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结缔组织
- 格式:ppt
- 大小:2.55 MB
- 文档页数:15
结缔组织一、选择题A型题:1.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是结缔组织中的A.基质成分 B.细胞外基质成分 C.胞质成分D.间充质成分 E.细胞器2.疏松结缔组织中具有丰富粗面内质网和发达高尔基复合体的细胞是A.巨噬细胞 B.肥大细胞 C.中性粒细胞D.脂肪细胞 E.成纤维细胞3.肥大细胞与过敏反应的关系是A.灭活组胺,引起过敏反应 B.产生组胺,引起过敏反应C.灭活组胺,减轻过敏反应 D.产生组胺,减轻过敏反应E.以上均不对4.疏松结缔组织的分子筛由下列哪些成分构成?A.透明质酸、纤维粘连蛋白 B.透明质酸、结合蛋白、蛋白多糖亚单位C.透明质酸、粘蛋白 D.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E.透明质酸、纤维蛋白5.巨噬细胞胞质中含有大量的A.滑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 B.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C.溶酶体和吞噬体 D.吞噬体和嗜酸性异染性颗粒E.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6.网状纤维是A.细胞 B.细胞内的结构 C.细胞的特殊结构D.细胞的突起 E.细胞外基质的一部分7.关于疏松结缔组织的特征,下列哪项错误?A.细胞分布于外基质中,无极性 B.细胞外基质中含有纤维C.基质不形成分子筛 D.来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E.细胞数量少,种类多8.胞质含嗜碱性分泌性颗粒的细胞是A.单核细胞 B.肥大细胞 C.成纤维细胞D.淋巴细胞 E.纤维细胞X型题:1.电镜下能看出周期性横纹的纤维是A.弹性纤维 B.微绒毛 C.胶原原纤维D.纤毛 E.网状纤维2.关于胶原纤维,下列哪些正确?A.又称为嗜银纤维 B.新鲜时呈黄色,故又称黄纤维C.呈波浪状,常有分支相互交织 D.韧性大,抗拉力强E.H.E染色呈浅红色二、填空题1.疏松结缔组织的功能是:、、和。
2.肥大细胞胞质内合成的和分泌颗粒内的可导致过敏反应。
3.固有结缔组织包括、、和。
4.浆细胞来源于细胞,功能是。
5.结缔组织有着共同的起源,它们都由胚胎时期的演变而来。
6.结缔组织的细胞外基质分为和两部分。
解剖组胚(绪论、上皮、结缔组织)1.什么是嗜酸性和嗜碱性?一般染色方法由两种染色剂(酸性、碱性)组成,通常细胞核及浆碱性粒体为碱性,细胞浆为酸性。
酸性染料可和带正电荷的(碱性)物质结合,这种物质称嗜酸性物质,对酸性染料具有亲和力,因此嗜酸性粒细胞之颗粒本身为碱性物质;碱性染料可和带负电荷的(酸性)物质相结合,这种物质称嗜碱性物质,对碱性染色粒具有亲和力,因此嗜碱性粒细胞之颗粒本身为酸性物质。
2.组织的概念,基本组织包括哪四个?组织:由结构相似功能相近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
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3.什么是内皮、间皮?衬贴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为内皮分布于胸膜、腹膜、心包膜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为间皮4.上皮细胞的侧面结构有哪些?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5.疏松结缔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成纤维细胞形态:胞体大,扁平多突结构:LM 胞质弱嗜碱性,核卵圆形,核仁明显,EM 丰富的RER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功能:形成三种纤维、形成基质(2)巨噬细胞形态:圆形或不规则形结构:LM 核小、着色深,胞质丰富、嗜酸性,EM 微皱褶和突起;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微丝和微管功能:识别、粘附和吞噬功能抗原提呈、参与免疫应答分泌功能(溶菌素、补体、细胞因子等)(3)浆细胞形态:圆或卵圆形结构:LM 核小、偏位,核染色质呈车轮状;胞质嗜碱性,近核侧有浅染区EM 丰富的RER,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功能:分泌免疫球蛋白,参与体液免疫(4)肥大细胞形态:圆或卵圆形结构:LM 粗大的嗜碱性颗粒(异染性,水溶性)EM 颗粒有单位膜包被,呈板层状或细颗粒状功能:释放活性物质引起过敏反应基本组织(软骨、骨、血液、肌、神经)1.软骨陷窝、同源细胞群、哈弗斯系统、尼氏体、突触?软骨陷窝:软骨细胞所在的腔隙同源细胞群:由同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的2-8个软骨细胞,同时存在于一个软骨陷窝中,称为同源细胞群。
心内膜:由内皮和内皮下层组成。
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表面光滑,有利于血液流动。
内皮下层由结缔组织构成,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细密结缔组织,外层为疏松结缔组织。
肥大细胞:细胞较大,圆形或卵圆形。
核小而圆,胞质内充满嗜碱性分泌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
