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35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程
1.传说时代(公元前2737年):相传,中国的茶文化起源于公元前2737年的秦朝时期。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中国皇帝神农氏喜爱饮茶,并
将茶树视为一种药物。
2.唐宋时代(公元618年-1279年):唐宋时期,茶叶开始成为一种
重要的商品,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唐代的陆羽著有《茶经》,成为中国
茶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3.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1644年):明朝时期,茶文化得到了进
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茶叶的种植技术不断提升,茶文化开始与中国传统文
化相融合。
4.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1912年):清朝时期,茶文化达到了巅峰。
清代的茶叶制造技术和茶叶饮用方式成为后来中国茶文化的基石。
5.近代以后:近代以后,茶文化遭遇了一些挑战和改变。
在19世纪
末20世纪初的中国茶叶国内外市场滞销,产量大幅下降。
但在近几十年
的开放中,茶叶行业逐渐恢复并发展壮大,茶文化在中国的地位重新凸显。
总的来说,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神农氏时期开始,经过了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酝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现代茶文化。
茶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仅是饮品,更成为
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标志。
茶道、茶艺、茶叶制作等相关文化形式也得
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无论是中国国内还是国际上,中国茶文化都以其
独特的魅力吸引人们的关注。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概况]中国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是以茶为载体,从而传播各种文化,并呈现出肯定文化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进展历史概况,盼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的进展历史概况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觉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远古时期,老百姓就已发觉和利用茶树,如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公元前1122-1116年,我国巴蜀就有以茶叶为贡品的记载。
汉宣帝年间 (公元前57年-54年) 蜀人王褒所著僮约 ,内有武阳实茶及烹茶器具之句,武阳即今四川省彭山县,说明在秦汉时期,四川产茶已初具规模,制茶方面也有改进,茶叶具有色.香.味的特色,并被用于多种用途,如药用,丧用,祭祀用,食用,或为上层社会的浪费品;像武阳那样的茶叶集散市已经形成了。
春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我国历史上曾发生几次大规模战斗,人口大迁徙,特殊在秦统一四川后,促进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货物交换和经济沟通,四川的茶树栽培,制作技术及饮用习俗,开头向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传播,陜西. 河南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北方茶区之一.其后沿长江渐渐向长江中.下游推移,再次传播到南方各省.据史料载,汉王至江苏宜兴茗岭课童艺茶汉羡实茶,汉朝名士葛玄在浙江天山设植茶之圃,说明汉代四川的茶树已传播到江苏.浙江一带了。
江南初次饮茶的纪录始于三国,在吴志. 曜传中,曾叙述孙皓以茶代酒客的故事。
两晋.南北朝(265-587年),茶产渐多,郑羽饮茶的记载也多见于史册.及至晋后,茶叶的商品化已到了相当程度,茶叶产量也有增加,部再视为宝贵的浪费品了.茶叶成为商品以后,为求得高价出售,乃从事精工采制,以提高质量.南北朝初期,以上等茶作为贡品 ,再南朝宋山谦之所著的吴兴记中,载有:浙江乌程县(即今吴兴县)西二十里,有温山,所产之茶,转作进贡支用.汉代,佛教自西域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时更为盛行.佛教提倡座禅,饮茶可以镇静精神,夜里饮茶可以驱睡,茶叶又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之声誉,逐驰名于世.因此一些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庄园都开头种植茶树.我国很多名茶,相当一部份是佛教和道教胜地最初种植的,如四川蒙顶.庐山云雾.黄山毛峰.以及天台华顶.雁荡毛峰.天日云雾.天目云雾.天目青顶.径山茶.龙井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四周出产,从这方面看,佛教和道教信徒们对茶的栽种,采制.传播也起到肯定的作用.南北朝以后,所谓士大夫支流,躲避现实,终日清淡,品茶赋诗,茶叶消费更大,茶在江南成为一种比屋皆饮和坐席竟下饮的一般饮料,这说明在江南客来早已成为一种礼节。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是茶的故乡,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茶文化在中国从古至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饮品的象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茶的起源开始,探讨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一、茶的起源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相传中国古代神农氏发现了茶树。
