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第三章_管理沟通的相关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2
《管理沟通》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本课程作为管理类专业的限选课开设。
三、课程目标(突出说明本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管理沟通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对企业内部而言,要建立学习型的企业,企业必须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而有效的企业内部沟通交流是成功的关键;对企业外部而言,加强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需要掌握谈判与合作等沟通技巧。
同时,为了更好地在现有政策条件允许下,实现企业的发展并服务社会,企业也需要处理好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公众、企业与媒体等各方面的关系。
所以此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管理沟通的原理和技巧。
管理沟通是一门正在发展的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通过对管理沟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巧和技能的系统讲解,使学生建立基本的管理沟通意识,并掌握基本的个人沟通技能,同时,了解和掌握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的管理沟通知识和能力。
进而使同学们在学习、工作中,能有意识地运用所学到管理、沟通的知识和理论,达成有效的人际交往和管理沟通效果。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管理沟通》共有十七章内容,分别介绍了沟通相关基础知识、自我沟通、人际沟通、组织沟通、管理沟通中的信息发送策略和接收策略、非语言沟通、管理过程沟通、沟通技术、跨文化沟通等,五、课时分配表“课时分配”中,“其他”主要指看录像、现场参观、课堂讨论、习题等教学环节。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1章沟通概论第1节沟通的定义;第2节沟通的基本模型;第3节沟通的要素;第4节沟通的方式第5节沟通中的障碍;第6节有效沟通的策略第2章管理沟通第1节管理沟通的定义;第2节管理与沟通的关系;第3节管理沟通的作用;第4节影响管理沟通的主要因素;第5节有效管理沟通的策略第3章管理沟通的相关理论第1节古典组织理论;第2节人际关系理论;第3节人力资源理论第4章组织沟通第1节组织沟通的含义及类型;.第2节纵向沟通;第3节横向沟通;第4节组织中的沟通网络;第5节组织的外部沟通第5章群体、团队沟通第1节群体与团队的区别;第2节群体沟通;第3节团队沟通;第4节团队决策;第5节成功团队的特征第6章会议沟通第1节会议的目的与类型;第2节会议的组织;第3节会议议程;第4节会议记录;第5节会议中的角色;第6节与会者的座次;第7节有效会议的组织第7章危机沟通第1节危机的特征;第2节危机形成和发展的四个阶段;第3节危机沟通的类型;第4节危机沟通中的障碍;第5节危机沟通的策略;第6节危机管理者的基本素质;第7节与媒体进行危机沟通的技巧第8章面谈第1节面谈与自发性交谈的差异;第2节面谈的目的和种类'第3节绩效反馈面谈;第4节招聘面试;第5节面谈者的技巧;第6节面谈对象的技巧第9章人际冲突处理第1节冲突的类型;第2节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第3节人际冲突的过程;第4节人际冲突的处理方式;第5节人际冲突中的沟通策略第10章自我沟通第1节自我沟通的定义;第2节自我沟通与人际沟通的差异;第3节自我沟通的作用第4节自我沟通的方式;第5节自我沟通中的主要障碍;第6节自我沟通的策略第11章倾听第1节倾听的特征和类型;第2节倾听的障碍;第3节有效倾听的策略第12章非语言沟通第1节非语言沟通的定义;第2节非语言沟通与语言沟通的关系第3节非语言沟通的类型及其主要功能;第4节常见肢体语言的解析第5节形体暗示的解析;第6节空间暗示的解析;第7节时间暗示和音质暗示的解析第13章口头沟通第1节演讲的类型及其目的;第2节演讲的方式;第3节演讲的准备;第4节成功演讲的特点;第5节解答问题的技巧第14章书面沟通第1节书面沟通的特点;第2节书面沟通应该遵循的原则;第3节书面沟通的基本形式第4节商务信函的结构、种类和标准;第5节有效书面沟通的策略第15章压力沟通第1节压力的来源;第2节压力的影响;第3节压力的识别;第4节缓解压力的沟通策略第16章跨文化沟通第1节跨文化沟通的含义及模型;第2节缺乏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表现;第3节跨文化沟通的障碍;第4节影响跨文化沟通的因素;第5节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第6节跨文化沟通的策略第7节跨文化沟通的技巧;第8节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点第17章未来组织的管理沟通第1节未来组织管理沟通的含义;第2节学习型组织的沟通特征;第3节虚拟组织的沟通特征;第4节网络沟通的特征;第5节网络沟通的主要形式;第6节网络沟通存在的问题;第7节网络沟通的策略七、教材及参考书教材:《管理沟通》康青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五版本参考书:《管理沟通》李锡元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入门篇)第二版《管理沟通》马跃如、曹裕编著湖南人民出版社《管理沟通案例分析法》奥罗克著魏江、苏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阿德勒、普罗科特著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2015年2月版七、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建议(1)注重与管理学原理等课程的衔接,所选用的课堂教学内容应适应于学生的目前的实际水平。
