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尽桃花扇底风——歌词鉴赏
- 格式:ppt
- 大小:6.87 MB
- 文档页数:13
四大美女跳舞很好看的诗词
1、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译文:翩翩起舞从月上柳梢的傍晚时分开始,直到楼顶月坠楼外树梢的深夜,我们尽情地跳舞歌唱,筋疲力尽累到无力再把桃花扇摇动。
2、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
译文:绿裙罗带伴娇飞,舞罢双双垂。
尊前美酒入红唇,染就香腮红云。
3、红销学舞腰肢软,旋织舞衣宫样染。
译文:个娇俏的歌舞女学舞,学得腰肢酸软。
随后又织纺舞衣,按照皇宫里的模式来漂染。
4、凤髻蟠空,袅娜腰肢温更柔。
轻移莲步,汉宫飞燕旧风流。
译文:凤凰形发髻盘成空花,袅娜腰肢温润轻柔。
转移变换莲步,像汉宫赵飞燕那般美艳风流。
5、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译文:轻歌曼舞多合拍管弦旋律尽传神,君王终日观看却百看不厌。
晏几道描写爱情的诗词《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鉴赏《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宋·晏几道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
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译注】自从离别后,我总是怀念那美好的相逢,多少回梦里与你在一起。
【赏析】晏小山是至情之人,其词婉约细腻,风流妩媚,却不失清新俊逸。
以“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的典雅风格和“秀气胜韵,得之天然”的清丽词风冠盖一时。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的佳句,不待解说,一读便能体会到他的情真、情深。
“从别后,忆相逢”,这是男子对歌女的款款诉说,直接倾诉深情,不像《花间词》多从女子角度写对自己的思念,因此感情显得更为真挚。
“几回魂梦与君同”情更加迈进一步,因为思念太深、相忆太重,魂牵梦萦,以至于梦中常常相逢。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这两句更是神来之笔,从杜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脱化而出,但显得更加轻灵,与梦境的虚幻朦胧融为一体,以至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梦境。
多少次相逢都是在梦中,梦一醒一切美好都成空。
如今真得重逢,唯恐还是在梦中,所以把银灯点亮,一次次照看你的容颜。
扩展阅读:晏几道简介晏几道自幼潜心六艺,旁及百家,尤喜乐府,文才出众,深得其父同僚之喜爱。
他不受世俗约束,生性高傲,不慕势利,从不利用父势或借助其父门生故吏满天下的有利条件,谋取功名,因而仕途很不得意,一生只做过颖昌府许田镇监、开封府推官等小吏。
黄庭坚的《小山词序》也许给我们一个的解释:“余尝论:叔原固人英也;其痴处亦自绝。
人爱叔原者,皆愠而问其旨:‘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
论文自有体,不肯作一新进语,此又一痴也。
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
人皆负之而不恨,已信之终不疑其欺已,此又一痴也。
’乃共以为然。
”从四痴也就能看到他们孤芳自洁的个性。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译文:
那悠扬的余音缭绕在屋梁之间,三日方才渐渐消散。
舞姿轻盈,如同将杨柳树梢上的明月舞得低垂,歌声婉转,仿佛将桃花扇下的微风都吟唱殆尽。
这首曲子似乎只应在天上才有,人间能够听闻的几率又能有多少?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音乐之美,那美妙的旋律如同天籁之音,令人陶醉。
以下是更为详细的翻译:
在那高高的屋梁之间,那悠扬的歌声如同仙乐一般,三日之久,仍回荡不息。
舞者的身姿轻盈,仿佛能够将那杨柳树梢上的明月牵引得低垂,使得月光洒满了楼心。
而那歌声更是动人心魄,将桃花扇下的微风都化作了动人的旋律,一同飘散。
这样的曲子,似乎只有在天上才能听到,那才是它的归宿。
而在人间,能够有幸听闻这样美妙的音乐,又能有多少人呢?这不禁让人感叹,世间美好的事物总是如此稀缺,而我们又能有多少机会去欣赏它们呢?
