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风筝飘带》赏析
- 格式:pdf
- 大小:5.48 KB
- 文档页数:1
【现代文学】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有哪些
王蒙的意识流小说:
1.“集束手榴弹”的六篇小说(即中篇《布礼》《蝴蝶》,短篇《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和《风筝飘带》)。
2.《春之声》是20世纪80年代率先运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的小说。
《春之声》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运用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
出国考察归来的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在春节回乡途中,身处闷罐车厢,“意识”流动。
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反映了新旧交替时代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传达出“春的旋律”,表现了新时期新转机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歌唱生活中的新转机”,但不重塑造人物性格,不重故事情节叙述,不按正常时空顺序。
他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手法,但又不是西方纯粹的“意识流”。
小说采用的“放射性”结构有一个端点,就是坐在闷罐车厢这一特殊环境中主人公的心灵世界。
小说主要写时空切换中,外界世界作用于主人公内心所引起的联想和心理状态,并以此来表现主题。
王蒙的意识流小说还是“中国式的意识流小说”,即其逻辑关系较为清楚,有机可寻,而不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
他的象征手法的运用,如以新的火车头与旧的车厢喻新旧之关系,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课外阅读】浅谈王蒙小说的人物心理性格王蒙从七九年后致力于小说创作的革新。
从写作中篇《布礼》开始,随后又写了《夜的眼》、《风筝飘带》、《蝴蝶》、《春之声》、《海的梦》。
突出人物的意识活动,以意识流手法改变了小说创作的面貌。
王蒙的创新是从借鉴西方意识流手法开始的,从情节结构改为心理结构,大量的感官印象和意识流动进入作品,从心理角度处理时间次序和空间位置,构成一种新的小说形式。
从小说发展的角度来说,是中国当代小说突破政治框架进入人学的一个跃进。
这一跃进并不是一般的把人物创造作为文学的中心命题,而是进入性格内部,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为目标。
王蒙的小说正是通过人物自身的意识展露,让人物的心理图景以直观的形式袒露在读者面前。
当然,王蒙的小说也不完全相同,有的以人物自身心理活动为主,有的也介入作者的心理分析,但总的趋向是进入人物心理过程,人物所表现的是心理性格。
《春之声》中的岳之峰,由大量的感官印象,触发起种种联想,这联想是活泼的跳跃的,时空颠倒交错的,构成他在历史转机时期的思绪飞扬的心理图景。
读者对外在的东西就如同那辆闷罐子车里的旅客模模糊糊,然而却能清晰地感受到岳之峰的意识和情绪的流动。
这意识的流动有一条心理主线,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心理,这就是结构中心。
在一场大混乱之后,人们的神志刚刚得到调整,虽然仍有混乱,但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秩序。
处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的岳之峰,在一个闷罐子车的小空间里联想着世界的大空间,在一个半明半暗嘈杂拥挤的环境里,联想着一个现代文明世界,在时来运转的时候联想着昔日的命运多艰的日月。
这小与大、嘈杂与现代文明、几十年的坎坷多艰与一旦时来运转,两者之间的不对称,在他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张力,一种躁动不安的张力,这种心理张力直接诉诸读者的感觉,产生比复杂的艺术触动,因而也在心理上与读者产生共感、印象、人物、景物闪现变迁,令人眼花缭乱,不同于情节小说。
《春之声》中所有的物象都经过岳之峰的抉择和折射。
【课外阅读】蝴蝶在飞舞——王蒙先生印象(下)王蒙是个复杂的存在。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似乎没有人比他更复杂、更难以言说。
他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一只偏偏飞舞、自由自在的“蝴蝶”,你永远都无法窥见它的全貌,你只能看见它彩色翅膀的一闪。
