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城市发展史
- 格式:ppt
- 大小:6.19 MB
- 文档页数:19
厦门城市发展史
厦门城市发展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82年,楚国人建立了一个渔村,名叫“思明”,这是今天厦门市中心区域的中心。
在随后的1500多年里,“思明”一直是一个小渔村,直到清朝康熙年间(1661-1722),厦门开始发展成为一个城市。
清朝时期,厦门的商业和贸易得到了发展。
海关在1843年成立,将厦门与外部的贸易联系起来。
在日治时期(1895-1945年),厦门成为一个重要的商港和贸易中心,这是厦门经历了持续发展的开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厦门开始发展其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
厦门成为一个重要的城市之一,经济在计划经济的管理下继续发展。
1970年,厦门成为中国第二个经济特区,这标志着厦门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时代。
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厦门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
城市规模也在国内居于相对领先的水平,人口已经超过350万人。
厦门还拥有一个庞大的工业和制造业基础,并在高科技、金融、教育和文化方面拥有先进的实践和体制。
厦门的特色
厦门,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海滨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
以下是一些厦门的特色:
1.鼓浪屿:这是厦门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音乐文化而闻名。
鼓浪屿的街道蜿蜒曲折,两旁是各种特色小店和音乐厅,这里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别墅和教堂,如三一教堂和八卦楼。
2.南普陀寺:这是厦门的佛教圣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寺庙内的佛像庄严神圣,寺庙外的风景秀丽,是厦门的一大景点。
3.厦门大学:作为中国最美的大学之一,厦门大学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这里的古老建筑和优美的校园环境都让人流连忘返。
4.环岛路:这是一条贯穿厦门海岸线的公路,两旁是美丽的海景和各种特色小吃。
在这里骑行或漫步,可以充分感受厦门的海滨风情。
5.海鲜美食:厦门地处海滨,海鲜资源丰富,因此海鲜美食也是厦门的一大特色。
在当地的餐馆可以品尝到各种新鲜的海鲜,如鱼、虾、蟹等。
6.茶文化:厦门人喜欢饮茶,茶文化也是厦门的一大特色。
在当地的茶馆可以品尝到各种好茶,同时欣赏茶艺表演。
7.闽南戏曲:厦门是闽南戏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的戏曲文化十分丰富。
在当地的戏院可以欣赏到各种闽南戏曲表演,如歌仔戏、高甲戏等。
总之,厦门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文化底蕴都让人难以忘怀。
厦门油画发展史简介厦门油画的历史可追溯到16世纪,比欧洲早了400多年。
在中国历史上,油画史上有两个高峰:一是宋元时期由画师和画家创作的中国山水油画;二是清代至民国时期,由画家创作的中国传统山水画。
厦门油画在宋元时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到了民国时期,在油画发展史上产生了影响。
厦门不仅是中国油画最为发达、最具特色的城市之一,也被誉为“油画师摇篮”。
1.早期油画早期油画主要是用油画颜料直接在纸上作画。
早期油画的制作过程非常简单,只需将颜料在纸上先涂一层,然后晾干即可。
在中国,早期油画多出现在宋朝和明朝的文人画家中。
早期油画在中国的发展非常迅速,到了清朝中期,有很多人开始从事油画绘画创作,主要有朱光潜、陈永绶、张乐平等人。
到了民国时期,随着油画艺术与绘画教育水平提高,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多位著名油画师或职业画家,其中有著名油画师朱光潜(1886~1935)、陈永绶(1879~1960)、张乐平(1930~1985)等人;而画家张乐平则是福建最早建立油画工坊的画家之一。
2.宋元时期宋元两朝油画艺术已趋于成熟,作品主要有宋人《湖山行旅图》和元代肖像画,宋人肖像画中山水部分也较多出现;肖像画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徐渭、黄公望、王翚等画师;厦门油画发展到了一个成熟阶段。
福建画师和画家创作的油画作品数量多、质量高。
宋元时期厦门油画达到了较高水平。
从宋代开始涌现出一批优秀画师,如宋徽宗赵佶、南宋名画家刘松年、元代肖像画宗师徐渭等。
值得一提的是,宋元时期福建画师创作的作品有一大批山水油画,这一现象对当时中国山水油画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时间推移,我国现代油画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为当代油画发展奠定了基础。
