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 绪论
- 格式:docx
- 大小:18.45 KB
- 文档页数:2
内科护理学第一章绪论内科护理学第一章绪论一、研究背景内科护理学是医学护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成人内科病患的护理理论和实践,是内科护理工作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医疗需求的增加,内科护理学在护理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内容内科护理学主要涉及成人病患的护理内容,包括内科疾病的护理方法、护理诊断和护理计划的制定、护理常规和操作技术等。
1. 内科疾病的护理方法内科护理学要求护士具备对常见内科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全面了解,才能合理制定护理方法。
内科疾病的护理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护理、饮食调理等。
药物治疗是内科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护士应熟悉常用药物的名称、用途、用法等。
生活护理主要包括患者的个人卫生、休息与活动、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护理。
饮食调理主要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进行食物的选择和搭配。
2. 护理诊断和护理计划的制定根据对病患的综合评估,护士需要制定详细的护理诊断和护理计划,以指导护理实践。
护理诊断是根据对病患问题及其原因的判断,确定护理烦恼及其解决的目标。
护理计划是根据护理诊断的结果,制定具体的护理措施和方法。
3. 护理常规和操作技术内科护理学要求护士熟悉各种护理常规和操作技术,包括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观察和评估,各种实验室检查的操作,各种医疗设备的使用等。
三、研究意义内科护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护理质量内科护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护士更深入地了解内科疾病的特点和护理需求,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合理的护理诊断和护理计划的制定可以确保护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促进护理进步内科护理学的研究可以推动内科护理工作的不断进步,提高护理技术水平。
通过研究不同内科疾病的护理方法,可以发现和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护理措施和方法,为护理实践提供可靠的依据。
3. 加强团队合作内科护理学的研究需要护士与医生、检验科、药剂科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团队合作。
内科护理学绪论整理●第一节内科护理学概述●【内科护理学的内容与结构】●在临床分科中,相对于外科(手术科)而言,【内科主要是用非手术方法治疗病人,亦即内科的诊疗手段一般不具有创伤性,或仅有轻微创伤。
】药物是内科的代表性治疗手段,其他还有氧疗、输血、营养支持,采用医疗设备进行脏器支持、替代治疗,采用导管或内镜施行介入诊断及治疗等。
内科护理学教材的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强,涉及的临床领域宽广,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非手术科”。
虽然随着科技发展和学科分化,临床分科越来越细,但根据培养通科护理人才的需要,目前的【内科护理学仍涵盖了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风湿性疾病等各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以及传染病、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同时,为了护理学专业本科全套教材的整体优化,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上述各系统各专科有个别内容归入其他临床护理学教材,理化因素所致疾病则归入急危重症护理学。
●本教材的基本编写结构为:●每个系统或专科疾病病人的护理各成一章。
●各章第一节均为概述,简要地复习该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或简述该组疾病的共同特点和分类方法,并对该组病人的护理评估重点内容进行阐述;●第二节列出该系统或专科疾病带有共性的常见症状体征,并阐述其中数种症状的护理;●第三节起讨论各种具体的疾病,每种疾病的编写内容主要包括概述、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和健康指导;●部分章的最后一节介绍该系统或专科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
●本教材第6版修订时加强了教材的立体化配套建设,以更为多样的形式和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辅助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及实践训练。
教材每章前设有导读,正文中插入Box介绍拓展性知识或知识链接等,章末附有思考题,书末附有参考文献、中英文名词索引。
此外教材还配有经二维码扫描获取的网络增值服务教学资源,内容包括多媒体课件、视频、练习题等。
本教材的配套教材《内科护理学实践与学习指导》,内容紧扣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包括学习要求与重点难点、自测习题、个案护理计划、临床案例护理实践练习、见习指导和实习指导等。
触诊可以补充视诊的某些不足。
触诊一般用手掌面或者其尺侧,掌指关节部掌面和手指指腹进行,先触健侧后触诊病侧,由浅入深。
体温低于35度为体温过低,高于37.5为体温过高。
速脉每分钟超过100次,见于发热贫血甲亢心功能不全周围循环衰竭心肌炎病人
缓脉每分钟低于60次,见于颅内压增高黄疸甲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人
