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术后镇痛应用氟哌利多并发椎体外系症状的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83.49 KB
- 文档页数:2
静注氟哌利多引发锥体外系反应2例分析
刘文佩;李雪莉
【期刊名称】《中国误诊学杂志》
【年(卷),期】2007(7)25
【总页数】1页(P6166-6166)
【关键词】氟哌利多/副作用;基底神经节疾病/化学诱导
【作者】刘文佩;李雪莉
【作者单位】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麻醉科;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5.702.5
【相关文献】
1.术前静注曲马多氟哌利多合剂在颈丛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J], 王霆
2.静注氟哌利多出现木僵状态一例 [J], 崔敏;杨娇楠
3.氟哌利多用于硬膜外自控镇痛引发锥体外系反应3例 [J], 吴小刚
4.术前静注地塞米松替代氟哌利多在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效果观察 [J], 姜代凤;熊朝晖;杨福梅;秦素兰
5.氟哌利多硬膜外注药致锥体外系反应3例报告 [J], 任立军;杨延芳;井玉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氟哌利多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及临床应用评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宝钢医院麻醉科沈伯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杭燕南⏹氟哌利多(又名,氟哌啶)具有强效镇静、镇吐作用。
1970 年得到美国FDA 批准,作为抗恶心呕吐药、全麻辅助药和神经安定麻醉药在临床应用已达30 年之久。
大量研究证实,氟哌利多对预防各种手术的PONV,尤其是防治吗啡镇痛引起的恶心、呕吐有良好效果。
最近,有关氟哌利多锥体外系的不良反应,特别是2001 年美国FDA 就氟哌利多静注后延长Q-T 间期和心脏意外事件提出“黑匣子”警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
本文就氟哌利多的药理作用、相关不良反应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性评估。
➢氟哌利多的药代学特点⏹氟哌利多主要阻断多巴胺受体和 –肾上腺素能受体而起作用。
静注后5-8 分钟起效,10-20 分钟血浓度达到峰值,持续作用时间3-6 小时。
氟哌利多在肝脏进行生物转化,代谢产物在24 小时内基本排出。
药代动力学呈二室开放模型。
分布容积2L/kg,分布半衰期14.3分钟,清除率14ml.kg-1.min-1,清除半衰期103-134 分钟。
其清除半衰期短于持续作用时间,可能系氟哌利多从受体释放缓慢或在脑内潴留所致。
⏹⒉氟哌利多的药效学特点⏹⒉⒈镇静作用⏹氟哌利多通过抑制脑内网状激活系统产生的镇静作用是其同类药氟哌啶醇3 倍,氯丙嗪200 倍,常用于治疗精神疾病。
围麻醉期利用其强效镇静作用作为麻醉前用药,全麻诱导药或神经阻滞的辅助用药。
近年来,由于用于麻醉的镇静药不断更新。
在围麻醉期,利用氟哌利多的镇静作用越来越少。
而在术后镇痛的PCA 药液中加入氟哌利多可利用其镇静作用以提高吗啡等麻醉性镇痛药的镇痛效果,并减轻和减少恶心、呕吐作用。
但剂量过大易引起倦困、嗜睡和眩晕等症状。
⏹ 2.2. 镇吐作用⏹氟哌利多镇吐作用是氯丙嗪700 倍。
其镇吐作用是通过拮抗多巴胺D2 受体。
价格较5-HT3 受体拮抗剂镇吐药(奥丹西隆、格列西隆)低,常用于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尤其在预防术后PCA 吗啡所致恶心呕吐具有独特价格优势。
术后自控镇痛泵致锥体外系反应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发表时间:2009-09-28T15:19:19.9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2期供稿作者:林秀红(广西贺州市人民医院广西贺州 542800)[导读] 随着疼痛治疗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开展,近年来自控镇痛泵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2-0105-02 随着疼痛治疗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开展,近年来自控镇痛泵已在临床广泛应用。
患者术后使用PCA进行疼痛治疗,可缓解手术后患者因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1]。
但患者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其中锥体外系反应较为少见,应引起高度重视。
我院妇科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共应用镇痛泵术后镇痛729例,其中发生锥体外系反应5例,发生率为0.69%,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发生锥体外系反应患者共5例,均为女性,年龄12~22岁。
4例未婚,1例已婚,其中宫外孕手术4例,暴力伤害致阴道裂伤修补术1例。
术毕后4例由硬膜外导管安置一次性自控镇痛泵,1例由静脉置入,泵内药品为0.75%布比卡因25 ml、芬太尼0.6mg、氟哌利多5mg,加0.9%氯化钠至100ml,置泵时间48~60小时。
5例患者均无应用其他可致锥体外系反应的药物史。
锥体外系反应出现在术后22~46小时,平均33小时。
1.2 症状体征 5例患者发作前均有困倦、全身乏力、肌肉酸痛、床上活动困难等主诉。
发作时查体:呼吸脉搏快,表情淡漠,语言障碍;4例双目向上凝视,眼睑不能闭合,眼球固定,目光呆滞,似“面具脸”;4例头部固定,颈项强直,大汗淋漓;3例腰背部肌肉紧缩,下肢肌张力增强;1例角弓反张、四肢抽搐,持续时间约2~4分钟。
5例中有2例再次发作。
1.3 诊断治疗出现症状后,首诊误诊为癔症3例,5例经请麻醉科会诊后考虑为氟哌利多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给予地西泮5 mg缓慢静脉注射或10mg肌内注射,用药后约2分钟患者症状得到缓解,逐渐恢复正常,但对发作期间并无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