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骨母细胞瘤的X线及CT诊断(附14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420.71 KB
- 文档页数:4
骨肿瘤鉴别诊断病历范文模板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骨肿瘤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其特点是以异常增殖的肿瘤细胞在骨组织中生长和扩散。
由于骨肿瘤种类众多且临床表现相似,因此对于骨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将重点探讨骨肿瘤的鉴别诊断方法和技术,以及常见骨肿瘤的诊断要点。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来进行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提供了整体概述和文章结构介绍。
接下来,第二部分将详细介绍骨肿瘤的定义、分类和特征,以及其常见症状和体征。
第三部分将介绍当前常用的鉴别诊断方法和技术,其中包括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
第四部分将针对常见的三种类型的骨肿瘤(骨肉瘤与骨转移瘤、类骨软组织肉瘤与富血管性巨细胞肿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与成骨性纤维表皮样囊性骨嵴上皮样异位化生物模型相似不良反应)进行鉴别诊断的要点进行讲解。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探讨相关研究的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篇文章的目的是系统地介绍骨肿瘤的鉴别诊断方法和技术,帮助医学专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辨别不同类型的骨肿瘤。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骨肿瘤的定义、分类、特征以及常见的临床表现。
同时,通过详细阐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诊断方法,使读者能够掌握相关技术并有效地应用于实际临床工作中。
最后,通过提供常见骨肿瘤的诊断要点,帮助医学专业人员准确判断和区分不同类型的骨肿瘤。
2. 骨肿瘤的鉴别诊断2.1 骨肿瘤的定义骨肿瘤是指发生在骨组织中的肿瘤,它可以来源于骨组织本身,也可以是其他器官转移性的。
骨肿瘤有良性和恶性之分,良性骨肿瘤一般生长缓慢、界限清晰,很少引起严重的破坏;而恶性骨肿瘤则具有浸润性生长、易发生远处转移等特点。
2.2 骨肿瘤的分类和特征根据组织学类型以及发展方式,骨肿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包括:- 骨母细胞肉瘤:一种高度恶性的原始间叶组织起源的骨肉瘤;- 骨巨细胞瘤:一种多核巨噬细胞介导形成的良性或局部侵袭性骨肿瘤;- 基底细胞母细胞癌:一种来源于表皮基底层干细胞的癌变;- 软骨母细胞瘤:一种来源于软骨母细胞的良性或低恶性度骨肿瘤。
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1例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1岁,左小腿近端酸痛2月余,查体:左小腿近端稍肿胀,可扪及前外侧4cm×3cm×0.5cm大小包块,质软、有压痛,无明显活动度,皮温不高,左小腿活动久时酸痛,行走未见明显跛行,左膝活动未见明显受限。
AKP:187U/L,ASO:541.96IU/ml,CRP:12.51mg/l,PLT:344×109/L,Neu%:76.7%, Lym%:15.8%, HCT:35.4%。
CT所见:左胫骨外侧平台陈旧性骨折,胫骨上段髓腔密度增高,胫骨上段外侧缘见少量骨膜反应(图1),胫骨上段外侧见约5.2cm×2.7cm×5.5cm大小的密度减低影,CT值为19-44Hu(图2)。
CT诊断:左侧胫骨上段骨肉瘤?MRI所见:左胫骨中上段见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异常信号累及关节面(图3、4),相应骨皮质欠光滑,其前外侧软组织内可见不规则长T2长T1肿块。
