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公共行政 论文比较公共行政论文
- 格式:pdf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4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评价项目满分得分总分教师签字论点、论据40写作规范性30论述逻辑性30论文编号: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名称:01比较公共行政论文题目:西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模式及基本特点和对中国的启示。
学生姓名专业层次批次学号学习中心2011年 9 月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内容摘要针对现行高校的用人制度的特点,提出不断完善招聘方式,使高校在人才招聘形式上不断趋于科学化,是把好高校人才建设的第一关。
在西方教育中,如电子化、网络化贯穿学习生活的始终;选课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和互动;课后作业培育学生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图书馆突显为学生服务功能;考试成绩中注重平时实际应用;评教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等内容均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高校招聘方式借鉴现在国内的公立高校,因收入较高以及较稳定,使得教职工流动性较小。
在招聘中一旦被确定录用的人员,只要在后来的工作中没出现较大的错误,一般都不会被辞退。
这就使得高校在招聘中一旦挑选失误,造成的负面影响将延续非常长的一段时间。
因此把好高校人才建设的第一关,将是高校人力资源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这一方面,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走过了比我国更长久的路程,在人才招聘方面形成了一些先进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方式。
1. 避免任人唯亲,采取招聘委员会为主的人事遴选制度基于“人性恶”的假设,美国大学在用人方面普遍地建立了一种以招聘委员会为主的人事遴选制度。
这个制度的优点主要有二。
其一,由招聘委员会而不是由用人的老板来对候选人进行遴选,至少从制度上减少了“任人唯亲”可能性。
其二,由代表广泛的委员会而不是个别人来挑选人才,特别是挑选未来学校某部门的主管,事实上是在为未来的当选人能顺利地进入工作铺路。
换种方式来说,假如你或是你的同事参加了对你们未来老板的挑选和任命过程,那么当他上任后,即便你对他的表现不十分满意,你对他心怀龃龉的可能或程度也会相对轻一些。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名称:01 比较公共行政论文题目:浅析西方政府职能理论的演变学生姓名 吕帅专 业 公共事业管理层 次 专升本批 次 112学 号 w130234112024学习中心 张家口崇礼电大2012年 10月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论文编号: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评价项目满分 得分 总分 教师签字 选题正确15 论点、论据40 材料、数据 20写作规范性15 字数要求 10目录1 西方政府职能定位 (1)2 西方政府职能理论的演变 (1)2.1古典经济学政府职能理论 (1)2.2凯恩斯主义政府职能理论 (2)2.3新自由主义政府职能理论 (3)2.4新凯恩斯主义政府职能理论 (3)3评价与启示 (4)参考文献 (5)【摘要】西方政府职能优化包括服务理念的优化社会、市场管理职能的优化公共服务市场化和对社会中介组织的利用对企业的协调与引导等。
政府职能是发展变化的不仅不同社会形态国家的政府职能存在差异同一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的政府其职能的重点、内容、范围和行使职能的方式即政府导向也是不同的。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适时的调整政府职能导向从而加快政府的转型和社会的发展。
在各个历史时期国家围绕着促进经济稳定与发展的目标执行了不同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不同的经济运行效果实现着资本主义世界的价值与物质取向。
关键词:国家政府职能古典经济学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政府职能是政府依法对国家社会生活诸领域进行管理所担负的职责和功能它揭示了政府在社会经济中的基本方向和基本作用。
可回答政府在社会活动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
一般来说政府的规模、结构、组织形态和管理方式是由政府的职能决定的。
研究政府职能是研究政府管理的出发点。
西方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导致政府职能的优化。
1.西方政府职能定位政府职能的定位即解决政府“做什么”的问题它是西方行政改革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由政治压力和经济剧变转型国家引起的。
之缘故。
关于这两个“缘故”,前者,上面已做过论述;后者,则是需要探讨的。
在“还原论”看来,在社会与政府的关系上,何者为先更具有本源性。
不言而喻是社会,政府之出现来自社会的需求,对此契约论者早已有过精辟论述,尽管这是一种假说,但已被证实。
