成立D.光绪帝下诏变法3.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A.开明地主B.民族资产阶级C.工人阶级D.农民阶级4.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A.资产阶级力量弱小B.光绪帝没有实权C.顽固派对变法阳奉阴违D.维新派策略失误5、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的根本原因是()A、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B、光绪帝借“变法”向慈禧太后夺权C、变法不利于清王朝统治的巩固D、变法改变了祖宗的例律6、“戊戌变法”的实质是()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B、光绪帝为首的“帝党”与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的斗争C、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旧势力的斗争D、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的斗争7、下列四位历史人物都与戊戌变法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