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习题课件:第一章复习课(北师大版)
- 格式:pptx
- 大小:901.34 KB
- 文档页数:31
cbaD CAB第一章 勾股定理知识点一:勾股定理定义画一个直角边为3cm 和4cm 的直角△ABC ,量AB 的长;一个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 ,量AB 的长 发现32+42与52的关系,52+122和132的关系,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
(即:a 2+b 2=c 2) 1.如图,直角△ABC 的主要性质是:∠C=90°,(用几何语言表示)⑴两锐角之间的关系: ; ⑵若D 为斜边中点,则斜边中线 ;⑶若∠B=30°,则∠B 的对边和斜边: ;(给出证明) ⑷三边之间的关系: 。
知识点二:验证勾股定理知识点三:勾股定理证明(等面积法)例1。
已知:在△ABC 中,∠C=90°,∠A 、∠B 、∠C 的对边为a 、b 、c 。
求证:a 2+b 2=c 2。
证明:例2。
已知:在△ABC 中,∠C=90°,∠A 、∠B 、∠C 的对边为a 、b 、c 。
求证:a 2+b 2=c 2。
证明:知识点四:勾股定理简单应用 在Rt △ABC 中,∠C=90°(1) 已知:a=6, b=8,求c bbbbccccaaaabbb ba accaaACBDAB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为c b a ,,,满足222c b a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别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 ①先找出最大边(如c )②计算2c 与22a b +,并验证是否相等。
若2c =22a b +,则△ABC 是直角三角形。
若2c ≠22a b +,则△ABC 不是直角三角形。
1.下列各组数中,以a ,b ,c 为边的三角形不是Rt △的是( ) A.a=7,b=24,c=25 B.a=7,b=24,c=24C.a=6,b=8,c=10D.a=3,b=4,c=52.三角形的三边长为ab c b a 2)(22+=+,则这个三角形是( )A. 等边三角形B. 钝角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锐角三角形3.已知0)10(862=-+-+-z y x ,则由此z y x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 三角形. 知识点六:勾股数(1)满足222c b a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2)勾股数中各数的相同的整数倍,仍是勾股数,如3、4、5是勾股数,6、8、10也是勾股数. (3)常见的勾股数有:①3、4、5②5、12、13;③8、15、17;④7、24、25; ⑤11、60、61;⑥9、40、41.1.设a 、b 、c 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则a 、b 、c 不可能的是( ).A.3,5,4B. 5,12,13C.2,3,4D.8,17,15 1. 若线段a ,b ,c 组成Rt △,则它们的比可以是( )A.2∶3∶4B.3∶4∶6C.5∶12∶13D.4∶6∶7知识点七:确定最短路线1.一只长方体木箱如图所示,长、宽、高分别为5cm 、4cm 、3cm, 有一只甲虫从A 出发,沿表面爬到C ',最近距离是多少?2.如图,一圆柱高8cm,底面半径2cm,一只蚂蚁从点A 爬到点B 处吃食,要爬行的最短路程(π 取3)是 .知识点八:逆定理判断垂直1.在△ABC 中,已知AB 2-BC 2=CA 2,则△ABC 的形状是( )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无法确定. 2.如图,正方形网格中的△ABC ,若小方格边长为1,则△ABC 是( )ABCD A 'B 'C 'D 'BC5米3米1.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道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意思是: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正中央有一根新生的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垂直拉向岸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请问这个水池的深度和这根芦苇的长度各是多少?2.如图为某楼梯,测得楼梯的长为5米,高3米,计划在楼梯表面铺地毯,地毯的长度至少需要________米.3.一根直立的桅杆原长25m,折断后,桅杆的顶部落在离底部的5m处,则桅杆断后两部分各是多长?4.某中学八年级学生想知道学校操场上旗杆的高度,他们发现旗杆上的绳子垂到地面还多1米,当他们把绳子的下端拉开5米后,发现下端刚好触地面,你能帮他们把旗杆的高度和绳子的长度计算出来吗?综合练习一一、选择题1、下面几组数:①7,8,9;②12,9,15;③m 2+ n 2, m 2– n 2, 2mn(m,n 均为正整数,m >n);④2a ,12+a ,22+a .其中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已知一个Rt △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长的平方是( )A.25B.14C.7D.7或253.三角形的三边长为ab c b a 2)(22+=+,则这个三角形是( )A. 