任何社会都需要政府,把公民的一些权利让渡出来,由一定的组织来承担,在阶级社会,这种组织多半表现为“政府”,并且,社会所要求的政府,是一个好的政府,而“好坏”之分选择的标准,应由社会来评判,因而在行政管理领域,社会治理模式的选择,行政职能的转变、流畅的再造和行政价值观的确立等诸方面,均由社会来评判,以此说明政府存在的合理性。
政府自身是无法自圆其说的,这也就是上面所谈及的“不自足”问题。
以价值分析之,其中存在主客体关系,社会是主体,政府是客体,政府只有能满足或顺应社会需求,才有其价值。
所以,“行政”的“不自足性”、“伦理”的视角特殊意蕴,揭示了“行政”与“伦理”存在的学理根据。
四、结语“价值理性”、“伦理视角”和“学理根据”,是在进行公共行政伦理的理论研究中,多半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文把它归为“公共行政伦理研究的特殊意蕴”。
通过研究,可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公共行政的演进中存在“价值理性”,在不同时期其形态有差异。
第二,对“价值理性”的关注在方法论意义上,是视“行政”为客体,要由作为主体的社会或者公民来决定,以求用这种善的方式(亦即“价值分析”方法)来把握世界,这就是行政伦理视角的特殊意蕴。
第三,“行政的不自足”和“行政伦理视角的特殊意蕴”,决定了公共行政的“行政”与“伦理”结合的内在的学理根据,不是外力所强加的。
参考文献:[1]王伟,等.行政伦理概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王锋,等.国内行政伦理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2003,(11):38—43.[3][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张康之.公共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伦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的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1]。
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异同探究论文目前,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概念和内容依然存在分歧。
笔者认为公共事业与行政管理的现行管理范围不同,但无本质上的区别。
公共事业管理多作为管理内容出现,而行政管理多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存在,认清公共事业的本质,如何采取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促进我国公共事业的开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也是公共事业单位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公共事业管理概念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实际上,公共事业管理无处不在,目前对公共事业管理尚无完整统一的定义。
但可以肯定是,公共事业管理是政府管理的核心,笔者认为,公共管理就是以政府为核心,以公务员所涉及的工程管理为内容,实现政府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共同开展。
政府有权力与职责对公共事业单位进行必要的协调与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涉及民众的生活质量,甚至经济的整体开展形势,即公共关系管理是社会为公众生活质量提供保障的一种手段,公共事业管理是一种效劳体系。
在我国大学专业教学中,公共事业管理的设置处于开展阶段,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开设这一课程,但由于对管理概念的认知不清,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缺陷,另外对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专业的异同区分不清,造成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缺失,影响公共事业管理单位的开展。
近几年,高校公共管理事业开展迅速,但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输送上,必须弄清一些问题,比方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统一。
为了进一步研究公共事业管理,促进公共事业的开展与稳定,笔者对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易混淆的内容进行分析,确定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性质及内容,在高校中设置合理的专业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确保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稳定开展。
公共事业管理具有整合性,包含了管理技术、管理方法和管理目标,而行政管理那么主要是一种管理方式。
笔者将行政管理作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一个子领域进行研究。
当然,二者都是以政府事业为中心,以提供公共效劳体系和促进公共事业开展为目的。
比较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这三种公共行政学范式。
