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五无产阶级革命家5-1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19.50 KB
- 文档页数:10
第1课时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学考报告】考点一马克思的主要革命活动(b)1.创建无产阶级政党(1)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1847年,参加“正义者同盟”,后将其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建立支部。
2.参加无产阶级斗争(1)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时,马克思资助法国等国工人购买武器。
(2)德国三月革命爆发后,创办《新莱茵报》,这是当时唯一代表无产阶级观点的报纸。
3.创建和领导第一国际(1)背景:19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和工人运动出现了新高潮。
(2)概况: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成立,马克思领导了协会的活动,亲自起草了《成立宣言》《临时章程》等重要文件。
(3)评价:创建和领导第一国际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政治活动的又一个高峰。
4.关心和支持巴黎公社马克思写了《法兰西内战》,高度赞扬了巴黎公社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系统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有力地回击了阶级敌人对公社事业的造谣诽谤。
要点马克思的两次思想转变史料他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却债务缠身,大半生穷困潦倒;他一生清苦,颠沛流离。
从来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活着的时候受到各国政府——无论是专制政府还是共和政府的驱逐。
他忍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贫困、疾病、丧子、亡妻、嫉恨、诽谤的折磨。
尽管如此,马克思一生义无反顾地追求真理。
——英国《焦点》月刊思考(1)马克思一生中始终不渝遵循的思想准则是什么?(2)为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马克思经历了哪两次思想转变?提示(1)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而致力于人类最大多数的幸福事业。
(2)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
1.(2017·浙江台州选考测试)某位同学通过查阅相关材料,整理出马克思不同时期的主要居留地(详见下表)。
据此推断马克思在伦敦期间进行的革命活动有()①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②创办《新莱茵报》③创建“国际工人协会”④撰写《法兰西内战》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解析1846年初,马克思、恩格斯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故①错误;《新莱茵报》全称《新莱茵报·民主派机关报》,由马克思、恩格斯创办的大型德文政治性日报,创刊于1848年欧洲革命大风暴中的德国工业中心科隆,故②错误;“国际工人协会”是1864年在伦敦成立的,马克思是创始人之一,故③正确;《法兰西内战》是马克思于1871年4~5月为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写的宣言,1871年6月在伦敦首先用英文发表,故④正确;选择C 项符合题意。
历史人民选修4专题五无产阶级革命家单元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列宁说:“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他所说的“两位学者和战士”是指()A.黑格尔和费尔巴哈B.拿破仑和卢梭C.马克思和恩格斯D.费尔巴哈和恩格斯2.奥地利检察官曾这样指控第一国际:“国际就在各国政府的眼皮底下,完全秘密地发展成为和各国政府并存的第二国家权力、第二政府,它形成了一个危险的令人担心的竞争对手。
”这表明()①第一国际在国际工人中享有崇高的威望②第一国际在欧洲各国都建立了工人阶级的政府③第一国际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政府仇视第一国际的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列宁说:“我们本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这一错误产生的根源是()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B.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水平的规律C.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D.帝国主义的军事干涉和经济封锁4.列宁晚年仍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深入思考,其思考的问题包括()①党的团结问题②改善国家机关工作作风③反对官僚主义④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5.观察下图,毛泽东主办该讲习所的目的在于通过它培养农民干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A.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基础B.适应国民革命发展的需要C.为农村根据地培养骨干D.促进土地革命的深入发展6.有历史学家在探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某一政治现象时指出:“从城市向农村的退却又是一种历史的进军。
”“进军”的主要任务是()A.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B.保存中国革命有生力量C.开辟民主革命的新道路D.以退让求合作7.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曾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下图是毛泽东给蒋介石的回复电文原稿。
第1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与恩格斯(一)预习导引知识点一青年时代1.马克思(1)1818年出生于德国莱茵省。
(2)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却对哲学、历史、文学有极大兴趣。
(3)1842年春,成为《莱茵报》的撰稿人,开始革命家生涯。
(4)1843年与燕妮结婚,并奔赴当时欧洲革命中心——巴黎。
2.恩格斯(1)1820年生于德国莱茵省。
(2)中学没毕业,就去经商,把精力用在了读书、学习方面。
(3)发表文章,向封建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猛烈开战。
知识点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条件(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2)阶级基础:欧洲工人运动。
(3)思想基础(理论来源):英国古典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努力①经常参加工人集会,认识到无产阶级是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伟大力量。
②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
③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社会主义社会取代,并将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之上。
2.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诞生。
3.内容(1)对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作了全面系统阐述,论证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2)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建党学说和策略原则。
4.意义:使无产阶级有了反对资本主义的锐利理论武器,无产阶级的斗争由自发行为上升到自觉行动。
[深化拓展]《共产党宣言》的作用(1)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指明了斗争方向。
(2)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知识点三投身“武器的批判”1.含义“批判的武器”指反对资产阶级的理论,“武器的批判”指反对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斗争。
2.活动(1)支持1848年巴黎工人的革命斗争,组成共产主义者同盟新的中央委员会开展活动。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与恩格斯(一)基础夯实1.早在中学时代,马克思就确立了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他作为革命家的生涯开始于()A.和恩格斯共同起草《共产党宣言》B.为《莱茵报》撰稿并担任主编C.与恩格斯创办《新莱茵报》D.与工人团体正义者同盟建立联系,充分利用这个阵地,发表了许多矛头指向反动的政治制度的文章,开始走上革命道路。