神农氏是远古时期的传说人物,被认为是农业和草药的始祖。
神农氏发现了一株茶树,并尝试吃下茶叶,感到一种清新和提神的效果。
这就是茶的最早记载。
茶叶的发现和利用逐渐在中国各地传播,成为了民间的饮品。
二、茶的早期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茶开始在中国广泛种植与利用。
周代的《诗经》中就有茶的记载,茶被赞美为“羹藿无刍”,有勉励人心的作用。
茶的传播不仅在民间,也在宫廷中得到了大力的推动。
随着茶的流传,中国茶文化逐渐形成,包括茶具、茶艺等方面。
三、茶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融合在各个领域。
首先,在宗教方面,茶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唐代以来,茶成为了佛教修行中的重要一环。
僧人们用茶来保持冥想时的专注,并通过品茶来体验禅宗的境界。
茶的存在为佛教提供了一种平静和宁静的氛围。
其次,在文学艺术方面,茶的意象广泛出现在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中。
茶的味道、茶具的美感都成为文人雅士的标志之一。
茶道成了文人雅士交流情感、分享心得的桥梁。
茶的存在使得文人雅士们能够在品茶、煮茶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哲理。
再者,在社交方面,中国人喜欢用茶来招待客人。
无论是家庭聚会、朋友聚会还是商务场合,茶总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品茶,人们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友谊与亲近感。
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茶文化的传承是指对传统茶艺的保护与发扬,传承先贤智慧和经验。
比如,茶道的传统礼仪、泡茶的技巧等都需要世代相传,不断保持和弘扬。
茶文化的创新是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式和茶产品。
比如,精美的茶具设计、茶艺表演等都是茶文化创新的表现。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内涵。
本文将为您呈现中国茶道的历史时间表,从古代到现代,追溯茶道的起源与发展。
1. 夏朝至商周时期(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771年)- 夏、商、周时期,人们开始饮茶,把茶叶用作药物。
茶叶首次被记载在古代文献中。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得到提升,茶的品种也逐渐增多。
茶饮的习俗开始在贵族阶层中流行。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茶文化开始在士人与文人之间流行,茶馆成为他们交流思想的场所。
4. 唐朝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茶道的发展进入繁荣期,茶席文化得到普及,茶道具的制作和使用技术达到新的高度。
5. 宋朝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茶叶的种植和制作工艺进一步改善,贡茶制度开始出现。
茶文化在民间生活中扎根。
6. 元朝时期(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茶叶的产地和制作技术得到进一步拓展,传统的泡茶方法开始流行。
7. 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明朝开启了茶叶贸易的黄金时代,茶文化迅速蔓延到各个社会阶层。
8. 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茶文化进一步发展,清朝皇室对茶道的关注和推广使茶道在宫廷上得到更大的重视。
乾隆皇帝更是精通茶道,并留下众多有关茶的诗文。
9. 近现代时期(1912年至今)- 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中得到重新重视,茶道协会成立,茶文化节、茶赛等茶艺活动频繁举办。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中记录了茶道自古至今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茶道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茶道不仅仅是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心灵的修养与寻求内心宁静的方式。
茶道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扎根,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的历史中,不仅有了众多卓越的茶艺家,还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茶道文化,如四大名陶、茶具瓷器等,为中国茶道发展贡献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千年左右的古代中国。
以下是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的主要里程碑:
1. 传说中的发现:相传公元前2737年,中国的神农氏发现了茶叶的草药功效。
他在煮水时,一片树叶飘落到了水中,水的颜色变得清澈,味道也变得香甜,于是茶叶的发现便被传说。
2. 中国的茶树栽培:在公元前8世纪,茶树开始被人们有意识地栽培和采摘。
中国的茶树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安徽等地。