1、理论基础不同:传统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是古典自由主义,其发源于17世纪和18世纪,是一种支持个人先于国家存在的政治哲学,强调个人的权利、私有财产,并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认为政府存在的目的仅在于保护每个个体的自由。
新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基础是国家干预主义。
它不同于强调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经济自由主义,它强调市场机制缺陷,主张干预国家经济生活以弥补市场不足。
新公共管理是理论基础是新古典自由主义,它是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反对大规模干预国家经济。
2、价值取向不同:传统公共行政主要强调效率,保护个体的私有财产和权利,看重生产力的提高;新公共行政学不仅强调效率,还开始注重公平。
在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的同时,由于贫富差距过大,经济危机严重,社会动荡不安,所以开始要求分配的公平,这样以维持资本主义的良好运转;新公共管理则关注的更多:效率、公平、效益。
除了上几点外,它特别强调效益,即社会效益或国民效益,包括项目本身得到的直接效益和由项目引起的间接效益。
考虑到的是更长远的利益。
3、政府角色不同:传统行政理论政府担当“守夜人”角色,即政府在一般情况不会干预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只维持一定秩序,只有在市场出现异常大幅波动等紧急状况,才会进行干预。
新公共行政政府则是一个“大政府”,即政府是一个积极的干预政府,干预市场的运行,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职能和影响范围都很大。
新公共管理理论中政府为“掌舵而非划桨”的角色,是指政府把握服务的方向,不直接介入公共事务且让渡具体实行公共服务的功能。
4、组织结构不同:传统公共行政的组织结构是以等级分明、分工严密为特征的等级级制结构。
新公共行政的组织结构也是等级制结构,但是结构造成机构臃肿,官僚主义盛行,效率低下,公共行政的能力和信誉受到严峻挑战,开始谋求改变。
公共行政学作业论文范文(2)公共行政学论文范文篇三:《谈公共行政管理的发展及运用》一、公共行政演进历程述评(一)公共行政时期行政从政治中分离,便异常“渴望”彰显出自身独特的工具价值,即变革传统的组织结构和采用科学管理手段去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率。
配合上述变革的环境,以理性和高效著称的官僚制应运而生,它以等级分工的形式、非人格化的组织制度、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构成了一种法理型的组织模式,极大地适应了工业社会大生产和公共行政追求效率的要求,为行政的良性、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政治―行政二分法和韦伯官僚体制便成了传统公共行政的两大“基石”,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公共行政以追求效率为价值目标,以公共组织的设计、科学管理的原则和先进的管理技术为发展导向,有效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战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传统公共行政便遭到了不同学派的批判,被直指是漠视民主价值和人性的。
为此,传统公共行政也结合时局做出了相应的价值转向和理论修正,但改革并未使其理论根基发生质的变化。
20世纪60年代后,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理论致力于扭转传统公共行政的价值偏向,强调新公共行政的使命是对影响和削弱社会公平、出色管理、经济的和有效率的各种因素以及组织结构进行变革[1]306。
但碍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理论影响力有限等原因,新公共行政理论并未能从根本上动摇传统公共行政的基础。
而随后政策科学崛起,政策科学研究虽在谋求和公共行政结合以及促进政策机构管理性向政策执行公共性转变等方面做出了努力,但政策科学毕竟只是作为公共行政发展的一个分支而出现,因此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无法对传统公共行政形成根本的挑战。
(二)公共管理时期伴随着行政环境的变革,社会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换,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民主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官僚制的治理弊端日渐显现。
诸如指挥―服从的管理方式对人性的压制,科层管理对民主价值的冲击,不合理的分工导致的各自为政,内部封闭的管理造成的体制僵化,都成为了公共行政发展的巨大障碍。
论公共行政的现代化论文论公共行政的现代化论文引言公共行政现代化,是指为使我国公共行政制度到达世界先进程度,按照特定的理想形式对公共行政的构成要素进展理性化改造,使公共行政制度越来越接近其本身的形式合理性和本质合理性①。
从法律的观点来看,所谓公共行政现代化就是法治政府,这个法治不是〔由某个统治者〕依法而治,而是由法律来统治。
西方国家在上世纪____代经济大危机后通过政府广泛干预而使经济得以恢复并走向繁荣,如苏联建国后通过全面的政府方案经济使之由农业国迅速转变为工业国以及我国在五十年代通过政府对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全面领导、干预而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开展的干预经济、干预社会,甚至干预人们私生活的种种职能,使人们“从摇篮到坟墓”都依赖国家和政府,国家和政府逐步演变成“行政国家”、“全能政府”。
