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3
《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华容县实验初中罗娟一、教材简析(一)地位和作用一个人,只要是活着,就需要每天从外界摄取养料,同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本节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内容,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学好《尿的形成和排出》这节内容,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能正确区分排泄和排遗;⑵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⑶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⑷明白排尿的意义。
能力目标:⑴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⑵通过对血浆、原尿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养成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人体结构与功(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二、教法设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内容,在教学中淡化了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
根据对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帮助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壁的作用,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
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以问题贯穿其中,用逐渐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三、学法引领以学生熟悉的话题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产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愿望,让学生感受到本堂课的内容是与自己有关的。
学法上倡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理解知识,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与生活实际相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学们在一天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会去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出远门坐车时要少喝水?为什么医生可以通过检验尿液中的各种成分变化,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排尿有什么意义?(二)合作探究1、废物排出的方式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要予以鼓励。
初中生物《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选自河北少儿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章。
主要讲述了肾单位、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途径、尿液排出的意义等内容,着重描述尿液在人体内的形成过程。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人体的呼吸以及血液循环,为本章内容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本节的学习为后面学习“健康成长”做了铺垫。
所以本章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说学情从知识基础上来说,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人体的营养、呼吸、血液循环系统。
各系统均会产生废物,本节内容是以上部分的自然承接,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太大困难。
从经验角度上分析,排尿是每个人的生理活动,学生对于该生理现象的发生原理和过程却不清楚,自然会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结合教材以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说出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描述人体尿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2.通过观察尿形成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3.通过了解肾的功能与保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更加珍爱生命。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尿的形成过程。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能够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从讲授、多媒体直观教学等方面人手,引导学生学习,而在学法上,我将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六、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课伊始,我先提问学生:在课间总喜欢往一个地方跑,这个地儿是哪里?追问学生:尿来源于什么?是在哪里形成的?进而引入尿液的形成和排出内容的学习。
采用生活情境进行导入,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顺利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1.肾脏的组成单位首先,我将展示尿液中各成分表,提问学生每天排出一定量的尿液具有怎样的意义?学生通过对比不难得出通过排尿把体内的一些废物和多余的水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我会出示肾单位结构示意图,指出肾包括大约100万个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叫做肾单位。
《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1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11章第2节《尿的形成与排出》。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共分三个部分来说明,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尿的形成和排出》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内容包括“肾”、1、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说明了尿液形成过程的物质变化3、说出肾脏的血液变化“尿液的形成”、“尿液的排出”和“泌尿系统的卫生”四部分内容,还安排了两个活动。
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因此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形成尿液的过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本节内容也能使学生领悟到排泄这一生理过程是人体内保持清洁、使生命充满生机活力等美好状态的前提。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示意图和视频等课件,观察、归纳、发现问题。
(2)分析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数据,运用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
