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质量守恒定律
- 格式:ppt
- 大小:909.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化学方程式不能提供的信息是A.通过什么条件反应B.哪些物质参加反应C.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D.各粒子的相对数量2.解决环境问题需要科技进步,CO2含量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科学家认为,人类不仅要努力减少CO2的排放,更重要的是将CO2转化为有用物质.将CO2转化为化工原料乙烯(C2H4)的微观过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反应若能广泛应用,将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B.化学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均保持不变C.该反应生成了2种化合物D.CO2与H2恰好完全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1:43.今年3.15消费者权益日,在对白酒的抽检过程之中发现甜蜜素(化学式为C6H12NaO3S)超标。
下列有关甜蜜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甜蜜素属于氧化物B.碳、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1C.完全燃烧的产物中可能含有NO2气体D.每个甜蜜素分子是由23个原子构成的4.如图形象地表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其中、、分别表示M、N、P三种不同的分子。
反应中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A.2:2:3B.3:1:2C.2:1:2D.1:1:15 孔雀石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受热易分解。
下列物质不可能...是其分解产物的是A. H2OB. CuOC. CO2D. NO26.氨催化氧化是制硝酸的主要反应之一。
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反应物和生成物均为化合物B .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2C .甲物质的化学式为NH 3,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33N H 。
D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7.硝酸铵是一种烈性炸药,当温度达到400 ℃以上时,硝酸铵即可发生爆炸,化学方程式是4NH 4NO 3△__3N 2↑+2X ↑+8H 2O ,其中X 的化学式是( )A .NO 2B .O 2C .N 2OD .N 2O 48.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2X +Y =2Z 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若ag X 完全反应生成bgZ ,则同时消耗(b −a)gYB. 在反应中X 、Y 、Z 三种物质的粒子数目比为2:1:2C. Z 一定是化合物D. 若X 和Y 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 和N ,则Z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 +N)9.维生素C 可以治疗坏血病。
课题5.1 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练)【基础篇】1、下列说法中,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蜡烛完全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之和等于蜡烛的质量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增加了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反应物的质量相等D.100水与100g酒精混合后总质量为200g【答案】B【解析】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问题时,要注意的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蜡烛、镁带等固体在空气中燃烧,参加反应的物质除了蜡烛、镁带外,还有氧气;高锰酸钾分解有氧气生成。
2、在化学变化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原子的种类、元素的种类、分子的种类均不变;②原子的数目、分子的数目均不变③原子的质量、元素的质量、物质的总质量均不变;④原子核的种类、数量、质量均不变A. ①②B. ①③C. ③④D. ②④【答案】C【解析】①原子的种类、元素的种类均不变,分子的种类改变,错误;②原子的数目不变,分子的数目不能确定,错误;③原子的质量、元素的质量、物质的总质量均不变,正确;④原子核的种类、数量、质量均不变,正确。
故选C。
3、在密闭容器中加热蔗糖可产生碳和水,由此可以说明( )A.蔗糖是由碳和水组成的纯净物B.蔗糖是由碳和水组成的混合物C.蔗糖分子是由碳元素和水分子构成的D.蔗糖是由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答案】D【解析】注意蔗糖是反应产生了“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定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4、某种燃料是目前使用较多的“绿色可再生能源”,其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X+3O22CO2+3H2O.则X物质的化学式为()A.CH3COOH B.C2H5OH C.C2H4 D.C2H6【答案】B【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可得,X的化学式中应含有C的个数为:2,应含有O的个数为:2×2+3﹣3×2=1,应含有H的个数为:2×3=6.故可推断X的化学式为:C2H6O,即C2H5OH。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1爱护水资源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1.水资源分布:地球表面约________被水覆盖,总水量很多,但________水含量很少,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________。
2.我国水资源现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________位,但人均量约为世界人均量的1/4,且南北不平衡,南多北少。
二、爱护水资源的措施一方面要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要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节约用水措施1.工业上: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提高水的利用率,将水____________。
2.农业上:改大水漫灌为________________。
3.生活中:综合利用,如________________。
四、防治水体污染1.水体污染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防治措施:(1)工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农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生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水的净化1.自然界中的水都属于________,水、蒸馏水、冰水混合物属于__________。
2.利用加絮凝剂、静置沉淀、__________、__________、杀菌消毒、__________等方法净化水,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
其中杀菌消毒发生的是__________变化。
3.过滤是分离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一种方法。
(1)过滤所需仪器包括:铁架台(带铁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中玻璃棒的作用为__________。
5.1 质量守恒定律 教案
1.通过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初步学会控制条件进行定量实验研究,能对实验证据进行分析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
2.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3.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4.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事实或生活现象。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并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现象和问题。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理,从而能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板书设计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概念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实质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质量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
质量守恒定律讲义【学习目标】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说明一些化学现象和化学事实。
