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游中国:贵州丹寨县苗寨,锦鸡舞的故乡
- 格式:docx
- 大小:716.03 KB
- 文档页数:5
该毕业论文来自星论文网,查阅更多论文请上。
浅析贵州苗族原生态舞蹈“锦鸡舞”的艺术特征摘要:锦鸡舞是源于贵州苗族芦笙舞的一种别具一格的民族舞蹈,主要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苗族村寨,具有“天下第一锦鸡舞”之称。
本文阐述了苗族原生态舞蹈“锦鸡舞”的形成,并从“锦鸡舞”的内容形式和服饰两个方面分析了其艺术特征。
关键词:苗族舞蹈;锦鸡舞;艺术特征;内容形式;服饰前言锦鸡舞是苗族的象征,它具有浓厚的生活兴趣,强烈的工作氛围,深庄严的宗教,独特的艺术特色的民族感情。
它不仅深受本族人民的喜爱,也是本族人民用于联络国内外各民族人民的情感友谊、团结合作象征的管簧乐器,是于歌、乐、舞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形态。
一、苗族“锦鸡舞”的形成“锦鸡舞”是苗族的原生态舞蹈,因其服饰和舞姿模仿锦鸡而得名。
居住在当地的苗族同胞,通常在每年的重大节日举行了隆重的吹笙跳月,敲响了鼓,跳起了“锦鸡舞”,以纪念祖先,让他们能自由、和平和快乐的记忆起美丽的锦鸡。
跳锦鸡舞时,风领导男女然后舞蹈,形状排列在管,又沿着逆时针的圆圈舞。
到四个步,六个步,然后转身,根据膝盖的自然摆动的舞蹈的基本特征,开始第一步左脚,左一步向左轻脚步,右脚贴近左,然后一步一步右脚,左脚右脚齐,然后一步离开,再一步左脚,右脚跟上。
每跳一步,而自然颤抖着对自然开放两岸膝盖,双手的节奏,悠闲地摆动,如锦鸡翅膀,扇动翅膀时,非常漂亮。
体现了人与自然友好的前景和生活条件和谐的精神,苗族人民是温和娴静的,发展是值得继承。
在漫长传播的过程中,“锦鸡舞”不断的演变着,经过作家和艺术家重新创作后,其舞蹈动作在数量上丰富了许多,使“锦鸡舞”,在民间在此基础上良好的发展更具有生命力。
二、苗族“锦鸡舞”的艺术特征苗族“锦鸡舞”的艺术特征主要集中体现在其内容形式和服饰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得舞蹈动作更丰富,更具生命力;锦鸡服饰的装点,使“锦鸡舞”形象更为生动,使舞蹈更为优美。
贵州苗族舞蹈丹寨锦鸡舞艺术价值探析摘要:贵州苗族是中国较为古老的民族之一,苗族人民在社会发展、历史变迁的进程中团结互助、勤劳勇敢、能歌善舞,且创造了不少属于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化。
在苗族体育项目中,苗族的芦笙舞广为流传,而“锦鸡舞”是芦笙舞中最为典雅、华丽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是苗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其中丹寨县的锦鸡舞最为典型,也流传最为广泛。
本文以丹寨锦鸡舞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锦鸡舞艺术价值的探析,深入了解这一传统民族舞蹈,为锦鸡舞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帮助。
关键词:苗族舞蹈;丹寨锦鸡舞;艺术价值一、贵州苗族丹寨锦鸡舞起源苗族锦鸡舞的起源地就是现在贵州省东南部的丹寨县,丹寨县人民认为锦鸡给他们带来了稻谷的种子,让他们得以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因此,为了感恩锦鸡带给他们的美好生活,他们模仿锦鸡的神情和求偶姿态来进行祭祀活动。
流传至今,锦鸡舞已经成为了苗族人民参与性极高,非常受欢迎的民间舞蹈,并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锦鸡舞的舞步轻盈欢快,舞姿优雅朴实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
现在,锦鸡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走出了大山,走上了国际舞台。
因此对丹寨锦鸡舞艺术价值的探析对于人们了解丹寨锦鸡舞,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锦鸡舞在苗族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一些重要场合,都离不开锦鸡舞的参与。
例如,祭祀活动,人们跳锦鸡舞来祭祀祖先,并用木鼓伴奏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花山节是苗族寻偶恋爱的佳节,人们会跳在芦笙的伴奏下聚集在一起跳锦鸡舞,表达对伴侣的爱意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
在苗族婚礼上,人们会跳锦鸡舞表达对新郎新娘的祝福。
总之,锦鸡舞已经有了祭祀性、习俗性、礼仪性、自娱性和表演性的特性,其艺术价值可见一斑。
二、贵州苗族丹寨锦鸡舞的表现力体现(一)舞蹈内容丰富多样锦鸡舞的内容根据用途的不同有多种多样的形态。
舞蹈的表演者多是一些对舞蹈有深刻认识的中老年人,他们会根据不同的用途用不同的舞蹈动作和节奏韵律来表现对活动的重视。
