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教育资料】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167.64 KB
- 文档页数:4
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框教材分析】一、三维目标1. 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各民族文化◆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的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联系我国各地的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联系我国各民族实际,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2. 过程与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并设置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中华文化的成就、文化交流等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参与调查、展示等,并进行归纳总结,以此获得直接的体验。
并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基础。
二、教学重点1.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2.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教学难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四、教学建议新课标的实行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许多旧教材所没有的综合探究活动,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实践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蓝图。
从整体上看,该课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极其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基础。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础巩固1“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
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
”南唐后主李煜的这首词至今仍为很多人动容。
从《诗经》《离骚》到元代散曲,中国很多古诗词歌赋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这表明中华文化中文学艺术具有特点。
( )①辉煌悠久的历史②丰富绚丽的内涵③鲜明独特的风格④与时俱进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从《诗经》《离骚》到元代散曲,中国很多古诗词歌赋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说明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具有辉煌悠久的历史、丰富绚丽的内涵、鲜明独特的风格。
①②③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项。
2丝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创造发明之一,与其他创造发明相比,有着出现早、应用广、传播远、技术高的特点。
它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与中华文明同岁;它衣被天下、服务众生;它传播世界,使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它的技术含量很高,发明创造极多。
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只能通过科学技术体现出来③我国古代技术注重实际运用④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A.①③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丝绸的特点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表现,①③④观点正确。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多方面来体现,②观点错误。
故答案选C项。
3古徽州多山富水。
据《徽州府志》记载:“东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阨。
”自汉末至唐宋,曾有三次大的人口迁徙,不少中原地区的缙绅仕宦移民徽州,使中原文化在此积淀,与徽州土著山越人文化交融,重新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徽州文化。
这表明( )①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②中华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D解析徽州文化具有自身特色,体现了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①符合题意。
徽州文化的形成过程,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也说明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②④符合题意。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
2.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3.阐释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内在关系。
4.掌握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
重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区域性。
难点: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基础·初探]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文学艺术(1)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特点: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作用: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
2.科学技术(1)地位: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2)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
(3)作用:体现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1.成因(1)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2)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2.区域文化间关系: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中华各民族文化(1)地位: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中华民族的骄傲。
(2)关系: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且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3)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包容性(1)内容①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②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和不竭力量之源。
[预习·提升]1.判断(1)中华文化指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 )(2)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
( )(3)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 )(4)中华文化就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推进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
①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养生方法、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的变化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
而今西医流行的年代,中医也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可以完美地互补。
秉承首届中医药大会“循证医学与综合健康的回归”的宗旨,第二届国际现代中医药大会于2017年9月25~27日在古城西安举办。
通过本届会议,将深入推动世界范围内中医药的学术交流与产业合作,更为中医药科研、教育、保健、医疗机构和研发生产企业等提供交流、展示、合作的国际平台。
②推进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国际影响力。
思维导图
创新演练
1.中医发源于中华大地,已有5 000年历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承,是一种以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在古代及近代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今西医流行的年代,中医也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可以完美地互补。
材料说明( )
①精神活动凝结在一定物质载体之中②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④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①题干中没有体现。
④表述的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与题意无关。
题目中,中医发源于中华大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承等表述表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故③正确。
而今西医流行的年代,中医也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可以完美地互补的表述表明了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故②入选。
答案:C
2.结合材料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
答案:①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
中医学术千年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轨迹,表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②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中医学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养生方法、诊疗手段,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③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中医学影响中国数千年,具有实用性特点;中医学把人体,以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具有整体性特点。
[基础巩固]
1.徽语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汉语方言,轻柔舒缓、抑扬顿挫。
由于徽州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即使在徽州当地,发音也是千差万别,但这似乎并未梗阻外出多年的徽商见面时用浓浓家乡话交流的亲切感。
这说明(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②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③地域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④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归属感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华文化的特点的知识。
外出多年的徽商见面时用浓浓家乡话交流体现了①;徽语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汉语方言,轻柔舒缓、抑扬顿挫体现了②。
③④在材料中未体现。
答案:A
2.无论什么地域,都有自己的根,这就是地域文化。
千百年来,济南的城市发展、民风民俗等都与泉水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关系,这成就了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最终积淀成济南的泉水文化。
这主要体现了( )
A.文化的自发性和社会性 B.文化的民族性和历史性
C.文化的独特性和区域性 D.文化的传承性和创造性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区域性和文化的特点。
题干主要表明特定的历史、地理等因素形成了济南富有特色的文化,所以C正确。
A表述错误,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不是自发形成的;B、D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答案选C。
答案:C
3.中国画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简单的笔墨在方寸之间融入天地万物,蕴含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感悟,而齐白石时期的中国画,已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更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
材料反映了(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中华
文化具有包容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③观点错误。
中国画以简单的笔墨在方寸之间融入天地万物,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非源远流长,故选②,不选①。
齐白石时期的中国画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④符合题意。
答案选B。
答案:B
4.“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
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态穗人头。
”南唐后主李煜的这首诗至今仍使许多人动容。
从《诗经》《离骚》到元代散曲,中国很多古诗词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下列对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具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
B.具有丰富而绚丽的内涵
C.具有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D.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解析:注意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D项属于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认识,并非对中华文学艺术的认识。
答案:D
[能力提升]
5.近十年来,中国已在1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75所孔子学院、851个孔子课堂,累计注册学员345万人,中华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在海外传播。
这是因为( )
①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②中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③对传统文化我们应全盘吸收④中华文化既保持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近十年来,中国已在世界很多国家、地区建立了孔子学院,中华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在海外传播。
这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既保持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故①④入选。
②表述与事实不符。
③错误,全盘吸收的表述错误。
答案:D
6.作为G20领导人杭州峰会重要的欢迎活动,一台中西合璧、美轮美奂的大型水上情景表演交响音乐会《最忆是杭州》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上演。
经济峰会辅以文化盛宴,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引起巨大反响。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③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④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经济峰会辅以文化盛宴,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②正确且符合题意;中国故事,国际表达,表明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①正确且符合题意;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说法错误;④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答案:A
7.材料一戏曲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史前史、800年兴盛史、300个声腔剧种和5万个剧目累积量、覆盖城市乡村广大幅面和十几亿民众、传承至今而顺势长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
戏曲对中古以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形成了全面覆盖。
汉族地区有京剧、秦腔、黄梅戏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白剧、藏剧等,不同的剧种又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形成对多样审美风格的覆盖,也形成对不同流行地域的覆盖。
材料二20世纪初,西方戏剧大量进入中国,对此,中国戏剧一一拥抱。
在吸收了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后,中国戏剧也走出了国门。
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欢迎。
中国戏曲程式化动作传达出的中国美学精髓,吸引更多的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
(1)材料一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的认识。
答案:(1)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戏曲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史前史、800年兴盛史、生生繁衍至今而顺势长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②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另一基本特征。
戏曲以自身的独特与丰富,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体现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戏曲不同的剧种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皆有戏曲,表明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①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中国戏剧一一拥抱西方戏剧体现了这一点。
③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中国戏剧吸收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说明了这一点。
④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欢迎,体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