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次黄嘌呤核苷酸
- 格式:ppt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57
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原料:漂呤多肽链从头合成指的是在肝脏和结肠黏膜等人体器官中,以硫酸铵核糖和甘氨酸等物质为原材料开展生成的全过程。
漂呤多肽链的关键作用是参加植物体内的微生物化学变化,而且对身体的功能一切正常运行具有尤为重要的功效,另外漂呤多肽链对人体生物学具备一定的缓冲作用。
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原料漂呤多肽链从头合成的特性是:漂呤多肽链是在硫酸铵核糖分子结构基本上逐渐生成的,并不是最先独立生成漂呤碱随后再与硫酸铵核糖融合的。
漂呤多肽链的从头合成指,在肝脏、结肠黏膜和胸腺等人体器官中,以硫酸铵核糖、天冬氨酸、甘氨酸、谷氨酰胺、一碳单位及CO2等为原材料生成漂呤多肽链的全过程。
关键反映流程分成两个阶段:最先生成次黄嘌呤多肽链(IMP),随后IMP再转化成腺嘌呤多肽链(AMP)与鸟嘌呤多肽链(GMP)。
漂呤环各原素来源于以下:N1由天冬氨酸出示,C2由N10-甲酰FH4出示、C8由N5,N10-甲炔FH4出示,N3、N9由谷氨酰胺出示,C4、C5、N7由甘氨酸出示,C6由CO2出示。
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特点是:嘌呤核苷酸是在磷酸核糖分子基础上逐步合成的,不是首先4102单独合1653成嘌呤碱然后再与磷酸核糖结合的。
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指,在肝脏、小肠粘膜和胸腺等器官中,以磷酸核糖、天冬氨酸、甘氨酸、谷氨酰胺、一碳单位及CO2等为原料合成嘌呤核苷酸的过程。
主要反应步骤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合成次黄嘌呤核苷酸(IMP),然后IMP再转变成腺嘌呤核苷酸(AMP)与鸟嘌呤核苷酸(GMP)。
嘌呤环各元素来源如下:N1由天冬氨酸提供,C2由N10-甲酰FH4提供、C8由N5,N10-甲炔FH4提供,N3、N9由谷氨酰胺提供,C4、C5、N7由甘氨酸提供,C6由CO2提供。
嘌呤核苷酸:嘌呤核苷酸是一种嘌呤碱的核苷酸,五碳糖与有机碱合成核苷,核苷与磷酸合成核苷酸。
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抑制剂产生菌的筛选及aquayamycin的结构鉴定徐冬梅;穆云龙;郭会灿;张丽媛;亢希然;郭英【摘要】筛选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IMPDH)抑制剂及其产生菌,为新的抗癌药物和免疫抑制药物的研发提供先导化合物.对菌株进行发酵培养,通过以IMPDH为靶点的高通量筛选模型获得微生物活性代谢产物及其阳性菌种,采用16s rDNA序列构建阳性菌株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综合波谱解析确定化合物结构,并利用相关细胞对化合物进行活性评价.结果鉴定N05WA-1324A产生菌菌株为链霉菌属菌株,m/z 486,分子式为C25H26O10,为aquayamycin.该化合物具有较强的IMPDH抑制活性,IC50为18.1μmol/L;对T淋巴细胞有很强的抑制活性,在2.5μmol/L浓度下能抑制99.8%的细胞增殖;同时对人结肠癌细胞株SW-620和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具有较强的增殖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8.6和23.3μmol/L.N05WA-1324A具有很强的IMPDH和免疫抑制活性为国内外首次报道,在细胞水平上的活性评价显示其具有抗癌药物和免疫抑制药物的开发潜力.【期刊名称】《中国抗生素杂志》【年(卷),期】2018(043)012【总页数】6页(P1482-1487)【关键词】IMPDH抑制剂;抗肿瘤;结构;Aquayamycin【作者】徐冬梅;穆云龙;郭会灿;张丽媛;亢希然;郭英【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050081;国家微生物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石家庄050015;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050081;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050081;石家庄市果树站,石家庄050000;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05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9.1+4次黄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inosine 