这首诗不仅是对音乐的赞美,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感悟。
它告诉我们,有些美好,只能在天上寻找,而在人间,我们所能触及的,不过是那些转瞬即逝的片段。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能够感受美好事物的机会,让那余音绕梁的旋律,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音乐的形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感慨。
那余音绕梁的旋律,仿佛成为了诗人心灵的寄托,让人在回味之余,不禁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这样的诗句,不仅让人陶醉于音乐之美,更让人思考人生的真谛。
歌尽桃花扇底风扇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同时,由于它造型优美,制作精湛,又是一种可供玩赏收藏的工艺品。
现代诗人郭沫若曾赋诗赞它:“清凉世界,出自手中。
精逾鬼斧,巧夺天工。
”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扇子的国家,古书有“黄帝作五明扇”、“舜始造扇”的记载,距今有三千多年。
不过,最初扇子不是扇风用,而是为帝王遮阳挡尘的“仪仗扇”。
汉代以后,民间开始把扇作为拂凉工具。
我国较原始的扇是鸟羽、芦苇或蒲草编成。
汉代手工业发达,人们就用绢制成纨扇,呈圆形,谓之团扇。
江淹《杂诗》写道:“纨扇如圆月,出自机中素。
”王建《调笑令》咏道:“团扇,团扇,美人用来遮面。
”在古代,扇子小巧雅致,尤为仕女们所喜欢,宋人晏几道在《鹧鸪天》词中写道:“舞低杨柳楼心月,。
”描绘了女子用扇的欢愉情绪。
大约在北宋年间,一种比纨扇更科学的折扇作为贡品,由日本、朝鲜传入我国。
相传,日本神功皇后御驾亲征三韩(朝鲜),看到蝙蝠的翅膀,突然灵机一动,发明了折扇;又有人说折扇是高丽人发明的。
折扇舒卷自如,携带方便,无疑是扇子发展史上的一次大变革。
苏东坡曾惊叹其“展之十尺馀,合之止两指”。
明代以来,折扇从宫廷传人民间,很快风行起来。
扇子品种繁多,约达500多种。
除纨扇外,民间普及的有竹扇、草扇、藤扇、木扇、骨扇、纸扇、麦杆扇、树叶扇、蒲葵扇等,形状有圆、方、梯、椭圆、梅花、海棠、葵花、六角等形,五花八门,其中苏州檀香扇、杭州绫绢扇、广东新会火画扇、四川自贡竹丝扇,被称为中国四大名扇。
苏州檀香扇,有天然香味,轻轻一摇,清香四溢。
广东火画扇,画面秀丽。
此外,广东芭蕉扇、牛骨扇、山东麦杆扇、山西藤扇、四川棕榈扇、浙江湖州雕毛扇、湖北羽扇,都是扇中珍品,独具一格,享誉中外,受到人们喜爱。
扇子不仅是生活实用品,也是文人施展艺术才华的天地,扇面画成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宋代诗人苏东坡等都常在扇面上赋诗题字;宋人黄庭坚在折扇上题诗云:“会稽内史之韩扇,分送黄门画省中。
《歌尽桃花扇底风》是唐代诗人司马相如创作的一首“辞赋”,主要叙述了楚怀王为求和而命宫妃出使秦国,并与秦王嬴政相爱的故事。
这首辞赋的寓意可以从不同层面来看。
一方面,它展现了宫廷政治的复杂性和利益权力的纠葛,反映了当时社会上阶级分化的现象。
另一方面,这首辞赋也表达了司马相如对爱情和追求幸福的向往,特别是通过女主角秦国夫人嫣红的形象,将爱情与政治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在个人情感和国家命运之间的兼顾和探寻。
总的来说,《歌尽桃花扇底风》是一首充满诗意和深刻寓意的经典古诗,具有着广泛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彩袖殷勤捧玉钟。
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
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宋晏几道《鹧鸪天》那是一场倾城之恋,桃花也为之开得难舍难收,纷落成雨。
他们都是至情至性的人,舍得用一生的离别,换取一夜的纵情欢愉。
在人生的路上,他们本已渐行渐远,却没想到在流年的渡口,还会有机会重逢。
当我读到晏几道的这首《鹧鸪天》时,心中油然想起席慕蓉的一首诗《重逢》:灯火正辉煌,而你我却都已憔悴。
在相视的刹那,有谁听见,心的破碎?那样多的事情都已发生,那样多的夜晚都已过去,而今宵,只有月色,只有月色能如当初一样美丽。