民族⽂化·苗族|最后的鸟图腾部落——丹寨锦鸡苗丹寨县地处贵州省东南部,这⾥不仅拥有青⼭绿⽔的怀抱,更有多民族⽂化的呈现,丹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各具特⾊、异彩纷呈的优秀民族⽂化,使丹寨拥有了许多浓郁独特的风⼟⼈情。
在丹寨世居的苗族以鸟为图腾,崇拜锦鸡,因此在当地⼀般称这⽀苗族为“锦鸡苗”,且被誉为“最后的鸟图腾部落”。
丹寨以锦鸡⽂化最为璀璨夺⽬,⾄今还保留着穿“百鸟⾐”、跳“锦鸡舞”的习俗。
鸟图腾部落,不仅拥有古⽼的⽂化,更代表了这⾥的苗家⼈的⽣活状态。
百鸟⾐,是锦鸡苗同胞最隆重的服饰,服饰有男装⼥装之分,整件⾐服上⽤丝线绣满了⾊彩鲜艳、形态各异的鸟类图案,有的昂⾸站⽴,有的展翅飞翔,可谓千姿百态。
⾐服边缘再缀以排列整齐的鸟⽻,繁复华丽,传递出对古⽼图腾的虔诚信仰。
这种“百鸟⾐”锦鸡苗同胞平时很少穿戴,往往作为宗教仪式的盛装,由每户⼈家的⼀家之主保管,且代代传承。
锦鸡舞,可以说是把丹寨的鸟图腾崇拜发挥到了极致。
在丹寨,下到⼏岁的⼩姑娘、上到七⼋⼗岁的⽼妪,都会跳这种世界上独⼀⽆⼆的奇特舞蹈。
每当逢年过节,喜⽓来临,芦笙⼿们吹响芦笙塘,姑娘们就头戴锦鸡图案的银花、颈戴银项圈、胸配图腾银盘,穿戴剌绣的盛装,精⼼打扮来到芦笙塘,踩着芦笙舞曲翩翩起舞。
每到盛⼤的民族节⽇,丹寨的锦鸡苗同胞都会穿上“百鸟⾐”跳“锦鸡舞”。
锦鸡⾝上七彩的颜⾊代表着苗家⼈对五彩缤纷的⽣活向往。
⼥孩们穿戴着传统的锦鸡服百鸟⾐,打扮出来活像⼀只只美丽的锦鸡。
在清脆优美的芦笙曲调中,舞者应声⽽起,恰如⼀只美丽⽽⾼贵的锦鸡。
在⼤⼭深处,与世⽆争的锦鸡苗同胞守护着那份内⼼的宁静与热情,保存着那份简单⽽纯净的快乐。
注:以上民族资料与相关图⽚来⾃于⽹络搜索,如有错误或侵权请联系删除。
神奇丹寨苗族美眉火辣锦鸡舞(组图)苗族有很多支系,生活在贵州丹寨的苗族自称为“嘎闹”,“嘎闹”为黔东苗语方言,“嘎”意思为根源,“闹”则为鸟雀的意思,也就是说丹寨的苗族部落属于鸟图腾部落氏族。
位于黔东丹寨的苗族正是以鸟为本民族的图腾,他们通过古歌的形式铭记本民族的文化信仰,代代相传。
正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丹寨苗族以鸟图腾为核心形成了锦鸡文化、鸟笼文化、蜡染文化、芦笙文化等等。
万幸!在大汉文化不断入侵并逐渐抹去其他民族文化印迹的历史进程中,偏居一隅的丹寨那独特的苗族文化得以传承并保存至今。
因而丹寨也就成了少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地区。
苗族锦鸡舞、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苗年、苗族服饰以及苗族芦笙祭祀乐舞等均为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多达16项。
今天我要说的是其中之一的“锦鸡舞”,锦鸡舞为鸟图腾文化的核心,也体现了丹寨苗族能歌善舞的民族特征。
关于锦鸡舞的起源,有这样一种说法:远古时期,由于战乱的影响,苗族先祖在迁徙的过程中,是美丽的锦鸡帮助他们寻到了最后的定居地,也是锦鸡给他们带来了稻谷等农作物的种子。
因此,每逢盛大节日,苗族同胞击鼓吹笙大跳锦鸡舞,以纪念给他们带来自由祥和与欢乐的锦鸡!锦鸡舞是以模仿锦鸡的形体动作为核心,每逢节日,姑娘们身穿锦鸡服饰,冠发高耸,头戴悬有银质锦鸡的银花,下着绣花百褶短裙,裙前系有长方形的花围裙,后系满各色手织花带,脚传尖翘的绣花鞋,颈带银饰项圈,手带银手镯,小腿包有手织围巾,活脱脱一只婀娜多姿的活锦鸡!当欢快的芦笙音乐响起,姑娘们随着节拍身体急速舞动,头上锦鸡银花跃跃欲飞,腰间花带似五颜六色的锦鸡羽毛飘飞,那些银饰和着音乐发出叮当悦耳的声音,姑娘们凤眼微波流转,千娇百媚,真乃仙女下凡尘也!说了这么多,我们就此走进神秘丹寨,我们所去之地为丹寨的卡拉村。
才到卡拉村村口,前面站着身着锦鸡服饰的妙龄姑娘们,两边是正在吹笙的小伙子们,芦笙音乐响起,姑娘们手捧的美酒敬起,以此表达对远方客人的欢迎!贵州--无论是侗族还是苗族,他们是能歌善舞善于享受生活的民族,也是最为淳朴善良与热情大方的民族,喧嚣尘世那些肯蒙拐骗似乎离他们很远,当我们的大汉文化不断传播到每个角落的时候,为什么那些劣根文化也一并传播?我们时时不得不无奈地欸乃一声!当我们刚刚站稳,一碗美酒已经送到嘴边,一个彩蛋已经挂到胸前,吃了这个蛋喝了这碗酒,从此烦恼不再有!姑娘们笑靥如花,天真质朴写于脸上。
丹寨看得见云上太阳的苗寨黔东南丹寨的美景,因电影《云上太阳》展现在都市人的眼前。
剧中并没有把太多的镜头留给太阳,而更多地投向云雾缭绕的山峰、一望无际的梯田、清泉相伴的苗寨、吊脚楼前的锦鸡舞……古朴的苗寨和吊脚楼是电影里最常见的“布景”。
当你真的来到丹寨的时候,或许也会因为苗族同胞的善良好客而沉迷于苗寨中。
丹寨小档案丹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地处崇山峻岭的多民族地区,这里因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原生态民族风情,拥有近百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要村赤足踏田■高要梯田是最吸引人的风景高要村的梯田是电影里最吸引人的风景。
高要村里苗族吊脚楼处处可见,想看壮观的梯田,就要站在吊脚楼高处,不管是否有阳光,1000多亩梯田让人叹为观止。
大大小小近千块的梯田,层层叠叠地铺排在连绵的山岭上,常有苗族农夫牵着牛在田里耕作。