5'-monophosphate dehydrogenase, IMPDH)是鸟嘌呤从头合成途径的重要限速酶[1],其依赖NAD发挥活性,催化次黄嘌呤核苷酸(IMP)转化为黄嘌呤核苷酸(XMP),如其胞内活性受阻,将导致鸟苷酸合成受阻,从而影响DNA合成,细胞增殖受到抑制。
嘌呤核苷酸循环是什么意思嘌呤核苷酸循环,指的是人体骨骼肌里面的一种氨基酸脱氨基的作用方法,也就是转氨耦联杯amv循环脱氧的作用。
在做氨基的作用里,能够生成天冬氨酸和次磺嘌呤核苷酸。
这样能够保持人体的腺嘌呤和鸟嘌呤核苷酸的水平保持平衡,这样能够保证核酸合成的需要,对人体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合成途径体内核苷酸的合成有两条途径:①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CO2等简单物质为原料合成核苷酸的过程,称为从头合成途径(denovo synthesis),是体内的主要合成途径。
②利用体内游离碱基或核苷,经简单反应过程生成核苷酸的过程,称重新利用(或补救合成)途径(salvage pathway)。
在部分组织如脑、骨髓中只能通过此途径合成核苷酸。
嘌呤核苷酸的主要补救合成途径是嘌呤碱与5'-PRPP(5'-磷酸核糖焦磷酸)在磷酸核糖转移酶作用下形成嘌呤核苷酸。
★合成过程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早在1948年,Buchanan等采用同位素标记不同化合物喂养鸽子,并测定排出的尿酸中标记原子的位置的同位素示踪技术,证实合成嘌呤的前身物为:氨基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酰胺)、CO2和一碳单位(N10甲酰FH4,N、N10-甲炔FH4)。
随后,由Buchanan和Greenberg等进一步搞清了嘌呤核苷酸的合成过程。
出人意料的是,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并非先合成嘌呤碱基,然后再与核糖及磷酸结合,而是在磷酸核糖的基础上逐步合成嘌呤核苷酸。
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主要在胞液中进行,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合成次黄嘌呤核苷酸(inosine monophosphate IMP);然后通过不同途径分别生成AMP和GMP。
下面分步介绍嘌呤核苷酸的合成过程。
★从头合成的调节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调节从头合成是体内合成嘌呤核苷酸的主要途径。
但此过程要消耗氨基酸及ATP。
机体对合成速度有着精细的调节。
在大多数细胞中,分别调节IMP,ATP和GTP的合成,不仅调节嘌呤核苷酸的总量,而且使ATP和GTP的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原料
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要点:
合成部位:肝细胞胞质
关键酶:5-磷酸核糖焦磷酸(PRPP)酰胺转移酶、PRPP合成酶
嘌呤碱基原料:甘氨酸(Gly)、天冬氨酸(Asp)、谷氨酰胺、甲酰基(来自四氢叶酸)、CO2。
核糖-5'-磷酸来自磷酸戊糖途径,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是在磷酸核糖分子上逐步合成嘌呤环。
步骤:IMP的合成(IMP是重要的中间产物)、AMP和GMP的生成。
能量变化:IMP的合成需5个ATP,6个高能磷酸键。
AMP或GMP 的合成又需1个ATP。
一
合成过程
1.部位:肝是体内从头合成嘌呤核苷酸的主要器官,其次是小肠和胸腺,而脑、骨髓则无法进行此合成途径。
2.步骤:在磷酸戊糖的基础上逐步合成嘌呤核苷酸。
首先合成IMP,IMP是重要的中间产物。
二
合成的调节
别构酶:PRPP酰胺转移酶是一类变构酶,其单体形式有活性,二聚体形式无活性。
IMP、AMP及GMP使活性形式转变成无活性形式,而PRPP则相反。
反馈调节:嘌呤核苷酸合成起始阶段的PRPP合成酶和PRPP酰胺转移酶活性可被合成产物IMP、AMP及GMP等抑制。
在形成AMP和GMP过程中,过量的AMP控制AMP的生成,不影响GMP的合成;过量的GMP控制GMP的生成,不影响AMP 的合成;IMP转变成AMP时需要GTP,而IMP转变成GMP时需要ATP。
