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2.56 MB
- 文档页数:38
尿液形成的过程尿液的形成过程尿生成基本过程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与排泄三个基本步骤。
(一)肾小球滤过是指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分、无机离子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滤入肾小囊形成肾小球滤液(原尿)的过程。
滤液除含极少量蛋白质外,其余各种成分的浓度、渗透压和酸碱度都与血浆接近。
而血细胞和大分子血浆蛋白不能滤入肾小囊囊腔,仍存留于血液中。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当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水分和各种溶质全部或部分地透过小管上皮细胞,重新进入周围毛细血管血液中去的过程。
由于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的结构各有特点,故重吸收的能力差异很大。
近端小管重吸收能力最强,原尿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几乎全部在近端小管被吸收。
此外,原尿中大部分水和电解质及部分尿素、尿酸等,也在该段被重吸收。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与排泄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代谢产物或血液中的某些物质排入小管液中的过程称分泌与排泄过程。
主要包括泌H+、泌K+、泌NH3.还可将血浆中的其他物质如肌酐、对氨基马尿酸等排入管腔。
此外,进入体内的某些物质,如青霉素、酚红等,也主要通过肾小管排泄。
以上这些物质的排泄大多在近端小管进行。
尿液的形成的过程及说明图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球与肾小囊之间)——除了血液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之外,其余的成分都通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虑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原尿中的所有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物质重新吸收进入血液中,剩下一些水、无机盐和尿素(形成尿液)。
尿液形成的过程(1)肾小球的滤过:当血浆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在有效滤过压的作用下,血浆中的部分水分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滤出,,进入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
(2)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大部分成分又被重吸收,重新进入血液。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肾小管和集合管还将一些物质分泌或排泄到消化液当中,小管液经过这些过程,最后流向集合管远端形成终尿。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人体尿液的形成过程以及排出机制;2.知道肾脏在人体内的重要作用,掌握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理解尿液中各种成分的含义和作用。
二、学习内容1. 尿液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们将会了解人体尿液如何形成的。
尿液的形成是经过很多步骤完成的。
(1)血液中的过滤首先,血液通过靠近肾脏皮质的肾小球,从而进入肾小球内的狭窄血管,称为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壁非常薄,所以血液中的一些成分就被过滤出来了,包括水,无机盐和一些有机物质,例如尿素和葡萄糖。
(2)肾小管的吸收接着,过滤过后的液体进入肾小管。
肾小管是长条状的结构,由管壁上的细胞吸收和分泌物质,从而将有用的物质重新吸收回去,并排泄掉有害物质。
新形成的一部分液体在肾小管中已经被吸收了,不符合排出尿液的条件,就返回到毛细血管中。
(3)荷尔蒙的作用肾小管细胞中含有许多微细的血管,可以分泌荷尔蒙。
荷尔蒙可以对肾小管壁的细胞和毛细血管的大小和形状产生影响,从而对排出液体的量进行调节。
2. 尿液的排出当足够的尿液形成满足排泄的要求,就会排出人体。
人体将尿液排泄出体外的机制如下:(1)膀胱的储存肾脏制造出的尿液,全部进入到膀胱中储存,等到适当的时候再排出体外。
(2)括约肌的收缩如果在膀胱中积累的尿液多了,那么括约肌就会收缩,这样就可以将尿液排出体外。
3. 尿液的成分尿液是由以前不需要的水和其他物质组成的。
尿液的主要成分如下:(1)水尿液中的主要成分就是水,差不多占了尿液总量的90%。
(2)氨和尿素氨和尿素是肝脏对蛋白质分解产生的废物。
进入肾脏后,它们就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
(3)盐人体对盐有一定的需要,但是多余的盐会在尿液中排出体外。
(4)糖和其他有机物质在特定的情况下,糖和其他有机物质也可以出现在尿液中,例如在人体糖尿病患者中。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会以讲解、绘图等方式呈现,同时也会借助案例和拓展阅读材料等形式,从不同角度全面地解释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七年级生物上册 4.5.1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材分析鲁科版五四制
尿的形成和排出
教材分析
人体要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就需要摄取营养物质,同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根据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壁的作用,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形成尿液的过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本节内容也能使学生领悟到排泄这一生理过程是人体内保持清洁、使生命充满生机活力等美好状态的前提。
1。
初中生物《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选自河北少儿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章。