2.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主探究】1.参加化学反应的 _________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__________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变化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______重新_____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________没有改变,______没有增减,原子的________也没有改变。
3.用化学式来表示___________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4.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②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__________;③表示各物质粒子间的相对________。
【预习检测】(1)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种类⑤原子种类⑥物质的总质量A.①④⑥B.①③⑤⑥C.①②⑥D.②③⑤(2)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A.该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B.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C.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D.化学反应的快慢(3)现将10g A和足量B混合加热,A与B发生化学反应,10g A完全反应后生成8g C 和4g D,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是()。
A.1∶1B.2∶1C.4∶1D.5∶1(4)植物光合作用可表示为:二氧化碳+水淀粉+氧气。
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关于淀粉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含碳、氢元素B.含有碳、氧、氢三种元素C.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D.无法确定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1)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铜粉的质量增大;(2)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减小;(3)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减小。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为化学课程中的核心章节,其教材设计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精髓。
教材通过多个实验案例,如红磷燃烧、铁钉与硫酸铜反应等,直观展示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不变性,帮助学生构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框架。
同时,教材注重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的实质,即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的守恒,这一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分析能力。
此外,教材还强调了实验探究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设计思路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变化、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等。
然而,对于质量守恒定律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实验演示、动画模拟等手段,直观展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帮助学生建立质量守恒的概念。
同时,还需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的方法,深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和应用。
此外,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需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培养。
针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可采取以下策略:实验驱动:充分利用实验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质量守恒定律的魅力。
微观解析: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实质。
问题导向: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互动合作: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共享智慧,提升学习效率。
评价反馈: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不足、改进方法。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其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增减,质量也没有变化。
5-1质量守恒定律思维导图重点知识点细讲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总质量。
2、拉瓦锡的实验:1774年,拉瓦锡用精确的定量实验研究了氧化汞的分解和合成中各物质的总质量不变,且反应前后各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3、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原子分子新物质4、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微观解释为“六个一定不变”宏观上: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 元素的质量不变。
微观上: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个数没有增减; 原子的质量不变。
“两个一定改变”:物质种类改变,分子种类改变。
“两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改变。
5、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6、书写化学方程式:是必须以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臆想、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
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
7、化学方程式书写步骤:写、配、等、注、查。
8、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反应条件:点燃、加热、高温、催化剂、通电等。
符号“△”表示条件为加热;“↑”表示有气体生成;“↓”表示有沉淀(或不溶物)生成。
9、“↑”“↓”号的使用范围:在反应物中无气态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则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反应物无难溶−−→−分裂−−−−→−重新组合−−−→−聚集成性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难溶性物质生成,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
即,反应物有气体或不溶性物质,则生成物不用气体和沉淀符号。
常考考点考点一质量守恒定律【例1】用下列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B.C.D.【一隅三反】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使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的质量/g36234反应后的质量/g待测20320A.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B.该反应是分解反应C.该反应生成的乙与丁的质量比为1:1 D.待测值为342.如图是通过红磷燃烧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前锥形瓶内红磷和氧气的总质量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B.红磷燃烧结束,锥形瓶应冷却后再放在天平上称量C.实验过程中气球先变大后变瘪D.瓶底的细砂起隔热作用3.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A+B→C+D,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分别等于生成的C和D的质量B.水结成冰的前后总质量不发生改变,这有力地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C.镁条在氧气中燃烧后固体增加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D.100克高锰酸钾完全分解所得固体的质量为100克4.下图是密闭体系中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和“●”分别表示不同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