等边三角形;B. 钝角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锐角三角形. 4.△ABC 的三边为a 、b 、c 且(a+b)(a-b)=c 2,则( )A.a 边的对角是直角B.b 边的对角是直角C.c 边的对角是直角D.是斜三角形5.以下列各组中的三个数为边长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个数有( )①6、7、8,②8、15、17,③7、24、25,④12、35、37,⑤9、40、41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6.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扩大相同的倍数后,得到的三角形是 ( )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不是直角三角形7.若△ABC 的三边a 、b 、c 满足(a-b)(a 2+b 2-c 2)=0,则△ABC 是 ( ) A.等腰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8.如图,∠C =∠B =90°,AB =5,BC =8,CD =11,则AD 的长为 ( )A 、10B 、11C 、12D 、139.如图、山坡AB 的高BC =5m ,水平距离AC =12m ,若在山坡上每隔0.65m 栽一棵茶树,则从上到下共 ( )A 、19棵B 、20棵C 、21棵D 、22棵10.Rt △ABC 中,∠C =90°,∠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若c =2,则2a +2b +2c 的值是 ( )A 、6B 、8C 、10D 、4 11.下列各组数据中,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一组数是( )A、9,12,15 B 、45,1,43C 、0.2,0.3,0.4D 、40,41,9 12.已知,一轮船以16海里/时的速度从港口A 出发向东北方向航行,另一轮船以12海里/时的速度同时从港口A 出发向东南方向航行,离开港口2小时后,则两船相距( )A.25海里B.30海里C.35海里D.40海里二、填空题1.在Rt △ABC 中,∠C=90°,①若a=5,b=12,则c=___________;②若a=15,c=25,则b=___________;③若c=61,b=60,则a=__________;④若a ∶b=3∶4,c=10则S Rt △ABC =________2.现有长度分别为2cm 、3cm 、4cm 、5cm 的木棒,从中任取三根,能组成直角三角形,则其周长为 cm .3.勾股定理的作用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求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作用是用来证明 .4.如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A = B = . A815.在△ABC 中,∠C =90°,若 a =5,b =12,则 c = .6.△ABC 中,AB=AC=17cm ,BC=16cm ,则高AD= ,S △ABC = 。
八年级数学第一章《勾股定理》复习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每一组数据中的三个数值分别为三角形的三边长,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A.3,5,6 B.2,4,5 C.6,7,8 D.1.5,2,2.52、如梯子的底端离建筑物5米,那么13 米长的梯子可以达到建筑物的高度是( ) A.12 米 B.13 米 C.14 米 D.15 米3、我国南宋著名数学家秦九韶的著作《数书九章》里记载有这样一道题:“问有沙田一块,有三斜,其中小斜五里,中斜十二里,大斜十三里,欲知为田几何?”这道题讲的是:有一块三角形沙田,三条边长分别为5里,12里,13里,问这块沙田面积有多大?题中“里”是我国市制长度单位,1里=500米,则该沙田的面积为()A.7.5平方千米B.15平方千米C.75平方千米D.750平方千米4、若△A B C的三边长 a ,b ,c满足(a-b )2+|a 2+b2-c2|=0,则△ABC是( ) 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5、如图,有一个圆锥,高为8cm,底面直径为12cm.在圆锥的底边B点处有一只蚂蚁,它想吃掉圆锥顶部A处的食物,则它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 )A.8cmB.9cmC. 10cmD. 11cm6、“赵爽弦图”巧妙地利用面积关系证明了勾股定理,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骄傲.如图所示的“赵爽弦图”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设直角三角形较长直角边长为a,较短直角边长为b.若ab=8,大正方形的面积为25,则小正方形的边长为()A.9 B.6 C.4 D.3二、填空题:7、测得一块三角形稻田的三边长分别是30m,40m,50m,则这块稻田的面积为______.8、《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著作之一,在“勾股”章中记载了一道“折竹抵地”问题:“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本三尺,问折者高几何?”