他的智慧、他的敏锐、他的激情,甚至他的幽默,都是“王蒙式”的。
同时,王蒙先生曾说,自己是个“历史化”的人,是他生活的那段“历史”的产物。
今天,让我们走近王蒙、了解王蒙,从而,也走进那段历史,了解那段历史。
作家王蒙在新中国文坛上,王蒙无疑是个影响巨大的重要作家,他既是中国当代主流文学思潮的引领人物,又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面镜子,一面旗帜。
他对中国当代文坛的影响,没有其他人能够比拟。
50年来,王蒙始终怀着对人民的深情和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而创作。
1953年,年仅19岁的王蒙怀着对朝气蓬勃的新中国的满腔挚爱,开始处女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的写作,由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
在这50年的创作历程中,王蒙始终敏锐地把捉着时代的脉搏,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王蒙的作品相当生动、深刻地描绘、反映了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生活变迁。
王蒙的生活道路与新中国的成长道路息息相关,王蒙的文学创作与新中国的进步发展紧紧相连,因而,王蒙既是中国当代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同时又是叙述者、表现者。
王蒙的创作,为新中国文坛增添了绚丽色彩和思想深度,在新中国文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青春万岁》,以诚挚的诗情书写出了新中国的朝晖,因而曾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最喜爱的十本书”之一;他于1956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以其特有的敏锐的观察和冷静的思考,成为我国50年代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20世纪70年代后期,历经坎坷磨难后“复出”文坛的王蒙,更是以其勤奋的笔耕和奔涌的激情,成为新时期文学创作中成就最卓著者之一。
他的短篇小说《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春之声》分别获得1978年、1979年、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蝴蝶》、《相见时难》分别于1980年、1982年获得第一、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访苏心潮》于1984年获得全国第三届报告文学奖;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活动变人形》开始,王蒙的长篇小说创作,特别是他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以及他最新发表的“后季节”长篇小说《青狐》,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
王蒙《风筝飘带》读书笔记《风筝飘带》是王蒙的一部经典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面性。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下面我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读书笔记。
一、故事情节《风筝飘带》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命运、爱情和家庭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林天的年轻人,他从小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但他聪明、善良、有追求。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结识了美丽的女孩飘带,两人迅速坠入爱河。
然而,飘带的家庭背景复杂,她的父亲是一个企业家,她的哥哥则是一个高官。
这些复杂的家庭关系使得林天和飘带的关系面临诸多考验。
在面对家庭的反对、社会的压力和自己的挣扎中,林天和飘带经历了许多波折和磨难,最终在彼此的支持和理解中找到了真爱。
二、人物形象1. 林天林天是《风筝飘带》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聪明、善良、有追求的年轻人。