我们已无法回去,也无法再向前走。
亲爱的朋友,我们今世一无所有,也再无所求,我只想,如何才能将此刻绣起,绣出一张绵绵密密的画页,绣进我们两人的心中,一针有一针的悲伤,与疼痛。
其实,世间的离别与重逢都一样,无关于时代的久远,席慕蓉今天的重逢,与千年前晏几道的重逢又何尝不相似呢?如果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那么晏几道与词中女子的初相遇,也应该是前世有约,今生再见。
不经意的抬眉,惊鸿一瞥中,时光已停滞;眼波流转中,情便已三生。
她为他殷勤把盏,他为她醉却颜红;他为她清浅墨香,她为他挥舞霓裳。
人生啊,所有的初相遇都是那么地相似,恍若是前世一场美丽的梦。
在梦里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一切都可以慢慢解释,因而胸中是溢满了幸福。
一个微笑,一个流波,都恰如前世梦中那般梦幻,那般迷人,令人狂喜,让人感激。
一切故事未必都有结局,但都有一个开始。
词的上阕是回忆初相遇时,一见钟情,尽欢尽兴的情景。
恋人玉手捧杯,温柔而又多情地殷勤劝酒;词人是心情兴奋,喝得满脸通红,却心甘情愿地一醉为红颜。
从月上柳梢头的黄昏,到月到中天的午夜,再到月落西沉的黎明,他们彻夜未眠,尽情地歌舞,直到精疲力竭,以至于连手中的桃花扇也无力摇动。
舞低杨柳楼心月写月亮的升落,极写时间之长。
也是用夸张的手法,极写双方的尽兴尽欢,如梦如幻。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诗句翻译及赏析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出自宋代晏几道的《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本词格调欢快,意境清新,语言活泼,具有极大的创新性。
故成为传诵千古、脍炙人口的名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原文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赏析言为心声,有至情之人,才能有至情之文。
一首《鹧鸪天》,写悲感,写欢情,都是那样真挚深沉,撼人肺腑,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虽然这首词的题材比较窄,不外乎伤离怨别,感悟怀旧,遣情遗恨之作,并没有超出晚唐五代词人的题材范围。
小晏写情之作的动人处,在于它的委婉细腻,情深意浓而又风流妩媚,清新俊逸。
白居易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古往今来,脍炙人口的词,大抵不仅有情,而且情真。
所谓“真字是词骨。
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且易脱稿。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新月,歌尽桃花扇低风。
一个是殷勤地劝酒,一个是拼命地喝,为伊消得人憔悴。
当年一夕初逢的倾心难忘,别后梦中的飘忽难寻,今宵突然重逢的恍惚难信,景境几转,人事剧变,一切都“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
而重逢时的惊疑和惊喜之状也就自然而然,毫无忸怩作态。
多情似小晏,天下能有几何?小晏词工于言情而能真,故陈廷焯虽嫌其不免思涉于邪,有失风人之旨,然又不能不称其措辞婉妙,一时独步。
又言“浅处皆深”、“情词并胜”、“曲折深婉,自有艳词,更不得让伊独步。
”小晏善写风流之情,欢娱之境,尽极沉郁之致,荡气回肠之胜,又能表现出纯真无邪的品性,使人不觉其卑俗,不感其淫亵,虽百读之而不厌。
这一点,小晏受五代词尤其是后主词的相当影响。
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曰:“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
把小晏、李后主、秦少游并称“词中三位美少年”,可见其三人之风格的确比较接近。
歌尽桃花扇底风——《题画》赏析笔者所用标题是晏小山《鹧鸪天》里的一句词,原词这样说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虽然原词中“桃花”与“扇”是分开读的,而且读音不同,但是在笔者这里桃花扇就是“桃花”扇,因为这把扇子不仅是侯李两人的定情之物,也是隔着三百多年的时间,隔着一条漫漫历史长河,从扇底风透出的阵阵桃花香,那不仅是对侯李两人爱情的赞颂,更是国破家亡人何在的历史的兴亡之感。