②“行政国家”、“全能政府”是人们在“市场失灵”后对“公共物品”〔包括抑制垄断、防止不正当竞争,调节社会收入分配,防止贫富过分两极分化,解决工人失业、环境污染、信息不对称等“外部性”、“内部性”问题〕需求大量增加后,人们为满足此种需求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制造出来的一种奇特之物。
此种奇特之物一经制造出来,确实给人们神奇般地消费和提供了各种各样所需要的“公共物品”,但是,其在消费和提供“公共物品”的同时,也魔术般消费出各种各样人们①高加伟,吴小龙:《论公共行政的现代化》,载《行政法学研究》2023年第2期P9②姜明安:《新世纪行政法开展的走向》〔://.chinalawinfo.,2023年1月30 日〕所不愿看到的副产品。
而且,行政国家、全能政府的副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开展,以致于其有完全演变成一个社会毒瘤的趋势。
这种现象即为政府的异化,亦称“政府失灵”.其主要表如今:(1)对民主、自由和____的威胁。
行政权过于强大,假如没有同样强有力的控制机制,它必然形成对民主、自由、____的威胁:使议会〔或代表大会〕徒具形式,使法院听命于政府,使人民对行政官员心存畏惧。
公共行政研究论文摘要:随着西方公共行政思想和理论的引入,颠覆和改变传统中国几千年来的以熟人社会为基础的圈方式的行政伦理,对当下中国行政伦理形成巨大冲击和改变,为了梳理现代社会的行政伦理思想,结合中国本土化的行政思想,重新拾回根植于中国社会土壤传统又符合现代时代气息的行政伦理。
公共行政伦理包括公平正义、责任意识、协调与利益整合、服务精神等伦理精神。
关键词:公共行政行政伦理组织和个人1.公共行政伦理的来源和涵义公共行政对于中国社会来说是一舶来词汇。
最早的文官出现在英国,叫做“宫廷的仆人”。
以“仆人”定位公务员,明确为谁服务的问题之后,便有一个更需明晰的问题――在为主人服务的时候,需要秉承哪些服务理念,遵循哪些行为规范。
此时,行政伦理以一个职业伦理的形象展现出来。
与此同时,“为谁服务”的问题则体现出行政伦理的价值角度。
公共行政伦理,指的是“在公共行政领域,公共行政主体为确保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和民主性而在行使公共权力进行公共政策制定、公共事务管理、公共服务提供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总体伦理准则和规范,以及所应确立和坚持的道德价值取向”。
[1]公共行政伦理体现的是一种行政精神,是公务行政中正义、奉献、责任、利他的精神和品德的具体表现。
公共行政的作为一种管理实践,它的核心内核为职业价值取向,最初出发点的层面上解决行为的动机和理想;更外一层表现为公务员的职业精神,如公仆精神,奉献精神,服从精神等;进一步外化为公务员职业道德修养;而具体到公务员的工作上表现为公务员某一职业行为。
因此,做一件事情的动机是最行动最根本的初始起点,同样,研究公共行政的初衷和行政理念是非常具有价值的。
正如著名哲学家康德曾指出,“一个行为的道德价值并不是随之而来的结果所构成,而是由完成这一行为的意图所构成。
重要的是动机,而且这种动机必须是特定种类的。
重要的是,我们要因为一件事情是对的去做这件事情,而并不是由于某些隐晦不明的动机去做它”。
2.公共行政伦理的品质公共行政伦理的品质并非一种强制行约束规范,也不是伴随公共行政发展的社会历史性价值追求,而是从公共行政诞生伊始,公共行政伦理的品质就天然内生于公共行政的本质。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11年课程考试《比较公共行政》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有效期:2010年10月11日至2011年10月9日)题目:一、温家宝总理说“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请谈谈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政务公开方面对中国有什么借鉴。
写作提示:本题主要运用西方国家电子政府建设方面的知识,联系中国情况进行分析。
二、西方国家在处理政党与政府关系方面对中国有什么借鉴。
写作提示:本题主要运用西方国家政党与政府关系方面的知识,联系中国情况进行分析。
三、有学者主张中国应该实现人大代表专职化,请问你如何看待这种看法?写作提示:本题主要运用西方国家议会与政府关系方面的知识,联系中国情况进行分析。
四、西方国家在政府决策方面有哪些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写作提示:本题主要运用西方国家政府决策比较方面的知识,联系中国情况进行分析。
五、有学者认为中国政府现在在职能行使方面,既存在越位,又存在缺位,你怎么看?写作提示:本题主要运用西方国家政府职能比较方面的知识,联系中国情况进行分析。
具体要求:1.从以上五个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写作。
2.论文字数3000字左右。
(专科2500字左右)3.不在上述选题范围内写作,以及复制、抄袭别人论文,论文内容雷同者均以零分计。
论文编号: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名称:01比较公共行政论文题目:学生姓名专业层次批次学号学习中心年月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附:论文格式要求论文开本大小:A4纸;页面设置:左边距:30mm,右边距:25mm;上边距:30mm,下边距:25mm。
封面:论文题目小于25个字,隶书、二号、加粗;摘要:宋体、小四号;关键词:3~5个,宋体、小四号、各关键词间距3个空格;一级标题:宋体、三号、加粗,段前段后间距为一行、左对齐、单列一行,如:1 课程论文;二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段前段后间距为一行、左对齐、单列一行,如:1.1课程论文;三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段前段后间距为一行、左对齐、单列一行,如:1.1.1课程论文;正文:宋体、小四号,行间距20磅;参考文献:宋体、五号,书写格式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书写;图(表):标题宋体、五号、加粗,内容宋体、五号,表注为宋体、五号。