肥大细胞沿小血管分布,在皮肤、呼吸道、消化管结缔组织内较多。
肥大细胞在受到刺激后合成白三烯等参与过敏反应。
真皮:位于表皮下方,分为乳头层和网织层,二者无明确界限。
乳头层是紧靠表皮的疏松结缔组织,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游离神经末梢。
网织层为致密结缔组织,内有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赋予皮肤较大的弹性和韧性。
被覆上皮:被覆上皮覆盖于身体表面,衬贴在体腔和有腔器官表面,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等功能。
红细胞:在扫描电镜下呈双凹圆盘状,成熟红细胞无核,也无任何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红细胞平均寿命为120天,新生未完全成熟红细胞内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
成骨细胞功能;成骨细胞合成和分泌骨基质的有机成分,还释放基质小泡。
促进类骨质钙化,成骨细胞还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节骨组织的形成和吸收,促进骨组织钙化。
上皮内杯状细胞:形似高脚杯,底部狭窄,顶部膨大,充满分泌颗粒,颗粒内含黏蛋白,与水结合形成黏液,有润滑和保护上皮的作用。
平滑肌:广泛分布于消化道、呼吸道、血管等中空性器官的管壁。
光镜下,平滑肌纤维呈长梭形,细胞中央有一杆状或椭圆形的核,常呈扭曲状,胞质嗜酸性,无横纹。
电镜下,可见大量密斑、密体、中间丝、细肌丝、粗肌丝。
放射冠:卵泡细胞为柱状,呈放射状排练,称放射冠。
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衬贴在口腔和食管等腔面的复层扁平上皮,浅层细胞有核,含角蛋白少,称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大肠结构:包括黏膜表面光滑,无绒毛。
黏膜下层在结缔组织内有血管、淋巴管。
肌层由内环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组成。
外膜胰腺外分泌部腺泡:为纯浆液性复管泡状腺。
组胚名词解释1、组织: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组成。
人体组织可归纳为四大类型,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它们在胚胎时期的发生来源、细胞构成、形态特点及功能等方面,各具明显特性。
2、内皮:指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3、间皮:指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4、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电镜下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其内可见纵行微丝。
微绒毛可显著扩大细胞表面积,参与物质吸收。
5、纤毛:是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
电镜下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其内含有纵向排列的微管。
纤毛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能力,可将黏附的尘埃、细菌等排出。
6、分子筛:疏松结缔组织基质中的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A等多糖与蛋白质结合成的具有许多微孔隙的结构,称分子筛。
对细菌和大分子物质等的扩散起屏障作用。
7、血浆:是血液中的无定形成分,相当于细胞外基质,占血液容积的55%,其中90%是水,内含血浆蛋白、脂蛋白、酶、无机盐等。
8、血清:是血液体外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它相当于结缔组织的基质。
其中除了无纤维蛋白原外,其余成分与血浆相同。
9、网织红细胞:是一种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胞质经煌焦油蓝染色后可看到染成蓝色的细网状结构,为残留的核蛋白体。
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的数量可作为了解骨髓造血功能的一种指标。
10、同源细胞群:位于软骨中部的软骨细胞成群分布,2~8个软骨细胞聚集在一起,由同一个幼稚的软骨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称同源细胞群。
11、骨基质:简称骨质,即钙化的骨组织的细胞外基质。
由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构成。
有机成分包括胶原纤维和无定形基质;无极成分又称骨盐,使骨坚硬。
12、骨单位:又称哈弗系统,是构成密质骨的主要结构,由位于中央的中央管和其周围呈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哈弗骨板)构成。
13、肌节:为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结构,一个肌节由1/2明带+ 暗带+1/2明带组成。
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一.绪论组织分为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