翻译成数学问题是:如图所示,△ABC中,∠ACB=90°,AC+AB=10,BC=3,求AC的长,如果设AC=x,则可列方程为.9、在一棵树的10米高B处有两只猴子为抢吃池塘边水果,一只猴子爬下树跑到A处(离树20米)的池塘边,另一只爬到树顶D后直接跃到A处,距离以直线计算,如果两只猴子所经过的距离相等,则这棵树高________米.10、如图,一圆柱高8cm,底面半径2cm,一只蚂蚁从点A爬到点B处吃食,要爬行的最短路程(π取3)是 .11、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垂足为D,AF平分∠CAB,交CD于点E,交CB于点F.若AC=3,AB=5,则CE的长为 .12、如图,在水塔O的东北方向32m处有一抽水站A,在水塔的东南方向24m处有一建筑工地B,在AB间建一条直水管,则水管的长为 .三、解答题:13、设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为a、b,斜边上的高为h,斜边长为c,试判断以c+h,a+b,h为边的三角形的形状14、已知CD是△ABC的边AB上的高,若CD=,AD=1,AB=2AC,求BC的长15、已知,如图,一轮船以16海里/时的速度从港口A出发向东北方向航行,另一轮船以12海里/时的速度同时从港口A出发向东南方向航行,求离开港口2小时后,两船相距多少海里?16、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AB=4,BC=6,CD=5,AD=3.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17、如图,小丽荡秋千,秋千架高2.4m,秋千座位离地0.4m,小红荡到最高时,座位离地0.8m.此时小红荡出的水平距离是多少?(荡到秋千架两边的最高点之间的距离)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2、 A3、A4、C5、 C6、 D二、填空题:7、600m28、x2+32=(10﹣x)29、1510、10 cm11、1.512、40m三、解答题:13、直角三角形14、2或215、40海里16、1817、2.4m。
单元复习课第一章勾股定理答案:①平方和②斜边的平方③直角三角形④正整数考点1 勾股定理与面积的探索1.勾股定理是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在我国古算书《周髀算经》中早有记载.如图1,以直角三角形的各边为边分别向外作正方形,再把较小的两张正方形纸片按图2的方式放置在最大正方形内.若知道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则一定能求出(C)A.直角三角形的面积B.最大正方形的面积C.较小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D.最大正方形与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解析】设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c,较长直角边长为b,较短直角边长为a,由勾股定理得,c2=a2+b2,阴影部分的面积=c2-b2-a(c-b)=a2-ac+ab=a(a+b-c),较小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宽=a-(c-b),长=a,则较小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a(a+b-c),∴知道题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则一定能求出较小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2.(2022·西安期中)如图,在Rt△ABC中,∠C=90°,D为AC上一点.若DA=DB=15,△ABD的面积为90,则AC的长是(D)A.9 B.12C.15 D.24【解析】∵△ABD的面积为90,DA=15,∴12×15×BC=90,解得:BC=12,在Rt△BCD中,由勾股定理得CD=9,∴AC=AD+CD=15+9=24.【加固训练】一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5,12,x,那么以x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为__169或119__.【解析】当12是直角边长时,根据勾股定理,得x2=25+144=169;当12是斜边长时,根据勾股定理,得x2=144-25=119.所以以x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为169或119. 3.(2022·南通质检)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15,BC=12,CD=16,AD=25,且∠C =90°,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__246__.【解析】连接BD.∵∠C=90°,BC=12,CD=16,∴BD=BC2+CD2=20,在△ABD中,∵BD=20,AB=15,DA=25,152+202=252,即AB2+BD2=AD2,∴△ABD是直角三角形.∴S四边形ABCD=S△ABD+S△BCD=12AB·BD+12BC·CD=12×15×20+12×12×16=150+96=246.【方法技巧】割补法求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利用“割补”(连接对角线、延长构造交点、作垂直等)的方法,构造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求得.特别提醒:考点2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及应用4.