主要讲述了肾单位、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途径、尿液排出的意义等内容,着重描述尿液在人体内的形成过程。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人体的呼吸以及血液循环,为本章内容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本节的学习为后面学习“健康成长”做了铺垫。
所以本章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说学情从知识基础上来说,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人体的营养、呼吸、血液循环系统。
各系统均会产生废物,本节内容是以上部分的自然承接,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太大困难。
从经验角度上分析,排尿是每个人的生理活动,学生对于该生理现象的发生原理和过程却不清楚,自然会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结合教材以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说出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描述人体尿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2.通过观察尿形成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3.通过了解肾的功能与保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更加珍爱生命。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尿的形成过程。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能够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从讲授、多媒体直观教学等方面人手,引导学生学习,而在学法上,我将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六、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课伊始,我先提问学生:在课间总喜欢往一个地方跑,这个地儿是哪里?追问学生:尿来源于什么?是在哪里形成的?进而引入尿液的形成和排出内容的学习。
采用生活情境进行导入,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顺利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1.肾脏的组成单位首先,我将展示尿液中各成分表,提问学生每天排出一定量的尿液具有怎样的意义?学生通过对比不难得出通过排尿把体内的一些废物和多余的水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我会出示肾单位结构示意图,指出肾包括大约100万个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叫做肾单位。
初一生物《尿形成和排出》课件1. 尿的重要性和功能尿是人体新陈代谢废物和过多水分的主要排泄物,对维持体内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尿的主要功能包括:•排除代谢废物:尿液中含有尿素、尿酸等代谢产物,排泄这些废物有助于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和新陈代谢平衡。
•清除过剩水分:通过尿液排出体内过剩的水分,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调节体内离子平衡:尿液中含有各种离子,如钠、钾、氯等,通过调节尿液中离子的浓度,帮助维持体内离子平衡。
2. 尿的形成过程尿的形成主要发生在肾脏中,经过以下几个步骤:2.1. 滤过在肾小球中,由于毛细血管内血压的作用,使得水分和溶解在其中的多种溶质通过肾小球的滤过膜,进入肾小球囊内形成初尿。
2.2. 重吸收初尿通过肾小管系统,经过肾小管壁的重吸收作用,使得一部分有用的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被重新吸收到血液中,以保证体内重要物质的保留。
2.3. 分泌同时,肾小管壁也对一些废物和过剩物质进行分泌作用,将它们排泄到尿液中。
例如,肾小管能分泌尿酸、某些药物等。
2.4. 浓缩和稀释通过肾小管的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将初尿进行浓缩和稀释,以调节尿液的浓度和体液的稳定。
3. 尿的排出过程在尿形成完成后,尿液通过以下路径排出体外:1.肾盂:尿液从肾小管汇聚到肾盂,形成肾盂尿。
2.尿输送管:肾盂尿经过输尿管流入膀胱。
3.膀胱:膀胱是容纳尿液的器官,尿液在膀胱中暂时储存。
4.尿道:尿液从膀胱经过尿道排出体外。
4. 尿的调节尿的排出需要受到神经和内分泌的调节。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调节作用:•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主要有抗利尿素葡萄糖素(ADH)和醛固酮,它们能够增加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血液渗透压和容量感受器:当血液渗透压过高或血容量不足时,感受器将产生相应的信号,促使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分重吸收,减少尿量。
•神经调节:神经系统对尿液的排出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如刺激膀胱收缩排尿。
5. 相关疾病与健康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中,如果出现功能异常或疾病,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尿道感染:尿道感染是指细菌感染引起的尿道炎症,其主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等。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尿的形成: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尿的排泄:肾脏形成的尿,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由输尿管流入膀胱。
膀胱位于盆腔内,有暂时储尿的功能。
它有一个出口,与尿道相通,出口处周围有环形的尿道括约肌。
平时尿道括约肌收缩,出口呈关闭状态;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就要排尿。
这时候,尿道括约肌舒张,出口开放,尿就从膀胱里流出,经过尿道排出体外。
肾小球的过滤器促进作用:肾小球的结构类似过滤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
比较原尿和血浆的化学成分,可以证明原尿中除了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其他成分几乎都与血浆相同。