人体组织的四大类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组织. HE染色即苏木精-伊红染色.二.上皮组织上皮组织的基本特征:1。
排列紧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细胞外基质2。
明显极性3。
有游离面和基底面4.大多无血管,有丰富神经末梢(选择、名解)上皮类型主要分布单扁内皮:心、血管、淋巴管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单立肾小管、甲状腺单柱胃、肠、胆囊、子宫假复呼吸管道复扁未角化:口腔、食管、阴道角化:皮肤表皮复柱眼睑结膜、男性尿道变移上皮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分布于呼吸管道,含有柱状细胞(最多)、锥形细胞、梭形细胞、杯状细胞。
复层扁平上皮:基底层-矮柱状,增殖分化中间层—多边形细胞浅层—梭形或扁平细胞外分泌腺有导管,内分泌腺无导管.微绒毛和纤毛的区别: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上皮细胞侧面四种连接名称:紧密连接,缝隙连接,中间连接、桥粒. 基膜分基板和网板,基板靠近上皮,网板与结缔组织相连。
三.结缔组织结缔组织的基本特征:1。
细胞少,种类多,无极性2。
细胞外基质由纤维和基质组成3.起连接、支持、保护、储存营养和物质运输的作用4。
起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结缔组织的分类:致密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网状组织、脂肪组织.疏松结缔组织组成:1。
细胞—成纤维细胞、浆细胞、白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2.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3。
基质—蛋白多糖、纤维黏连蛋白、组织液。
纤维细胞是静止状态的成纤维细胞。
巨噬细胞—来源于单核细胞,具有趋化性。
浆细胞—来源于B淋巴细胞,主要位于病原微生物易于入侵的部位以及慢性炎症部位.功能:1.合成和分泌抗体(即免疫球蛋白)2.参与体液免疫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形态似纤维细胞,参与结缔组织和小血管修复.肥大细胞:易染,水溶。
名词解释:1、上皮组织:简称上皮,由排列密集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呈膜状结构。
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
2、组织:分化相同(形态、结构、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与由这些细胞产生的细胞间质形成的有机结构。
由组胚早期细胞发育而来。
3、被覆上皮:由排列紧密而规则的、形态相似的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组成共成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柱毛柱状上皮,变移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
上皮组织特殊结构:1、游离面:细胞衣、微软毛、纤毛、微皱襞。
2、侧面: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相嵌连接。
3、基底层: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
4、腺上皮:由腺细胞组成并以分泌为主要功能的上皮。
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
5、感觉上皮:上皮组织在和外界接触的过程中分化成具有特殊感觉机能的上皮,又称神经上皮。
6、结缔组织:由少量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组成,但细胞种类多。
分为固有结缔组织、支持细胞、血液和淋巴。
7、固有结缔组织:由少量种类繁多的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组成,具有联系、连接、保护、贮存等作用。
又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结构、脂肪组织。
8、支持细胞:支持性结缔组织,又分为软骨组织和骨组织。
9、血液和淋巴:血液由血细胞和细胞间质(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淋巴细胞。
10、肌肉:肌肉是机体活动的动力器官,能够接受刺激而发生收缩。
11、肌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肌细胞之间发布有少量的结缔组织及其中的血管和神经。
又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
12、桥粒:上皮细胞相邻接面深层,间隙20-30nm(大小不等的点,相连接),隙间含中间线,膜内侧有致密附着板,并发出微丝、板块状连接。
一种很牢固的细胞连接。
13、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又称神经元,其形态多样,结构复杂,能感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