有时传来歌声,正在犁地的老黄牛也会附会地回应两声。
云雾飘过时,远近梯田都好像掩在一层白纱后面,当天气放晴,阳光又把水田映照得波光粼粼。
吊脚楼只能满足远观拍照的需要,只有赤足走在梯田的田基上,才会接触那些位处高山、但并不荒芜的土地。
看到苗胞村民正在插秧,不妨借几株秧苗插在水中,心中自然会涌起秋天再来的念头。
■"回"字形水井听老人介绍,滋润和灌溉这1000多亩梯田的水源,竟然是村头一眼常年水流不断的井。
水井被砌成“回”字形,寨子里的小孩会把它当游泳池,远来的客人也常捧一汪泉水洗去旅途的疲劳。
岩英寨抚金丝楠岩英苗寨是丹寨著名的寨子,位于一条狭长的夹岩河大峡谷里。
进入寨子,得驱车经过幽深的山谷。
山谷下溪水潺潺,头顶上则是悬崖峭壁怪石嶙峋,这是典型的云贵高原山间景色。
当渐渐可以看到山溪两岸的藤竹变得更加茂密,前方的山峦出现了层层梯田,寨子也就快到了。
岩英寨四周青山环抱,绿水长流,由杉木搭建的吊脚楼鳞次栉比地排列着,依山傍水,真有世外桃源的感觉。
但这还不是岩英寨的特别之处。
寨子周围,有一片极珍贵的金丝楠木古树林,这些楠木由于生长在谷底,树干都笔直向上,争取沐浴到每一分阳光。
苗族锦鸡舞苗族锦鸡舞(下称锦鸡舞)发源于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境内,主要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的麻鸟型短裙的苗族地区。
这支苗族系远古鸟图腾部落的后裔,锦鸡舞是远古图腾潜移默化的演化物,只是将鸟和凤变得更具体、完善而美丽。
锦鸡舞属芦笙乐舞,芦笙与舞蹈互为载体,在芦笙舞蹈中,刻意模仿锦鸡求偶中的步态、神态跳舞。
在苗族的盛大节日:“吃新节”“祭祖”“苗年”都要跳锦鸡舞。
村寨里的女性从小就学会跳锦鸡舞。
各村寨的锦鸡舞虽各有特色,但基本上保持了锦鸡舞的原貌。
锦鸡舞最初的功能与祭祖有关,在12年一祭的祭鼓活动全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锦鸡舞的曲目有着严格的定制,传递了苗族远古的信息。
锦鸡舞在现实生活中为青年男女的爱情起着桥梁作用,在“吃新节”等大型民族活动中和“跳月”等活动中,让青年男女跳舞交心,以乐示爱。
苗族锦鸡舞的表演内容有祭祖和文化娱乐两大内容。
在祭祖活动中,要制木鼓,把祖先的神灵请到鼓里,然后用芦笙及芦笙舞(锦鸡舞)唤醒他们,即“唤鼓”或“醒鼓”,之后每一个祭祀环节,都要吹演芦笙舞,直到把祖灵请到原地安息,节日娱乐是锦鸡舞表演的最大内容,婚庆、迎客的礼仪等均可见锦鸡舞的真颜。
锦鸡舞的表演形式常见的是集体舞,而且场面宏大,男吹芦笙在前,女性随后,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少则七八人,多的不限,并围成两三圈不等。
近年来也有双人或四人舞在民间出现。
演奏的都是锦鸡芦笙曲,内容也为模拟锦鸡斗架或讨花带。
锦鸡舞的角色分芦笙演奏者和锦鸡扮演者,一般男性吹芦笙演奏,女性为锦鸡舞伴。
芦笙与舞蹈互为载体,是苗族舞蹈不可或缺的工具,锦鸡舞的伴奏乐器——芦笙,苗语称:“更拉”,又称“四滴水”。
表演锦鸡舞时,男性吹芦笙作前导,女性随后起舞,排成一字形,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
下肢动作多,上肢动作少,左右手垂直于短裙边放松,随舞姿自然摆动,脚步尾尾律动,回环复沓、优雅流畅,含情脉脉,细腻娓婉,酷似锦鸡在行乐觅食。
锦鸡舞在无数的传承创造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丹寨县丹寨县是中国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级行政单位,位于该州的东部。
丹寨县以其独特的苗族文化和壮丽的丹寨风光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丹寨县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等内容。
丹寨县地处桂东山区,距黔东南州州府凯里市约130公里。
县境东临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州区,南接贵州省福泉市,西邻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北界天柱县。
整个县域地形多山,崇山峻岭交相辉映,森林覆盖率超过70%。
这里山峰叠嶂,水系众多,河流、瀑布、湍急的山涧等自然景观成为了丹寨县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丹寨县的历史悠久,是苗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丹寨县的辖区内,有着众多的苗族村寨,这些村寨保留了古老的苗族建筑风格和传统生活方式。
丹寨县的苗族文化非常独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绣和木竹编织工艺。
苗绣以其精细绣工和鲜艳的色彩而闻名,因此在丹寨可以欣赏到众多精美的苗族绣品。
木竹编织工艺是苗族人民通过手工编织木器和竹器的技艺,这些编织品既美观又实用,也是丹寨县的一大特色。
丹寨县是一个值得一游的旅游目的地。
这里有许多壮丽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首先是丹寨县的苗族风情村寨,例如西江风情园、麻江风情园等。