笔者在很小的时候就因为家中老人的缘故看过黄梅戏《桃花扇》,那个时候年龄小,根本就不懂里面的情情爱爱,只是印象深刻的是侯方域在找到出家的李香君后,心灰意冷的撕扇。
那个场面至今印象深刻,纸扇被撕成一片片的,像雪花一样飞散在侯的四周,那个时候笔者就不明白李香君,为什么明明已经等到侯方域,为什么不和他一起离开呢。
现在在重读《桃花扇》,香君的烈,真,明理,还有南明朝廷的腐朽,北方的异族的入侵,再加上历史剧的那种深沉之感,我开始明白为什么香君做此选择,这不是作者给她强加上的,而是她作为一个戏剧中的人物,她故事的发展自己做出的选择,而桃花扇也是在故事的开展中逐渐完善起来的,在开始的时候,它只是一枚普通的宫扇,是侯李两人的定情之物,侯曾在此写“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后来香君为贞洁,血溅其上,文龙看起灼灼,妙笔生活,点燃成一树桃花,再后来便是侯的题画。
遂变成了这一曲《桃花扇》,笔者所要研究的正式着几出戏中的《题画》。
所谓题画,自是在画上题字,“画上”、“花上”、“画扇”,不知孔尚任在作此篇时如笔者所想,是采用谐音。
《题画》出现在《桃花扇》的地二十二出,是紧跟着《逢舟》出现在的,在结构上,它没有留给读者缓冲,而是让读者在进入侯方域这个角色的时候,在从别人嘴里听到香君为自己守节做出的事情后,大受感动,然后唯有缓冲的进入到了香君所生活的地方,我们读者也如侯朝宗一样,在故地重游时,抱着希望,所以才会在蓝瑛出现的时候吃惊,然后就会问香君在哪里。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鹧鸪天》意思|赏析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当年首次相逢你酥手捧杯殷勤劝酒频举玉盅,是那么地温柔美丽和多情,我开怀畅饮喝得酒醉脸通红。
翩翩起舞从月上柳梢的傍晚时分开始,直到楼顶月坠楼外树梢的深夜,我们尽情地跳舞歌唱,筋疲力尽累到无力再把桃花扇摇动。
自从那次离别后,我总是怀念那美好的相逢,多少回梦里与你相拥。
今夜里我举起银灯把你细看,还怕这次相逢又是在梦中。
作者:佚名言为心声,有至情之人,才能有至情之文。
一首《鹧鸪天》,写悲感,写欢情,都是那样真挚深沉,撼人肺腑,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虽然这首词的题材比较窄,不外乎伤离怨别,感悟怀旧,遣情遗恨之作,并没有超出晚唐五代词人的题材范围。
小晏写情之作的动人处,在于它的委婉细腻,情深意浓而又风流妩媚,清新俊逸。
白居易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古往今来,脍炙人口的诗词,大抵不仅有情,而且情真。
所谓真字是词骨。
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且易脱稿。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新月,歌尽桃花扇低风。
一个是殷勤地劝酒,一个是拼命地喝,为伊消得人憔悴。
当年一夕初逢的倾心难忘,别后梦中的飘忽难寻,今宵突然重逢的恍惚难信,景境几转,人事剧变,一切都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
而重逢时的惊疑和惊喜之状也就自然而然,毫无忸怩作态。
多情似小晏,天下能有几何?小晏词工于言情而能真,故陈廷焯虽嫌其不免思涉于邪,有失风人之旨,然又不能不称其措辞婉妙,一时独步。
又言浅处皆深、情词并胜、曲折深婉,自有艳词,更不得让伊独步。
小晏善写风流之情,欢娱之境,尽极沉郁之致,荡气回肠之胜,又能表现出纯真无邪的品性,使人不觉其卑俗,不感其淫亵,虽百读之而不厌。
这一点,小晏受五代词尤其是后主词的相当影响。
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曰: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
把小晏、李后主、秦少游并称词中三位美少年,可见其三人之风格的确比较接近。
唐朝关于歌舞的诗句
1、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出自宋代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译文:舞姿曼妙,直舞到挂在杨柳树梢照到楼心的一轮明月低沉下去;歌女清歌婉转,直唱到扇底儿风消歇。