肾小管的重吸收促进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
综上所述,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一些成分被过滤到肾小囊腔而成为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球管时。
其中一成分由肾小管重新吸收,最终形成了尿液。
特别告诫:①尿的生成是连续的,尿的排出是间歇的,而且膀胱的储尿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因此一旦有了尿意,就应该及时排尿。
如果膀胱积尿太多,会使膀胱过度膨胀而影响其功能。
②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一昼夜产生的原尿约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液量仅为1――1.5升这主要是由于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对人体有用的一些物质如大部分的水、全部的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等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
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的比较:主要成分血浆中(克/100毫升)原尿中(克/100毫升)尿液中(克/100毫升)水909896蛋白质8.000.030.00葡萄糖0.100.100.00无机盐0.720.721.10尿素0.030.031.80排尿的意义:人体内产生的废物必须及时排泄,否则可以影响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甚至损害生命。
尿的生成基本过程
尿液的形成过程,就是将体内的代谢产物,通过尿液的形式排泄出去的过程,尿液的整个过程分为三部分,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排泌。
1、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球的滤过是血浆在经过肾小球的时候,血浆中的水分、无机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滤过膜进入到肾小囊,形成了肾小囊液,肾小囊液就是所谓的原尿。
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分子的物质一般不可能被滤过,在正常情况下,只有小分子的东西,才能够滤过出去;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滤出去以后形成的原尿,要在肾小管和集合管被重吸收,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被重吸收的,只有少部分最终形成了尿液,水分和一些营养物质可以在肾小管被重吸收。
由于各段不同,其重吸收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其中近曲肾小管重吸收的能力最强,大部分的物质,也就是在这里被重吸收的;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排泌:第三个过程就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排泌,可以将进入血浆的一些物质,通过肾小管的排泌功能排泄出去,包括青霉素、泌氢、泌钾。
最终形成尿液。
1。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尿的形成和排出》是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三单元第四章《人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第一节的内容。
本单元主要讲述人体内的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分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以及泌尿系统在人体内的废物的排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而人体内废物的排除与人体健康有紧密的的联系。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重点,更是难点,因此本课内容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说明尿液的形成过程和尿液的排出过程。
2、能够说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个器官的功能。
3、认同排尿的意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能力目标:1、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2、体验肾脏结构的精巧,感悟生命的宝贵和人间的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尿液的形成过程四、难点突破1、设计尿液形成的过程演示实验,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2、媒体演示“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过程的flash动画及视频,将滤过和重吸收两个过程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五、教学用具制作课件、泌尿系统模型、自制“尿液形成的过程”演示实验、尿液的形成与排出的录像视频。
六、教学方法:1创设情景法。
2多媒体演示法。
3讲解法、图解法。
4启发诱导,小组讨论。
七、学习方法1小组合作讨论;2复习、阅读、观察、归纳。
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课件播放尿毒症相关图片。
师: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必须及时地排出体外,而肾就像过滤器,每天将人体内的血液过滤数百次。
肾单位将流经的血液净化,同时产生尿液。
那么血液在流经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板书课题2.展示学习目标。
(二)新课进行:1.复习提问:(师在黑板绘图)(1)肾单位的结构包括哪几部分?(肾小体和肾小管)(2)肾单位中血液的流经路线是什么?(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肾静脉)学生思考后回答。
尿形成经过的结构
尿液是人体代谢废物的主要排泄物之一,其形成经过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肾脏滤过: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两个肾脏,它们负责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