他从小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他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面对飘带的爱情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爱情而不是金钱和地位。
在面对家庭的反对和社会压力时,他始终坚定地相信自己的选择,并为之奋斗。
林天是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人,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人性的美好和善良的力量。
2. 飘带飘带是《风筝飘带》中的女主角,她是一个美丽、聪明、善良的女孩。
她从小生活在一个复杂的家庭中,但她从未被家庭的阴影所影响。
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爱情,用自己的真诚和善良感动了林天。
在面对家庭的反对和社会压力时,她始终坚定地相信自己的选择,并为之奋斗。
飘带是一个具有强烈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人,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女性的力量和魅力。
3. 家庭成员《风筝飘带》中的家庭成员也是故事中的重要角色。
飘带的父亲是一个企业家,他有着强烈的商业头脑和敏锐的商业眼光。
他为了家族的利益而努力奋斗,但同时也面临着商业竞争和社会压力的挑战。
浅谈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作者:季娅来源:《成才之路》2010年第15期意识流是20世纪欧美文学中一个很有影响的文学流派。
意识流小说所关注的,主要是意识或潜意识,即不清晰的、不易觉察的、自由的、无逻辑的、纯粹情绪性的心理状态。
王蒙在他的小说里借鉴了意识流小说的手法并加以创新,来描绘和揭示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一、原发性联想这种联想不是一般心理小说里的那种联想,而是无序的、没有必然联系的、不正常的、但又是人类的心理可能出现的联想方式。
王蒙的小说中写到了这种联想: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目前不是正在流行一支柔柔的歌曲吗,叫做什么来着——《泉水叮咚响》。
如果火车也叮咚叮咚地响起来呢?……广州人的凉棚下面,垂挂着许许多多三角形的瓷板,它们伴随着清风,发出叮叮咚咚的清音,愉悦着心灵。
美国的抽象派音乐却叫人发狂。
真不知道基辛格听我们的杨子荣咏叹调时有什么样的感受。
京剧锣鼓里有噪音,所有的噪音都是令人不快的吗?从车轮的撞击声,到对《泉水叮咚响》这支歌曲的联想,到对火车是否也能叮咚叮咚响起的联想,到对广州三角形瓷板的联想,到对美国抽象派音乐的联想,到对基辛格听杨子荣咏叹调是何感觉的联想,再到对京剧锣鼓的噪音和噪音是否都是令人不愉快的联想,这之间,显然没有必然的逻辑,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和跳跃性,但这又的确是一种自然真实的心理流动状态。
王蒙在《蝴蝶》《风筝飘带》等小说中,都运用了这一手段。
二、打破时空秩序王蒙的《春之声》借鉴了意识流小说的“非秩序”的写法,打破了时空的秩序。
火车从起点到主人公目的地,只需运行2小时47分。
作品中的时间却大大地延伸了——从50年前的童年到渺茫的无限。
作品有意识忽略时间标志,突然进行转换:“车身在轻轻地颤抖。
人们轻轻地摇晃。
”下面既不另起一行,也不作时间转换暗示,接着就是一句:“多么甜蜜的童年的摇篮啊!”一声招呼不打就将现实时间甩开,进入了已逝的历史中。
与时间秩序打破相联系的是空间秩序的打破。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做法被推开,代替它的是空间距离的消失。
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兴起于西方,发端于英国,上世纪20~4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盛行于西方各国。
在不同作家的共同努力下,意识流小说在创作上逐渐形成为广大评论家所认同的三大艺术特征,即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语言形式;时空跳跃的叙事结构;音乐化、蒙太奇的表现技巧。
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维吉尼亚·伍尔夫。
发表了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
作品通过一个妇女看到墙上一个模糊不清的斑点而引起无限联想的意识流动过程,揭示人内在世界的丰富和易于变化。
伍尔夫小说不注重表现事件、人物之间的关系,而把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物思想感情流程的再现上,讲究环境和景物描写的印象效果。