2.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马克思、恩格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两人的伟大友谊开始于()A.恩格斯在柏林大学当旁听生学习B.恩格斯专程到巴黎拜访马克思C.两人共同出席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D.恩格斯回国参加德国三月革命年,恩格斯到巴黎拜访马克思。
在此之前,二人都深入工人群众进行过调查,都已认识到无产阶级是推翻旧制度的伟大力量。
见面后,两人相互交流了思想,开始了伟大的合作。
3.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科学”,主要是因为它 () (导学号52680054)A.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B.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C.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D.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B、D三项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正是在认识和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客观规律。
答案:C能力提升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德意志人。
他们博学多才,关心人民疾苦,立志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终生。
他们有共同的认识和理想。
1844年以后,两人开始了终生合作,并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材料二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共产党宣言》材料三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是整个世界。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产党宣言》请完成:(1)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2)据材料一指出,马克思、恩格斯能够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因素有哪些?(3)材料二指出了怎样的观点?(4)材料三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参考答案:(1)材料二文件的发表是材料一中所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的标志。
专题总结(五)一、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及其评价1.贡献(1)革命方面:列宁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创建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革命路线;领导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了新生政权。
(2)建设方面:十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及时调整政策,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出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进一步巩固了苏俄社会主义政权。
2.对列宁的评价(1)伟大的思想家: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多国胜利论”的基础上,结合俄国实际,提出了“一国胜利论”,创立列宁主义。
(2)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历史新纪元;巩固政权,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为世界人民指明新方向。
二、毛泽东1.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1)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2)创建了人民武装力量。
(3)领导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壮举。
(4)制定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持久抗战的正确方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5)领导人民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三座大山,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彻底结束了近代中国人民受压迫、受奴役、受侵略的历史。
(6)领导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7)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起了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使现代中国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等。
2.如何把握毛泽东不同时期的著作及思想1.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三大趋势(1)由空想到科学圣西门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
专题总结(五)一、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奉献及其评价1.奉献(1)革命方面:列宁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创建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革命路线;领导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稳固了新生政权。
(2)建设方面:十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及时调整政策,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出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进一步稳固了苏俄社会主义政权。
2.对列宁的评价(1)伟大的思想家: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多国胜利论”的基础上,结合俄国实际,提出了“一国胜利论”,创立列宁主义。
(2)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历史新纪元;稳固政权,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为世界人民指明新方向。
二、毛泽东1.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奉献(1)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2)创建了人民武装力量。
(3)领导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壮举。
(4)制定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持久抗战的正确方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5)领导人民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三座大山,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彻底结束了近代中国人民受压迫、受奴役、受侵略的历史。
(6)领导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7)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起了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使现代中国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等。
2.如何把握毛泽东不同时期的著作及思想1.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三大趋势(1)由空想到科学圣西门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
第5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一)预习导引知识点一寻求真理1.出身与求学出身农民家庭,在湖南第一师范期间创立新民学会,立志探求中国的出路。
2.伟大转折(1)“毛泽东”与“南陈北李”两位中国思想界巨人的接触与会晤,在毛泽东的一生中至为关键。
(2)1920年,参与湖南自治运动失败后,完全摆脱了改良幻想,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3)创建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参加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成为党的创建者之一。
[概念辨析]“工农武装割据”的内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紧密结合的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念。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知识点二开辟道路1.领导工农运动(1)从1921年到1923年,发动和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和长沙泥木工人的罢工斗争。