(3)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
情感价值目标:1.体验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习惯。
2.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二、说教法和学法(一)学情分析1、心理和生理特征:从年龄特征来看,七年级学生平均年龄12、13岁,他们学习生物学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他们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对于生物学这门课充满兴趣但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优于理性思维,自控能力较差,自主探究能力还不够强。
《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教案新野县歪子一中王汉林《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教案(新野县歪子一中王汉林)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人体内的废物的排出》中的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几个方面来谈一谈自己对这节复习课的理解和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一)本节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呼吸、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是直接参与新陈代谢四部分之一。
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重、难点及确定依据:重点:尿液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获取有关泌尿系统的基础知识,并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之间的关系,以形成知识体系。
难点:学生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理解。
这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
二、说目标任何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首先必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唤起学生对品德、知识、能力、审美等内在教育的需求。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和对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有关泌尿系统的基础知识,以及尿液形成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特别是其中的资料分析活动,重在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为此确定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泌尿系统的卫生知识。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资料分析,培养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健康意识。
三、说方法(一)、教材处理:在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注重构建知识体系,使知识系统化层次化。
《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时间:2009-06-03 06:16来源:未知 作者:橙子 点击:208次一、 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尿的形成和排出》是七年级下第五章第一节内容。
一个人,只要是活着,就需要每天从外界摄取养料,同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它在本册书一、 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尿的形成和排出》是七年级下第五章第一节内容。
一个人,只要是活着,就需要每天从外界摄取养料,同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理解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内容,我在教学中淡化了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通过观察、思考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探究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根据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通过小组讨论、发现法的学习形式,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壁的作用,再结合多媒体动画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2.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获取知识能力和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3.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点:学生能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难点:学生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利用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捐肾救母事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认知欲。
使用发现法的教学方法,通过启发、观察、对比、综合的方法,学生在探究中得到了答案,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的使学生由被动的听转为主动的我要学。
《尿地形成和排出》说课稿我将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设计依据、设计内容、教学过程、教学预测一、设计依据(一)教材地位《尿地形成和排出》是中学生物课本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地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地营养、消化、物质地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地,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地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承上启下地作用,它既是本册书教学地一个重点,又是难点.(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学习地特点和发展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如下:分为三个纬度,依次为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地学习,学生能描述人体泌尿系统地组成.、概述尿液地形成和排出地大致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推测、表达交流地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获取知识地能力.、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初步地科学推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关心自己,关爱他人意识.、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地基本观点.