她的文笔富于音乐性,并运用音乐上的“曲式学”结构作品,给读者以美感。
我国大陆较早受到西方意识流小说影响的重要作家王蒙认为,西方意识流文学在表现人的心理方面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意识流能够逼真地“写人的感觉”;他还认为,意识流小说以心理时间来结构作品,能增大跨度和容量,可以使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的事情能让人感到更广阔、更长远、更纷繁的生活。
于是王蒙开始使用意识流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思想,使用放射性结构和跳跃的节奏来缩短人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描写人物复杂细微的意识流动。
《风筝飘带》在文革动荡的那个年代,女人公素素本是一个内心世界非常丰富、经历又很曲折的姑娘,但在成长过程中丢失了许多各种颜色的梦,失去理想的素素犹如被抽去了精神支柱,加之周围庸俗的环境也使她看不出多少人生意义。
佳原也同样经历过心灵的苦旅,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过追求,放弃做人的真诚,他把被他人撞伤的老太太送回家,虽然遭人误解,但无怨无悔。
他用他独特的善良和"憨"感化、影响着素素,唤回了素素的多彩的梦想。
小说通过佳原和素素这段热恋情人谈恋爱时所遇到的麻烦反映出了尖锐的社会问题。
小说以人物的心理流动来结构全文,以内在的心理时间取代了客观的现实,素材如浮出"意识"水面的冰块,随着主人公心绪的流动而呈现跳跃性分布。
风筝飘带王蒙读后感导语:《风筝飘带》是王蒙的代表作,讲述了素素与佳原的爱情故事。
下面是我搜集的《风筝飘带》读后感。
欢迎阅读!读《风筝飘带》是一个愉快的过程。
我本以为一切基于文革背景下的文章都是艰深的,苦楚的,扭曲的;但这篇则是我看过描写文革时期的文章中为数不多的洋溢着幽默讥诮基调的一篇。
《风筝飘带》还原了文革噩梦结束后社会的整体状况,着重刻画了刚返回城市的知识女青年范素素和其貌不扬但为人正直坦诚的小伙子佳原。
他们在素素工作的铺子相识,并慢慢发展成恋人,但这份真挚美好的感情却因世事的阻碍得不到祝福和肯定。
文章充满了二人对于生活的前途和梦想的思索与叩问。
从文章结构上来说,《风筝飘带》很大的部分是以主人公素素的意识流来展开的。
它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和结构方式,以主观的心理意识流程来安排叙事时空。
这种写作手法把现实和梦幻、主人公的回忆、怅惘、反省、迷惑和清醒等种种心理活动交织在一起,把素素直接的、片断的感觉和思维汇成畅流无阻、回旋往返的“意识流”。
同时,周围的环境也因人物当时的感觉折射出来。
“挨得很挤的惊叹号旁边”、“彬彬有礼地俯身吻向她们的忠顺的灯光”、“瘦骨伶仃的有气节的杨树和一大一小的讲友谊的柏树”、“寂寥的草坪和阔绰的广告牌”、“初冬的尖刻薄情的夜风”,仅仅在文章开头开头,作者就为我们展现了这么一组充满主观感情的景物,后面的描写也亦然。
就内容而言,《风筝飘带》描写的只是素素和佳原的一次约会过程,但是作者对素素在等佳原时意识流动的详尽描写,却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素素苦难的成长过程、佳原憨厚上进的性格特征、素素的家庭情况以及两人自相遇相识到相知相恋的过程,贯穿的是素素二十几年的成长经历和两个年轻人对理想,爱情的追求。
文章一开始就给了我们一个错综复杂的环境,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这是素素和佳原约会的过程。
素素只是站在一群“暴发户”中等待佳原,任凭思想飘舞。
“20分钟过去了,佳原还没有来”,素素在百无聊赖之中回忆起佳原在路上救下被车撞倒的老太太,但是被诬赖为肇事者的过程,描绘了佳原老实善良的的形象,也间接地呈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大家信仰性恶论”。
宝玉挨打一、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人物性格鲜明。
2.难点:将不同的人物置于同一矛盾冲突中,展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二、背景材料1.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
曹雪芹乃曹頫,(或谓曹颙)之子,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7)(一说雍正二年1724),卒于乾隆癸未(1763)除夕或甲申(1764)初春。
从他曾祖父起,三代四人任江宁织造,曹家成为江南有名的望族。
祖父曹寅一代,是曹家的鼎盛时期。
康熙帝六次南巡,曹寅接驾四次,备受恩宠。
曹雪芹小时在南京织造府中,过着“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贵族公子的生活。