MR诊断:左胫骨中上段占位:成骨性骨肉瘤?手术所见:术中以左小腿近端包块处为中心,做一斜行切口长约6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钝性分离胫骨前肌,并向两侧牵开,见包块位于肌肉下与骨质相连,用尖刀切开部分包块,见截面呈鱼肉状,灰白色,再用骨刀凿下一小块近端骨质,见骨质硬化。
镜检:肿瘤细胞呈分叶状,周边区细胞呈梭形,中央区细胞呈多角形,两种细胞间有移行性,可见双核及多核肿瘤细胞,瘤细胞有明显异型性,核分裂象多见(图5、6)。
病理诊断: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
2 讨论骨肉瘤是最常见的恶性原发性骨肿瘤,发病率占骨原发恶性肿瘤的1/3。
临床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骨肉瘤常见于20岁以下年轻人,男女发病比例为2∶1,好发于四肢长管状骨的干骺端。
继发性骨肉瘤可继发于如Paget病、骨软骨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以及放射后骨骼等,发病年龄晚于原发性骨肉瘤,好发于扁骨[1]。
骨肉瘤临床上一般都具有疼痛、肿胀和运动障碍三大主要症状,以疼痛最为常见。
第30卷第3期CT理论与应用研究Vol.30, No.3 2021年6月(379-386)C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Jun., 2021彭加友, 郑汉艺, 何志颖. 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的影像诊断[J].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21, 30(3): 379-386. DOI:10.15953/j.1004-4140.2021.30.03.12.PENG J Y, ZHENG H Y, HE Z Y. Imaging diagnosis of chondroblastic osteosarcoma[J]. C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2021, 30(3): 379-386. DOI:10.15953/j.1004-4140.2021.30.03.12. (in Chinese).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的影像诊断彭加友 ,郑汉艺,何志颖(佛山市中医院放射科,广东佛山528000)摘要:目的:探究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和诊断要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经病理证实的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1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X线平片、CT及MRI表现。
结果:X线平片和CT显示肿瘤骨(棉絮样瘤骨12例,象牙质样瘤骨3例,针样瘤骨3例)、瘤软骨钙化(沙粒状、斑点状钙化8例,环状、半环状钙化6例)、骨膜新生骨(葱皮状9例、线状5例、层状4例,其中形成Codman三角10例)、软组织肿块18例;全部病例均出现不规则形骨质破坏,边界模糊。
14例MRI增强扫描显示肿瘤病灶呈边缘强化4例,不均匀的间隔强化6例,边缘强化及间隔强化4例。
结论:肿瘤骨、瘤软骨钙化、肿瘤边缘强化及间隔强化,是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的影像特点。
合理利用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提高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的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磁共振成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X线平片DOI:10.15953/j.1004-4140.2021.30.03.12 中图分类号:R814 文献标志码:A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chondroblastic osteosarcoma)是普通型骨肉瘤较为罕见的一种亚型,临床表现和生物学行为与普通型骨肉瘤类似[1-2]。