这些村寨保存了古老的苗族建筑,游客可以欣赏到苗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风俗。
其次是丹寨县的自然景观,例如乌龙沟、星空大坝、紫云山、老寨河等。
这些地方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从山谷到瀑布,从峡谷到森林,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丹寨县还有丰富的民俗表演和节庆活动。
苗族人民善于唱歌、跳舞,他们的歌曲和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丹寨县,每年都会举办苗族的传统节日,例如苗族花山节、喜牛节等。
这些节日活动既是苗族人民庆祝丰收和传承文化的方式,也是游客观赏和参与的机会。
丹寨县还是一个富有农业资源的地方。
这里的主要农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等。
丹寨县的农产品以其独特的品种和优良的品质而闻名于世。
游客可以在丹寨县的农田中体验农耕生活,品味新鲜的农产品。
锦鸡飞舞我的家乡——苗乡魂九(15)班黄嘉拧杜鹃松林混合茉莉的芳香伴着稻田的一股甜味儿的麦香迎面而来,太阳已经落到地平线下了,那一团团红晕像害羞的红娘隐藏自己的娇美的粉面,显得更加美丽了。
落日余晖中,这个锦鸡飞舞的小县像一位美人沉睡美妙的颜色中。
她被人们称为“云上丹寨”,那就是我的家乡,质朴的民风,苗族人民的热情,别具一格的风味小吃汇聚在群山环绕中,这个一山又一山包裹着的“小孩”,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她便不再沉睡,像一只锦鸡飞舞,那便是苗乡魂——我的家乡。
相传“嘎闹”支系的苗族祖先居住在中原,他们的祖先来自古邦楚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远祖系蚩尤。
在迁徙的历史进程中,是美丽的锦鸡帮祖先们找到最后定居的地方,也是她为祖先们带来了稻谷的种子和创造欢乐的飞歌,苗族祖先迁徙时候只有三样东西:水牛、谷种和芦笙。
为了感恩,苗族人便仿制锦鸡美丽的头饰装扮自己,在芦笙的舞路中,模仿锦鸡求偶的奇态和神情舞蹈。
锦鸡舞最初是与祭祖有关,在十二年一祭的祭鼓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芦笙演奏的曲目有严格的定律,其曲目传递了苗族远古的信息。
苗族的女性同胞们,除了劳作外,闲时都精心地用各种各样有色的花线绣成花鸟形图案,缝制白鸟衣裙,编织花带,刺绣花鞋,备制银饰。
锦鸡是苗族儿女的恩人,也是苗家人的文化图腾。
那七彩色代表着苗家人对锦鸡的崇敬。
这个锦鸡飞舞的地方,是一个避暑圣地,县境内多民族聚居,有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等21个少数民族。
全县人口才17万多一点,但是并不影响她的芦笙是热闹。
丹寨县境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有特色的自然景观有天下奇泉打鼓井;有千姿百态的彩色金瓜洞;有城郊万亩相映成趣的红、白、紫三色杜鹃;有素有黔东第一瀑的排廷瀑布;绿色宝库猫鼻岭森林公园;还有温柔多情的河流河岔河。
锦鸡舞发源于丹寨县排调镇境内,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亚族群。
慢游中国:贵州丹寨县苗寨,锦鸡舞的故乡也许你经常在电视里看到这样的镜头,在一群苗族小伙的芦笙伴奏下,身着锦鸡服饰的苗族姑娘双脚按芦笙曲调节奏变换出优美姿势,双手于两侧稍往外自然摇摆,加上头上的锦鸡银饰跃跃欲飞,银角冠一点一摇,腿边花带一飘一闪,超短裙脚边的“羽毛”银浪翻飞,翩翩曼舞中,舞者步履轻盈,酷似锦鸡在行乐觅食。
每跳一步,舞者双膝同时自然向前颤动,下肢动作多,上肢动作少,双手于两侧自然放开,悠然摇摆。
这种舞蹈就是贵州苗寨独有的锦鸡舞。
锦鸡舞的来历锦鸡舞流传于丹寨县排调镇的苗族“嘎闹”支系中穿亚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亚族群苗族同胞之间。
传说,正是锦鸡让这些苗族同胞获得了小米种,让他们得以安居。
于是,当地的苗族同胞便模仿锦鸡打扮自己,每当逢年过节,喜气来临,芦笙手们吹响芦笙走进芦笙塘,姑娘们就头戴打制有数只锦鸡的银花、银角,穿戴着自己刺绣的盛装,精心打扮来到芦笙塘,踩着“四滴水”芦笙舞曲翩翩起舞,五彩斑斓的服饰犹如锦鸡展开了漂亮的羽毛,故名“锦鸡舞”。
锦鸡舞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丹寨羊先村吃新节“吃新节”意为“吃新米节”。
作为水稻耕作文化的一个传统祭祀日,它以及与它相关的传说、仪式曾随着民族的交融,在我国南方各民族包括汉族中长期延续。
日月穿梭,苍海桑田,在其他民族都已淡忘了这个神圣节日的今天,水稻文化的创始者——苗族,仍然执着地在每年农历七月的第一个卯日,杀鱼斗牛、跳月吹笙,来庆祝这个每年一度的、对他们来说最为重要节日。
每到“吃新节”,摄影发烧友就要背上能带的各种摄影器材随时准备出发。
在贵州省丹寨、雷山、台江等县,吃新节是苗族人一年中仅次于苗年的大节。
俗话说:“牛歇谷雨马歇夏,人歇‘吃新’不要哇”。
在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吃新节”也许是唯一没有确定日期的节日。