茶叶的制作也开始逐渐规范化。
3. 茶的普及:茶的普及主要发生在唐朝(618年-907年)。
茶被作为一种饮品被广泛普及,并在文人墨客中流行起来。
茶馆也开始在城市中兴起。
4. 茶道的兴起:茶道是日本独特的茶文化形式,起源于中国的茶道文化。
在宋朝时期,茶道逐渐形成。
茶道强调茶的独特气质和沉静的心境,强调茶与自然的融合。
5. 茶叶贸易:在唐朝时期,茶叶开始成为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
茶叶贸易使得茶文化传入了世界各地,如日本、韩国、印度等。
6. 茶文化的发展:在明清时期,茶文化达到了巅峰。
茶艺表演、茶具制作、茶叶研究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茶文化也开始影
响其他领域,如文学、绘画等。
7. 茶文化的现代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茶文化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茶叶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茶道也逐渐被世界范围内的人们所学习和追求。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文化的元素,成为了一种独特而受人喜爱的文化形式。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摘要:一、茶的历史起源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三、茶文化的繁荣时期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五、茶文化的未来展望正文: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茶,作为中国古老的文化符号和饮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自古以来,茶叶的栽培、制作和饮用,在中国大地上一代又一代传承,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一、茶的历史起源据考古学家研究,茶树起源于我国南方地区,早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时代,茶就被当作药物使用。
距今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初,茶叶仅作为药用植物而被人们所认识。
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随着茶叶的普及,茶文化逐渐形成。
汉代时期,茶叶成为朝廷贡品,受到上层社会的喜爱。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茶道逐渐兴起,品茗成为一种雅趣。
唐代,茶道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茶圣陆羽撰写了《茶经》,被誉为茶文化的鼻祖。
三、茶文化的繁荣时期宋代时期,茶文化进入繁荣阶段。
茶艺技法不断提高,茶具、茶室等茶道器具日益讲究。
同时,茶宴、茶会等茶文化活动盛行,茶文化开始融入民间生活。
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明代,茶叶制作技术得到革新,茶叶逐渐走向世界。
清代时期,茶文化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皇家茶仪。
近现代,茶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茶艺、茶道、茶宴等形式多样的茶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五、茶文化的未来展望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茶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茶产业逐步转型升级,茶科技得到重视和发展。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传承弘扬,发挥其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总之,中国茶文化发展史悠久,历经沧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象征。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变迁1、神农时代:距今约5500 年至 6000 年左右,人们开始利用茶的生叶来煮了,当药材使用。
见于我国第一步药物专著《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这个故事早已经是人们都能耳熟能详的了2、东西周:距今约3000 左右,人们已经特别懂得了茶的功能,并且人工开始种植栽种茶树,可是喝的时候是当下饭的菜的。
所以那是还叫“吃茶”,因为真的是拿来吃的,同时还继承传统,把茶拿来当药用3、秦:距今约 2300 年从前,人们开始逐渐的把茶当茶来喝,而不再是单调的去吃,自然也吃,主要的仍是滗去茶叶茶渣去喝。
同时也依旧拿来当药用4,两汉:距今约2000 年到 1500 年左右,茶的商业化初见端倪,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成都则成为了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并且开始出现更为简单运输的茶饼5、唐:距今约 1300 年左右,一代茶圣陆羽横空出生,他的一部《茶经》将品茶的讲究一下子提高至文化的高度,被更高的文化阶层所采取和尊崇,使得茶的文化属性愈来愈突出。
所以这就大大的加速了茶的产销和推行,使得对茶的追求变为一种全社会的风俗中国茶文化简史: 3 分钟看完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大变迁6、宋:距今约 1000 年左右,文人的时代,将对茶的讲究发挥到了极致,开始流行斗茶,沏茶技艺的改良。