行政公共关系的论文(2)二、公共关系在政府行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体制不健全。
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都需要国际知名度,以便更好地吸引外资,吸引旅游者、吸引人才,推动我国的经济的发展。
所以对于政府形象树造十分重要。
但却存在美誉度压力,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相应的政治体制也随之调整。
但仍然存在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政企不分,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脱离群众,滥用权力。
政府和公众的关系还未达到和谐状态。
(二)政务信息管理制度未步入正规。
法制化制度与公开化制度未与现实接轨。
公众与政府间没有很好的交流平台,使得公众不知道国家大政方针。
只有公开透明的政府才会受民众的欢迎。
政务信息制度未步入正规影响了政府公关。
(三)公共关系未完全大众化。
公共关系在我国还远未被主流社会和大众百姓所接受与重视,行政公共关系难以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展开。
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没有充分发掘作为无形资产的行政公共关系。
三、行政公共关系存在的问题分析(一)政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
与公众联系密切对公众的影响范围广泛。
长期的官本位思想使得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急功近利,使行政效率低下。
官民利益难以协调,矛盾激化。
人民对政府满意度下降,随之美誉度也下降,导致政府组织形象地位打折扣。
行政公共关系发展缓慢,难以充分发挥无形资产作用。
(二)在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公民有权利参政议政,并对政府部门及政府公务人员有监督的权利。
公众是行政主体就应该有对政务信息的知情权。
但我国信息公开制度依然存在各种层次的矛盾和阻力。
由于传统观念和人为因素影响一直处于封闭,闲置或半封闭状态。
而且长期的官僚政治制度影响使我国信息公开法律观念十分薄弱。
难以有一套健全完善的法制使之规范化。
信息的不对称使得行政公共关系紧张。
(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公共关系就在美国及西方国家兴起,并逐渐在政府部门运用。
在外交,领导人选举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之缘故。
关于这两个“缘故”,前者,上面已做过论述;后者,则是需要探讨的。
在“还原论”看来,在社会与政府的关系上,何者为先更具有本源性。
不言而喻是社会,政府之出现来自社会的需求,对此契约论者早已有过精辟论述,尽管这是一种假说,但已被证实。
任何社会都需要政府,把公民的一些权利让渡出来,由一定的组织来承担,在阶级社会,这种组织多半表现为“政府”,并且,社会所要求的政府,是一个好的政府,而“好坏”之分选择的标准,应由社会来评判,因而在行政管理领域,社会治理模式的选择,行政职能的转变、流畅的再造和行政价值观的确立等诸方面,均由社会来评判,以此说明政府存在的合理性。
政府自身是无法自圆其说的,这也就是上面所谈及的“不自足”问题。
以价值分析之,其中存在主客体关系,社会是主体,政府是客体,政府只有能满足或顺应社会需求,才有其价值。
所以,“行政”的“不自足性”、“伦理”的视角特殊意蕴,揭示了“行政”与“伦理”存在的学理根据。
四、结语“价值理性”、“伦理视角”和“学理根据”,是在进行公共行政伦理的理论研究中,多半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文把它归为“公共行政伦理研究的特殊意蕴”。
通过研究,可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公共行政的演进中存在“价值理性”,在不同时期其形态有差异。
第二,对“价值理性”的关注在方法论意义上,是视“行政”为客体,要由作为主体的社会或者公民来决定,以求用这种善的方式(亦即“价值分析”方法)来把握世界,这就是行政伦理视角的特殊意蕴。
第三,“行政的不自足”和“行政伦理视角的特殊意蕴”,决定了公共行政的“行政”与“伦理”结合的内在的学理根据,不是外力所强加的。
参考文献:[1]王伟,等.行政伦理概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王锋,等.国内行政伦理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2003,(11):38—43.[3][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张康之.公共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伦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的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1]。
行政伦理是行政管理领域中的角色伦理,是行政主体行为所遵循的伦理原则和价值规范。
行政伦理被认为是行政管理的灵魂。
纵观我国30年行政改革的历程,行政伦理失范的普遍存在极大地阻碍了行政改革的推进和行政伦理建设的进程。