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B)A.4,6,8 B.6,8,10C.6,9,10 D.5,11,13【解析】A.42+62=52≠82,C.62+92=117≠102,D.52+112=146≠132,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A,C,D选项不符合题意;B.62+82=102,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符合题意.5.(2022·温州期中)如图,在3×3的方格纸中,已知点A,B在方格顶点上(也称格点),若点C也是格点,且使得△ABC为直角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C点有(C)A.1个 B.2个 C.3个 D.4个【解析】如图,分情况讨论:①AB为直角△ABC斜边时,符合条件的格点C有2个;②AB为直角△ABC其中的一条直角边时,符合条件的格点C有1个.共有3个点.6.小东和小明要测量校园里的一块四边形场地ABCD(如图所示)的周长,其中边CD上有水池及建筑遮挡,没有办法直接测量其长度.小东经测量得知AB=AD=15米,∠A=60°,BC=20米,∠ABC=150°.小明说根据小东所得的数据可以求出CD的长度.你同意小明的说法吗?若同意,请求出CD的长度;若不同意,请说明理由.【解析】同意小明的说法.理由:连接BD,∵AB=AD=15 m,∠A=60°,∴△ABD为等边三角形,∴AB=AD=BD=15 m,且∠ABD=60°,∵∠ABC=150°,∴∠DBC=∠ABC-∠ABD=90°,在Rt△BCD中,∠DBC=90°,BC=20 m,BD=15 m,根据勾股定理得:BC2+BD2=CD2,∴CD2=BC2+BD2=202+152=625(m),即CD=25(m).答:CD的长度为25 m.【方法技巧】判定直角三角形的三种方法(1)有一个角(最大角)等于90°的三角形;(2)三角形中,两角互余;(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特别提醒:各角度的比、各边长的比满足特定比例关系也可说明是直角三角形.考点3 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7.(2021·襄阳中考)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个问题:“今有池方一丈,葭(jiā)生其中,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几何.”(丈、尺是长度单位,1丈=10尺)其大意为: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正中央有一根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拉向水池一边的中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池边的水面.则水深为(C)A.10尺 B.11尺 C.12尺 D.13尺【解析】设水深为h尺,则芦苇长为(h+1)尺,根据勾股定理,得(h+1)2-h2=(10÷2)2,解得h=12,∴水深为12尺.8.(2021·凉山州中考)如图,△ABC中,∠ACB=90°,AC=8,BC=6,将△ADE沿DE翻折,使点A与点B重合,则CE的长为(D)A.198B.2 C.254D.74【解析】∵∠ACB=90°,AC=8,BC=6,∴AB=10,∵△ADE沿DE翻折,使点A与点B重合,∴AE=BE,AD=BD=12AB=5,设AE=x,则CE=AC-AE=8-x,BE=x,在Rt△BCE中,∵BE2=BC2+CE2,∴x2=62+(8-x)2,解得x=254,∴CE=8-254=74.9.(2021·玉林中考)如图,某港口P位于东西方向的海岸线上,甲、乙轮船同时离开港口,各自沿一固定方向航行,甲、乙轮船每小时分别航行12海里和16海里,1小时后两船分别位于点A,B处,且相距20海里,如果知道甲船沿北偏西40°方向航行,则乙船沿__北偏东50°__方向航行.【解析】由题意知:AP=12海里,BP=16海里,AB=20海里,∵122+162=202,∴△APB是直角三角形,∴∠APB=90°,由题意知∠APN=40°,∴∠BPN=90°-∠APN=90°-40°=50°,即乙船沿北偏东50°方向航行.【方法技巧】1.善于将问题转化(1)将问题转化为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或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问题.(2)借助方程思想,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2.善于寻找直角三角形(1)题目中含有直角三角形,可直接利用.(2)通过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问题.易错提醒: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后,一定要明确该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若不是则需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1.(2020·雅安中考)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叫做“垂美”四边形.如图,“垂美”四边形ABCD,对角线AC,BD交于点O.