3.清代至民国时期自清末至民国,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民族工业蓬勃发展,涌现出大量的油画人才。
清末民初,大量的厦门画家和油画家投身到厦门油画绘画中来,厦门油画在中国油画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民国时期,厦门油画家开始发展和壮大,厦门油画界开始有了新成员。
厦门经济特区1980-2001980年9月2日成立厦门经济特区委员会,郭超为管理委员会主任。
同年10月7日国务院批准在湖里划出2.5公里为经济特区,建设湖里工业区。
陆续建设厦门国际机场,东渡港,杏林台湾工业区,厦禾路改造扩建,火车站改造扩建,海沧大桥建设。
国际会展中心建设,环岛路建设,现在的公路高桥建设,使这座老城在28年的建设中迅速发展,经济实力比较稳定的文明海上花园城市厦门的名声地位在国内外不断提升。
厦门独特的本土文化1:“闽南话”:是地方族群语语言距今2000多年方言。
发展史学阐明当时错综复杂的方言,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书同文”可是方言不能消失,今天以普通语言为统一语言。
也就不在把方言发展为汉民共同的语言,转换为方言共同语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工具,因此:你可以理解闽南话的古汉语化石之称。
2:“答嘴鼓”:是呀韵的相声艺术应该发扬光大。
厦门茶文化泡茶品茶论功夫,韩信点兵一把壶.谈到海天空阔际,人生知己岂能无.厦门的饮食文化风味小吃,土笋冻。
生猛海鲜,沙茶面。
鹭岛咏(一)秋花高节胜春花,凤凰市树王中花。
海涛时送钢琴远,鹭岛闻名海蓝蓝。
(二)当年烽火迹犹留,万众胡里观炮台。
万石岩中游客多,又到南普拜佛陀。
(三)湖里工业科技园,数年岁月翻新篇。
国际机场人潮涌,东渡码头浪花翻。
(四)杏林集美开发区,兴旺发达产量增。
海沧大桥远景美,火车站前人车涌。
国际展会好友来,贸易洽谈发大财。
宽敞整洁公里线,鹭岛风景足驰怀。
(六)霓虹闪烁照楼房,宝马奔驰日夜忙。
这座老城还健在,二十八年变模样。
(七)建设鹭岛高架桥,海湾夜景绕全岛。
假设出门迷失路,不是故人难路行。
(八)闽南歌曲真好听,时时响在鹭岛城。
文明礼貌到处见,为人服务不留名。
(九)新闻两岸尽同风,庆祝小马当总统。
岁岁台胞来谒祖,东宫参罢又西宫。
近日争夸曾厝垵,当年海角一荒滩。
谁知变作旅游地,环岛新姿最好看。
(十一)风味小吃土笋冻,游人品尝尽讴歌。
生猛海鲜沙茶面,人人都赞好清香。
厦门地理知识概述一、地理位置厦门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东经117°30′~118°10′,北纬24°23′~25°46′,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二、气候特点厦门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年平均温度在20℃左右,每年8月最热,平均温度28℃左右,每年12月至翌年1、2月最冷,平均温度9~12℃之间。
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左右,每年5~6月份雨量最多,占全年降雨量约60%。
本岛四面环海,海洋调节十分明显,冬暖夏凉,为典型的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
三、地形地貌厦门市由厦门岛、鼓浪屿及内陆九龙溪、海沧半岛和集美半岛等组成,地貌以丘陵、台地、平原为主,最高峰为日光岩,位于鼓浪屿中部,海拔92.7米。
四、自然资源厦门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岛上海岸线曲折,港湾优良,有天然的深水良港——厦门港。
已探明的矿泉水源地有4处。
此外还有600公顷的湿地保护区。
五、交通状况厦门市交通便利,福厦铁路、龙厦铁路和厦深铁路贯穿全境。
公路交通网遍布全岛,形成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
有国际机场和国内各大城市航线,还有多条国际航线。
海上运输可直达香港、澳门、台湾、日本和东南亚各国。
六、人口分布截至2021年12月31日,厦门市常住人口为531.50万人,全市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01.98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29.52万人,增长32.38%,年平均增长率为2.97%。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74.69万人,占51.94%;女性人口为256.81万人,占48.06%。
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7.39。
七、经济概况厦门市是中国经济特区之一,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核心区和龙头城市,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主要经济产业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和旅游业等。