本文从行政伦理失范现象的行政体制原因入手,分析大部制改革对行政伦理建设的影响,进而结合大部制改革,相应地提出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行政伦理失范现象的行政体制原因行政伦理建设的途径主要包括构建行政伦理自律机制和构建行政伦理他律机制两个方面。
行政伦理自律机制是指通过道德的说服力、引导力来影响和提高行政主体的伦理道德觉悟,使其能自觉地遵守行政行为规范,它是一种调节行政行为的内在约束机制。
行政伦理他律机制则是运用法律制度等外在强制手段来构建行政伦理规范,它是一种规范行政主体行为的外在约束机制。
行政体制是行政伦理的他律机制之一。
行政伦理是一个有机的体系,主要包括体制伦理、政策伦理和职业伦理三大类型,这三大类型的伦理是行政伦理的有机统一体,体制和政策是由人制定的,人归根到底是受制于体制和政策的,归结起来,行政伦理的有效运作与这三大伦理之间的和谐配合是密不可分的。
行政体制是指政府职能界定、权责划分、机构设置、运行机制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构建行政体制伦理是指将行政伦理的理念融会贯通到行政体制之中,即要以公共性价值规定政府职能的伦理内容,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导向来划定各级政府主体之间的权限和责任,通过合理协调利益分配关系来设置政府机构,并要健全政府的公共伦理监督机制。
从1978年以来我国30年行政体制改革的历程来看,以往行政改革未能形成克服行政伦理建设障碍的行政体制,成为行政伦理失范的重要原因。
(一)以效率为价值导向偏离了行政伦理的基础价值观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西方公共行政主张行政的价值诉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伦理语境——大部制背景下的行政改革郭渐强1,李芳慧2(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2)收稿日期:2010-04-20作者简介:1.郭渐强(1962—),男,湖南茶陵人,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行政管理系主任,研究方向为公共行政;2.李芳慧,女,湖南湘潭人,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
求是效率,以效率为中心着实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失业、经济危机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此后,奉行凯恩斯主义的西方国家加大了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干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压力,但是后来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社会生活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
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许多国家的经济陷入“滞胀”的困境,应运而生的“新公共行政”的价值诉求由效率转向公平,把公众的需求作为行政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强调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并着力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
20世纪80年代以来盛行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倡导的服务化、社会化、分权化的理念推动了公共行政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型。
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的“新公共服务”更是倡导维护公共利益,努力解决公共服务的问题。
从西方国家公共行政理论价值导向的演变过程来看,从效率主义到公平主义,进而转向公共服务的理念,与行政伦理倡导的公平性、服务意识形成了内在的一致性。
与西方国家相比较,我国行政改革的价值导向也在经历从效率主义到公平主义的演变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较长一段时间,我国政府的工作重心放在经济上,实行管制型的政府管理模式,以效率为价值导向,政府长期主导资源配置或者直接进行投资和建设,确实实现了GDP的快速发展。
虽然效率中心主义能够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但是政府过分注重追求行政效率提高的工具理性,必然忽视对社会公平的关注的价值理性。
直到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政府才意识到偏向以效率为中心的行政改革导致了许多恶果,造成利益分配不均,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而导致的两极分化,社会就业率降低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明显滞后等有关民生利益的重大问题。
由此看出,我国行政改革的效率主义导向偏离了行政伦理公共性、公平性等基础价值观,造成政府权力的异化,导致行政伦理失范现象的普遍存在。
(二)职能定位的偏差忽视了公共服务政府职能是政府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的总和。
政府应该履行全面的职能,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公共服务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效率为价值导向造成了政府在职能内部出现了职能定位主次不分的现象,使得政府把经济职能置于政府职能的首位,甚至唯GDP至上。