其时约在农历“小暑”到“大暑”之间,以早稻成熟为标志。
因为各村水土、气候条件不尽一致,早稻成熟往往会相差一天或几天。
所以即便在同一个乡里,各村的“吃新”也会有先有后。
贵州丹寨:藏在深山里的惊世绝技在清脆优美的芦笙曲调中,舞者应声而起,她们头上绾发高耸,模仿锦鸡头冠的银头饰一步一摇,百褶裙上的彩带仿佛绚丽的锦鸡羽毛。
丹寨华丽的锦鸡舞服饰抄纸开始,只见抄纸师傅手持竹帘,往石槽里猛一探身抄水,纸帘翻飞之处,一张薄如蝉翼的白皮纸便被神奇地滤在了竹帘上。
丹寨鸟笼也很有名王阿勇曾经两次到美国白宫进行蜡染表演,她还应邀到当时的里根总统家中赴宴,其多幅作品被白宫收藏,被誉为“东方第一染”。
2011年10月,在美国塞多纳国际电影节上,一部名不见经传的中国电影《云上太阳》出人意料地囊括了4项大奖。
电影中云雾缭绕的村寨,如梦似幻的自然美景,古老而灿烂的民族文化,人与人之间单纯朴素的感情,无不令人为之感动和向往。
制作刺绣随着影片的全球上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问:世间真有这样的“人间天堂”吗?答案是肯定的,那如“云上太阳”般绚烂美丽的地方正是位于中国西部,贵州山区的丹寨县。
丹寨,另一方天地丹寨地处贵州省东南,这里林木幽深,溪水潺潺,青山绿水的滋润、多民族文化的浸染,使丹寨拥有了许多浓郁独特的风土人情。
比如,在这片面积仅几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富集着近百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密度之高在国内首屈一指。
时至今日,这些“遗产”依然与当地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中的不少技艺,如“锦鸡舞”、“古法造纸”、“蜡染”更是堪称奇观……奉锦鸡为神:最后的鸟图腾部落图腾崇拜是人类最早的文化现象。
随着历史的发展,图腾崇拜已渐渐淡出人类社会,只在极少的地方有所保留,比如这大山深处的丹寨——至今就还延续着完整的“鸟图腾崇拜”传统。
丹寨人自称“嘎闹”,意为“鸟的部族”。
自古以来,丹寨人就尊鸟为图腾,奉锦鸡为神,保留着穿“百鸟衣”、跳“锦鸡舞”的传统。
围在一起跳舞百鸟衣是丹寨人最隆重的服饰,服饰有男装女装之分,整件衣服上用丝线绣满了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鸟类图案,有的昂首站立,有的展翅飞翔,可谓千姿百态。
衣服边缘再缀以排列整齐的鸟羽,繁复华丽,传递出对古老图腾的虔诚信仰。
游苗寨心得5篇600字范文游苗寨心得1黔东南是苗、侗自治州,我既然感受了侗族人的生活,当然不能错过苗寨啦。
这不,大年初一,一起床,我们就开车直奔目的地——西江千户苗寨。
三个小时过后,我们沿着山路蜿蜒而下,远无的,就瞧见了千户苗寨的身影,重重叠叠的,煞是好年。
一条河从苗寨中间渡过,像一条水龙躺在中间休息一样。
十二点多,我们终于进入了大名鼎鼎的千户苗寨。
映入眼帘的吊脚楼,远比远观时精致的多。
而苗族的吊脚下楼跟侗族的吊脚下楼虽然都是吊脚楼,但还是有些差异:苗族的吊脚楼正楼第一层是不住人的,就是一个大大的客厅,二楼才住人。
但我们侗族的吊脚楼正楼第一层的房间是主卧。
现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里的吊脚楼一楼的客厅基本上都变成了商铺,商品也是琳琅满目:有卖银器的,有卖酸鱼酱的,有卖酸汤鱼的……苗族特色的东西应有尽有,看得我眼花缭乱了。
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时还跑进一家店里去看一看。
走了一段路,我们每个人的肚子都唱起了歌,这才想起已经快下午了,而午饭还未解决呢。
我们只好先停下旅程,来到了一家米粉店,那米粉可真好吃啊!在那儿,我吃了一碗又一碗,一连吃了三碗,把肚子撑得像个小西瓜。
吃完午饭,继续上路喽!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一家银饰店。
其中,你们知道吗,最让我喜欢的就中当作镇店之宝的银冠了。
那精美的雕刻,炫丽的打扮,让我口水都快流下来了。
之后,在苗寨里,我们又看见了许多用牛角磨成的手镯、梳子等好多日用品。
我们还参观了苗寨博物馆,了解到了许多苗族的风俗习惯。
这趟旅行,既增长了见识又体验了苗家人的生活,可所谓两丰收啊!游苗寨心得2走进贵州西江千户苗寨,脑海中只剩下一个字:“美”!苗寨的吊脚楼很美,那是一种优雅的美,古老的美!从山脚至山顶的每座楼飞檐翘角,楼的三面都安装有木质栏杆,栏杆上雕有万字格、喜字格、绣球、南瓜等各式各样的图案,上面那S 型曲栏靠椅,就是传说中的“美人靠”了!一束阳光洒在吊脚楼上,显得金光闪闪,格外炫丽!苗寨的服饰很美,那是一种传统的美,古典的美!姑娘们头上戴着数朵栩栩如生的银花,脖子上挂着一串粗大的银项圈,全身上下银光闪闪。
来自天边的舞蹈:锦鸡舞作者:韦士勇来源:《西部论丛》2009年第08期高手间的较量2007年8月27日晚,灯火辉煌的贵阳大剧院佳宾满座、掌声不绝。
舞台上,“2007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原生态类总决赛已接近尾声。
“多彩贵州”是由贵州省官方发起的、旨在打造贵州文化品牌的全省性文艺比赛活动,每一个参赛节目都是从全省上千个乡镇区的海选赛开始,经过层层选拔而来,最后能够进入总决赛的,可谓是“万里挑一”的节目,代表了贵州多彩文化的顶尖水平。