马巷镇该镇位于县城东南14公里处,面积66.87平方公里,其中土地87675亩,滩涂1.1万亩,盐田1635亩。
1996年,人口79474人(其中非农户8330人)。
辖有4个居委会和30个村委会。
镇区面积1.173平方公里。
马巷别名舫山,自古为同安名镇。
宋、元、明属民安里,称马家巷、马厝巷。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划民安、翔风两里及同禾里的五、六、七都置马巷厅,设通判驻马巷镇。
马巷成为东半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与交通中心。
民国元年废厅复称马巷镇,仍归同安县。
民国24年行保甲设区署,马巷镇属第二区第十办事处。
民国29年撤联保及办事处,马巷镇仍属于第二区,下辖舫阳、五权、牖民、三乡、侯亭、桐梓、后滨7保。
民国32年撤区,马巷镇列为甲等乡镇,下辖8保(增加三民保)51村(街),镇政府驻后滨社。
民国36年,马巷镇属第五区辖30保。
1952年10月属第八区,1955年10月,改称马巷乡属马巷区,1956年6月复名马巷镇,设镇公所,属县。
1959年2月裁镇,分解为大队属马巷公社。
1961年9月原马巷镇区称马巷公社(仅有五星大队),属马巷区。
1964年4月撤区并社,原马巷镇区5个居(村)委会属马巷公社。
1984年4月,马巷公社更名后滨乡。
恢复马巷镇建制,下辖友民、三乡、后亭、五美4个居委会与五星村委会。
1987年,撤销后滨乡建制,划归马巷镇,实行镇管村的体制至今航山潮涌竞风流厦门市同安区马巷镇地处闽南金三角中心地带,濒临同安湾,与金厦仅一水之隔,依山临海,百里平川,气候宜人,交通便利,国道324线和泉厦高速公路穿镇而过,省道浏马线的必经之地,是福、厦、漳、泉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特产丰富,盛产水果、对虾、海蛎、蔬菜等,有丰富的高岭土和石材资源;全镇总面积66.87平方公里,辖30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79648人。
马巷镇党委政府立足于区位优势,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镇区建设为龙头,以科技兴镇为先导,加快发展农业、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全方位引进外资,兴办三资企业,发展城乡一体化、农工贸一体化的外向型经济的新思路,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马巷小城镇建设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近代厦门租界建筑的发展历程与特点作者:陈丽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2期摘要:本论文以近代厦门租界时期市政建设的发展为主线,引出厦门租界建筑的发展历程,对厦门和鼓浪屿租界建筑的类型、特征、风格分别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出厦门租界建筑在中、西方各种思想和理念的冲击和影响下形成自己特色的结论。
关键词:厦门鼓浪屿租界建筑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近代厦门租界市政建设的发展1.1近代厦门英租界市政建设的发展抗战前厦门城市建设运动可分成两个阶段:第一是市政会时期(1920-1924年);第二是海军治厦时期(1925-1932年)。
两阶段以市政督办公署之成立分界线,当中以后一阶段成就较大[1]。
厦门辟为通商口岸后,航运业和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人口、经济总量急剧增长。
而厦门岛西南隅的小镇地狭拥挤,街巷窄小,河池塘坳遍布,垃圾蚊蝇遍地,脏乱不堪。
于是由当时市政会坐办周醒南(相当于秘书长)献策,市政局采用开辟新区,出卖区地收地价以充经费的方法,再加上海外华侨的大量投资,市政建设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短短几年间,厦门就新辟开元、思明、厦禾、中山、大同、中华等现代化的马路,建起店面民居5319座,基本完成了今厦门旧城市的格局。
1.2近代鼓浪屿公共租界市政建设的发展鼓浪屿从成为公共租界开始,其区域面积就一直没有拓展。
这并不是鼓浪屿租界当局没有扩展之意图,而是受岛屿这一客观地理环境的限制,无法向外扩张。
这同时也限制了鼓浪屿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居留鼓浪屿的外侨人数一直不是很多。
1890年,在鼓浪屿居住的外侨有100多人,而到1903年鼓浪屿正式开辟为公共租界时,岛上的外侨仍然是100多人,1909年增加到250多人,1930年,岛上有侨民567[2]人,这个数字,仅仅为同期上海公共租界外侨人数的1/70。
鼓浪屿辟为公共租界后,随着居民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这一方面是由于有更多的外侨到岛上建屋居留,修筑各具本民族风格的别墅,其中一部分外人在岛上开设公司、洋行和银行,包括著名的英商汇丰银行、美商旗昌洋行等;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鼓浪屿成为公共租界后,国内不少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与华侨,也纷纷到岛上居住。