若AD=2,BC=4,则AB2+CD2的值为(C)A.6 B.12 C.20 D.40【解析】∵AC⊥BD,∴∠AOD=∠AOB=∠BOC=∠COD=90°,由勾股定理得,AB2+CD2=AO2+BO2+CO2+DO2,AD2+BC2=AO2+DO2+BO2+CO2,∴AB2+CD2=AD2+BC2,∵AD=2,BC=4,∴AB2+CD2=22+42=20.2.(2021·常德中考)阅读理解:若一个正整数m能表示为两个正整数a,b的平方和,即m =a2+b2,则称m为广义勾股数.下列四个结论:①7不是广义勾股数;②13是广义勾股数;③两个广义勾股数的和是广义勾股数;④两个广义勾股数的积是广义勾股数.正确的是(C) A.②④B.①②④C.①②D.①④【解析】①∵7=1+6或2+5或3+4,∴7不是广义勾股数,故①结论正确;②∵13=22+32,∴13是广义勾股数,故②结论正确;③两个广义勾股数的和不一定是广义勾股数,如5和10是广义勾股数,但是它们的和不是广义勾股数,故③结论错误;④设m1=a2+b2,m2=c2+d2,则m1·m2=(a2+b2)·(c2+d2)=a2c2+a2d2+b2c2+b2d2=(a2c2+b2d2+2abcd)+(a2d2+b2c2-2abcd)=(ac+bd)2+(ad-bc)2,当a=c,b=d时,ad-bc=0,∴两个广义勾股数的积不一定是广义勾股数,如2和2都是广义勾股数,但2×2=4,4不是广义勾股数,故④结论错误,∴正确的是①②.。
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数中,以它们为边长的线段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A.5,12,13B.5,6,7C.1,4,9D.5,11,122.如图,圆锥的底面半径OB=6cm,高OC=8cm.则这个圆锥的侧面积是( )A.30cm2B.30πcm2C.60πcm2D.120cm23.中国数学史上最先完成勾股定理证明的数学家是公元3世纪三国时期的赵爽,他为了证明勾股定理,创制了一副“弦图”,后人称其为“赵爽弦图”(如图1).图 2 由“弦图”变化得到,它是由八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接而成.将图中正方形MNKT,正方形EFGH,正方形ABCD的面积分别记为S1,S2,S3,若S1+S2+S3=18,则正方形EFGH的面积为( )A.9B.6C.5D.924.如图,A,B两点在直线l的两侧,点A到直线l的距离AC=2,点B到直线l的距离BD=1,且CD=3,P为直线CD上的动点,则∣PA−PB∣的最大值是( )A.2B.√2C.√10D.35.如图,△ABD≌△EBC,AB=12,BC=5,则下列结论中:① CD⊥AE;② AD⊥CE;③ CDAE =513;④ ∠EAD=∠ECD.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在锐角等腰△ABC中,AB=AC,sinA=45,则cosC的值是( )A.12B.2C.2√55D.√557.在Rt△ABC中,∠C=90∘,ACAB =23,则cosB的值为( )A.23B.35C.3√55D.√538.如图:有一圆柱,它的高等于8cm,底面直径等于4cm(π=3),在圆柱下底面的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与A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大约( )A.10cm B.12cm C.19cm D.20cm9.如图,长方体的长为15,宽为10,高为20,点B离点C的距离为5,一只蚂蚁如果要沿着长方体的表面从点A爬到点B,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 )A.20B.25C.30D.3210.如图,在Rt△ABC中,∠C=90∘,AC=8cm,BC=6cm,点D从点A出发以每秒1cm的速度向点C运动,当点D运动到线段AB的中垂线与线段AC的交点处时,运动时间是( )A.252秒B.254秒C.132秒D.72秒二、填空题11.在一张边长为8,宽为6的矩形纸片上剪下一个腰长为5的等腰三角形(要求:等腰三角形的一个点与矩形的一个顶点重合,其余两个顶点在矩形的边上),则剪下的等腰三角形的面积是.12.已知在Rt△ABC中,∠C=90∘,a,b,c分别为∠A,∠B,∠C所对的边.(1)若b=0.3,c=0.5,则a=;(2)若a=40,b=9,则c=;(3)若a=6,c=10,则b=;(4)若c=25,b=15,则a=.13.已知Rt△ABC中,∠C=90∘,AC=BC,直线m经过点C,分别过点A,B作直线m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E,F,若AE=3,AC=5,则线段EF的长为.1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C=∠D=60∘,AB=4,AD=2√3,点P为CD边上一动点,若∠APB=45∘,则DP的长为.15.如图1是一种广场三联漫步机,其侧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其中AB=AC=120 cm,BC=80 cm,AD=30 cm,∠DAC=90∘.(1)A到地面的高度是cm.(2)点D到地面的高度是cm.16.在直线上依次摆着七个正方形(如图),已知斜放置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1,2,3,正放置的四个正方形的面积是S1,S2,S3,S4,则S1+S2−S3−S4=.17.如图,在Rt△ABC中,∠C=90∘,AB=10,AC=8,点D是AC的中点,点E在边AB上,将△ADE沿DE翻折,使得点A落在点Aʹ处,当AʹE⊥AB时,那么AʹA的长为.三、解答题18.如图,已知在Rt△ABC中,∠ACB=90∘,AC=8,BC=16,D是AC上的一点,CD=3,点P从B点出发沿射线BC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右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连接AP.