常见骨肿瘤的影像诊断【影像学表现】典型表现为起于干骺端,背离关节向外生长,以柄或骨皮松质与母骨相互移行。
X线:可显示肿瘤基底或骨柄,及软骨钙化带,宽基底与母骨相连。
CT:除X线显示的外,CT可观察到软骨帽及软组织情况。
MRI:在T1WI像上可显示中低信号的软骨帽,钙化带呈光滑或波浪分叶状低信号,在T2WI脂肪抑制像上,软骨帽呈高信号,对于软骨帽的观察可用于判断骨软骨瘤活跃程度,MRI还可显示相关合并症。
【鉴别诊断】多不需要鉴别。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X线为基本诊断手段。
(二)骨巨细胞瘤70%发生于20~40岁,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根据肿瘤分化不同有良性、生长活跃与恶性之分。
【影像学表现】X线:位于骨端的偏心性膨胀生长的囊状溶骨性破坏区,有光滑完整或中断的骨壳,其内可有或无纤细骨脊,无反应性骨硬化边及骨增生,骨壳局部膨出或肿瘤侵及骨壳外形成软组织肿块,在肿块表面再次形成骨壳者提示肿瘤活跃局部,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或表现为弥漫浸润性骨破坏者提示恶变。
CT:可显示骨端的囊性膨胀性骨破坏区,无钙化和骨化影,良性骨壳基本完整,外缘光滑,其内可见骨脊,生长活跃的骨巨细胞瘤和恶性骨巨细胞瘤骨壳不完整并常可见骨壳外的软组织肿块。
MRI:肿瘤在T1WI上呈均匀中等或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
DSA:可显示肿瘤血管,提示良恶性,血运丰富,循环加快,出现动静脉中断等现象提示生长活跃。
【鉴别诊断】良性骨巨细胞瘤应与骨囊肿鉴别,恶性骨巨细胞瘤应与溶骨性成骨肉瘤鉴别,骨巨细胞瘤以其发病年龄,骨端的发病部位和膨胀性破坏为特征。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首选X线。
(三)成骨肉瘤好发于青少年,20岁以下占半数,男性多于女性,肿瘤多发生于骨端、干骺端,病程短,生长迅速,可产生剧烈疼痛。
【影像学表现】X线:1.骨肉瘤对骨的破坏在X线上不具特异性,可出现溶骨性,虫蚀性等多种形态;可破坏软骨。
在儿童表现为先期钙化带中断、不连续;在成人表现为关节间隙增宽,骨性关节面破坏。
软⾻母细胞瘤(Chondroblastoma)软⾻母细胞瘤(Chondroblastoma)概述软⾻母细胞瘤⼜称成软⾻细胞瘤,男性⽐⼥性多见,好发于青少年,⼤多数在10-20岁,骺线闭合之前发⽣在⾻骺,闭合之后发⽣在⾻端。
临床表现病程可数⽉⾄数年,患者⼀般都有慢性疼痛症状,个别病⼈可有剧烈疼痛;部分患者可有肿胀,可能是肿瘤局部的浸润或累及关节引起,可导致关节活动受限、肢体⿇⽊、肌⾁萎缩等。
发病部位好发部位为长⾻⾻骺,其中胫⾻近端、股⾻两端和肱⾻近端最为常见;亦见于髋⾅、髌⾻、跟⾻及距⾻、肩胛⾻等;发⽣在脊椎⾻者侵袭性较强。
红⾊为常见部位,绿⾊为罕见部位。
病理软⾻母细胞瘤显微镜下的形态变化较⼤,病理形态学上软⾻母细胞瘤由单核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混合组成,典型的单核瘤细胞界限清晰,胞质粉红⾊或透亮,核圆形、卵圆形,有纵向核沟。
肿瘤内有嗜酸性软⾻样基质,内有软⾻母细胞,还可见不等量钙化,特征性的“窗格样钙化”,但此特征仅在30%病例中出现。
单核软⾻母细胞免疫酶标记S-100蛋⽩阳性也是本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诊断要点1、软⾻母细胞瘤有显著的发病年龄段和好发部位。
以10~20岁最多见,绝⼤多数在20岁以前发病。
2、软⾻母细胞瘤可发⽣在任何软⾻化⾻的部位,⼏乎恒定地起源于⾻骺或与⾻骺相关的⾻端和⾻突,部分可向⼲骺端侵犯。
3、病灶内钙化是软⾻类肿瘤的共同特征,钙化常呈点状或细沙砾状。
影像表现X线表现:位于长⾻⾻骺或⾻端的边缘清晰的囊性破坏,伴有不同程度硬化,通常⽆膨胀或轻度膨胀。
病灶黏液样变性或并发动脉瘤样⾻囊肿时,常有显著的膨胀及分房。
CT表现:更清楚地显⽰病灶的细微结构、病灶分隔、边缘硬化及病灶内的钙化,钙化的检出率明显⾼于X线平⽚,尤其是细⼩的沙砾样钙化。
MR表现:CT对软⾻性肿瘤有较为特征性的信号变化,⼀般T1为低信号,或略⾼于肌⾁信号,T2为显著⾼信号,周围有低信号的硬化圈包绕。
病例病例1位于脊柱的软⾻母细胞瘤具有侵袭性的⽣长⽅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