14、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组织辅助部分,无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但具有支持、营养、绝缘、保护和修复的作用,数量多于神经元。
名词解释(内脏)1.皱襞plica粘膜与粘膜下层共同向消化管腔内的突起,可以是环形(小肠)、纵形(食管)或不规则形(胃)。
有的是恒定结构,有的该段消化管扩张时可消失。
2.浆膜serosa由薄层结缔组织与间皮共同构成的薄膜,包括胸膜、腹膜、心包膜和睾丸鞘膜,覆盖在体腔表面或内脏器官外表面。
3.胃底腺fundic gland分布于胃体和胃底部,是胃粘膜中数量最多,功能最主要的腺体,主要由主细胞和壁细胞构成,分泌胃蛋白酶原和盐酸内因子4.中央乳糜管central chyle在小肠绒毛中轴固有层内有1~2 条毛细淋巴管,称为中央乳糜管。
主要转运肠上皮吸收的脂肪。
5.肝小叶acini hepatis是肝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小叶中央为中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放射状排列成肝板,肝板之间为肝血窦。
肝细胞相邻面的细胞膜局部凹陷,形成胆小管。
6.肝血窦hepatic sinusoid位于肝板之间的血流通道,腔大不规则,窦壁为一层不连续的内皮,窦腔含血液,肝巨噬细胞等。
7.肝巨噬细胞位于肝血窦内,形态不规则,胞质嗜酸,能吞噬和清除血液中的异物、细菌和病毒等有害物质,参与吞噬衰老的红细胞和血小板。
8.窦周隙sinus gap指肝血窦的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狭小间隙,含有一种散在贮脂细胞,是肝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9.肝门管区hepatic portal area是指相邻几个肝小叶之间的区域,含有较多的结缔组织,并有小叶间胆管、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静脉通过。
10.胆小管bile duct是相邻肝细胞连接面的局部质膜向内凹陷并对接而成的精细小管,在肝板内连结呈网状管道,可收集胆汁。
11.泡心细胞centro-acinar cells胰腺闰管的一端上皮细胞插入腺泡腔内,称为泡心细胞。
其为扁平或立方形细胞,染色浅。
12.胰岛pancreas islet胰腺外分泌部中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团,细胞之间有大量有孔毛细血管。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结缔组织的组成和结构。
2. 掌握观察和分析结缔组织的方法。
3. 理解结缔组织在人体中的作用和功能。
二、实验原理结缔组织是人体四大基本组织之一,主要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构成。
细胞外基质包括纤维、基质和组织液。
结缔组织具有连接、支持、保护、防御、修复和营养等功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人体组织切片(皮肤、肌腱、脂肪等)、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液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切片机、显微镜支架、载玻片、盖玻片、染色架、显微镜载物台等。
四、实验步骤1. 取出组织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结构。
2. 使用苏木精染色液对组织切片进行染色,观察细胞核和纤维。
3. 使用伊红染色液对组织切片进行复染,观察细胞质和基质。
4. 在显微镜下观察和分析结缔组织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1. 观察到结缔组织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构成。
2. 细胞外基质包括纤维、基质和组织液。
3. 纤维包括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
4. 基质由蛋白多糖、糖蛋白和细胞外液组成。
5. 细胞包括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等。
6. 成纤维细胞在结缔组织中数量最多,主要功能是合成和分泌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和蛋白多糖。
7. 巨噬细胞具有吞噬作用、抗原呈递作用和分泌功能。
8. 浆细胞主要位于有害微生物入侵的地方,如消化道、呼吸道及慢性炎症部位,主要功能是产生抗体。
9. 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易于接触抗原部位的结缔组织,如淋巴管、小血管周围,主要功能是释放生物活性物质。
六、实验分析1. 结缔组织具有连接、支持、保护、防御、修复和营养等功能。
2. 成纤维细胞是结缔组织中的主要细胞,具有合成和分泌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和蛋白多糖的功能。
3. 巨噬细胞在结缔组织中具有吞噬作用、抗原呈递作用和分泌功能。
4. 浆细胞和肥大细胞在结缔组织中具有特定的功能。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结缔组织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