自2005年启动以来,“多彩贵州”以“歌唱大赛”、“形象大使选拔赛”等每年一换的文艺大赛,在贵州高原掀起了阵阵热潮,“多彩贵州”的魅力,也吸引了许多省外知名艺术家前来参赛,在全国范围内拥有了不小的影响。
而这一年的首届“多彩贵州舞蹈大赛”更是从一开赛便热潮汹涌,加上电视、报纸、网络铺天盖地的宣传报道,使得在开赛以来的四个多月里,全省的激情都在随着海选、市县选拔赛和省级复赛的层层推进而逐渐升腾。
终于,一路过关斩将、昂首而来的24支参赛队,要在这个夏夜一分高下、决出雌雄。
在已经出场的参赛节目中,刚猛矫健的黔西苗族技巧舞《滚山珠》、轻快温婉踏歌而舞的“彝族踢踏舞”《阿妹戚托》、粗犷狂放的台江《反排木鼓;矜……都是贵州经典的传统民族舞蹈,一个比一个精彩、一个比一个好看,刚刚出场的饭《反排木鼓舞》更是以98.886的高分高居已参赛节目的首位,台下的观众小声议论:看来今晚的冠军,非(饭排木鼓舞》莫属了。
正在此时,随着悦耳动听、旋律悠扬、与之前曲调简单的贵州中西部芦笙曲完全不同的“四滴水”芦笙轻快的节奏响起来,一排身着与蔚蓝天空一般的明蓝色对襟短衣和五彩飘带裙,头上、身上点缀着漂亮银饰的苗族美女如天仙般出现在观众面前,现场立即被她们迷人的微笑和摇曳的舞姿点燃了,人们情不自禁地随着节奏拍起掌来,在舞蹈的精彩处大声喝彩,芦笙曲跌宕起伏,苗族美女舞姿曼妙舒展,队形变幻多端。
它优雅轻盈如法国芭蕾,却又多了几多热情;它热情浪漫如美国四方舞,却又多了几多东方民族特有的含蓄之美。
贵州苗族锦鸡舞音乐文化研究——以丹寨排调镇苗族锦鸡舞为例【摘要】苗族锦鸡舞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人民文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舞蹈艺术形式之一。
本文以贵州省铜仁市丹寨县排调镇苗族锦鸡舞为例,从音乐文化的角度出发,对苗族锦鸡舞进行研究和分析,并结合实地考察和调查,探讨苗族锦鸡舞在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苗族锦鸡舞;音乐文化;丹寨排调镇;文化遗产保护一、苗族锦鸡舞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苗族锦鸡舞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起源于苗族祭祀活动中的舞蹈表演,是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崇拜鸡,认为鸡是神圣的,能够祈福辟邪,而锦鸡是一种善良、温和、勇敢的动物,被视为神物,被苗族人民奉为图腾和吉祥物。
苗族锦鸡舞便是以模仿锦鸡为主题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
苗族锦鸡舞的表演形式有多种,主要有几种形式:一是苗族祭祀活动中的场景表演,表现为干群欢腾、快乐祈福的场景;二是赛锦鸡活动中的舞蹈表演,表现为锦鸡表演的娴熟和华丽的舞蹈技艺;三是苗族婚礼活动中的舞蹈表演,表现为祝福新人,预祝其婚姻美满幸福;四是苗族节日庆典中的舞蹈表演,表现为庆祝节日、迎接新春的喜庆和欢乐。
苗族锦鸡舞的音乐伴奏以锣鼓和竹笛为主,具有鲜明的苗族特色和原始的自然风格,其音乐舞蹈形式自然流畅、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反映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和对艺术的追求。
二、丹寨排调镇苗族锦鸡舞的特点与表现丹寨县排调镇是苗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苗族锦鸡舞的重要表演区域之一。
排调镇苗族锦鸡舞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舞蹈形式丰富多样:排调镇苗族锦鸡舞表现形式包括大型群舞、小型合唱、对唱和独唱等多种形式,舞蹈动作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化,逐渐推进情节,呈现出生动活泼的画面。
2. 音乐伴奏自然优美:苗族锦鸡舞的音乐伴奏以锣鼓和竹笛为主,具有浓郁的苗族特色,其节奏自然流畅、韵律感强,让人感到舒适优美,不拘泥于形式,倾注于情感和感性。
民族舞教程:苗族锦鸡舞
锦鸡舞发源于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境内,属于苗族芦笙舞的一种,是苗族人民每12年举行一次的祭祖活动中的主要的舞蹈形式。
在苗族村寨,无论男女老少都会跳锦鸡舞,每当遇到喜事,比如建房、婚嫁等,人们就会朝着芦笙响起的方向汇聚起来,围成圈圈跳起锦鸡舞。
跳舞时,三五个或者更过的男性青年在前面吹芦笙领舞,女性村名则排成长蛇队伍紧跟在后面,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
目前,锦鸡舞已经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锦鸡飞舞的地方——丹寨
龙治刚;王诗谊
【期刊名称】《当代贵州》
【年(卷),期】2008(000)018
【摘要】@@ 丹寨是我国首批生态环境建设试点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长江、珠江上游的都柳江、清水江水系分水岭.
