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课件)及_教学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1.93 MB
- 文档页数:33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闪烁、灵魂”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1)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理解词句,领悟课文中心的能力。
2.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
(四)美育渗透点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谈话法、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想象。
(二)学生学法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感情朗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二)难点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小女孩死后为什么嘴上带着微笑?她真的能飞到“没有寒冷,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吗?(四)解决办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有感情地朗读加以深化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抓重点,悟情感,通过析词句,议内容,领悟中心,引导感情朗读,升华学生情感。
(二)学生活动设计讨论重难点问题,听录音、看投影、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一定都读过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所写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
他家境贫寒,14岁开始自谋生计。
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
他的童话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童话就是其中之一。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15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使学生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当时沙皇统治社会的黑暗。
初步了解想像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体会社会主义国家的美好,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和对弱者的同情与爱心。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中小女孩五次划亮火柴的过程,明白小女孩幻想中的幸福与现实中的不幸。
教学难点:幻想与现实的差距,想像的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
教学准备:卖火柴的小女孩课件,歌曲《我们多么幸福》。
教学过程:一、幸福导入,悲情入境:播放歌曲:《我们多么幸福》。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享受着美好的生活,你是否体会到了生活的幸福?那幸福是什么?(新衣服、好吃的、新自行车、过年的压岁钱等等)那你还记得过年时我们都有哪些快乐的事吗?(食物、糖果、鞭炮、玩、和家人在一起),下面我们听一段录音:放卖火柴的小女孩开篇的情境录音(大雪、寒冷、饥饿、光脚、单衣),孩子们,如果让你们在这样的环境里过年,你会怎样?(还不得冻死呀、不可能、找妈妈、老师是瞎编的)这就是真正发生在上个世纪俄国的事情,一个小女孩在大年夜里冻死了,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好,老师这就带大家到那个时代去看一看。
二、倒叙研读,体会实情:一)学习12、13两个自然段师:请同学们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生汇报:小女孩死在大年夜里,光着脚,脸上带着微笑,手里捏着一把烧过的火柴梗。
师:那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读一次。
生汇报:他死之前看到过的美好的东西。
师:那小女孩看到的会是什么呢?让我们回到课文的开头去看一看。
二)学习1-4自然段生读课文,了解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读后简单汇报。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人物形象。
(2)学会对比手法,分析课文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2)学会珍惜幸福生活,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运用对比手法,分析课文主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寒冷的除夕夜,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在街头卖火柴。
(2)引导学生思考:小女孩为什么会出现在街头卖火柴?她过得怎么样?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小女孩、父亲、陌生人的形象。
(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
4. 课堂总结(1)总结课文内容,强调小女孩的悲惨遭遇。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珍惜幸福生活。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关爱弱势群体的感悟文章。
2. 拓展作业:(1)了解现实生活中类似小女孩这样的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生活。
(2)邀请家长参与,共同探讨如何关爱弱势群体。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效果:(1)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如何?(2)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心是否有所提高?2. 反思教学方法:(1)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合作探究环节是否有助于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3. 改进措施:(1)针对学生掌握程度,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1)深入理解课文,分析小女孩与她父亲的关系。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件设计制作和使用说明5则范文第一篇:卖火柴的小女孩课件设计制作和使用说明卖火柴的小女孩课件设计制作和使用说明一、说教学策略《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为主,辅以点拨引导法,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二、说教学过程根据我在本课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方面:一、复习导入;二、围绕中心,提出疑问;三、问题导读,品析“幸福”;四、问题导读,体会现实;五、总结读法和写法;六、拓展延伸;七、课堂小结;八、布置作业。
(一)复习导入阅读教学中各个环节都要特别重视创设情境,激情激趣,因此,在开课时,运用课文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以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她会有怎样的命运?”引入新课,把学生极快地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这样的引入为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句子,体会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二)围绕中心,提出质疑《课标》中提出: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
因此,开课后,让学生自由读书,读出自己的初步疑问。
重点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让学生质疑,他们可能提出以下疑问:“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为什么会看到?怎样看到的?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然后启发他们去寻找答案。
(三)问题导读,品析“幸福”教师从学生的疑问出发,自然归结到一个问题“她曾经看到了哪些美丽的东西,使她感到幸福?”过渡到对课文第二部分的学习。
一、浏览课文,了解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火柴的,看到了什么;二、接着看图片课文,搞清楚小女孩擦燃火柴后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事物;三、最后感情朗读课文,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卖火柴的小女孩》优秀课件(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卖火柴的小女孩》章节进行设计。
详细内容包括:童话文学的特点、作者安徒生的简介、《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梗概、语言特点分析、文本情感解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童话文学的基本特点,理解并运用文中生词、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感受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故事感悟人生,激发学生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童话文学特点的理解,文本情感解析。
教学重点:掌握故事情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情感共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冬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3. 精读课文:带领学生分析童话文学的特点,讲解文中生词、短语,感悟文本情感。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经典句子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句子,进行课堂互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卖火柴的小女孩》2. 主要内容:童话文学特点作者:安徒生情节梗概语言特点情感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读后感。
2. 答案提示:要求学生围绕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本情感等方面进行写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安徒生童话作品,如《海的女儿》、《丑小鸭》等,进一步了解童话文学的魅力。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培养爱心。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文本情感解析2. 教学目标的情感目标3. 教学难点中的童话文学特点理解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中的读后感写作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社会实践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文本情感解析1. 分析小女孩的形象,感受她的无助与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