的液体。
肾小球中的毛细血管网络,通过血液压力,将血浆中的水分、溶质和废物过滤到
肾小管内。
2. 肾小管重吸收:尿液形成过程中,有机物质和无机盐离子在肾小管内重新吸收。
这些物质包括水、葡萄糖、氨基酸以及一些电解质如钠、钾、钙和氯。
在这个过程中,肾
小管的细胞通过主动和被动运输将这些物质从肾小管内重新吸收到血液中,以维持体内的
水分平衡和电解质浓度。
3. 肾小管分泌:尿液形成过程中,一些废物和过剩的物质也被肾小管分泌到尿液中。
这包括药物、代谢终产物如尿酸、肌酐和尿素等。
肾小管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将这些物质从
血液中分泌到尿液中,以清除体内的废物和有害物质。
4. 尿液浓缩:在肾小管中,尿液经过进一步的水分重吸收,以浓缩尿液的浓度。
这
是通过人体对尿液的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的调节来实现的。
肾脏通过控制水分的重吸收和
排泄来调节尿液浓缩程度,以适应体内的水分需求。
5. 尿液储存和排出:尿液从肾脏通过输尿管进入膀胱,膀胱作为尿液的储存器。
当
膀胱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人体会感到排尿的冲动。
尿液通过尿道排出体外,完成尿液形成
的整个过程。
尿液形成经过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其中涉及多个器官和细胞的协同作用。
这个过
程的顺利进行对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排除废物和维持内环境稳定至关重要。
人体内尿液的形成和排出尿液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的泌尿系统产生的。
人体内的水和其他废物被过滤并分离掉,形成了尿液。
本文将深入探讨人体内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肾脏的功能肾脏是人体内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
我们的身体中有两个肾脏,分别位于腰部两侧。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将废物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形成尿液并排出身体之外。
每天,平均有180升的血液经过肾脏,但其中仅有1%左右的液体会被分离出来形成尿液。
肾脏主要由一个称为肾小球的结构组成,这是一个非常微小的过滤器,可以过滤和分离血液中的废物和其他物质。
在肾小球中,许多小的血管称为毛细血管,将血液从动脉中拦截,然后将过滤出来的废物传递给管状结构,这些结构称为肾小管。
肾小管将废物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并允许身体重新吸收一些重要的物质,例如水和电解质。
尿液的形成在经过肾小管之后,过滤出来的废物会汇聚成尿液。
尿液中包含葡萄糖、蛋白质、细胞残留和其他废物。
这些物质经过了肾小管的过滤和吸收,直到成为尿液排出体外。
尿液的形成是被三个过程所影响的:过滤、重吸收和分泌。
过滤是肾小球过滤血液,分离废物和其他物质的过程。
重吸收是指肾小管重新吸收身体需要的物质。
分泌是指肾小管从血液中分离出身体需要进行排除的物质。
尿液的排出形成尿液之后,下一步就是将其排出体外。
尿液从肾脏流向输尿管,输尿管将其送至膀胱。
当膀胱内充满了尿液时,就会产生排尿反射,让身体知道需要排出尿液。
此时膀胱会逐渐收缩,将尿液排放到尿道中,然后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健康的尿液健康的尿液应该是黄色或琥珀色的液体,有一种轻微的味道,但味道不强烈。
尿液的颜色和味道受到饮食、心理和某些药物的影响。
人体内尿液的pH值通常保持在4.5至8.0之间,呈微酸性或微碱性。
尿液中的一些其他指标也可以反映出身体的健康状况。
例如,蛋白质的存在可能表明肾脏功能不良,而红细胞或细菌的存在可能表明有尿路感染或其他健康问题。
小结人体内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该过程中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器官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尿液形成是人体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生理过程,它通过肾脏的滤过和调节作用,将体内废物和多余物质排出体外,维持身体内部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
了解人体尿液形成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对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也有一定的帮助。
本文将就人体尿液形成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尿液的成分与形成过程、尿液的调节机制、尿路感染的相关知识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肾脏的结构和功能肾脏是人体内排泄系统的重要器官,它主要包括肾小球、肾小管、肾单位等部分。
肾小球是肾脏的滤过器,它由毛细血管球团和肾小球囊组成,起到了体内废物和多余物质的过滤作用。
而肾小管是肾脏的调节器,它包括近曲小管、远曲小管、集合管等部分,主要起到了尿液的形成和调节作用。
此外,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它由一个肾小球和与之相关的肾小管组成,是实现肾脏滤过和调节功能的基本单元。
肾脏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滤过、重吸收、分泌、调节等多个方面。
滤过是指通过肾小球将血浆中的废物、毒素和多余物质过滤出来,形成初级尿液。
重吸收是指在肾小管中将有价值的物质重新吸收到体内,减少尿液中的成分。
分泌是指在肾小管中将体内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物质分泌到尿液中,排出体外。
调节是指肾脏可以根据体内外环境的变化,调整尿液的成分和分泌量,保持体内的相对稳定状态。
二、尿液的成分与形成过程尿液是人体排泄系统的代谢产物,在正常情况下呈现为黄色的液体。
它的主要成分包括水分、尿素、尿酸、肌酐、无机盐、有机酸等多种物质。
其中,水分是尿液的主要成分,约占尿液总量的95%以上,其余则是各种代谢产物和少量的无机盐。
尿液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主要包括滤过、重吸收、分泌等多个环节。
首先是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将血浆中的水分、废物、毒素和多余物质过滤到肾小管中,形成初级尿液。
然后在肾小管中进行重吸收和分泌作用,将有价值的物质重新吸收到体内,将体内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物质分泌到尿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