【总页数】2页(P56-57)
【作者】龙治刚;王诗谊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在那锦鸡飞舞的地方 [J], 李天云
2.丹寨锦鸡舞的符号功能及传承 [J], 王岩;王丽
3.浅谈丹寨锦鸡舞服饰与舞蹈的融合美 [J], 彭光亚
4.浅谈丹寨锦鸡舞服饰与舞蹈的融合美 [J], 彭光亚;
5.丹寨锦鸡舞的符号功能及传承 [J], 王岩;王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上太阳:丹寨超短裙锦鸡姑娘(组图)在经过了2个多小时的山路颠簸后,我们来到了丹寨县的卡拉村。
一下车,我们就看见年轻的苗族少女和小伙子身着盛装,端着美酒,吹着芦笙,唱着优美的飞歌用当地最高的礼节欢迎远方的客人。
喝美酒,讨花带,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盛情迎宾礼后,大家开始期待看到锦鸡舞。
芦笙的伴奏慢慢响起,只见16位苗族少女,头上插戴着锦鸡银饰,上身穿蓝色的开襟短绣衣,下身穿着彩绣短百褶裙,裙前后各系一张长方形花围腰,后腰上面缀满五颜六色的手织花带,她们颈戴银项圈,手戴银手镯,脚穿翘尖粉色绣花鞋……打扮得像美丽的锦鸡一样,颠着细步,在雨雾中翩翩走来。
在悠扬的芦笙节奏下,16位苗族少女时而排成一字形,时而排成圆弧形,沿着逆时针方向,脚步尾尾律动,回环复沓、优雅流畅,含情脉脉,细腻委婉,酷似锦鸡在行乐觅食。
锦鸡舞发源于贵州省丹寨县东部,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亚族群苗族同胞之间。
他们居住在麻鸟、羊先、也改、党早、加配、羊物等苗族村寨,方圆约50多平方公里,两万多人口。
相传远古时代,由于战争的影响,苗族先祖被迫向西迁徙的历史进程中,是美丽的锦鸡帮助先祖们找到了最后定居的地方,也是她为先祖们带来了稻谷的种子和欢乐的飞歌。
因此,居住在排调周围的苗族同胞在每年的盛大节日里举行隆重的吹笙跳月活动,敲击铜鼓,欢跳锦鸡舞,以纪念先祖和怀念给他们带来自由、祥和与欢乐的美丽的锦鸡。
于是,锦鸡便成了苗家人的吉祥物,是图腾的象征。
锦鸡,是苗家人的吉祥物,图腾的象征。
那七彩的颜色代表着苗家人向往五彩缤纷的生活,也表现了苗家人对锦鸡的崇拜。
生活在深山密林中锦鸡,身上的羽毛色彩为:头青、颈绿、身红、尾毛麻花且比身上长。
锦鸡漂亮的羽毛很受苗族人喜爱。
于是,心灵手巧的苗族姑娘,用不同颜色的丝线,仿照锦鸡的羽毛刺绣成各种花纹图案在衣裙、穿在身上,就象锦鸡一样美丽。
锦鸡舞的舞者主要是“超短裙”支系苗胞的中、青年妇女,她们身着盛装,跳舞时,膝盖以下包裹脚、脚穿尖头花布鞋,右手上抬略高于头部并稍前伸,右拇指、食指捏紧像鸡嘴,中指后三指均伸直形如一个锦鸡头,手背为鸡颈,随着芦笙乐曲双膝一伸一屈,腰部蠕动,面带笑容点点头,身后彩带飘曳自如。
慢游中国:贵州丹寨县苗寨,锦鸡舞的故乡
也许你经常在电视里看到这样的镜头,在一群苗族小伙的芦笙伴奏下,身着锦鸡服饰的苗族姑娘双脚按芦笙曲调节奏变换出优美姿势,双手于两侧稍往外自然摇摆,加上头上的锦鸡银饰跃跃欲飞,银角冠一点一摇,腿边花带一飘一闪,超短裙脚边的“羽毛”银浪翻飞,翩翩曼舞中,舞者步履轻盈,酷似锦鸡在行乐觅食。
每跳一步,舞者双膝同时自然向前颤动,下肢动作多,上肢动作少,双手于两侧自然放开,悠然摇摆。
这种舞蹈就是贵州苗寨独有的锦鸡舞。
锦鸡舞的来历
锦鸡舞流传于丹寨县排调镇的苗族“嘎闹”支系中穿亚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亚族群苗族同胞之间。
传说,正是锦鸡让这些苗族同胞获得了小米种,让他们得以安居。
于是,当地的苗族同胞便模仿锦鸡打扮自己,每当逢年过节,喜气来临,芦笙手们吹响芦笙走进芦笙塘,姑娘们就头戴打制有数只锦鸡的银花、银角,穿戴着自己刺绣的盛装,精心打扮来到芦笙塘,踩着“四滴水”芦笙舞曲翩翩起舞,五彩斑斓的服饰犹如锦鸡展开了漂亮的羽毛,故名“锦鸡舞”。
锦鸡舞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丹寨羊先村吃新节
“吃新节”意为“吃新米节”。
作为水稻耕作文化的一个传统祭祀日,它以及与它相关的传说、仪式曾随着民族的交融,在我国南方各民族包括汉族中长期延续。
日月穿梭,苍海桑田,在其他民族都已淡忘了这个神圣节日的今天,水稻文化的创始者——苗族,仍然执着地在每年农历七月的第一个卯日,杀鱼斗牛、跳月吹笙,来庆祝这个每年一度的、对他们来说最为重要节日。