(三)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地主体,想上好一节课就必须对学生地学习情况有所了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地唯一最重要地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教学,所以要充分预设学情.)学生对尿地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所以教师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直观生动地形象,创设积极地认知环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二、设计内容根据教材地知识体系和学生地认知能力,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一)教学重点:概述尿液地形成过程.(二)教学难点:理解肾小球地滤过作用和肾小管地重吸收作用.(亮点是我在课堂上比较突出地地方,主要体现在)(三)亮点、简笔画图,勾勒尿地形成过程、游戏尿素旅行记,深化认识.科学适当地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地具体途径,是新地教育教学理念地具体体现.(三)教学方法:我地教法主要体现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化教为导.所谓化整为零,是指根据学生认识事物地过程,把综合性地问题分解为有机衔接地一个个基本问题,发挥学生地主体作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完成教学任务.化难为易,即为把复杂难懂地问题用动画或图片地形式向学生解释,帮助理解.化教为导:新课改要求要转换师生角色,改变传统地教学方式,注意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反思者地集合体,学生是学习者、探索者、发现者地统一体.关于学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推测”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得到共同提高,从而达到教学相长.(为了顺利地完成本节课教学,我会做充分地准备)教学准备:挂图、模型、课件、彩色粉笔教学用时:一课时三、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我力图体现《生物课程标准》中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联系生活实际”地教学理念,设计了如下地教学程序和教学过程.(一)教学程序:创设情境,引发联想展示图型,构建联系各个击破,突出重点游戏巩固,深化认识争问抢答,解决问题联系实际,拓展延伸(二)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发联想看动画:一孩子喝很多可乐尿了裤子.该动画贴近生活,解决学生对尿地“情感问题”,解除尴尬.顺势提出问题:“尿是怎样形成和排出地?”引发学生地思考,引出本节课题.【板书】第一节尿地形成和排出.接着教师提示:首先要认识泌尿系统地组成.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观察思考,构建联系”.出示泌尿系统挂图、模型,通过观察思考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地组成,知道肾是形成尿地主要器官.【板书】一、泌尿系统地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接下来到了本节课地重难点所在:我采用渐进式地教学方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各个击破,充分体现“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化教为导”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地能力,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地能力.第一步让学生看课本页,自学归纳肾单位地组成,知道肾脏通过肾单位来执行功能.教师画图,学生补充各部分结构名称.【板书】二、肾单位和尿地形成画肾单位简图第二步通过“资料分析,动画展示”解析尿地形成过程.首先抛出一个病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带着问题对健康人肾中各种物质含量地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推测出肾小球、肾小管地作用及尿液地成分.然后对照课本与黑板,师生共同探究,勾勒出尿地形成示意图.【板书】画尿地形成示意图.最后观看动画,更明确尿地形成这一动态过程.第三步小组讨论说出尿地排出过程及意义.小结:以上教学过程还采用了建构主义模式之一“抛锚式”教学方式.通过一组数据、一个病例、几张图片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地来源于生活地实例,学生在教师地指导下,通过合作学习,运用探究地方式进行讨论分析,在思维地交流碰撞中建立起人体地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地基本观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地心理状态,对认识过程产生积极地影响,为此开展游戏“尿素旅行记”,这样既可达到游戏巩固,深化认识地目地,又可调动学生地积极性,反馈学生对知识地理解程度,对学生地学习活动进行正确地评价.针对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学生通过“争问抢答,解决问题”,不仅使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而且培养了学生根据所学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问题地能力.陶行知先生认为“知情意应合一”“知识品行应合一”,为了拓展学生地知识视野,激发情感,我设计了联系实际,拓展延伸环节:看课本页血液透析和肾移植,学生也可上网查询相关知识,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地关系,体现新课改理念;讲述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为母亲捐肾地感人事迹,激发情感.提高学生关心自己,关爱他人意识.(三)板书设计这是我地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直观生动,便于记忆,突出重难点.四、教学预测本节课运用多媒体动画、游戏巩固等手段,通过观察思考、资料分析等环节将教学重难点各个击破,锻炼学生各种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是课堂地主体,在教师地引导下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教学理念.但尿地形成是一个看不见地动态过程,怎样为学生创造认识该过程地媒介是很关键地一步,学生只有理解了,重难点地突破才会成为可能.“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地活力”是我追求地目标,我会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谢谢指导.在课堂上我们告诉学生要爱自己,爱他人;在生活中,在困难面前,在灾难降临地时候,需要你我奉献出自己地爱心,因为我相信:只要人间,我想把这份情感通过手语传递给大家.。
尿的形成与排出一、引言尿液是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人每日约产生1000毫升的尿液,体液代谢、饮食、运动等因素都会影响尿的产生和排出。
通过了解尿的形成和排出的基本过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维护自身健康。
二、尿的形成尿液是由肾脏主要组成的。
肾脏是一个复杂的器官,作为人体内的一个重要的调节器,其主要功能就是排除多余的水分、废物和有害的物质,从而维持体液的平衡以及维持体内各项生化反应的顺利进行。
而在肾脏内,尿的形成是依靠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等一系列作用来完成的。
1. 肾小球的滤过尿液的形成始于肾小球。
肾小球是肾脏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一个血管团和一个被称为髓球的管道组成。
在肾小球内,血液从血管团中通过一个叫做Bowman囊的结构进入肾小管。
此时,血液中的液体和物质会通过血管团壁上的孔进入Bowman囊内形成原尿。