(1) 当t=3秒时,求AP的长度(结果保留根号);(2) 当△ABP为等腰三角形时,求t的值;(3) 过点D做DE⊥AP于点E.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当t为何值时,能使DE=CD?19.《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著作之一,在“勾股”章中记载了一道“折竹抵地”问题:“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本三尺,问折者高几何?”翻译成数学问题是:如图所示,在△ABC 中,∠ACB=90∘,AC+AB=10,BC=3,求AC的长.20.如图,正方形网格中的每个小正方形边长都是1,每个小格的顶点叫做格点,以格点为顶点分别按下列要求画三角形.(不需要写画法)(1) 在图1中,画一个正方形,使它的面积是10.(2) 在图2中,画一个三角形ABC,使它的三边长分别为:AB=√2,BC=2√2,AC=√10,并计算AC边上的高为.(直接写出结果)21.如图,在△ABC中,∠C=90∘,AC=BC,点D为AC边中点,求cos∠DBC,sin∠ABD的值.22.如图,已知△ABC和△DB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C=∠DBE=90∘,点D在线段AC上.(1) 求∠DCE的度数;(2) 当点D在线段AC上运动时(D不与A重合),请写出一个反映DA,DC,DB之间关系的等式,并加以证明.⏜为半圆,C是BE⏜上一动点,连接CA,CB,已知23.如图,点E在弦AB所对的优弧上,且BEAB=4cm,设B,C两点间的距离为x cm,点C到弦AB所在直线的距离为y1cm,A,C 两点间的距离为y2cm.小明根据学习函数的经验,分别对函数y1,y2随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进行了探究.下面是小明的探究过程,请补充完整:(1) 按照下表中自变量x的值进行取点、画图、测量,分别得到了y1,y2与x的几组对应值:x/cm0123456y1/cm00.78 1.76 2.85 3.98 4.95 4.47y2/cm4 4.69 5.26 5.96 5.94 4.47(2)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描出补全后的表中各组数值所对应的点(x,y1),(x,y2),并画出函数y1,y2的图象.(3) 解决问题:①连接BE,则BE的长约为cm.②当以A,B,C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BC的长度约为cm.24.如图,四边形ABCD中,∠ADC=90∘,AD=4cm,CD=3cm,AB=13cm,BC=12cm,求这个四边形的面积?25.小霞和爸爸,妈妈到人民公园玩,回家后,她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画出了公园的景区图(横轴和纵轴均为小正方形的边所在的直线,每个小正方形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1) 若小霞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游乐园D的坐标为(2,−1),请你在图中画出这个平面直角坐标系.(2) 根据(1)中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景点A,B的坐标.A,B;(3) 在图中,位于原点西北方向的是哪个景区?并求出表示该景区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答案一、选择题1. 【答案】A【知识点】勾股逆定理2. 【答案】C【解析】∵它的底面半径OB=6cm,高OC=8cm.∴BC=√82+62=10(cm),∴这个圆锥漏斗的侧面积是:πrl=π×6×10=60π(cm2).【知识点】勾股定理、圆锥的计算3. 【答案】B【知识点】勾股定理4. 【答案】C【解析】作点B于直线I的对称点Bʹ,连ABʹ并延长交直线I于P.则BʹD=BD=1.∵AB∥BʹD,∴PDPC =BʹDAC.即PDPD+3=12,解得PD=3,PC=3+3=6,∴PA=√PC2+AC2=√62+22=2√10,PBʹ=√PD2+BʹD2=√32+12=√10,∴∣PA−PB∣的最大值=2√10−√10=√10.【知识点】勾股定理5. 【答案】B【解析】延长CD交AE于点F,∵△ABD≌△EBC∴∠ABD=∠EBC=90∘,BD=BC,AB=EB,∴∠EDF=∠BDC=∠BCD=45∘,∠AEB=∠EAB=45∘,∴∠EFD=180∘−45∘−45∘=90∘,∴CD⊥AE,故①正确;延长AD交CE于点M,∵△ABD≌△EBC,∴∠BAD=∠BEC,∵∠BEC+∠BCE=180∘−∠EBC=180∘−90∘=90∘,∴∠BAD+∠BCE=90∘,∴∠AMC=90∘,即:AD⊥CE,故②正确;∵在等腰Rt△BCD中,BC2+BD2=CD2,∴CD=√BC2+BD2=√52+52=5√2.同理:AE=√AB2+EB2=√122+122=12√2.∴CDAE =512,故③错误;∵在等腰Rt△ABE中,∠EAD+∠BAD=45∘,又∵∠BEC+∠ECD=∠BDC=45∘,∠BAD=∠BEC,∴∠EAD=∠ECD,故④正确.【知识点】勾股定理、全等形的概念及性质6. 【答案】D【解析】如图,过B作BD⊥AC于D,∵sinA=BDAB =45,设BD=4k,AB=5k,∴AD=√AB2−BD2=3k,∵AB=AC=5k,∴.CD=2k,∴BC=√BD2+CD2=2√5k,∴cosC=CDBC =2√5k=√55.【知识点】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勾股定理7. 