雍正五年(1727年),其父曹頫任江宁织造,因亏欠等原因,被罢官,家产被查抄,曹家从此衰落。
次年,全家迁回北京,曹雪芹时年13岁。
以后他家的生活情况不详。
据曹雪芹的朋友片断记载,曹雪芹晚年迁往北京西郊,过着“举家食粥”的贫困生活。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公历1762年2月12日),曹雪芹因独子夭亡,感伤成疾,在贫病交困中去世,时年不到五十岁。
2.曹雪芹经历了一个从封建贵族大家庭富贵奢侈的生活到没落贫困极为困顿的巨大变故。
晚年回首前尘,感慨万端,凭其如此独特复杂的生活经验,丰富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卓越的艺术才能,苦心孤诣,创作出了这部《石头记》即《红楼梦》。
《红楼梦》的写作,约开始于乾隆九年(1744)年,至乾隆十九年(1754),其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基本上完成了前80回,并定名为《石头记》。
80回以后,仅写出了若干初稿,但作者在世时,这部分初稿也已散失。
故曹雪芹所作,止于80回。
后40回由高鹗所续成。
高鹗(约1738~约1815),字兰墅,汉军镶黄旗人,乾隆六十年(1795)进士。
他续补《红楼梦》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即中进士之前。
第二年高鹗续本《红楼梦》由程伟元协助用活字排印出版,是为程甲本。
旋又改订印行,是为程乙本。
3.《红楼梦》规模宏大,视野广阔,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了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从多方面对腐败黑暗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地批判,歌颂了贵族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反映出争取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显示出中国封建社会行将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
王蒙小说研究1、王蒙1955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小豆》,1956年以一篇干预生活的作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轰动文坛,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以1978年为界,小说创作分为两个阶段:青春+革命的作品:第一类以《青春万岁》为代表,其中包括短篇小说《小豆、春节》等作品;第二类作品以《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为代表,其中包括复出后创作的《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等作品。
他认为自己创作的真正起步是从1979年发表了中篇小说《布礼》之后,《布礼》是王蒙探索小说的第一篇作品,80年代初期文坛出现王蒙热。
2、王蒙艺术主张变化:(1)关于文学的社会功能,青年时对文学干预生活说法是极力推崇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实践,后来认为文学的功能只能干预人的心灵,它的作用只有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过程之后才能显示出来。
(2)关于文学的描写对象,比较注重通过情节来表现深刻的社会内容、表现自己鲜明的倾向性,到注重写人的厂家、情绪、心理等,这是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拓展。
(3)关于文学的表现手法,反对将创作手法单一化、阶级化,文学表现手法应丰富多样。
3、王蒙小说的表现手法(1)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摒弃传统手法的呆板和简单,从西方现代派那里拿来了随意性和复杂性,如《杂色》曹千里与老与的对话;自由联想打破客观的时空界限,根据主人公心理活动重新组合,如《春之声》由主人公岳之峰的自由联想组合而成,全篇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坐在火车里随车身的晃动蜂拥而来的各种联想。
(2)多重的结构形态:1978年之前王蒙的小说基本上使用的是单线型结构,复出后《布礼》打破客观时空界限,按照主人公心理时间重新组合,使过去、现在、内心、外界、欢乐、悲伤、阳光、黑夜相互迭替交错而又呈姿色,产生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这是一种多线型的结构(心理结构或任意结构)。