2. 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原尿的成分非常丰富,包括水、电解质、尿素、尿酸、肌酐等,它们需要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分泌和再吸收等过程,才能形成最终的尿液。
重吸收:指肾小管对原尿中的某些物质重新吸收到血液中。
例如,食物中的钠、水、葡萄糖等需要重吸收到血液中,而氨基酸、葡萄糖等则在肾小管中被100%重吸收。
分泌:指肾小管对血液中物质的排泄。
例如,人体内的某些药物和代谢产物需要从血液中排出,肾小管通过分泌机制将其排出到原尿中。
再吸收:指尿液通过肾小管向回吸收水分等物质,使得尿量减少,浓度增加。
三、尿的排出尿液经过肾脏的滤过、重吸收等多重处理之后,从肾脏经输尿管流入膀胱内,经过膀胱自主排尿完成排出。
排尿过程涉及到多个组织和器官的协调配合,常见的膀胱排尿反射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机制。
经过皮质下和脊髓前角的中枢神经控制后,下面断端的神经通过神经末梢向膀胱平滑肌和括约肌传导神经冲动,引起膀胱收缩和括约肌放松,促使尿液从膀胱排出体外。
排尿过程的失败可能会导致尿道下括约肌病变或者膀胱憩室病变。
四、结论通过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的了解,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自身身体健康,及时发现和防治相关疾病。
尿的形成与排出一、引言尿液是人体代谢产物经过肾脏等器官作用形成的液体,在人体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尿的形成和排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器官和系统的协作。
本篇说课稿将会介绍尿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以及涉及到的器官和系统。
二、尿的形成尿的形成主要发生在肾脏内部。
肾脏是人体内部生化反应最为活跃的器官之一,它能够通过分泌、排泄等途径,将体内代谢废物和多余物质排出体外,维持人体内部物质代谢的平衡状态。
2.1 肾脏的结构肾脏是一对大型的器官,位于人体的后腹腔内,左右各一,相互独立。
肾脏主要由肾皮质和肾髓质组成,其中肾皮质位于肾脏表层,而肾髓质则位于肾脏内部。
肾脏内还有大量的小管状结构,如肾小管、集合管等,它们有着非常复杂的结构和功能。
2.2 肾脏的功能肾脏是人体内分泌和排泄系统的核心器官之一,它能够分泌荷尔蒙,同时也能够将体内代谢废物等物质排泄出体外。
具体而言,肾脏的主要功能如下:•调节体内水分和离子的平衡:肾脏能够根据体内的需要,通过控制尿液的成分,调节人体内部水分和离子的平衡状态;•排除代谢废物和多余物质:肾脏通过过滤、吸收和排泄等功能,将体内无用的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离子等物质排泄出体外,从而保持体内的代谢平衡状态;•激活维生素D:肾脏能够通过激活维生素D,促进体内的钙、磷等元素的吸收,进而维持骨骼的健康。
2.3 尿的形成过程肾脏通过进行尿的形成,将体内代谢产物和多余物质排泄出体外。
尿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先从肾小球进入被称为肾小管的管道中;•在肾小管中,尿液继续被处理和过滤;•尿液穿过肾脏贮液膀胱蓄积,并在适当时进行排除。
2.4 肾小球的功能肾小球是肾脏的重要部分之一,它能够过滤血液中的大量废物和多余物质。
肾小球的主要功能包括:•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物质;•调节血液中的水分和离子的平衡;•维持血液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三、尿的排出尿的排出主要发生在尿道内。
尿道是人体中连接膀胱和外部的一个管道,它具有向外排泄尿液的功能。
《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中的第一节,从知识结构的安排来看,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体内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教材首先联系学生的生活,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再安排学生进行资料分析,理解尿的形成,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七年级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以及七年级学生生物学素质发展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根据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健康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着人教版七年级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单位的结构和尿的形成。
依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内容。
难点:尿的形成过程依据: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已有的知识、认知规律以及本节内容。
七年级学生求知欲望很强,但是还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尿的形成又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所以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尿的形成过程定为难点。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七年级学生已经了解了人体营养、消化、血液循环等有关知识,同时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有强烈的好奇心、很强的求知欲望,但是还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本节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生能理解泌尿系统的有关知识,但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因为这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第11章第2节尿的形成和排出第2课时尿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肾脏与尿的形成相关的结构特点;(2)能描述尿液的形成过程和排出过程;(3)知道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2、过程与方法
(1)在血浆、原尿、终尿三者成分中,学习用比较法对肾单位血液流动特点进行分析、归纳的方法。
(2)通过比较正常情况与肾脏出现问题是尿液成分的变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建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
(2)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3)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卫生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尿液的形成过程
2、难点
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教法与学法】
1、教法:多媒体教学,问题解决法,讲授法等
2、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法
【课前准备】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这节课以复习旧知识,为新知识作铺垫导入新课,本节课内容包括“尿液的形成”、“尿液的排出”、“泌尿系统的保健卫生”三部分内容,在这节课中,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和分组讨论思考问题,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尿液的形成过程及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通过日常生活的一些问题,让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板书设计】
二、尿液的排出