这样可使腺嘌呤和鸟嘌呤核苷酸的水平保持相对平衡,以满足核酸合成的需要。
嘌呤核苷酸:嘌呤核苷酸是一种嘌呤碱的核苷酸,五碳糖与有机碱合成核苷,核苷与磷酸合成核苷酸。
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早在1948年,Buchanan等采用同位素标记不同化合物喂养鸽子,并测定排出的尿酸中标记原子的位置的同位素示踪技术,证实合成嘌呤的前身物为:氨基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酰胺)、CO2和一碳单位(N10甲酰FH4,N、N10-甲炔FH4)。
随后,由Buchanan和Greenberg等进一步搞清了嘌呤核苷酸的合成过程。
出人意料的是,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并非先合成嘌呤碱基,然后再与核糖及磷酸结合,而是在磷酸核糖的基础上逐步合成嘌呤核苷酸。
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主要在胞液中进行,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合成次黄嘌呤核苷酸(inosine monophosphate IMP);然后通过不同途径分别生成AMP和GMP。
下面分步介绍嘌呤核苷酸的合成过程。
1.IMP的合成:IMP的合成包括11步反应:(1)5-磷酸核糖的活化:嘌呤核苷酸合成的起始物为α-D-核糖-5-磷酸,是磷酸戊糖途径代谢产物。
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的第一步是由磷酸戊糖焦磷酸激酶(ribose phosphate pyrophosphohinase)催化,与ATP反应生成5-磷酸核糖-α-焦磷酸(5-phosphorlbosyl?α-pyrophosphate PRPP)。
此反应中ATP 的焦磷酸根直接转移到5-磷酸核糖C1位上。
PRPP同时也是嘧啶核苷酸及组氨酸、色氨酸合成的前体。
因此,磷酸戊糖焦磷酸激酶是多种生物合成过程的重要酶,此酶为一变构酶,受多种代谢产物的变构调节。
如PPi和2,3-DPG为其变构激活剂。
ADP和GDP为变构抑制剂。
(2)获得嘌呤的N9原子:由磷酸核糖酰胺转移酶(amidophosphoribosyl transterase)催化,谷氨酰胺提供酰胺基取代PRPP的焦磷酸基团,形成β-5-磷酸核糖胺(β-5-phosphoribasylamine PRA)。
八、核苷酸的结构、功能与核苷酸代谢一、A11、嘧啶核苷酸在核苷酸酶和核苷磷酸化酶的催化下,生成A、磷酸、核糖B、磷酸、戊糖C、核糖、嘧啶碱D、磷酸、核糖、嘧啶碱E、磷酸、核糖、β-氨基异丁酸2、关于痛风的描述错误的是A、一种多基因疾病B、多见于成年女性C、某些参与嘌呤核苷酸代谢的酶先天性缺陷可引起D、表现为尿酸生成增多,产生高尿酸血症E、常用次黄嘌呤的类似物别嘌呤醇来治疗痛风症3、IMP转变成GMP的过程中经历了A、氧化反应B、还原反应C、脱水反应D、硫化反应E、生物转化4、AMP在体内分解时首先形成的核苷酸是A、IMPB、XMPC、GMPD、CMPE、UMP5、AMP和GMP在细胞内分解时,最终均生成A、黄嘌呤B、尿酸C、次黄嘌呤核苷酸D、黄嘌呤核苷酸E、黄嘌呤核苷6、嘧啶核苷酸补救途径的主要酶是A、尿苷激酶B、嘧啶磷酸核糖转移酶C、胸苷激酶D、胞苷激酶E、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7、6-巯基嘌呤、5-氟尿嘧啶具有抗肿瘤作用的可能机制是A、抑制嘌呤的补救合成B、抑制RNA聚合酶C、抑制DNA聚合酶D、碱基错配E、抑制蛋白质合成8、有关tRNA的结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A、tRNA分子均是单链多核苷酸B、tRNA分子中含有较多的稀有碱基,每一分子常含有7~15个稀有碱基C、tRNA的三级结构呈倒L形D、5′-端和3′-端7对碱基组成的螺旋区称氨基酸臂,能直接与氨基酸结合E、L型的拐角处是DHU环和TΨC环,各环的核苷酸序列差别不大9、转录就是A、DNA依赖的DNA聚合酶催化B、DNA依赖的RNA聚合酶催化C、RNA依赖的DNA聚合酶催化D、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催化E、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10、mRNA约占总RNA的A、9%B、8%C、7%D、5%E、3%11、细胞内含量最多的RNA是A、tRNAB、rRNAC、miRNAD、mRNAE、hnRNA12、携带蛋白质合成所需的氨基酸,并按mRNA上的密码顺序,将其转运到mRNA分子上的是A、DNAB、miRNAC、rRNAD、tRNAE、密码子13、决定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的是A、mRNAB、18S