政府主次职能的不平衡,使改革过分重视了政府在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方面的职能,而忽视了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
当政府职能过多地倾向于经济职能的时候,GDP成为衡量政府绩效的主要标准,政府财政过多地倾斜于提升经济增长的支出项目中,必然减少对公共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方面的投入,改革的成果无法惠及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与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而政府过多地介入经济,也为行政主体的腐败提供了可能。
政府运用行政手段过多地干预市场,阻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造成市场经济运行中权责主体不对等,使得行政主体将公共责任市场化,可能因追逐私人利益而忽视了公共利益,极易造成行政主体道德失范。
政府最本质的职能是公共服务职能,因为政府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不仅是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保障,也是推进行政伦理建设的关键所在。
因此,政府对社会和市场的职能定位只有从管制转变为服务,并以公共性价值规定政府职能的伦理内容,才能促进政府职能的真正转变。
(三)部门利益的形成和膨胀侵蚀了公共利益“小部门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小部门制”行政机构的特点是:窄职能、小部门、多机构。
这样的机构设置存在着诸多弊端:机构林立和某些宏观管理部门权力过于集中,容易造成宏观职能微观化,影响政府服务水平;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相互推诿责任等问题,致使部门权责脱节,极大地影响了行政机构的办事效率。
而最大的弊端莫过于部门利益的形成,因为部门利益既是行政机构低效与行政主体权力寻租行为的源头,又成了进一步深化行政改革的绊脚石。
同时,过多地注重部门利益的追逐,行政主体必定会忽视伦理道德对行为的约束作用,弱化了政府的自律性,极大地影响了对公共利益的寻求。
改革开放以后,在历次行政改革中也一直有精简机构方面的措施,特别是1988年的行政体制改革,针对政府机构庞大臃肿的现状,对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部的专业机构进行适当的合并裁减,但是从历次改革的效果来看却始终没有改变小部门制的状况。
部门在竞相追逐各自的利益过程中,使部门成为一种特殊的利益集团,弱化了廉洁自律的意识,模糊了部门的权责关系,致使部门的行政官员做出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极易造成行政伦理失范。
同时,过分追求部门利益,使得我国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始终走不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怪圈。
而且,“以部门主导的公共政策过程,使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定化更加突出,部门利益已经凌驾于公共利益甚至国家利益之上,从而导致了公正政策的扭曲、变异”[2]。
(四)决策、执行、监督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制约了行政伦理他律机制的有效性经历了历次行政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中仍存在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现象。
这与行政运行过程中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仍不完善是休戚相关的,最主要问题在于行政行使的是决策、执行、监督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集决策、执行、监督于一身的“三权合一”的体制,造成了政府部门的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和监督职能不分的现象,使得权力过分集中,权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政策执行不力与不到位,而监督停留在一种形式化的状态,这极大地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执行的有力性和监督的有效性。
政府部门往往是自己决策、自己执行和自己监督自己,而且政府官员也是交叉任职,身兼三权,结果失去了他律和外部制约监督,极易造成行政伦理失范。
监督机制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极大地影响了监督的有效性,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是行政伦理失范的客观条件。
监督的不力和失效使得行政伦理的有效推进缺乏了制度上的保障,严重地制约了行政伦理他律机制的有效性。
另外,我国还没有形成贯穿权力运行全过程的整体监督,致使监督往往只停留在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在决策和反馈的环节上监督不力甚至没有监督,导致行政主体滥用行政权力的行为得不到有效地监督和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