三、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一、尿液的形成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形成原尿 形成尿液。
《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长海县第一中学孙婵列位评委教师大伙儿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社出版七年级生物下、第四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作用本节处在第四单元生物圈中人的第五章、人体废物的排出的第一节。
是在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以后,针对人体内废物是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本节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第六章内容为人体生命活动的调剂,若是缺乏泌尿系统等排泄相关结构,调剂只能是一纸空文。
因此咱们这一章节也需要为后面内容做铺垫,才能使教学具有整体性,因此本节又起到了一个承先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依照《新课标》的要求,确信的培育目标是:知识与技术:1、结合书中泌尿系统的图片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功能。
2、观看肾结构图片说出肾脏的结构和特点。
3、分析数据概述尿的形成的大致进程。
进程与方式:通过观看各结构图片及数据分析培育学生的观看能力、处置科学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重点和难点依据《新课标》、教材的编排体系,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及思维规律,确信本节的重点、难点为:重点:概述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进程。
难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二、教法与学法(一)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营养、呼吸、物质运输;细胞膜操纵物质进出的知识,具有初步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点,关于导出人体废物的排出,肾单位的过滤、重吸收和进一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的形成奠定必然的知识基础。
他们同时具有必然的优势,与学生实际生活关系紧密,可是也需要解决困难,肾单位的结构、过滤、重吸收功能的知识较抽象,故教师要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法学法教法:在教法的设计上,表现“面向全部学生”的理念,以引导学生主动探讨为要紧教学手腕。
《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人活着,就要每天从外界摄取养料,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本节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内容,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能准确区分排泄和排遗;
⑵、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⑶、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⑷、明白排尿的意义。
2、水平目标:
⑴、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水平;
⑵、通过对血浆、原尿及尿液成分的比较,养成根据实验数据科学推测的水平;
⑶、结合生活实际实行分析学习,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合的科学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二、教法设计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内容,在教学中可淡化相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
根据对血浆、原尿、尿液成分的比较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增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协助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壁的作用,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个教学难点。
并形成人体结构与
生理功能相适合的基本观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以问题贯穿其中,用逐渐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三、学法指导
以学生熟悉的话题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产生学习兴趣与愿望,让学生感受到本堂课的内容是与自己相关的。
学法上倡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先学后教,分组讨论,合作探讨,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理解知识,使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创设问题情境,与生活实际相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学们在一天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会去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出远门坐车时要少喝水?为什么医生能够通过检验尿液中的各种成分变化,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排尿有什么意义?
(二)、合作探究
1、废物排出的方式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要予以鼓励。
然后由教师小结。
2、泌尿系统的组成
⑴、出示泌尿系统组成图
⑵、解读图,思考回答:泌尿系统主要由哪些器官组成?
注意观察肾动脉与肾静脉以及肾的颜色,推测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
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相关系?(设置悬念)
⑶、交流成果,分享收获
⑷、总结归纳
指导学生实行观察、比较、分析和讨论,进而归纳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3、肾脏的结构
实物出示,课件示图。
学生观察,教师讲解。
主要讲解肾单位的结构。
4、尿液的形成过程
问题引入:
(1)、医生为何能够通过一张单子、一些数据就能判断一个人肾脏是否有病?
(2)、血液在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组实行分析并讨论,回答课本后面的讨论题。
(3)、为什么血浆与肾小囊液中蛋白质含量差异这样大?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4)、如果尿液是由肾小囊直接形成,为何尿液中不含蛋白质和葡萄糖?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动画演示尿液的形成过程,增强理解肾小球的的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5、尿液的排出
教师设问:
①、肾脏形成尿液在腹腔脊柱两侧,是怎样通过腹腔排到体外的?
②、尿液的形成是连续持续的,而为什么排尿又是间歇的?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得出准确结论。
然后教师用图表列出排尿过程。
6、排尿的意义
学生自学后回答
(三)、总结练习
1、排出废物的方式:排泄、排遗
2、泌尿系统的组成
3、尿的形成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4、尿的排出过程及意义。
(四)、拓展探索
介绍血液透析、血尿、蛋白尿等
201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