【答案】D【解析】设AC=2x,∵ACAB =23,∴AB=3x,由勾股定理得,BC=√AB2−AC2=√(3x)2−(2x)2=√5x,则cos=BCAB =√53.【知识点】余弦、勾股定理8. 【答案】A【知识点】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9. 【答案】B【解析】只要把长方体的右侧表面剪开与前面这个侧面所在的平面形成一个长方形,如第1个图:∵长方体的宽为10,高为20,点B离点C的距离是5,∴BD=CD+BC=10+5=15,AD=20,在直角三角形ABD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B=√BD2+AD2=√152+202=25;只要把长方体的右侧表面剪开与上面这个侧面所在的平面形成一个长方形,如第2个图:∵长方体的宽为10,高为20,点B离点C的距离是5,∴BD=CD+BC=20+5=25,AD=10,在直角三角形ABD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B=√BD2+AD2=√102+252=5√29;只要把长方体的上表面剪开与后面这个侧面所在的平面形成一个长方形,如第3个图:∵长方体的宽为10,高为20,点B离点C的距离是5,∴AC=CD+AD=20+10=30,在直角三角形ABC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B=√AC2+BC2=√302+52=5√37;∵25<5√29<5√37,∴蚂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25.【知识点】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10. 【答案】B【解析】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AC=8cm,BC=6cm,∴AB=√AC2+BC2=10cm∵EDʹ是AB的中垂线,∴BE=5,连接BDʹ,∴BDʹ=ADʹ,在Rt△CBDʹ中,BDʹ2=CDʹ2+BC2,即ADʹ2=62+(8−ADʹ)2,解得:ADʹ=254,∴当点D运动到线段AB的中垂线上时,运动时间为254秒.【知识点】勾股定理二、填空题11. 【答案】252或5√6或10【解析】分三种情况计算:(1)当AE=AF=5时,如图:∴S△AEF=12AE⋅AF=12×5×5=252.(2)当AE=EF=5时,如图:则BE=6−5=1,BF=√EF2−BE2=√52−12=2√6,∴S△AEF=12⋅AE⋅BF=52×2√6=5√6.(3)当AE=EF=5时,如图:则DE=8−5=3,DF=√EF2−DE2=√52−32=4,∴S△AEF=12AE⋅DF=12×5×4=10.【知识点】勾股定理12. 【答案】0.4;41;8;20【知识点】勾股定理13. 【答案】1或7【解析】分两种情况:①如图1所示:∵∠ACB=90∘,∴∠1+∠2=90∘,∵BF⊥m,∴∠BFC=90∘,∴∠2+∠3=90∘,∴∠1=∠3,∵AE⊥m,∴∠AEC=90∘,∴CE=√AC2−AE2=√52−32=4,在△BCF和△CAE中,{∠3=∠1,∠BFC=∠AEC=90∘, BC=AC,∴△BCF≌△CAE(AAS),∴CF=AE=3,∴EF=CE−CF=4−3=1.②如图2所示:∵△ACB=90∘,∴∠1+∠2=90∘,∵BF⊥m,∴∠BFC=90∘,∴∠2+∠3=90∘,∴∠1=∠3,∵AE⊥m,∴∠AEC=90∘,∴CE=√AC2−AE2=√52−32=4,在△BCF和△CAE中,{∠3=∠1,∠BFC=∠AEC=90∘, BC=AC,∴△BCF≌△CAE(AAS),∴CF=AE=3,∴EF=CE+CF=4+3=7.综上所述:线段EF的长为:1或7.故答案为:1或7.【知识点】勾股定理14. 【答案】2+√3−√7或2+√3+√7【解析】如图,作AH⊥CD于H,以AB为底边向下作等腰直角△AOB,以O为圆心OA为半径作⊙O交CD于P1,P2,连接AP1,BP1,AP2,BP2,OP1,OP2,作OE⊥AB于E交CD于F.则∠AP1B=∠AP2B=45∘,OE=AE=EB=OP1=OP2=2√2,在Rt△ADH中,∵AD=2√3,∠D=60∘,AD=√3,AH=EF=3,OF=EF−OE=1,∴DH=12∴FP1=FP2=√22−12√(2√2)2−12=√7,∵DF=DH+FH=√3+2,∴DP1=2+√3−√7,DP2=2+√3+√7.【知识点】等腰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15. 【答案】80√2;(10+80√2)【解析】(1)过A作AF⊥BC,垂足为F,过点D作DH⊥AF,垂足为H,∵AF⊥BC,垂足为F,∴BF=FC=12BC=40 cm,根据勾股定理,得AF=√AB2−BF2=√1202−402=80√2(cm).(2)∵∠DHA=∠DAC=∠AFC=90∘,∴∠DAH+∠FAC=90∘,∠C+∠FAC=90∘,∴∠DAH=∠C,∴△DAH∽△ACF,∴AHFC =ADAC,∴AH40=30120,∴AH=10 cm,∴HF=(10+80√2)cm.【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6. 【答案】−2【解析】由勾股定理的几何意义可知:S1+S2=1,S3+S4=3,故S1+S2−S3−S4=(S1+S2)−(S3+S4)=1−3=−2,故答案为−2.【知识点】勾股定理17. 【答案】285√2或45√2【知识点】勾股定理之折叠问题三、解答题18. 【答案】(1) 根据题意,得BP=2t,PC=16−2t=16−2×3=10,AC=8,在Rt△APC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P=√AC2+PC2=√164=2√41.答:AP的长为2√41.