2、凤髻蟠空,袅娜腰肢温更柔。
轻移莲步,汉宫飞燕旧风流。
谩催鼍鼓品梁州,鹧鸪飞起春罗袖。
锦缠头,刘郎错认风前柳。
——出自元代:白朴《驻马听·舞》译文:凤凰形发髻盘成空花,袅娜腰肢温润轻柔。
转移变换莲步,像汉宫赵飞燕那般美艳风流。
鼋鼓疾响演奏《梁州》舞曲,随舞曲翻飞绣着鹧鸪的春罗衣袖。
送上锦缎缠头,情郎哥错认成风前的春柳。
3、舞势随风散复收,歌声似磬韵还幽。
千回赴节填词处,娇眼如波入鬓流。
——出自:唐·李太玄《玉女舞霓裳》。
译文:女子的舞姿随风散开又收起婀娜身影翩翩起舞,歌声如乐器一样铿锵有力既富有韵律又十分悠扬。
曾经千次赴《霓裳羽衣曲》所著之处约会,她翩翩起舞以目传情,发鬓之间的那对娇眼,如水波一样清澈让人神魂颠倒。
4、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
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
——《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唐代岑参
译文:美人起舞好似莲花旋转,世上之人想必从未看见。
高堂之上铺满红色地毯,翩翩起舞有若天上人间。
5、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唐代杜甫的《赠花卿》
译文:锦官城每日弦乐管乐杂纷纷,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世间芸芸众生能得几回闻?。
晏几道《鹧鸪天》“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全词赏析鹧鸪天①晏几道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注释]①鹧鸪天:词牌名。
又名《千叶莲》、《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锦鹧鸪》、《鹧鸪引》等。
②彩袖:借代手法,指歌女。
③拚(pàn)却:甘愿尽最大力。
④桃花扇底风:桃花扇背面的歌曲目录。
风:歌曲。
⑤剩:尽量,力求达到最大限度。
银釭:银制烛台,指蜡烛。
【译文】当年你卷起彩袖把玉杯捧,殷勤相劝我自痛饮双颊红。
两情相悦翩翩起舞月西斜,柳条摇曳月映明眸情意浓。
轻歌曼舞不知是醒还是梦?犹记裙裾旋舞桃花扇底风。
别后相思绵绵朝夕盼相逢,天涯海角相盼人在残梦中。
眼穿肠断时至今日终圆梦,持灯相认虚实难辨紧相拥,两心缱绻唯恐又是一场空!【译文二】当年你殷勤劝酒频举玉盅,我开怀畅饮喝得酒醉脸红。
翩翩起舞直到月坠楼外树梢,尽欢歌累得无力把桃扇摇动。
自从那次离别以后,我总是怀念那美好的相逢,多少回梦魂中与你相拥。
今夜里我举起银灯把你细看,还怕这次相逢又是在梦中。
【评点】本篇写词人与一位歌女的别后重逢,以相逢抒别恨,语言清新婉丽,感情细腻有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晏几道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
词的上片以浓彩重笔描绘当年和女子一起狂醉歌舞的情景。
歌女“彩袖殷勤捧玉钟”殷勤劝酒,而自己则是“拼却醉颜红”,拼命痛饮,喝得酒醉脸红。
歌女翩翩起舞直到月坠楼外树梢,尽情欢歌累得无力把桃扇摇动。
词中多绚烂之词,如“彩袖”、“玉钟”、“醉颜红”、“杨柳楼”、“桃花扇”等,极尽艳丽之能事,然都是“当年”往事,似实却虚,更增加了如梦如幻的美感。
下片以疏淡的白描表现久别重逢的悲喜交集之情。
“几回魂梦与君同”写别后思念,忆相逢实则盼重逢,不知何处再相逢,终想成结成梦,足见离别后情深。
“今宵剩把银,犹恐相逢是梦中”化用杜甫《羌村》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句意,变五字句为七字句,意境更为轻灵婉折。
歌尽桃花扇底风—《歌尽桃花》“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不知道作者取这四字为名有何用意。
或许是歌尽桃花之后,再无花可入眼,或许是桃之夭夭,宜其室家。
其实这首鹧鸪天我最喜欢的却是最后一句“犹恐相逢是梦中”。
对于这篇文来说,当最后两人重逢相守,可能真有梦中的感觉吧。
这是一个很俗套平凡的故事,紧跟时下的穿越风。
总的就一句话,就是两个人一起打拼天下的故事。
当然中间肯定是少不了咱们的各种人物的狗血伎俩。
但由于作者将这篇文章结构安排的错落有致,情节也是跌宕起伏,语言简洁,文笔优美,使得俗套的故事变得脱俗了。