(2)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后,主办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领导了北伐时期的湘鄂赣农民运动。
2.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1)八七会议:毛泽东在发言中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论断。
(2)创建根据地:1927年发动秋收起义,在经历“三湾改编”后,毛泽东率部队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与朱德、陈毅会师组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指挥红军开展游击战,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亲自起草《井冈山土地法》。
(4)工农武装割据①1929年,毛泽东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计划,1930年把建立和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促进全国革命高潮,提到突出的地位。
②红军连续取得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中国革命开始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挽救中国革命(1)原因:党内发生严重的“左”倾错误,毛泽东离开领导岗位;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2)概况⎩⎪⎨⎪⎧ ①1934年开始长征。
②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 挽救了中国革命。
高二历史选修四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测验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广东文基)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这里的“武器”是指A.暴力革命B.代议制民主C.先进的生产力D.科学社会主义2、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市中心大广场,于1998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广场边上有著名的“白天鹅之家”餐厅,餐厅门上面有块铜牌,用法语、荷兰语、英语和德语写着:“卡尔·马克思自1845年2月-----1848年3月生活在布鲁塞尔”。
马克思在此居住期间最有可能完成的是A.发表了《神圣家族》B.发表《共产党宣言》C.创建领导第一国际D.出版《资本论》第一卷3、马、恩合著,发展黑格尔的辩证法并第一次系统阐述唯物史观的著作是A.《德意志意识形态》B.《神圣家族》C.《德法年鉴》D.《共产党宣言》4、列宁在评价恩格斯的无私精神时指出,“他为天才的朋友树立了一块永不磨灭的纪念碑。
无意间,他的名字也被镌刻在了上面。
”你认为这块永不磨灭的纪念碑是A.《共产党宣言》B.《德意志意识形态》C.《神圣家族》D.《资本论》5、表明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事件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C.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 D.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6、恩格斯说:“我们决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
正相反,我们二人已经深入到运动中去。
”对此准确的理解是A.要把自己写的科学书应用于生产领域B.要把空想社会主义与革命实践相结合C.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D.多参加革命运动比写科学书更重要7、《共产党宣言》中说: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
旧的欧洲一切势力…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的同盟。
这里的幽灵是指A.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英灵 B.共产主义的思想C.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运动 D.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工人运动8、马克思、恩格斯为人类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1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与恩格斯(一);预习导引;知识点一青年时代;1.马克思;;(1)1818年出生于德国莱茵省。
(2)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却对哲学、历史、文学有极大兴趣。
(3)1842年春,成为《莱茵报》的撰稿人,开始革命家生涯。
(4)1843年与燕妮结婚,并奔赴当时欧洲革命中心——巴黎。
2.恩格斯;(1)1820年生于德国莱茵省。
;(2)中学没毕业,就去经商,把精力用在了读书、学习方面。
(3)发表文章,向封建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猛烈开战。
知识点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条件;(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2)阶级基础:欧洲工人运动。
(3)思想基础(理论来源):英国古典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努力①经常参加工人集会,认识到无产阶级是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伟大力量。
②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
③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社会主义社会取代,并将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之上。
;2.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诞生。
3.内容(1)对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作了全面系统阐述,论证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2)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建党学说和策略原则。
4.意义:使无产阶级有了反对资本主义的锐利理论武器,无产阶级的斗争由自发行为上升到自觉行动。
[深化拓展]《共产党宣言》的作用(1)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指明了斗争方向。
(2)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知识点三投身“武器的批判”1.含义“批判的武器”指反对资产阶级的理论,“武器的批判”指反对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斗争。
2.活动(1)支持1848年巴黎工人的革命斗争,组成共产主义者同盟新的中央委员会开展活动。
(2)柏林革命爆发后回到德国,领导参加革命斗争。
(3)马克思还参加并领导科隆工人联合会和民主协会。
(4)共同创办《新莱茵报》,宣传革命,唤醒民众。
主题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史料探究】史料一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些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史料二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
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思考(1)上述史料中所谓的“发明家”是哪些人?“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是指什么?(2)根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什么,并据此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
答案(1)“发明家”:空想社会主义者。
“物质条件”:工业革命推动下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
(2)目的: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意义: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史论归纳】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1)经济条件: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阶级条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运动,时间集中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标志着欧洲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理论条件:吸收了19世纪三大优秀理论成果: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4)实践条件:马克思、恩格斯个人的努力。
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共产党宣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发展演变为理论基点,科学总结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
