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15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与沟通技巧急症患者是指患者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
急诊患者发病急,变化快,必须要有效的措施缓解症状,维持器官功能。
作为护理,了解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做好科学护理很关键。
1、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1)紧张、恐惧和焦虑。
此反应是人在某种压力作用下产生的情绪反应,多见于慢性病、创伤、急诊患者,其原因为突发疾病或慢性病加重。
比如,创伤多为遭遇天灾,对创伤所致残疾、疼痛缺乏准备。
再加上对医院环境陌生,出现紧张、恐惧心理。
急腹症发病突然,疼痛剧烈,产生紧张、焦虑心理,迫切需要止痛。
(2)烦躁、抑郁。
这种心理多发于慢性病时间长,病情反复的患者。
受自身病情影响,对生活失去信心,从而产生烦躁心理。
还有部分年轻人,由于感情、学习受挫,产生悲观、抑郁心理。
(3)愤怒、急躁。
此心理多见于打架斗殴、酗酒的患者,发生原因为难以承受当前受到的创伤,从而产生急躁心理。
一旦稍有不顺,就会出现脾气暴躁,甚至攻击他人的现象。
比如,酗酒者会失去理智,过于兴奋且伴有创伤,受伤后不了解原因就暴怒,常借机寻找发泄机会或对象,甚至打骂医护人员,影响临床治疗的进行。
(4)迁怒。
由于病情危重,多数患者常将自身痛苦迁怒他人,一旦个别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发脾气。
若接诊时稍有疏忽,患者就会有很多怨言,拒绝配合治疗。
(5)绝望自杀。
此类心理常见于青年女性,她们心胸狭窄,不能正确面对人生得失,用安眠药、喝农药的方法自杀。
出现这类心理的患者,通常会拒绝治疗,需要他人协助才能施救。
2、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1)热情服务,快速接诊。
急诊患者病情凶险,发展快速,渴望尽早得到确诊和治疗。
当患者进入诊室后,护士要快速接诊,耐心、热情的询问病情,安排其在候诊椅上候诊。
同时,用关切、礼貌的口吻安慰患者,根据病情妥善处理。
(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为了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护士要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首先,充分尊重和关心患者,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科室环境,多从患者角度思考问题。
如何做好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急诊患者心理护理是医疗服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急诊就诊过程中,患者往往面临着生命危险,身体痛苦,情绪紧张,心理压力大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
良好的急诊心理护理能够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也能增加患者和家属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因此,急诊护士除了要做好患者的生理护理外,还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增强信心,配合治疗。
1.急诊患者心理特点急诊患者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痛苦等负面情绪的普遍存在,这些情绪往往会影响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治疗效果。
具体表现包括:首先,急诊患者常常因为病情不明确而感到紧张和恐惧。
同时,急诊患者往往会有身体疼痛或不适的症状,这些症状会导致患者的情绪变化和不良体验。
其次,急诊患者通常对自己的病情和治疗过程缺乏充分的了解,可能会因为医护人员的态度或沟通方式不当而产生不信任感。
最后,急诊患者和家属通常处于紧张的情绪状态,需要得到医护人员的支持和帮助,但往往因为时间紧迫或其他原因,医护人员无法全面满足他们的需求。
总之,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治疗效果,因此急诊心理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1.急诊患者心理护理的原则急诊患者心理护理的原则是以患者为中心,以尊重、信任、沟通和情感支持为核心,全面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效果。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尊重患者权利:医护人员应该尊重患者的隐私、尊严和自主权利,不得擅自泄露患者的个人信息或进行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建立信任关系:医护人员应该以温暖、亲切和专业的态度来对待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帮助患者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和疑虑。
注重沟通和信息披露:医护人员应该向患者清晰、简明、真实地传递病情和治疗方案等信息,同时倾听患者的反馈和意见,让患者参与决策过程。