《杂色》是双层次的复线结构:一条是对主人公曹千里革命历程的现实主义的描写,一条是对那匹杂色老马壮心不已的象征主义的渲染。
“蝴蝶”的破茧重生——从《蝴蝶》透视王蒙对意识流的借鉴和创新摘要:“意识流”在中国发展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
王蒙是新时期典型地运用“意识流”创作手法的作家之一。
其《杂色》《蝴蝶》《春之声》等作品都有明显的“意识流”技巧的运用。
本文将以《蝴蝶》为镜像,主要关注作者对“意识流”的借鉴以及与现实主义的关系。
关键词:王蒙;意识流;现实主义“十年”文革结束后,迎来了文学的新时期,随之袭来一阵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出现了许多现代主义作品,展现出一种鲜活的生命力和崭新的风貌。
代表作家如茹志娟、宗璞等。
虽然王蒙认为将他的作品归为“意识流”是种“皮相的判断”①,但他在新时期初创作的《风筝飘带》《蝴蝶》《春之声》等6部作品的确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重要特色,成为新时期发起探讨创作手法热潮的领军者。
以王蒙为代表的这种“意识流”创作手法在中国产生、发展有什么样的历史因素?王蒙的小说又是怎样体现对“意识流”的借鉴的?那这是否意味着这是一种截然脱离于传统现实主义的手法?本文将以王蒙的《蝴蝶》为辐线,围绕这些问题展开。
一首先认识一下意识流。
从前的写实小说是作者从外面叙述故事的主线、人物性格、心理活动以及事件的情节的。
到20世纪,作家不露脸,重点放在直接描写表露人物的内心生活的意识,因此突破了从前的写实主义手法的倾向。
20世纪20~40年代,这种“意识流”小说风靡一时,并形成一种流派。
虽然这种流派已经过时,但它仍然给当代小说很大影响。
大多数观点认为,“现在所说的‘意识流’是一种方法”。
②李陀也有说,“纯粹的意识流小说的主要描写对象是与作品中的人物的行为有密切联系的思想、意识。
在叙述方面没有像传统文学那样,作者露脸从外部进行介绍、描写、评论以及人物性格的刻画等描写手法。
而是直接表现人物的自我意识,通过自我意识和其中的矛盾来展示人物的感情和思想。
为此,常常点到时间,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梦幻、意识与存在相互渗透、交错。
所以可见句子结构变化激烈,构成空间与时间的多层次的结构”。
第31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31第1期Journal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1,2011王蒙小说语言的情绪表现范正雨(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石435002)〔摘要〕王蒙小说语言别具一格,他善于把语言“揉碎”然后重新组合,而这其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情绪是不一样的,有词语堆砌所带来的节奏化情绪,有调侃语言所带来的荒诞情绪,有集句和博引所带来的游戏情结,有单向对白所带来的自我宣泄情绪,还有语言“扩张”所带来的矛盾情绪。
〔关键词〕王蒙;节奏化;荒诞;游戏;单向对白〔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733(2011)01-0034-04引言王蒙小说语言的特色,学术界倾向于用“狂欢化”来命名,本文拟从语言的节奏感情绪、荒诞情绪、游戏情绪以及语言的单向对白所带来的情感宣泄来重新解读王蒙。
王蒙小说语言句式上具有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特点,他擅长把整体语言打碎然后再进行重新的排列和组合,即先解构然后建构。
有时候在一个语段之中一口气把简单的语言堆砌、排比起来,形成高密度大信息量的句式;有时候又让语言疯狂的扩张,以一种狂欢化的语言风格造成小说语言的繁丰、绚烂、疏放乃至自炫之态,给读者阅读带来透不过气来的紧张、新奇之感。
这种集束重磅炸弹似的狂欢化语言,杂七杂八,随心所欲,荒诞不羁,无拘无束,怎么痛快怎么来![1]一、节奏化的情绪1、快节奏的情绪王蒙善于把大段气势如虹的精短词语排在一起,色彩富丽,感情充沛,尖锐泼辣,幽默诙谐,节奏感强。
“读后使人感到每个角落都嘈杂、熙攘、匆忙,这种跳跃式写法正是意识流手法的特点。
”[2]浓缩的并非是简化,而是精华,王蒙想到哪儿就直接写到哪儿,意象是跳跃式的大量涌现,感情充沛,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张力”。
比如在《杂色》中叙述曹千里的历程一章中,王蒙运用了许多别致、辛辣、幽默的语言手段,叙述了曹千里“从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晨三时四十二分生于A 省B专区C县D村”到“一九七四年曹千里现年四十三岁六个月零八天又五个小时四十二分”的历史。