(2) 在Rt△ABC中,AC=8,BC=16,根据勾股定理,得AB=√64+256=√320=8√5若BA=BP,则2t=8√5,解得t=4√5;若AB=AP,则BP=32,2t=32,解得t=16;若PA=PB,则(2t)2=(16−2t)2+82,解得t=5.答:当△ABP为等腰三角形时,t的值为4√5,16,5.(3) 若P在C点的左侧,CP=16−2t,AP=20−2t,(20−2t)2=(16−2t)2+82,解得:t=5;若P在C点的右侧,CP=2t−16,AP=2t−12,(2t−12)2=(2t−16)2+82,解得:t=11.答:当t为5或11时,能使DE=CD.【知识点】几何问题、勾股定理19. 【答案】∵AC+AB=10,∴AB=10−AC.在Rt△ABC中,AC2+BC2=AB2,即AC2+32=(10−AC)2,解得AC=4.55.【知识点】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20. 【答案】(1) 画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为10,如图所示.(2) △ABC如图所示;2√105【解析】(2) ∵AB=√2,BC=2√2,AC=√10,∴AB2+BC2=AC2,∴∠ABC=90∘,设AC边上的高为ℎ,∴S△ABC=12AB⋅BC=12AC⋅ℎ,∴√2×2√2=√10 h,∴AC边上的高为2√105.【知识点】勾股逆定理、勾股定理21. 【答案】如图,作DE⊥AB于E,∵∠C=90∘,AC=BC,∴∠A=45∘.设AE=DE=1,则AD=√2,∵D为AC中点,∴CD=√2,AC=BC=2√2,∴BD=√DC2+BC2=√(√2)2+(2√2)2=√10.∴cos∠DBC=BCBD =√2√10=25√5.∴sin∠ABD=DEBD =√10=√1010.【知识点】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勾股定理22. 【答案】(1) ∵△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BC,∠ABC=90∘,∠A=∠ACB=45∘,同理可得:DB=BE,∠DBE=90∘,∠BDE=∠BED=45∘,∴∠ABD=∠CBE.在△ABD与△CBE中,{AB=AC,∠ABD=∠CBE, AD=CE,∴△ABD≌△CBE.∴∠A=∠BCE=45∘,∴∠DCE=∠ACB+∠BCE=90∘.(2) 2BD2=DA2+DC2.证明如下:∵△B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E=√2BD.∵△ABD≌△CBE,∴AD=CE,∴DE2=DC2+CE2=AD2+CD2,故2BD2=AD2+CD2.【知识点】等腰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勾股定理23. 【答案】(1) 由表中自变量x的值进行取点、画图、测量,分别得到了y1,y2与x的几组对应值知:BC=3cm时,CD=2.85cm,从点C与点B重合开始,一直到BC=4,CD,AC随着BC 的增大而增大,则CD一直与AB的延长线相交,如图所示:∵CD⊥AB,∴BD=√BC2−CD2≈0.9367(cm),得出AD=AB+BD=4.9367(cm),∴AC=√CD2+AD2=√2.852+4.93672≈5.70(cm).补充完成如下表:x/cm0123456y1/cm00.78 1.76 2.85 3.98 4.95 4.47y2/cm4 4.69 5.26 5.70 5.96 5.94 4.47(2) 描出补全后的表中各组数值所对应的点(x,y1),(x,y2),并画出函数为y1,y2的图象.如图所示:(3) ① 6② 6或4.47【解析】(3) ① ∵BC=6cm时,CD=AC=4.47cm,即点C与点E重合,CD与AC重合,BC为直径.∴BE=BC=6cm.②以A,B,C为顶点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分两种情况:当∠CAB=90∘时,AC=CD,即图象y1与y2的交点,由图象可得:BC=6cm;当∠CBA=90∘时,BC=AD,由圆的对称性与∠CAB=90∘时对称,AC=6cm,由图象可得:BC=4.47cm.综上所述:BC的长度约为6cm或4.47cm.【知识点】图像法、勾股定理24. 【答案】连接AC.∵AD=4cm,CD=3cm,∠ADC=90∘,∴AC=√CD2+AD2=√32+42=5(cm),CD⋅AD=6(cm2).∴S△ACD=12在△ABC中,∵52+122=132,即AC2+BC2=AB2,∴△ABC为直角三角形,即∠ACB=90∘,AC⋅BC=30(cm2).∴S△ABC=12=S△ABC−S△ACD=30−6=24(cm2).∴S四边形ABCD答: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24cm2.【知识点】勾股逆定理25. 【答案】(1) 如图1所示:(2) (0,5);(3,4)(3) ∵图的方向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位于原点西北方向的是湖心亭,连接OC,作CH⊥OA于H,如图2所示:则∠OHC=90∘,在Rt△OHC中,CH=3,HO=3∴CO=√CH2+OH2−√32+32=3√2,∴湖心亭景区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为:3√2.【解析】(2) 由(1)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则A点的坐标为:(0,5),B点的坐标为:(3,4),故答案为:(0,5),(3,4).【知识点】建立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勾股定理、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