提供情感支持:医护人员应该注重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减轻他们的负面情绪和不良体验。
怎样做好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急诊病人由于病情危急,心理压力较大,心理变化十分复杂而导致其出现紧张、焦虑的心理,所以如何在紧张抢救过程中及时了解或熟练掌握病人的心理变化,并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对于不断提升抢救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护士及护理人员的态度是急诊病人对医务人员乃至医院医疗环境的第一印象,只有护理人员做好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才能使得急诊病人身心处在最佳状态以及使得病人能够得到安全、有效的救治。
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介绍怎样做好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
1、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有哪些?(1)紧张、恐惧的心理因急诊病人遭受了突然的意外伤害或病情急剧恶化而来到医院。
患者严重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神情表现的非常紧张或恐惧不安,甚至还会有濒死感。
(2)焦虑不安的心理由于急诊病人发病较急,有部分病人身边没有亲属的陪伴而感到十分不安,有部分病人在单位或家庭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由于角色的突变 (从领导或家长转变为患者)使其放心不下而显得顾虑重重、焦虑不安。
(3)情绪休克状态多见于因突然遭受天灾人祸等恶性事件引起的超常紧张刺激,也能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从而呈现出急性创伤后“情绪休克”的状态,通常表现为不呻吟、不主诉或冷淡平静等。
(4)经长期治疗效果并不明显或服毒自杀的病人,因为此类病人已对治疗或生活失去信心而抗拒进行各种治疗和护理,主要表现为没有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或拔掉各种导管等等。
(5)患慢性疾病的患者病情突然恶化时,这时病人就很容易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无助以及绝望等一些消极情绪。
2、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2.1给急诊病人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急诊中护理人员和患者的良好交往不同于平常,急诊病人根本没有机会去深人了解护护士。
能否使得病人建立对护士的信赖,还需护士给病人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
(1)具有同情心护士必须具备同情心,要时刻体贴和宽待病人。
如果病人拒绝合作时,护士就要耐心的抚慰病人,以此彻底解除病人的心理症结。
急诊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不仅具有生物性,而且具有思维性及社会性,受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急诊工作的社会性和紧迫性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在急诊抢救过程中把握患者就诊时的心理变化,提高医护人员本身综合素质是抢救成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只有把心理学与急救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就医需求。
1、急诊患者就诊时心理特点1.1 紧张恐惧心理由于忽然遭受意外、伤害或病情急剧恶化等原因而前来就诊,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表现为精神紧张、恐惧不安,甚至有濒死感。
如失血性休克、心肌梗死、中毒、颅脑外伤等。
1.2 焦虑不安心理因为发病急骤,有的患者身边无亲属或同伴陪伴而备感不安,有的因在单位或家庭中担任重要角色,使其放心不下工作或家庭负担而显得顾虑重重,焦虑不安。
1.3 情绪低落心理因车祸、工伤等致残或突然失去亲友,受到过度的意外打击而处于不敢或不愿意接受现实,表现为表情淡漠、情绪极度低落、对周围的刺激无反应、不言语、无主诉、拒答等。
1.4 抗治心理多见于服毒自杀、伤残、久治效果不佳的患者,因为对生活治疗失去信心而抗拒各种治疗与护理,表现为不与医护人员合作,自行拔除各种导管,易激动等。
以上各种心理类型患者比例统计与有关资料相吻合。
2、急诊患者的心理需要2.1 希望尽快得到救治如心绞痛、气管梗阻、哮喘、休克等患者,自觉症状重,难以忍受,希望能立即得到救治,解除症状。
2.2 安全需要患者非常关心医院的先进医疗设备及技术条件,迫切需要得到安全、有效、快速、准确的诊断与治疗2.3 关怀和安慰需要急诊患者由于病情重,加上当时的条件限制,不能或不便于行动,主动性减弱,适应能力低,感情脆弱,需要及时的安慰和关怀,给予心理支持。
2.4 依赖心理表现在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和对陪护的依赖,希望身边有亲属陪伴来分担压力,如患者需要亲属或同伴不离身边,手握手或相拥等。
3、急诊患者心理护理3.1 抓主要矛盾快速救治医护人员应具有高度同情心与责任心,通过观察,抓住威胁患者生命的主要病因进行救治。
