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时 谁最先迎来黎明
- 格式:ppt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13
小学科学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谁先迎来黎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了解为什么地球会有昼夜和四季变化。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索和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观察地球自转的影响。
2. 描述地球公转带来的四季变化。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2.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带来的昼夜和四季变化。
四、教学准备1. 大球仪、小球仪和灯泡。
2. 不同季节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张描绘日升日落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观察天文现象的兴趣。
2. 导入新课(10分钟)观察小球仪的自转:教师在教室的中央放置一个小球仪,用手自转它,并引导学生观察小球仪自转所带来的影响,如出现昼夜变化。
解释地球自转的原理。
3. 学习新知(20分钟)a) 地球自转的原理:教师使用大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说明地球自转造成昼夜交替的原因。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影响。
b) 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教师根据季节变换的图片,由全球到半球,让学生观察四季变化的规律,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导致的四季变化的原因。
4. 深入实践(30分钟)a)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展示一个关于太阳、地球自转、公转和四季变化的海报或模型。
b) 实地观察: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实地观察,让他们亲自观察太阳的运动和地球自转的影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 归纳总结(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整理归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它们对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影响。
6. 拓展延伸(10分钟)提出扩展问题,如为什么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四季相反,由此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7. 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总结地球自转、公转对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影响,并通过实地观察和小组合作讨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说课稿(新版)一. 教材分析《谁先迎来黎明》是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研究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现象。
教材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丰富的实验、观察和思考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地球自转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地球的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地球自转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还需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认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活动1:地球自转的方向(1)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2)实验演示:用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的方向。
(3)学生代表汇报:总结地球自转的方向。
3.探究活动2:地球自转的周期(1)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多长?(2)实验演示:用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的周期。
(3)学生代表汇报:总结地球自转的周期。
教科版科学五下4.4《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谁先迎来黎明》是一节科学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日出日落,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地球自转这一方面,可能还缺乏系统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自己发现地球自转的现象,从而达到理解地球自转的目的。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日出日落。
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日出日落。
2.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地球自转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日出日落的现象,自己发现地球自转的规律。
2.实验法:通过模拟地球自转的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自转的过程。
3.讨论法: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球自转模拟实验器材。
2.学具:观察日记本、画笔、彩纸。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日出日落的现象,让学生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地球自转的规律。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地球自转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的过程,加深对地球自转现象的理解。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地球自转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日出日落,以及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谁先迎来黎明》是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地球自转的现象,理解日出日落的原因,以及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顺序。
教材通过生动的文本描述和丰富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和宇宙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思考,并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现象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现象,理解日出日落的原因,以及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的现象,日出日落的原因。
2.难点: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顺序,以及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探究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自转的现象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和相关的图片资料。
2.实验器材:地球仪、日历等。
3.教学视频:准备一段关于地球自转的动画视频。
4.分组讨论:提前将学生分组,分配探究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动画视频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与日出日落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自转的图片资料,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地球自转的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是什么?它与日出日落有什么关系?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地球自转的现象,分析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顺序。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案一. 教材分析《谁先迎来黎明》是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4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通过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球自转的特点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地球的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地理现象可能对他们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观察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地球自转的实际情况存在一些疑问,需要通过讨论和探究来解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学生对地球自转实际情况的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地球仪的转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的现象。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日出日落的规律,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地球自转的理解和疑问,共同解决问题。
4.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准备一个地球仪,用于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
2.日出日落时间表:提前获取当地的日出日落时间表,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
3.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如灯光、地球仪等。
4.分组讨论材料:准备分组讨论所需的材料,如纸张、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运动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地球除了自转还有其他的运动吗?大家能举例说明吗?”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地球仪,并演示地球自转的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标注,如经纬度、时区等,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谁先迎来黎明》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的第四课《谁先迎来黎明》,主要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了解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3. 能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探究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4.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探究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小学六年级的一堂科学课,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实验能力,但是对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 展示一张地球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速度是多少?公转的速度呢?例如,可以展示一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
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1.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可以通过展示地球仪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过程,并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方向、周期等基本概念。
实验探究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1. 实验1:利用手电筒和小球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球的不同位置,探究黎明的产生原理。
(1)将手电筒放在球的一侧,球的另一侧会出现阴影,这一侧就是夜晚;而手电筒照射的一侧就是白天。
让学生观察球的不同位置,探究黎明的产生原理。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黎明时分,太阳还没有完全升起?例如,可以让学生手持手电筒,将手电筒照射在一个小球上,让学生观察球的不同位置,理解黎明的产生原理。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的?(预设:能。
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边。
)探索与研讨1.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小组模拟地球自转,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探索二:理解相对运动,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1.提问:通过上面的模拟实验,我们能判断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吗?(预设:不能,证据不足。
)2.过渡:是的,目前证据不足。
其实,在科学研究中,常常通过观察周围事物来研究自身的运动。
我们一起来分析几个生活中的现象,看能不能对寻找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有所帮助。
(1)我们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树木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预设:树木向后运动。
) (2)我们坐在转动的转椅上,如果转椅顺时针(自东向西)运动,那么我们看到周围景物是怎么转动的?(预设:周围景物逆时针转动。
)(3)假设我们现在坐在地球这个“大转椅”上,能看到日月星辰是怎么运动的?由此我们能推断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吗?[预设:我们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东升西落(或自东向西或顺时针),由此可以推断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
] 3.交流: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一座城市先迎来黎明?我们是如何知道的?(预设:北京。
根据之前的模拟实验,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现象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将学生带入地球的视角观察周围物体的运动状态,从而根据相对运动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探索与研讨探索三:在地球模型上再次模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昼夜变化1.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小组按要求完成模拟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2.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分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集体汇报帮助卡主持人: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一座城市先迎来黎明?我们是如何知道的?小组1:北京先迎来黎明。
因为在理解相对运动后,我们可以知道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上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
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学生、教学法及教学过程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
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学生、教学法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说教材1.说教材简析《谁先迎来黎明》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四课时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
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
教材共分为三部分内容:一、谁先迎来黎明。
利用地球仪和一个模拟实验确定要研究不同地球谁先迎来黎明的两个先决条件是:确定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关系和确定地球自转方向。
二、确认地球自转方向。
借助生活中的经验来认识相对运动,并根据地球以外的参照物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
确定了地球自转方向后,对于不同地区谁会先迎来黎明就会有正确的判断。
三、时区及时差。
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对地球自转方向和地球自转周期的综合认识。
让学生根据时区图来计算不同地区的时差。
2.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3、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4、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2、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3.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确认地球自转方向。
难点: 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