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 格式:ppt
- 大小:6.04 MB
- 文档页数:30
01.艺术学概论(彭吉象第5版)-框架综述讲义引言《艺术学概论》是由彭吉象教授编写的艺术学教材,已经出版到第5版。
本讲义是对该教材的框架进行综述,将介绍艺术学的定义、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主要内容,旨在给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艺术学的整体框架的概述。
艺术学的定义艺术学是研究艺术的学科,它探讨艺术的本质、艺术创作的规律以及艺术作品的意义等问题。
艺术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艺术的形式、内容、审美特征以及艺术作品的创作、传播和接受等方面。
艺术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既包括对艺术作品的客观分析,也涉及到主观的艺术体验。
因此,艺术学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探索艺术的本质和意义,如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艺术学的研究内容根据《艺术学概论》这本教材的第5版,艺术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艺术学首先探讨艺术的基本概念,包括艺术的定义、艺术作品的特点以及艺术的分类等。
通过对艺术的分类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内涵。
2. 艺术的创作与表现艺术学关注艺术创作的过程和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
它研究艺术家的创作思想、技巧和艺术表达手段,以及艺术作品的形式和风格等。
3. 艺术的审美特征与价值评价艺术学致力于揭示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和价值评价的标准。
通过研究艺术作品的审美规律和审美效果,可以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美感和意义,以及对观众的情感和思考的影响。
4. 艺术的传播与接受艺术学关注艺术作品的传播和接受过程。
它研究艺术市场、艺术教育、艺术批评和艺术史等方面的内容,探讨艺术作品如何在社会中传播、接受和影响人们。
艺术学的研究方法艺术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领域和问题的特点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常见的方法:1.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通过查阅相关的艺术理论著作、历史文献、艺术评论等资料,进行对艺术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文献的综合分析,可以获取到大量的艺术理论和历史背景的信息,有助于深入理解艺术的本质和变化。
艺术学概论简略试题(全12章)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节艺术的本质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1.艺术本质几种主要看法答:(1)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理性世界是第一性,感性世界是第二性,艺术世界仅是第三性。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中国古代“文以载道说”:宋代理学家朱熹:“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
“道”不仅是文艺本质,而且是文艺内容,“文”是作为“道”工具而已。
(2)第二种,“主观精神说”。
如:德国古典美学开山祖康德:“自由的艺术”.(3)第三种,“模仿说” 或“再现说”。
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俄国19世纪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论断。
(4)第四,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马克思:“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精神生产.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呢?答:第一,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起源,经历漫长历史过程. 其次,性质和特点,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客观社会生活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审美和情感。
总之,艺术必然是心与物、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的结合。
第二,阐明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19世纪的俄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列宾,苏里科夫,列维坦等”巡回展览画派”第三,揭示了艺术系统奥秘。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艺术创作是“生产阶段”,艺术作品是“产品”。
艺术鉴赏是“消费阶段”.过去美学理论,侧重某一环节,不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整体.如:19世纪实证批评家:圣佩韦等,重视对作家研究,侧重艺术创作.20世纪新批评派,结构主义等,重视对作品研究.侧重艺术作品.20世纪60年代末德国诞生接受美学,重视对欣赏者研究,侧重读者,听众,观众总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应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进行综合研究.第二节艺术特征3.艺术特征论述:答:“艺术的特征”: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北大版)第20讲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摘要:一、引言: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概述二、道德与艺术的内在联系1.艺术作品的道德内涵2.艺术家与道德修养3.艺术教育与道德培养三、道德对艺术的影响1.道德规范对艺术创作的指导作用2.道德观念对艺术风格的塑造3.道德价值观对艺术评价的导向四、艺术对道德的促进作用1.艺术作品传达道德观念2.艺术家自身道德品质的示范3.艺术教育对道德素养的提升五、当代艺术发展中道德问题的探讨1.道德观念的演变与艺术创新2.商业利益与道德底线的平衡3.网络艺术中道德争议的案例分析六、结论:道德与艺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正文:一、引言: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概述道德与艺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自古以来,道德与艺术便如影随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道德与艺术共同发挥着传承文明、塑造精神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道德与艺术的内在联系、道德对艺术的影响、艺术对道德的促进作用等方面,深入探讨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二、道德与艺术的内在联系1.艺术作品的道德内涵艺术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
从古至今,无数艺术家通过作品传达了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如古典油画《最后的晚餐》,表现了耶稣基督为人类赎罪而牺牲的崇高道德精神;又如中国传统戏曲,通过讲述忠臣义士、孝子贤孙的故事,传播忠孝仁义的道德观念。
2.艺术家与道德修养艺术家的个人道德修养对其创作具有重要作用。
一个具备高尚道德品质的艺术家,往往能够创作出更具深度和内涵的作品。
我国著名画家吴道子,其画作充满慈悲与仁爱之情,正是他本人道德修养的体现。