衍生出无数的沏茶规矩讲究,对水质、用具、冲泡方法等方面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7、元:距今约 700 年左右,开始制作散茶,并且在制作工艺上有所转变,重炒制8、明:据今 500 年左右,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加工工艺接踵形成,茶开始被玩出更多的花式。
并且更重要的是茶成为了一种战略物质,朱元璋持续推行“以茶制戎”政策,以茶来限制北方少量民族的祸乱9、清:距今约 300 年左右,跟着外国进一步翻开中国大门,茶作为一种争相强抢的物质。
中国茶逐渐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之林,自然也所以招来了祸害10、近代:1)1846 到 1886 年前后,中国茶叶的全盛期,全国范围内茶园面积不停的扩大,茶叶产量快速增递,有力的促使了对外贸易发展,为中国的重要出口物质2)1886 到 1947 年前后,中国茶叶的衰败期。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下面将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进行简要介绍。
一、唐朝时期唐朝时期,茶文化开始得到发展,并在当时被广泛传播。
李白在《将进酒》中有“且将新火试新茶”一句,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茶文化的热爱。
唐代著名的茶人陆羽所著的《茶经》成为茶文化的重要典籍,影响了后来几百年的茶文化发展。
宋朝时期,随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茶文化进一步发展。
宋代的茶文化表现在茶艺的精益求精,茶具的多样化,以及茶文化在文学、艺术、医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宋代的茶经学派主张研究茶的理论和技术,探索茶的品质和效用,对茶文化的发展和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元朝时期,茶文化逐渐民间化,开始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这一时期的茶文化特点是茶人精神的崛起和“饮客”文化的兴盛。
茶人精神是指茶文化爱茶的集体意识和理念,饮客文化则是指人们在饮茶过程中建立的社交关系和交流方式。
四、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茶文化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明代的茶道学派主张以茶道传承道德,崇尚自然和谐,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和无间感。
清代的茶文化则更加注重茶的品质和艺术性,强调茶具的制作、茶艺表演和品茗习惯。
五、现代时期现代时期,茶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中国茶叶的品牌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商业化。
同时,茶文化也在文学、电影、音乐等领域融入现代元素,走向现代化。
茶文化在外交礼仪、科学养生、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日益扩大,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千余年的历程,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体系。
这一体系受到世界范围内的追捧和认可,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茶文化发展历史中华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茶文化发展历史,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茶文化发展历史中华茶文化萌芽时期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在三国以前,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到魏晋南北朝时,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开始走入文化圈,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的萌芽阶段。
中华茶文化形成时期唐代,物质基础丰厚,因此在精神文化方面人们也开始了更高层次的追求。
中国茶文化在唐朝开始形成,标志就是780年陆羽著的《茶经》。
以后唐代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中华茶文化兴盛时期有唐代的形成基础,中国茶文化在宋代就开始了兴盛发展。
尤其是在普通百姓阶层,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这些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中华茶文化普及时期在经历了唐宋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在明清时期开始了真正的普及。
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
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中华茶文化发展史一直到今天都还在继续进行着,今天多姿多彩的茶发展更为中华茶文化发展史增添上浓抹重彩的一笔。
茶文化历史茶艺是一种文化,和其他的文化一样。
茶文化要追溯到2000年前,历经千年的更替才有现在悠远的文化背景。
通过上海茶艺课程,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茶文化的发展以及变化的方向。
东晋人常璩撰《华阳国志》,说武王克殷以后,巴人纳贡的贡品中有茶和蜂蜜等。
或许古代巴蜀产茶,真的可以早到商周之际。
到了两晋以后,南方产茶的规模已经不小,饮茶更加普及,所以张载在《登成都楼诗》中写出了“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句子。
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中国饮茶的历史悠久,早从唐代之前就已经存在,到了唐朝更是形成了一种饮茶、品茶、赏茶、闻茶的普遍茶文化。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