80年代的王蒙及创作附:高晓声一、王蒙作品获奖目录•1、《最宝贵的》1978年短篇小说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悠悠寸草心》1979年短篇小说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3、《青春万岁》1979年长篇小说1981年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最喜爱的十本书之一,1986年获人民文学出版社奖•4、《蝴蝶》1980年中篇小说获全国第一届(1979——1980)中篇小说奖•5、《春之声》1980年短篇小说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6、《风筝飘带》1980年短篇小说获1980年《北京文学》短篇小说奖•7、《相见时难》1982年中篇小说获全国第二届(1981—1982)中篇小说奖•8、《葡萄的精灵》1983年短篇小说获第一届(1983—1984)短篇小说百花奖•9、《漫话文学创作特性探讨中的一些思想方法问题》1983年文艺评论获首届《上海文学》文艺评论奖•10、《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映》、《反映与呼唤》1984年文学评论获《光明日报》优秀理论文章一等奖•11、《访苏心潮》1984年报告文学获全国第三届(1984—1985)报告文学奖12、《名医梁有志传奇》1986年中篇小说获全国传奇文学奖被《中篇小说选刊》评为优秀小说13、“为表彰王蒙的文学创作”1987年获日本创价学会和平文化奖•14、“为表彰王蒙的文学创作”1987年获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特别奖•15、《苏州赋》1988年散文获《人民日报》燕舞杯奖•16、《“诬告有益”论》1988年杂文获《人民日报》风华怀奖•17、《坚硬的稀粥》1989年短篇小说获第四届1989—1990《小说月报》百花奖•18、《纸海勾沉——尹薇薇》1989年短篇小说获第四届1989—1990《十月》文学奖•19、《济南》1992年短篇小说获《上海文学》短篇小说奖二、王蒙热•王蒙在八九十年代是个多产的作家。
•除了小说创作外,还发表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创作谈,批评文章,以及一些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论文。
风筝飘带一、重点难点1.重点:以人物的心理流动贯穿全文;运用象征手法。
2.难点:意识流的创作方法;杂文笔调。
二、背景材料王蒙(1934—),中国当代作家。
出生于北京,原籍河北省南皮县。
1948年至1954年间,创作处女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
1956年发表《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这些作品都表现了新中国第一代青年的革命热情。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后在北京郊区参加劳动。
1962年摘掉“帽子”后在北京师院任教。
1963年调新疆工作达16年之久。
1979年错案纠正,回到北京,成为专业作家。
王蒙在文坛上复出后,在小说的艺术表现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保持和发展了早期作品中的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相交融的风格。
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相适应,王蒙小说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也显得五光十色,富于创新精神。
新时期王蒙代表作主要有短篇小说《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春之声》,中篇小说《蝴蝶》、《相见时难》,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等。
三、内容分析《风筝飘带》是王蒙借鉴“意识流”手法进行创作的小说之一。
这是一部多主题的小说,它既深入地反映出七十年代末一些青年人的心灵世界,也涉及到代沟所造成的两代人的隔阂,以及残留的文革毒素对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等社会问题。
当然作品最主要的还是以女人公的心理活动为经线,记叙了一对热恋中的年轻人生存的艰难,以及艰难之中他们对美好生活、对理想的孜孜追寻。
素素和佳原是王蒙在本篇小说中着力塑造的两个人物形象,他们都曾经历过“文革”动荡的年代。
在那个年代里面,素素“丢失了、抛弃了、被大喊大叫地抢去了或者消没声息地窃走了”许多各种颜色的梦,失去理想的素素犹如被抽去了精神的支柱,加之琐碎的工作(端盘子)、周围庸俗的环境也使她看不出人生的意义。