闲暇之时可以作为消遣阅读一下。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讨论某电视剧狗血,某小说俗套之时,这些情节很有可能就会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上。
艺术来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前人的话确是真知灼见。
就像书中谢怀珉的穿越过程一样,张子越同她一起遭遇电梯事故,但由于他前世是国光圣僧而免难。
但谢怀珉却被迫选择一个躯体凑合,这还沾了她前八世尼姑的光。
在中国这个讲究人情关系的社会里,我们处处都在遭遇这种事情,以至于我们每每提到有这样的事情时,不是想着要如何的改变,反而是一腔羡慕嫉妒恨,或者是一笑而过。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能,而是我们不想。
“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样的人是会被当做疯子,这样的人注定痛苦而绝望,人因知识的叠加而越觉渺小。
其实对于书中的男主萧暄我个人是不太喜欢的,他可以为了权势而放弃一直和自己相濡以沫的爱人另娶他人,但娶了之后又不珍惜,只当做是一个利用对象。
但是我也无法去评判萧暄的所为,属下臣子的期望,天下的兴亡,都在一人之身。
他也是暂时舍了私情而保全大义,也是当时形势所逼。
尽管如此,但私心里还是希望能多些美好,也算是聊有慰藉了。
或许这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现实中的政治商业联姻了。
谢昭华—本文的女主,前半辈子就两个字“中庸”,这是她自己的处世之道,也是她的高明之处。
在那样一个封建思想盛行的时代,太好反而会成为家族的工具。
“歌尽桃花扇底风”新释
许兴宝
【期刊名称】《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30)004
【摘要】“歌尽桃花扇底风”写的是美妙歌声在赏歌听众群体中生成的审美效果,即“清凉”的入神化境.依此而论,句中所写的持扇者不是歌者,而是听众.此种写法为以“客笔”表现“主意”法.这个判断需从古代大量相关的诗词文等典籍的记载及晏几道本人的作品中加以印证.正确诠释此句词的准确意义,有助于认识晏几道词的部分审美特征.
【总页数】6页(P51-56)
【作者】许兴宝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26.8
【相关文献】
1.《文心雕龙·宗经》篇“正末归本”新释——兼释《文心雕龙》中的“本”与“末” [J], 李金秋
2.《文心雕龙·宗经》篇"正末归本"新释——兼释《文心雕龙》中的"本"与"末" [J], 李金秋
3.释“歌尽桃花扇底风”的“风” [J], 许山河
4.俗语词研究的新拓展——读《佛经释词》《佛经续释词》 [J], 段观宋;李传书
5.《文心雕龙·宗经》篇"正末归本"新释——兼释《文心雕龙》中的"本"与"末" [J], 李金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歌尽桃花扇底风总是逃不掉的,那些终将邂逅的沉影。
文学史即将读完。
读到清人孔尚任所著的传奇《桃花扇》,振奋。
叹息。
首先是被其剧末的《余韵》所吸引。
吸引,其实是自己的记忆闸门不经然被打开。
高二那年曾学过《余韵》,每天的早读课也曾煞有介事地翻来读去,当时是被曲词的平仄有致迷住。
也为“哀江南”三个字所诱惑。
觉得曲词固然蕴涵悠悠不尽的悲情,但其中确然有一番摄人心魄的魅力。
现在想来,这说不破的诱惑,正是我们皆无法释怀“江南”二字的原因。
如今再次邂逅这《余韵》,喜悦中也有一种淡定与泰然。
就像亦舒所说,“我不担心,你终归会遇得见我,生活本是一场圆舞。
”而我要做的是,探寻这文字背后的东西。
说起李香君,如今的人们大多会想到秦淮河畔那座古意犹存却也半商业化的“媚香楼”。
几百年前,香君就住在这里,于是每每步行至此,总不免停下脚步,引发一些幽古之思与气节之慨。
对于香君。
我们固然醉心于她的姿容才艺,但更震撼于她不让须眉、爱憎分明的民族气概。
她反抗庸俗的富贵生活,反抗一切威胁利诱的恶势力,忠于爱情、忠于理想,始终不屈不挠,最终血溅桃花扇,她的虹影深深印刻进古往今来每一名具有爱国忧思的人们的心中。
说香君是奇女子,实不为过。
从古到今,每逢时局动荡、朝代嬗变之际,总会决然涌起许多飒然的奇女子,她们坚定的立场与清凛的人格,足以令当时所有唯唯诺诺的“大丈夫”们气短。