管理沟通的原理在管理沟通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重要的原理,这些原理可以帮助管理者有效地进行沟通,促进良好的组织沟通氛围。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管理沟通原理:1. 清晰明确的目标:有效的沟通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目的。
管理者需要清楚地了解他们想要在沟通中达到的结果,并将其明确传达给相关参与者。
2. 发送者和接收者的角色:在沟通中,人们扮演着发送者和接收者的角色。
作为发送者,管理者需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和信息,以确保接收者正确理解。
作为接收者,人们需要仔细听取并理解信息,并在需要时提出问题或请求澄清。
3. 有效的沟通渠道:选择正确的沟通渠道对于有效地传达信息至关重要。
不同的沟通方式(如面对面、书面、电子邮件等)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更合适。
管理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沟通渠道。
4. 共享信息和透明度:有效的沟通需要建立在共享信息和透明度的基础上。
管理者应该随时向团队成员提供有关组织目标、决策和变化等重要信息。
同时,他们也应该鼓励员工分享自己的意见和反馈。
5. 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非语言沟通(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在沟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管理者应该关注自己和他人的非语言信号,并积极利用这些信号来了解更多信息。
6. 双向沟通:管理者应该鼓励双向沟通,使员工有机会提出问题、分享意见和表达关注。
双向沟通可以促进参与感和团队合作,并增加沟通的效果。
7. 及时和准确的沟通:管理者需要确保沟通及时和准确地到达目标。
延迟或错误的沟通可能导致误解和不愉快的工作环境。
总之,管理者应该积极运用这些原理,以确保有效的沟通并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
同时,他们还应从不断的实践和经验中不断改善和完善自己的沟通能力。
第三章管理沟通的相关理论第一节古典组织理论一、工业革命与等级制工业革命是现代组织的开端时间:1870s地点:由英国开始,迅速扩展至欧洲其他国家和美国结果:工厂制度替代了手工工厂,机器生产替代手工劳动,工业社会取代了农业社会等级制:劳动分工、分配差异、上下级角色差异、人际沟通的单向性和被动性二、科学管理理论代表人物:“科学管理之父”是弗雷德里克·泰罗观点:最好的管理是一门以明确规定的法则、规章和原则为基础的真正的科学评价:以劳动分工和统一命令来维持生产系统,强调命令和指令,工人被认为是组织这台大机器上的零部件,是机器被动的,组织中的沟通被视为多余的,沟通被视为发布命令、协调工作以及让工人顺从的工具三、官僚制代表人物:“组织理论之父”是马克斯·韦伯观点:实行劳动分工,明确权利和责任;设置等级链;严格按照法律和规章办事;平等对待员工,不能任意解雇员工;通过正式考试、训练、教育而获得的技术资格来挑选组织成员。
因而是非人性化、高度理性化的评价:在组织沟通方面,它强调的是对职权和规则的绝对服从,而忽略个人的情感因素第二节人际关系理论一、历史及文化背景1920年至1940年的经济大萧条结果:劳动力过剩致使就业竞争激烈,资本家肆意压榨工人;工厂成立工会争取人身权利,要求改善工作条件,促使资本家重视人际关系,调和劳资双方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军队、私人工厂为劳动者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并随着军人、工厂管理者以及学者之间的频繁接触,增进了相互间的沟通和了解,引发了人际关系运动一些学者开始从行为学等角度研究有关人们的行为问题,如人的工作动机、情绪、行为与工作间的关系等等二、霍桑实验与梅奥观点霍桑实验: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群体实验“经济人”“社会人”假设“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了解员工的情感提高员工满意度提高员工的士气提高劳动生产率三、巴纳德的观点著作:《管理者的职能》(1938)强调合作在组织中的重要性管理的主要作用是沟通和劝说有效的管理者是通过鼓励的方法与工人进行沟通以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趋于一致四、由人际关系学引发的研究背景:二战后直到20世纪60年代,大量的研究开始关注管理(领导力)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