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
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
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
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
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如:竹林七贤。
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
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
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
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
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
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
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
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
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
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
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如:竹林七贤。
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
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
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
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
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
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
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
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
到南宋初年,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简易化开辟了道路。
宋代饮茶技艺是相当精致的,但很难溶进思想感情。
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
像徐铉、王禹、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
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连部分。
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进新居,左右邻居要彼此"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
)这时,茶已成为民间礼节。
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
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
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
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朴归真。
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中国茶文化:茶在古代史料中称为什么,要三个茶在千百年中,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在陆羽《茶经》问世以后,出现了茶文化,在文人的笔下,更成了不同凡响的灵草异物,于是在赞许赞美赞叹之中,为它取了种种别名,以表达人们喜欢喜爱喜悦之情。
茶的别名大约可分五类:(一)以茶的产地为借代。
如不称茶而称日铸、石笕、后山等,正如不称酒而直呼“绍兴”一样。
茶亦如此,茶客进茶楼,点茶也常称“石笕”、“日铸”,不系“茶”字。
如欧阳修《归田录》:“两浙之品,日注第一。
”徐渭《谢钏君惠石埭茶》中即以地名为茶名:“杭客矜龙井,苏人伐虎丘,小筐来石埭,太守赏池州。
”四个地名代四种茶。
陆游诗“囊中日铸传天下。
”亦为一例。
(二)古代茶之别名:陆游《茶经?一之源》说得很清楚:“其名,一曰茶,二曰贾,三曰,四曰茗,五曰舛。
”古称“荼”。
自陆羽著《茶经》后,才统一称“茶字”。
晋杜毓有《舛赋》,为我国最早茶赋。
宋梅尧臣有《南有嘉茗赋》为茶赋名篇。
内述:“南有山原兮不凿不营,乃产嘉茗兮嚣此众氓。
” (三)专有代名:叶嘉:这是苏轼所取的茶之专名、昵称。
《苏轼文集》载此文,因《茶经》首句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又因茶之用于世者主要在叶,故取茶别名为“叶嘉”并作《叶嘉传》。
此传为古来颂茶散文名篇,用拟人手法,刻画了一位貌如削铁,志图挺立的清白自守之士,一心为民,一尘不染,如文中所言:“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负盛名。
有济世之才,虽羽知犹未评也。
”为社稷黎民,“虽粉身碎骨”亦不辞也。
这是茶别名最佳名号(四)茶的外形特征作为茶的雅号。
如:(1)雀舌、麦颗、麦粒。
《梦溪笔谈》:“茶芽,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
”又,沈括诗:《尝茶》:“谁把嫩香名雀舌。
”又曾巩:《尝新茶》:“麦粒收来品绝伦。
”(2)香叶、嫩芽。