所以,奇女子们大抵“遇人不淑”的命运,虽然悲戚,细细想来,也就不足为怪了。
正如孔生所说,“传奇者传其事之奇焉者也。
事不奇。
则不传。
”妓女之扇,荡子之题,游客之画,都不足为奇,但通过它们能够反映出阉党余孽结党复仇、荒淫误国的历史面貌,这就成为可传之奇了,所谓意义和分量,正在这里。
2010年春晚,王菲的一曲《传奇》。
如此切中肯綮地唱到了每一个人的心里。
可以说,直至如今。
春天过了夏天来,我们对于《传奇》这首歌的热爱,依旧丝毫未减。
归根结底。
是我们对于生命中那些纯美的爱的期许,一直没有变。
作者: 胡乃长
出版物刊名: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页码: 68-70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期
主题词: 晏几道;杨柳;桃花;国风;词牌曲名
摘要:宋代词人晏几道的名旬“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在古今诸种释读中,皆从字面讲解,楼前杨柳,扇面桃花,不能尽如人意。
本文另辟蹊径,从对“杨柳”、“桃花”、“风”的考释入手,认定晏词中“杨柳”、“桃花”不是实景,应是唐宋时期歌舞的曲名,并且追溯“杨柳”、“桃花”的曲名渊源,佐之晏词喜欢以词牌曲名入词的独特性,从而更新了晏词的解读,拓展了该词的境界,也对唐宋诗词的诠释提供了新的启示。
作者: 许山河
作者机构: 湘潭大学中文系 一九八二年毕业的研究生
出版物刊名: 求索
页码: 106-106页
主题词: 桃花扇;歌曲;晏几道;杨柳;宋词选;感到棘手;注家;释义;舞雩;代歌
摘要: <正>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是晏几道《鹧鸪天》中的名联。
对
于“风”字的释义,许多注家感到棘手,他们或是回避不作注,或是解释不正确。
如胡云翼《宋词选》:“说风尽,也就表明唱的回数太多了”,把“风”字解释为扇子扇起来的风。
沈祖棻在《宋词赏析》中说“是指悠扬宛转的歌声在其中回荡的空气”。
歌声停了,风或空气也歌尽了,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记国家级非遗鲁南五大调之“满江红”文/林丽几日前,海风飒飒,我们一行四人赶往石臼街道中盛社区,赴一场“满江红”的视听华宴。
我自小在石臼所海边长大,对这里的地理环境及人文习俗倍感熟悉亲切。
石臼所在日照市区东部,濒临黄海,因其境内大片裸露粗粒花岗岩上遍布“碓臼”的状穴而得名。
这里自古海运繁盛,当地人大都以驭海为生,长期以来造就了当地特色鲜明、异彩纷呈的渔文化。
鲁南五大调之首“满江红”便是在这片海域上世代传唱。
在中盛社区文艺活动室里,中盛艺歌尽桃花扇底风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ANJIANGHONG”: ONE OF FIVE MAJOR TUNES IN SOUTH SHANDONG瑰宝遗藏·诗画日照artistiC rizhao术团表演的“满江红”代表性曲目《四盼》为我们拉开了“满江红”那婉转、清丽的帷帐。
唱腔缓缓上升反转,有着吴曲神韵,仿佛将人带入“舞低杨柳楼中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的烟雨江南画卷,让人感觉这种曲调与大海的邂逅是一种以柔克刚的化解与交集。
从古至今,文艺或文学形式,无不承载着一个时代、地域、民族在不同地理、气候、语言影响下的精神基因与内涵。
民歌在不同时期名称上的变换,折射了当时民歌内容与形式上的特征,因此从曲牌名称上就可见“满江红”的曲调优美细腻,唱词古雅抒情,被称为“细曲”“雅歌”当在情理之中。
作为民歌的一种,“满江红”是民歌套曲,追溯起源要到明清时期。
那时,日照的渔业生产和商品贸易远达吴淞口、黄浦江一带,当时的渔业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这种船在当时被称为“家小船”。
“家小船”在海上漂泊很长时间,才能到达江南河畔。
为解除长期海上生活的单调枯燥,劳作之余,渔民常三五亲朋饮酒助兴,到酒酣耳热时,顺手拿起碗碟,哼唱南方当地的小曲,这就是“满江红”的雏形。
后来“满江红”跟随日照渔民北上,并经当地渔民世代传唱,逐渐加以本土语言、风情元素而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民歌传唱形式,这就是“满江红”的江南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