每到“吃新节”,摄影发烧友就要背上能带的各种摄影器材随时准备出发。
在贵州省丹寨、雷山、台江等县,吃新节是苗族人一年中仅次于苗年的大节。
俗话说:“牛歇谷雨马歇夏,人歇‘吃新’不要哇”。
在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吃新节”也许是唯一没有确定日期的节日。
其时约在农历“小暑”到“大暑”之间,以早稻成熟为标志。
因为各村水土、气候条件不尽一致,早稻成熟往往会相差一天或几天。
所以即便在同一个乡里,各村的“吃新”也会有先有后。
丹寨县内的吃新节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苗族聚居的山寨,吃新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类似汉族的春节。
“吃新”意为吃新米的意思,就是在每年稻米快要成熟的10月份,人们就要到田里摘取一点新长成的稻米来煮吃,以庆贺当年的丰收在望。
在苗族里面,每个地方的吃新节过节的日子也不同的,在丹寨地区,排调镇的羊先地区是在每年的农历9月第一个鸡场天,而扬武乡的排倒莫地区则是在每年的农历9月第一个虎场天,这样一个县的寨子排下来,吃新节可以过二个多月,所以在这几个月,几乎天天都在过节,真是热闹非凡。
到了过节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准备好新米和窖酒,姑娘和妇女们则在精心准备着过节的盛装,小伙子们忙着修整芦笙,准备在节日里一展身手。
到了吃新节那天,亲友们都挑着礼品,带着芦笙到亲戚的寨子来与亲朋好友们共度节日。
节日当天,整个寨子非常热闹,斗牛、跳月是最有代表性的节目,男人们都在场子里关
注斗牛的勇猛,而女人们则在跳月场上翩翩起舞,特别是未婚的姑娘们,身穿美丽的盛装,头戴漂亮的银饰,手持手帕随着芦笙曲调节拍翩翩起舞,尽力地展示自已的舞姿和衣服上的手绣工艺,小伙子们则卖力地吹奏动听的音乐,以引起姑娘们的注意,好赢取她们的芳心,一曲终了又接一曲,场场舞蹈都展示了民族艺术的魅力。
整个舞要一直跳到太阳下山月亮升起才曲终人散。
入夜,姑娘小伙子们又开始了他们的节目----游方。
吃新节”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苗族聚居的山寨,每个地方都过“吃新节”,类似汉族的“春节”。
在这一天,寨子的“黛胚”(苗语:姑娘)们早早地起来穿上苗族盛装精心打扮自已。
芦笙场就是在离寨子不远的田里,她们祖辈生活在贵州丹寨县边远的大山中,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过这些大山。
虽然生活在偏僻的山里,但没有与世纷争的她们都保存有一种快乐的心境
旅游交通攻略
游客可乘车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凯里市或者黔南苗族布衣族自治州州府都匀市,两地都有通往丹寨县城的交通车(凯里市至丹寨80公里,乘车时间约2.5小时,票价26元。
都匀市至丹寨60公里,乘车时间约1.5小时,票价16元),再从丹寨县城坐交通车到雅灰,(丹寨至雅灰70公里,乘车时间约3小时,票价:25元)。
再从雅灰包车或搭车到羊先或麻鸟等过吃新节、跳锦鸡舞的村寨。
慢生活
自驾的朋友可以从贵阳驱车走贵新高速公路(全路段收费),向都匀方向到都匀下高速,沿321国道到达丹寨(全程60公里、油路)或(到麻江转凯麻高速)走凯里方向到下司收费站下高速,沿司辰公路前往丹寨(全程50公里、油路),再从丹寨县城驱车走排调、雅灰方向到雅灰(全程66公里,油路,但是典型的贵州山路,弯多路窄,车速不宜超30公里/时)。
再从雅灰到羊先或麻鸟等过吃新节、跳锦鸡舞的村寨(到各村寨都通公里,但路面不太好,泥石路)。
特别提醒
到丹寨县目前只有一条321国道可到达,但从2011年年中起县城就可与黔南苗族布衣族自治州州府都匀市有高速公路相通(厦榕高速),到了苗族村寨,要特别注意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吃新节中苗族村寨的热闹场景、苗族姑娘美丽的服饰、头饰,跳芦笙舞的场面,作为摄影人的你一定会兴奋得不得了。
“慢游中国”是吊脚楼网推出一系列人文地理旅游栏目,主要向网友介绍国内非商业化的景区景点。
即保存比较完好,旅游品质较高的古村古镇。
如果您有这方面的文章、图片素材或者资讯线索,欢迎向我们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