rRNAC、28S rRNAD、tRNAE、全部RNA14、RNA主要分为A、信使RNA(mRNA)B、转运RNA(tRNA)C、核糖体RNA(rRNA)D、miRNAE、以上都包括15、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A、嘌呤B、戊糖C、磷酸D、碱基E、核苷酸16、关于DNA二级结构的结构要点错误的是A、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互补的多核苷酸链,组成一条链走向5′→3′,另一条链3′→5′B、两条多核苷酸链通过碱基之间的氢键连接在一起.A与T、G与C配对。
核苷酸的合成及代谢调控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主要在胞液中进行,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合成次黄嘌呤核苷酸;然后通过不同途径分别生成AMP和GMP.下面分步介绍嘌呤核苷酸的合成过程。
从磷酸合成开始,和谷氨酰胺、甘氨酸、二氧化碳、天冬氨酸等代谢物质逐步合成,最后将环闭合起来形成肌苷酸(IMP)。
IMP继续向下代谢,转化为腺嘌呤核苷一磷酸(GMP)及鸟嘌呤核苷一磷酸(AMP)。
从IMP转化到GMP及AMP的途径,在枯草芽孢杆菌中,分出两条合成路线:一条是经过XMP(黄嘌呤核苷一磷酸)合成GMP,在经过GMP合成酶的作用生成IMP;另一条是经过SAMP(腺苷琥珀酸)合成AMP,在经过AMP脱氨酶的作用生成IMP这表明AMP和GMP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环各元素来源如下:N1由天冬氨酸提供,C2由N10-甲酰FH4提供、C8由N5,N10-甲炔FH4提供,N3、N9由谷氨酰胺提供,C4、C5、N7由甘氨酸提供,C6由CO2提供。
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特点是:嘌呤核苷酸是在磷酸核糖分子基础上逐步合成的,不是首先单独合成嘌呤碱然后再与磷酸核糖结合的。
反应过程中的关键酶包括PRPP酰胺转移酶、PRPP合成酶。
PRPP酰胺转移酶是一类变构酶,其单体形式有活性,二聚体形式无活性。
IMP、AMP及GMP使活性形式转变成无活性形式,而PRPP则相反。
从头合成的调节机制是反馈调节,主要发生在以下几个部位:1、嘌呤核苷酸合成起始阶段的PRPP合成酶和PRPP酰胺转移酶活性可被合成产物IMP、AMP及GMP等抑制;2、在形成AMP和GMP过程中,过量的AMP控制AMP的生成,不影响GMP的合成,过量的GMP控制GMP的生成,不影响AMP的合成;3、IMP转变成AMP时需要GTP,而IMP 转变成GMP时需要A TP。
腺嘌呤核苷的补救合成途径是微生物从培养基中取得完整的嘌呤、戊糖和磷酸通过酶得作用直接合成核苷酸。
嘌呤碱基、核苷和核苷酸之间还能通过分段合成相互转变。
西医综合(物质代谢)模拟试卷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X型题1.嘌呤环中第4位和第5位碳原子来自A.甘氨酸B.一碳单位C.天冬氨酸D.谷氨酸正确答案:A解析:参与嘌呤环合成的有谷氨酰胺、天冬氨酸、甘氨酸、一碳单位及CO2等,其环中第4位和第5位碳及第7位氮是由甘氨酸提供的。
第3位和第9位氮是由谷氨酰胺提供的,第1位氮是由天冬氨酸提供的,第2位和第8位碳来自一碳单位,第6位碳来自CO2。
谷氨酸不参与嘌呤环的合成。
知识模块:物质代谢2.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时,首先合成的前体是A.AMP13B.CMPC.GMPD.IMP正确答案:D解析: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时,首先合成的前体是次黄嘌呤核苷酸(IMP),然后IMP再转变成AMP及GMP。
知识模块:物质代谢3.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原料不包括下列哪种物质A.天冬氨酸B.甘氨酸C.谷氨酸D.CO2正确答案:C解析: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原料包括天冬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CO2和甲酰基(一碳单位)。