艺术家应当时刻保持道德自律,以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从而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
3.艺术教育与道德培养艺术教育在传播道德观念、培养道德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艺术,人们可以接触到各种道德观念,进而思考、辨析、践行。
如学校教育中的美术、音乐课程,通过欣赏优美作品、学习艺术技法,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自然地接受道德熏陶。
艺术学概论重点1、艺术系统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
2、费德勒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他主张美学与艺术学区分开来。
3、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也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
4、关于艺术本质的看法有:①客观精神说(柏拉图、黑格尔、朱熹、刘勰);②主观精神说(康德、尼采、严羽、袁宏道);③模仿再现说(亚里斯多德、车尔尼雪夫斯基);④艺术精神产生说(马克思)。
5、南北朝时期,刘勰《文心雕龙》。
6、艺术创作的主体是艺术家。
7、语言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
8、综合艺术是戏剧、戏曲、电视、电影等一类艺术的总称。
9、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①艺术语言②艺术形象③艺术意蕴。
10、中国画非常强调“立意”和“传神”。
11、艺术批评具有二重性的特点,即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12、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了“黄金分割率”—0、618。
13、艺术的功能有:审美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
14、审美教育作用的特点: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15、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
16、孔子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礼乐相济”的理论基础。
17、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诗格》中,把诗分为物境、情境、意境。
18、艺术典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
19、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
20、画坛三杰—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
21、卢浮宫三宝:①《萨莫德拉克的胜利女神》②《米洛斯的阿芙蒂式》③《蒙娜丽莎》22、现代设计或工业设计大致包括: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设计。
23、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包括:东方园林(中)、欧洲园林(法)、阿拉伯式园林。
24、代表古希腊悲剧艺术最高成就的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
25、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们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
《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彭吉象)1、客观精神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主要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2、主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有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尼采。
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3、模仿说或再现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
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
4、模仿说起源于“模仿”这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
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
5、游戏说起源于“游戏”这种学说的代表人是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 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
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
6、表现说起源于“表现”认为表现情感的艺术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
代表人物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7、巫术说此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
8、生产劳动说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是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代表人物俄国普列汉诺夫和恩格斯。
9、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北大版)第20讲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原创实用版】目录一、道德与艺术的定义及关系二、道德对艺术的影响三、艺术对道德的影响四、道德与艺术的共同作用正文一、道德与艺术的定义及关系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规范行为,主要体现在人们对自己和他人所该做的事情的认识和评价上。
艺术,则是人类创造美的一种方式,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和传达人类的情感和思想。
道德与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道德对艺术的影响道德对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观念影响艺术创作: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会受到道德观念的约束和影响。
在很多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对道德的思考和反思,他们在作品中表现和传达自己的道德观念。
2.道德标准影响艺术评价:艺术作品的评价往往受到道德标准的影响。
人们会根据作品所传递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来评判作品的好坏。
3.道德观念影响艺术传播:艺术作品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受到道德观念的影响。
一些涉及道德伦理问题的作品,可能会受到限制或禁止传播。
三、艺术对道德的影响艺术对道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艺术可以塑造道德观念: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艺术家可以将自己的道德观念传达给观众,从而影响观众的道德观念。
2.艺术可以强化道德观念:艺术作品可以通过生动的表现形式,使观众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道德观念,从而强化道德观念。
3.艺术可以促进道德行为:艺术作品可以通过感染力和感召力,激发观众内心的道德感,促使他们付诸实践,实现道德行为。
四、道德与艺术的共同作用道德与艺术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