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命质量要求的提高,作为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加强心理护理知识的学习,工作中通过与病人的交流,了解各类急诊病人的心理需求,认真做好心理护理,使急诊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急诊病人心理护理1急诊病人临床上常见的心理反应1.1惊异恐惧危重病人大多数对所遭受突然的意外伤害如天灾(水、火灾),人祸、车祸、触电等或病情急剧恶化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表现出惊异失措,紧张恐惧。
1.2焦虑孤独多数车祸摔伤的外伤病人,担心家庭及工作,担心受伤及肢体功能是否能恢复,这类病人多数性格内向,自尊心强、自卑。
某处照顾不周就会心烦生气、多疑,有时还会变得特别暴躁,使医护人员或家属无所适从。
加之疾病发生突然,家属不能及时到达医院,在抢救室、监护病房远离家属,探视时间受限,因而引起病人的隔离感和孤独感。
1.3失落这类病人多数是严重的疾病造成肢体或脏器的功能障碍或缺失,导致情绪失控,表现为悲观,怕影响以后的工作、婚姻、事业等。
他们往往对生活缺乏信心,感到悲观绝望,严重者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2护理措施2.1对惊慌恐惧的病人2.1.1急诊在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具有应急能力强,抢救技术熟练,工作效率高,思维敏捷,善于沟通的良好素质。
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关心照顾病人,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心态,取得病人的信任,增加其安全感。
熟练掌握各项专业技能,使病人感到治疗护理工作及时准确,对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极为重要。
2.1.2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抢救中赢得时间就是挽救生命,准确及时地给予各种抢救措施,如吸氧、输液、输血、包扎、固定、止血等。
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减轻疼痛。
选择合适的语言,给病人安慰、鼓励和疏导,使病人看到生命的希望,减少病人的恐惧、焦虑心理。
2.1.3病人携带诸多的监测仪器、输液通道、引流导管等,致使病人感觉不舒适,护士要及时发现给予处理,将监测仪器的音量和亮度适当调低,妥善固定好各种管道,尽可能让病人感觉舒适与放松。
急诊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急诊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疑难杂症多,且患者年龄、性别、社会背景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都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反应。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护理知识,还要敏锐及时地发现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上存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并能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
因此,急诊护士必须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加强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使患者处于最佳的治疗状态,提高抢救成功率。
1 急诊患者常见的心理特征1.1焦虑、恐惧由于患者发病突然、躯体的疼痛、医院环境的陌生、抢救设备、抢救技术的陌生,医务人员紧张的工作态度无形中让患者感到焦虑。
表现为焦虑不安、反复询问病情、过分依赖家属等。
1.2急躁不安由于创伤、失血、疼痛、胸闷等不良刺激,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大多数患者一到医院,就急于获得有效救治,对于一些必要的辅助检查却表现为不耐烦、不合作,拒绝配合而影响救治的顺利进行。
1.3绝望无奈由于突如其来的病痛或伤残,使他们过分的悲伤和失望,对生活失去信心,抵制正常的救治措施,如拒绝输液,拔出吸氧管,洗胃管等,甚至有些极端患者产生轻生的念头。
1.4抑郁无助一些慢性病如尿毒症及癌症后期的患者,由于知道疾病治愈希望渺茫,心理长期处于深度压抑、痛苦状态。
对疾病的救治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1.5否认否认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心理自卫机制。
此类患者多数渴望治疗性沟通,但又害怕病情超出想象,不敢面对残酷的真相。
在治疗检查时不愿提供相关信息,甚至隐瞒部分既往史,进而影响治疗效果。
2 护理对策2.1加强护患沟通急诊患者起病急剧、突然,对疾病缺乏思想准备,陪感孤独无助。
焦虑不安。
接诊患者时,护理人员着装整洁大方、态度亲切和蔼可树立良好形象给患者以安全感,促进患者的情感交流,拉进双方心理距离,帮助患者尽早树立与医护人员“共同战胜疾病”的信心。
2.2主动做好舒适护理急诊患者由于发病突然、医院环境陌生,往往感到紧张、烦躁,而不洁的环境及噪音做为一种恶性刺激,还会加重患者的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