知识模块:物质代谢4.关于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是体内合成嘌呤核苷酸的主要途径B.合成过程中不会产生自由嘌呤碱C.需要经过复杂的酶促反应,会消耗大量的原料和ATPD.氨基甲酰磷酸为嘌呤环提供甲酰基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物质代谢5.补救合成途径对下列哪种组织/器官的嘌呤核苷酸合成最重要A.肝B.肾C.胸腺D.脑正确答案:D解析:脑和骨髓等由于缺乏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酶体系,只能进行补救合成。
肝是体内进行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最主要的组织。
知识模块:物质代谢6.合成IMP和UMP的共同原料是A.磷酸核糖焦磷酸B.天冬酰胺C.谷氨酸D.HCO3-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物质代谢7.嘧啶核苷合成途径中,首先出现的是A.一磷酸胞苷B.一磷酸尿苷C.乳清酸D.氨基甲酰磷酸正确答案:D解析: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时,最先出现的物质是氨基甲酰磷酸。
尿酸产生的原理尿酸是由嘌呤代谢产生的一种内源性代谢产物。
它是一种单环有机化合物,由C5H4N4O3的分子结构组成,属于嘌呤核苷酸家族。
嘌呤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碱性有机化合物,包括在DNA、RNA和ATP等核酸和能量储存分子中。
嘌呤的合成主要发生在肝脏细胞中,通过一系列的反应途径,从核苷酸的前体物质开始逐步合成。
在正常条件下,核苷酸中的嘌呤可经过一系列酶的作用,分解为尿酸并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但在某些情况下,人体合成的嘌呤和嘌呤摄入量增加,或者由于一些原因导致尿酸的代谢受损,尿酸的产生会超过其排泄速度,导致尿酸水平的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症。
尿酸产生的主要途径包括两种:一种是从核苷酸嘌呤酸(IMP)开始,经过多步酶催化反应逐步合成尿酸;另一种是通过核酸降解的代谢途径,嘌呤核酸通过核酸酶水解生成嘌呤碱基,进而通过酶的作用,转化为尿酸。
具体来说,核苷酸嘌呤酸(IMP)在多步反应中先经过脱氨酶的作用,生成次黄嘌呤酸(XMP),再经过核酸链腺苷酸合成酶的作用,生成鸟苷酸(GMP),最后通过核酸链鸟苷酸合成酶的作用,生成尿酸。
另一方面,嘌呤核酸的降解是尿酸产生的另外一个重要途径。
在人体中,核酸降解主要发生在胞浆和线粒体中。
当细胞内部的核酸分子老化或被修复时,核酸酶会将核酸降解为核苷和含嘌呤、嘧啶碱基的磷酸酸,然后通过一系列的酶催化反应,嘌呤核酸碱基被转化为黄嘌呤醇和次黄嘌呤醇,最终转化为尿酸。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体中,尿酸的浓度受到多个因素的调控。
一方面,尿酸的产生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不同人的嘌呤代谢能力有差异。
另一方面,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会对尿酸的代谢产生影响。
例如,食物中富含嘌呤的海鲜、动物内脏和肉类等食物的摄入会增加尿酸的产生,而富含嘧啶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奶类等则可以促进尿酸的排泄。
总结起来,尿酸的产生是由嘌呤核苷酸代谢途径和核酸降解代谢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其产生过程受到一系列酶的调控,并受到遗传、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次黄嘌呤核苷酸(IMP)检测
次黄嘌呤核苷酸(hypoxanthine nucleotide, IMP)主要存在于转运核糖核酸(tRNA)中。
AMP 在脱氨酶作用下分解生成IMP,GMP在鸟嘌呤核苷酸还原酶作用下分解亦生成IMP,即AMP 和GMP之间可以通过IMP相互转变,以保持AMP,GMP含量的平衡。
迪信泰检测平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液相质谱联用(LC-MS),可高效、精准的检测IMP的含量变化。
此外,迪信泰检测平台还提供其他多种核苷酸检测服务,以满足您的不同需求。
对于常见核苷酸,可配合标样进行检测,对于稀有的核苷酸,如提供标准样品,可提供定制检测。
HPLC和LC-MS测定IMP样本要求:
1. 请确保样本量大于0.2g或者0.2mL。
周期:2~3周
项目结束后迪信泰检测平台将会提供详细中英文双语技术报告,报告包括:
1. 实验步骤(中英文)
2. 相关质谱参数(中英文)
3. 质谱图片
4. 原始数据