水冲脉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亢等使脉压增大的疾病
交替脉是左心衰竭的重要体征
奇脉见于心包积液和缩窄性心包炎的病人。
不整脉见于房颤的病人。
计数脉搏时间至少要一分钟
呼吸大于24次为呼吸增快。
少于12次为呼吸减慢
潮式呼吸为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所造成。
比奥呼吸是呼吸中枢兴奋性显著降低的表现是病情危急的征象。
酸中毒大呼吸,即库氏呼吸,呼吸加深频率快,见于代酸。
呼吸浅快见于呼吸道阻塞,肺气肿,呼衰病人。
血液中还原性血红蛋白的绝对量超过50g/L可引起发绀。
粘液性水肿成为非凹陷性水肿。
瘀点直径不超过2mm,3-5mm为紫癜,直径超过5mm为瘀斑。
蜘蛛痣与肝脏对体内雌激素灭活减少有关。
扁桃体肿大一般分为三度:不超过咽腭弓者为1度,超过咽腭弓者为2度,扁桃体达咽后壁中线者为3度。
正常情况下浅表淋巴结不大,不易触及,表面光滑,质软,可活动,不与周围组织粘连
肺癌多向右侧锁骨上窝或腋窝淋巴结群转移,胃癌多向左侧锁骨上窝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结核多发生在颈部,与周围组织粘连火相互粘连,晚期破溃形成溃疡。
全身淋巴结肿大见于淋巴瘤,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人。
大量胸腔积液,气胸或纵膈肿瘤可将气管推向健侧,如有广泛胸膜粘连肺不张可将气管拉向患侧。
语颤减弱见于肺气肿,阻塞性肺不张,大量胸膜腔积液气胸的病人。
语颤增强见于肺组织炎症或肺实变的病人。
叩诊肺部正常时清音。
过清音见于肺气肿的病人,浊音或实音见于肺炎、胸膜腔积液、肺部肿瘤的病人,鼓音见于气胸的病人。
肺泡呼吸音分布在前胸上部、腋下及肩胛区下部,吸气时间长于呼气时间
支气管呼吸音分布在喉部、胸骨上窝、背部6-7颈椎、第一胸椎附近,呼气时间长于吸气时间;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分布在胸骨角附近及肩胛区上部第3-4胸椎水平,呼气吸气时间相等。
湿罗音如局限于肺的某部提示该部有炎症,如发生在两侧肺底,见于肺下部炎症或肺淤血病人,如两肺布满湿罗音见于急性肺水肿的病人。
一侧胸膜腔积液或积气时,心尖搏动移向健侧,一侧肺不张时,心尖搏动移向患侧
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是右心功能不全的重要征象之一。
颈动脉搏动常见于主动脉关闭不全,甲亢及严重贫血。
多为病理性。
左心室肥大触诊常见抬举性搏动。
心包摩擦感提示心包膜有炎症。
心脏瓣膜听诊区:二尖瓣区位于心尖搏动区,即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二肋间;主动脉瓣区,第一听诊器在胸骨右缘第二肋间,第二听诊区在胸骨左缘第三肋间;三尖瓣区位于胸骨体下缘,即胸骨左缘第4.5肋间处。
心音增强常见于二尖瓣狭窄,发热,甲亢等病人;心音减弱常见于心肌炎、心梗、休克等病
人。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病人板状腹。
结核性腹膜炎病人腹壁有揉面感,好发于青年女性。
脾脏轻度肿大即深吸气是脾下缘在左侧肋下不超过3cm; 中度肿大脾下缘在肋缘下3cm至脐水平线;高度肿大脾下缘超过脐水平线下。
腹部触诊明显鼓音可见于胃肠高度胀气,胃肠穿孔病人。
正常肝浊音界位于右侧锁骨中线第五肋间水平至右肋弓下缘,肝浊音界扩大见于肝癌,肝脓肿病人,缩小见于肝硬化、急性肝坏死病人;消失见于急性胃肠道穿孔病人。
移动性浊音是腹腔内游离腹水超过1000ml,见于肝硬化腹水,结核性腹膜炎病人。
正常人的肠鸣音每分钟4—5次,超过10次为肠鸣音亢进,见于急性肠炎;持续3—5分钟以上才听到一次货听不到肠鸣音,称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提示有肠麻痹存在。
瞳孔缩小见于有机磷,巴比妥类,吗啡等药物中毒病人;散大多见于视神经萎缩,阿托品药物中毒及深昏迷的病人;两侧瞳孔大小不等提示颅内病变,如颅内出血,脑肿瘤及脑疝等。
两侧瞳孔散大伴对光反射消失为濒死状态的表现。
腹壁反射消失见于胸髓病损,锥体束病损及昏迷病人。
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多为器质性病变,如末梢神经炎、神经根炎等下运动神经元病变;亢进见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
脑膜刺激征三大表现:颈项强直,克尼格征,布鲁金斯基征。
血红蛋白HGB参考值是:男120--160g/L 女110--150 g/L
白细胞计数参考值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个月~2岁(11~12)×109/L
血小板参考值:(100~300)×109/L
正常尿量为1000-2000ml/d,小于400为少尿,小于100为无尿。
胆红素尿多见于阻塞性黄疸及肝细胞性黄疸。
尿比重大多波动在1.015-1.025。
离心沉淀后尿沉渣每高倍视野3个以上红细胞称为镜下血尿。
5个以上白细胞称镜下脓尿。
正常人尿中不易见到上皮细胞,出现大量上皮细胞表示泌尿系统有炎症。
大便潜血试验三日内不得食用铁剂,维生素C,动物血,肝脏,绿叶蔬菜,瘦肉等。
内生肌酐清除率参考值109—148L/min,平均值128 L/24H
12小时夜间尿量不得超过750ml
正常人血蛋白总量为60—80g/L其中白蛋白(A)为40-55g/L,球蛋白(G)为20-30g/L,A/G 之比约为1.5-2.5 :1
血清总胆红素测定1.7-17.1umol/L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大于80U/L以上有诊断价值。
ALT显著增高见于急性肝炎;中毒增高见于肝硬化、肝癌、慢性肝炎;轻度增高见于胆道疾病,心肌炎,脑血管疾病等。
血清中钠的浓度,正常值是135-145mmol/L
血钾正常值:3.5-5.5mmol/L;(1)血清钾>5·5mmo1/L为高血钾,见于:
①钾排出减少,如肾功能衰竭少尿期,长期口服安体舒通、氨苯喋啶等利尿剂,肾小管排钾功能缺陷,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尿毒症。
②细胞内钾外移,如挤压伤、溶血等。
(2)血清钾<3·5mmo1/L为低血钾症,见于:
①钾丢失过多,如严重腹泻、呕吐、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应用排钾利尿剂。
②钾分布异常,如低钾性周期麻痹在发作时血清钾下降,可低至2·5mmol/L,但在发作间歇期血清钾可正常。
血清氯化物测定95-105mmol/L
CT具有无创伤,分辨率高,定位准确和安全迅速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