元稹:《一言至七言诗》:“茶,香叶、嫩芽。
”(3)雀舌露、鸟喙长、枪旗耸,嫩茎茂。
梅尧臣《南有嘉茗赋》称茶之形状曰:“土膏脉动兮雷始发声,万木之气未通兮已吐乎纤萌。
一之曰雀舌露……二之曰鸟喙长……三之曰枪旗耸……四之曰嫩茎茂……。
” (4)旗枪、枪旗:苏轼:《叶嘉传》:“吾当一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袁枚,《赠南浦太守……》:“谷雨旗枪最有名。
”(5)鹰爪、苍鹰爪:陆游《安园院试茶》诗自注:“日铸则越茶矣,不团不饼,而曰炒青,曰苍鹰爪,则撮泡矣。
”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鹰爪新茶蟹眼汤。
”(6)龙团凤饼:唐宋时蒸青法,把茶艺术化。
有专门模型,刻有龙凤图案,压入模型制成饼,过黄焙干,色泽光莹。
龙团供皇帝、亲王,凤饼供学士、将帅。
宋徽宗《大观茶论》:“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又陆游《安园院试茶》诗自注:“日铸贮以小饼,蜡纸丹印封之。
”陆游诗《饭罢碾茶戏书》:“小饼戏龙供玉食,今年也到浣花村。
”(五)以茶的灵异品性为茶的雅号,此项在文人的诗文化比比皆是,择要者述如下: (1)灵芽、灵草、灵物、灵味:沈括:《梦溪笔谈》中有诗:“谁把嫩香名雀舌,定知北客未曾尝。
不知灵划天然异,一夜风吹一寸长。
”顾况《茶赋》:“皇天既孕此灵物兮。
”又,欧阳修《和梅公仪尝建茶》:“逗晓灵芽发翠茎。
”韦应物《喜园中茶生》:“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2)瑞草:古代称绍兴卧龙山茶为“龙山瑞草”,王十朋:《会稽风俗赋并序》:“日铸雪芽,龙山瑞草。
”杜牧:《题茶山》:“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
”“瑞草魁”,茶为瑞草之首领。
(3)雪芽、金芽:古代称日铸茶为“雪芽”。
相传日铸岭资寿寺旁有茶树十数株,其芽长至二三寸,绒毛纤白,故名。
陆游艺机《东丁院汲泉煮茶》诗:“雪芽近于峨嵋得。
”明人韩铣《后山茶诗》称上虞茶:“金芽带露摘来新。
”(4)凌宵芽:高山云雾茶。
杨维桢:《煮茶梦记》:“拟以凌霄芽为饮供。
”“小芸呼曰:凌霄芽熟矣~” (5)兰雪:张岱改良之绍兴名茶品种。
称“兰”者,因其茶色泽素兰,“雪”者,因滚汤冲之,状如雪涛。
故名兰雪。
张岱《露兄》文:“茗战争来兰雪。
”他又有,《兰雪茶》一文。
(6)玉食、玉华:古代称供给皇帝的名茶为玉食。
陆游:《喜得建茶》:“玉食何由到草莱。
”玉华:沫渤。
陆游:《试茶》:“得汤已见玉华浮。
”泛指茶汤。
(7)玉川子:唐代诗人卢仝,号玉川子,与陆羽号竟陵子一样,被人称为茶的别名,其典故就是“七碗茶诗”,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中。
杨万里诗《谢木韫之舍人……》:“故人分送玉川子。
” (8)嘉木英:《茶经》谓茶“南方之嘉木也。
”秦观《咏茶》:“茶实嘉木英,其香在天育。
” (9)琼蕊浆:似宝玉一般的仙花花蕊制成的浆汤。
皎然诗:“越人遗我剡溪茗……何似诸仙琼蕊浆。
” 绿茶:绿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
主要花色有:峨眉雪芽、西湖龙井、日照绿茶、千岛银针、天目云雾茶、雪水云绿、开化龙顶、安吉白茶、云雾毛尖、曾侯银剑、雪青茶、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安化松针、安化银毫、云台春芽、求喜银币、六安瓜片、蒙顶茶、太平猴魁茶、顾渚紫笋茶、信阳毛尖、竹叶青、都匀毛尖、平水珠茶、西山茶、雁荡毛峰、华顶云雾茶、涌溪火青茶、敬亭绿雪茶、峨眉峨蕊茶、都匀毛尖茶、恩施玉露茶、婺源茗眉茶、雨花茶、莫干黄芽茶、五山盖米茶、普陀佛茶、西农毛尖。
2. 红茶 :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
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
我国红茶品种主要有:祁红—产于安徽祁门、至德及江西浮梁等地;滇红—产于云南佛海、顺宁等地;霍红—产于安徽六安、霍山等地;苏红—产于江苏宜兴;越红—产于湖南安化(湖南省安化茶厂)、新化、桃源等地;川红—产于四川宜宾、高县等地;吴红—产于广东英德等地。
其中尤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
世界上红茶的品种很多,产地也很广,除我国以外,印度、斯里兰卡也有类似的红碎茶生产。
功夫红茶是我国特有的红茶品种,也是我们传统出口商品。
世界的四大名红茶有:祁门红茶,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锡兰高地红茶。
3. 黑茶:黑茶原来主要销往边区,像云南的普洱茶和湖南的安化黑茶就是中国传统的经典黑茶。
普洱茶又分两种《一是传统普洱茶也就是生茶》,是以云南特有的大叶种晒青毛茶,经蒸压自然干燥一定时间贮放形成的特色茶。
另一种也《就是现代普洱茶也就是熟茶》是经过潮水微生物固态发酵形成的。
安化黑茶也分两种,一种是黑砖茶,形似砖块,经发酵后由砖模压制而成。
另一种是千两茶,形似树桩,经发酵、蒸制后由多层竹篾捆压而成,每件按16两古市称计重1000两,现代为了便于销售携带,一般制成制100两茶或10两茶。
黑茶具有降脂、减肥和降血压的功效,在东南亚和日本很普及。
不过真要说减肥,效果最显著的可能是乌龙茶。
4. 乌龙茶 :乌龙茶也就是青茶,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
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所以喝乌龙茶也被人称为喝工夫茶。
主要花色有: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凤凰单丛、冻顶乌龙茶等。
5. 黄茶 :著名的君山银针茶就属于黄茶,黄茶的制法有点像绿茶,不过中间需要闷黄工序。
主要花色有:君山银针、沩山毛尖、霍山黄芽、霍山黄大茶等。
6. 白茶:白茶则主要是通过萎凋、干燥制成的。
白茶外形、香气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
主要花色有:白毫银针、白牡丹。
将上述几种常见的分类方法综合起来,中国茶叶则可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两大部分:基本茶类绿茶——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