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历程中国城市发展史是一部悠久的历程。
从最早的古代城市到现代城市化,中国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
以下是对中国城市发展史的简要回顾和分析。
一、古代城市(公元前2070年-公元1840年)1. 夏商周时期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夏商周时期。
这个时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和军事中心,如郑州、西安、洛阳等。
这些城市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墙是城市的象征,也是防御工事。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开始向经济、文化中心转变。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等。
城市规划也开始出现,街道和巷弄布局逐渐形成。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汉朝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繁荣,城市规模扩大,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长安、洛阳、成都等。
二、近代城市(1840年-1949年)1. 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建立租界和殖民地。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富豪阶级,经济发展不平衡。
2. 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开始向现代化转型。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现代化城市,如南京、武汉、重庆等。
这些城市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出现了许多公共设施和建筑。
同时,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工人阶级开始崛起。
三、现代城市(1949年至今)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同时,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加速。
2. 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深圳、珠海、厦门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市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
同时,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交通、住房、环境等问题逐渐凸显。
厦门军营村历史素材
厦门军营村是位于中国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
该村在明代时期即有人居住,后来因其地理位置优越,成为了军事要地。
据史书记载,明代初期,厦门军营村被选作驻军之地,用以抵御外敌入侵。
当时的军营村由一些驻军及其家属组成,人口逐渐增多。
这些驻军们以保卫边疆、维护国家安全为职责,他们勇敢无畏,积极参与抵御外敌的战斗。
随着时间的推移,军营村逐渐壮大起来。
它的建筑风格深受明代时期的影响,具有明朝建筑的独特特色。
村内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如牌坊、祠堂、宅院等,这些建筑都是明代留下的珍贵遗产。
除了建筑,厦门军营村还保存有丰富的历史文物。
在这些文物中,最有名的要数村内的宝塔。
据传,这座宝塔是明代时期修建的,外观精美,内部装饰瑰丽。
宝塔是当时军营村的象征,也成了厦门市的一个重要地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军营村逐渐转变为一个繁华的商业区。
如今,这里是厦门市的一个重要商业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商家来此观光和经商。
尽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厦门军营村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历史韵味。
厦门军营村的发展史是厦门市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
人们常常在这里感受到古老与现代的交融,体会到历史的厚重。
作为一处重要的历史素材,厦门军营村见证了中国古代的辉煌,也是学习历史和传承文明的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