5. IMP含量信息。
西医综合(核苷酸代谢)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下列化合物中作为合成IMP和UMP的共同原料是A.天冬酰胺B.磷酸核糖C.甘氨酸D.甲硫氨酸正确答案:B解析:次黄嘌呤核苷酸(IMP)与尿嘧啶核苷酸(UMP)均是由碱基与磷酸核糖构成的,而它们的碱基不同,因此它们都需要的共同原料为磷酸核糖。
知识模块:核苷酸代谢2.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首先合成的核苷酸是A.UMPB.UDPC.UTPD.CTP正确答案:A解析: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首先合成的核苷酸是UMP,然后再合成CTP 或dTMP。
知识模块:核苷酸代谢3.合成dTMP的直接前体是A.dUMPB.dCDPC.dUDPD.dCMP正确答案:A解析:dTMP是由脱氧尿嘧啶核苷酸(dUMP)经甲基化二生成的,因此dTMP 的直接前体是dUMP。
知识模块:核苷酸代谢4.嘧啶环中的两个氮原子分别来自A.谷氨酰胺和天冬氨酸B.谷氨酰胺和氨C.谷氨酰胺和天冬酰胺D.谷氧酰胺和氨基甲酰磷酸正确答案:A解析:嘧啶环的合成开始于氨基甲酰磷酸的生成。
其氮源为细胞质中的谷氨酰胺,而嘧啶环中的另一个氮原子来自于天冬氨酸。
知识模块:核苷酸代谢5.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的特点是A.在5-磷酸核糖上合成碱基B.由FH4提供一碳单位C.先合成氨基甲酰磷酸D.甘氨酸完整地参入正确答案:C解析:嘧啶核苷酸中嘧啶碱合成的原料来自谷氨酰胺、CO2和天冬氨酸。
与嘌呤核苷酸不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是先合成嘧啶环,再与磷酸核糖相连而成。
嘧啶环的合成开始于氨基甲酰磷酸的生成。
知识模块:核苷酸代谢6.CPS-I和CPS-Ⅱ均催化氨基甲酰磷酸的合成,而生成的氨基甲酰磷酸可参与尿素和嘧啶核苷酸合成,下述有关其叙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A.CPS-I参与嘧啶核苷酸合成B.CPS-Ⅱ参与尿素的合成C.N-乙酰谷氨酸是CPS-Ⅱ的别构抑制剂D.N-乙酰谷氨酸是CPS-I的别构激活剂正确答案:D解析:嘧啶合成中所需的氨基甲酰磷酸是在胞液中用谷氨酰胺为氮源,由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Ⅱ催化生成,而尿素合成所用的氨基甲酰磷酸是在线粒体中由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催化生成的。
认识核苷酸(I+G、IMP、GMP)I+G(5'-呈味核苷酸二钠)GMP(5'-鸟苷酸二钠)IMP(5'-肌苷酸二钠)一、I+G发展历史I+G,是二种调味剂结合取开头英文字母的简称。
即5'-肌苷酸钠(简称IMP)(英文:DISODIUMINOSINE5'-MONOPHOSPHATE)和5'-鸟核酸钠(简称GMP)(英文:DISODIUM GUANOSINE5'-MONOPHOSPHATE)各50%结合的。
早在150年前,科学家在肉汁中发现IMP的存在,但当时还不知道它具有呈味作用,直到50年前,日本人才发现IMP和GMP的呈味作用。
由于IMP、GMP过去只能从肉类和海产品柴鱼中提取,价格昂贵因此未能为食品工业采用。
现在使用的I+G,是现代科学家通过微生物发酵工业化生产取得,且GMP比IMP具更强呈味作用。
实践证明,当二者各半结合使用时,为最佳呈味效果和最经济的使用成本。
此高科技产品,过去只有日本国独家生产,目前也只有市场销售的I+G分为三个产地:日本、南韩和中国。
二、假I+G介绍I+G从80年代末进入中国食品工业使用以来,假的I+G就一直与真I+G“生生相息”。
假I+G主要在北京和广东阳江新会,这两个地方最有代表性。
但他们的做假方法却各不相同,以阳江新会的假I+G 危害最大。
他们的主要特点是:1、北京的假I+G是以96%的味精掺4%的I+G混合而成。
这一配比其鲜度是味精的4倍,如若与真I+G各取若干直接溶解于一定量的水中,假的I+G比真的I+G还要鲜的口感。
这也是为什么假的I+G能欺骗用户的缘故。
2、阳江新会的假I+G危害最大。
他们在真的I+G中混几箱假I+G,例如在购买的10箱或20箱I+G里,混合有几箱内在品质都是假的I+G。
真真假假让你无所适从。
中小型企业用户由于信息及设备条件限制。
是很难分辨和判断I+G的质量的好坏。
三、高温灼烧I+G能否证明真假?针对I+G、IMP、GMP这几个产品,用户如何辨别真假?下面我们介绍几个简单的辨别方法,供大家参考,不过这几个方法也不能完全就能检测出到底是不是假货,因为就我们了解的造假方法绝对不是这么简单的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