(2)《共产党宣言》阐述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3)《共产党宣言》阐明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
(4)《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是无产阶级斗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1.这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城市,并被马克思称为“新世界的首府”,在这里他与恩格斯开始了毕生不渝的友谊,这座城市是()A.德国柏林B.英国伦敦C.法国巴黎D.英国曼彻斯特答案 C解析1844年8月,恩格斯到法国巴黎拜访了马克思,从此,他们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携手合作,并肩战斗,并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这个“幽灵”诞生的标志是()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C.第一国际的成立D.巴黎公社的成立答案 B解析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委托,为其拟定纲领《共产党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初供不应求,后来又被译成各国文字流行欧洲是由于()A.它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著作B.它反映了工人生活的痛苦C.它适应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D.内容的先进性和新颖性答案 C解析《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各国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迎合了广大无产阶级的需要,所以供不应求。
4.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做了精辟的总结,“人类失去了一个头脑,而且是它在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
你认为下面能体现“最重要的”表述是()A.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B.参加“博士俱乐部”的活动C.主编《莱茵报》D.创办《德法年鉴》杂志答案 A解析着重理解马克思为社会发展做出的主要贡献,解题关键是寻找两个历史事件的关系。
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工人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做出了贡献。
5.“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中的这句话,阐述了()A.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本质B.未来社会将消灭阶级对立C.工人群众的民主和自由诉求D.无产阶级暴力夺权的正义性答案 B解析题干材料中所说的“代替……旧社会”就是废除资产阶级剥削制度,“一切人自由发展”就是人人平等、自由,没有阶级压迫,故选B项。
6.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了大量工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在给卢格的信里规定了《德法年鉴》的指导原则:“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不怕同当权者发生冲突;消灭所有制,无论对教条的共产主义,还是对教条的共产主义者都采取否定态度;在政治斗争中要有明确的立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材料二每一个力图取得统治权的阶级,如果它的统治就像无产阶级的统治那样,预定要消灭整个旧的社会形态和一切统治,都必须首先夺取政权……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1)概述材料一中马克思为《德法年鉴》规定的指导原则(不得照抄原文)。
材料一反映出马克思已经树立了怎样的理想和目标?(2)材料二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建立本阶级专政的主要手段是什么?为什么必须使用这种手段?答案(1)指导原则:把理论批判和政治批判结合起来,反对教条式地预料未来,主张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为世界提供一个真正的斗争口号。
理想和目标: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
(2)手段:暴力革命。
原因:旧阶级和旧制度不会自动、也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只有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才能将其推翻;只有在革命中,无产阶级才能改造自己、锻炼自己,成为新型的管理社会的政治力量。
基础巩固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青年时代的相似之处有()①中学时代勤奋学习,成绩优异②都立志献身于人类最大多数人的幸福事业③都有经商和服兵役等生活阅历④都参加过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B解析马克思中学毕业后进入柏林大学和波恩大学学习,毕业后在报社工作,没有经商和服兵役的阅历;恩格斯中学未毕业就在父亲的坚持下弃学经商,后又服兵役,但在此期间他并未放弃学习,到柏林大学听课,研究黑格尔哲学,并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
2.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对选手提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历史条件是什么?”同时给出下列四个选项,如果你是选手,你的选择是()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D.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答案 A解析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工人运动的先进理论,它是在工人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资本主义弊端在工业革命后不断暴露、双方矛盾不断激化的情况下诞生的。
3.“欧洲无产阶级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这里的“科学”指的是()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B.启蒙思想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D.牛顿力学体系和进化论答案 C解析注意题干中“无产阶级的科学”这一关键词,可以得出结论: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共产党宣言》之所以成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它()A.是马克思、恩格斯亲自起草的B.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C.广泛汲取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成果D.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答案 D解析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实际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之所以把《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与其本质内容相关。
5.《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
”此话表述的观点是()A.资本主义具有改变世界的能力B.资本主义必然崩溃C.资产阶级文明代表最先进的文明D.资产阶级能够改造所有的民族答案 A解析资产阶级能够使得最野蛮的民族变文明,让所有的民族都具有先进的文明,这正是资产阶级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创造出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的生产力,使得全世界都向文明进化。
6.马克思主义是在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诞生的。
这些成果有()①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②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③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④达尔文的进化论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A解析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是:德意志的古典哲学(包括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即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的劳动价值论)、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包括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主张)。
能力提升7.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