素素唯有默默地咀嚼着自己梦想的悲哀,对社会、对人生,她多了一份忧郁、一份挑剔、一份抱怨。
然而可贵的是,她从未真正忘记过自己的梦想,而且在经历诸多心灵的磨难后,她仍不失善良、正直的本性。
作者: 林兴宅
出版物刊名: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8-84页
主题词: 意识流小说;美学特征;风筝;飘带;作者;幽默感;描写;爱情;滑稽;人与人
摘要: <正> 读了王蒙的小说《风筝飘带》(见《北京文艺》1980年第五期),我们仿佛游历了一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新奇世界。
小说的字里行间不时透露出生活的哲理,令人不禁掩卷沉思;而那些针砭时弊、愤世嫉俗的描写和议论,更是句句讲到人们的心坎上。
小说还处处洋溢着生活的诗意,佳原的理想、素素的爱情,就象污泥中长出的莲朵,它们不正是作者呈献出来的心灵的诗!另一方面,作者又把生活中那些畸形变态的现象集中在一起,给予无情的嘲弄,那副严肃的幽默相、正经的滑稽腔,有时简直让人笑破肚皮。
而这一切仿佛都是在作者那根魔杖的挥舞下突然出。
风筝飘带
一、重点难点
1.重点:以人物的心理流动贯穿全文;运用象征手法。
2.难点:意识流的创作方法;杂文笔调。
二、背景材料
王蒙(1934—),中国当代作家。
出生于北京,原籍河北省南皮县。
1948年至1954年间,创作处女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
1956年发表《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这些作
品都表现了新中国第一代青年的革命热情。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后在北京郊区参加劳动。
1962年摘掉“帽子”后在北京师院任教。
1963年调新疆工作达16年之久。
1979年错案纠正,回到北京,成为专业作家。
王蒙在文坛上复出后,在小说的艺术表现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保持和发展了早期作品中的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相交融的风格。
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相适应,王蒙小说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也显得五光十色,富于创新精神。
新时期王蒙代表作主要有短篇小说《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春之声》,中篇小说《蝴蝶》、《相
见时难》,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等。
三、内容分析
《风筝飘带》是王蒙借鉴“意识流”手法进行创作的小说之一。
这是一部多主题的小说,
它既深入地反映出七十年代末一些青年人的心灵世界,也涉及到代沟所造成的两代人的隔
阂,以及残留的文革毒素对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等社会问题。
当然作品最主要的还是以女人
公的心理活动为经线,记叙了一对热恋中的年轻人生存的艰难,以及艰难之中他们对美好生活、对理想的孜孜追寻。
素素和佳原是王蒙在本篇小说中着力塑造的两个人物形象,他们都曾经历过“文革”动荡的年代。
在那个年代里面,素素“丢失了、抛弃了、被大喊大叫地抢去了或者消没声息地窃
走了”许多各种颜色的梦,失去理想的素素犹如被抽去了精神的支柱,加之琐碎的工作(端
盘子)、周围庸俗的环境也使她看不出人生的意义。
素素唯有默默地咀嚼着自己梦想的悲哀,
对社会、对人生,她多了一份忧郁、一份挑剔、一份抱怨。
然而可贵的是,她从未真正忘记
过自己的梦想,而且在经历诸多心灵的磨难后,她仍不失善良、正直的本性。
正因如此,她
才有可能被佳原唤醒,重新复苏。
“文革”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文革”间宣扬的“知识无用论”、“人生恶论”、对爱情的蔑视,在很长一段时间仍影响着人们。
在这样的一个社
会环境里,年轻人健全的人性发展必然碰到极大的障碍。
王蒙在小说里通过佳原和素素这段
热恋情人谈恋爱时所遇到的麻烦,反映出了这类尖锐的社会问题。
但是作品还是充满了乐观
的情绪,作者从佳原和素素这样的年轻人身上看到了希望。
四、艺术特点
《风筝飘带》在形式上显示出王蒙在小说艺术上的探索。
其一,小说以人物的心理流动来贯穿全文,尤其是注重描摹人物的感觉。
这种创作特色显然是借鉴了西方“意识流”创作技法,然而王蒙又不是全盘西化的,他同时也借鉴中国传统小说的创作方法,重视故事情节的展开。
其二,王蒙的小说语言节奏急促又多长句。
《风筝飘带》仍保持了这种语言特色,作者
有时为了保持急遽转换的感觉,甚至不将对话分段。
小说语言节奏跳跃,让人仿佛触摸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