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的批判美学-作为交往行为的未来哲学
- 格式:ppt
- 大小:364.50 KB
- 文档页数:34
哈贝马斯四大哲学思潮哈贝马斯,这名字听起来就像个哲学界的摇滚明星,其实他在哲学界的地位可真是非同一般。
先说说他四大哲学思潮,简直像是在吃冰淇淋,各种口味都有,各种思想混搭得相当美味。
首先得提的是“交往行动理论”,这简直是哈贝马斯的拿手好戏。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都能在沟通上多点理解,少点争执,那日子可真是过得风和日丽,大家一起唱着《友谊地久天长》。
他的意思就是,人们通过对话来达成共识,生活得更加和谐。
好比是你和朋友一起商量去哪儿吃饭,大家各抒己见,最后吃得心满意足,谁都不怨谁。
再说说“公共领域”,这可有意思了,想象一下,一个充满活力的广场,人们围坐在一起,聊聊国家大事,政治新闻,甚至是邻居家的八卦。
哈贝马斯认为,这样的公共领域是民主的摇篮。
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都能开口说话,各抒己见。
问题是,现在的公共领域好像有点变味,成了不少人发泄情绪的地方,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别把宝贵的空间变成“吵架现场”。
不过,他希望的是,人人都能在这个领域里理性对话,而不是互相骂得不可开交。
别以为这没用,想想看,要是大家都能理性讨论,也许能更好地反映民意,谁说这不是“天下太平”的开始呢?接下来聊聊“合法性”,这可是一个超级重要的话题。
哈贝马斯强调,相关部门的合法性不仅来自于权力,更来自于公众的认可。
换句话说,相关部门想要有“面子”,可得让老百姓心服口服,想想,哪位领导人不想在大家面前有个好形象?他提出,社会契约论是个老生常谈,但却是个硬道理。
假如老百姓觉得自己在这个系统里没有话语权,那相关部门再怎么努力,也只是“空中楼阁”,根本无法立足。
要是有一天,老百姓觉得“这事儿不对劲”,那可真是风雨飘摇,相关部门得好好思考思考了。
还有“后现代主义”这一块,哈贝马斯在这里简直是个“扫把星”,他对后现代主义的批评可不留情面。
很多人觉得后现代是个“牛掰”的东西,但哈贝马斯却觉得这是一种“无本之木”,缺乏真理和共同价值观。
想象一下,如果人人都认为自己对,那这世界可真是乱成一锅粥。
马克思文论作业——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学院:文学院专业班级:B11汉语言文学四班姓名:X X学号:XXXXXXXXXXXXX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摘要: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由对当代西方社会问题的诊断而提出其交往行为理论。
交往行为是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重建交往理性,实现社会合理化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目标。
生活世界是构成宏观社会理论的基础,是交往行为理论的重要补充。
尽管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带有一定的乌托邦倾向,但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迪性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交往理性生活世界哈贝马斯生于杜塞尔多夫,曾先后在哥廷根大学、苏黎世大学、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55年进入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所,同阿多诺一道工作。
1961年任海德堡大学教授,1964~1971年在法兰克福大学教授,并协助阿多诺指导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
1983年,哈贝马斯重返法兰克福大学,任哲学和社会学教授。
由于思想庞杂而深刻,体系宏大而完备,哈贝马斯被公认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威尔比把他称作“当代的黑格尔”和“后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
”,在西方学术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当今世界上依旧十分活跃的著名思想家。
他同法兰克福学派的关系十分微妙,一方名,他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传人,在学派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新的研究范式的探究和确立,他又一直同霍克海默、阿多诺等老一代法兰克福派的代表人物处于紧张的关系之中,甚至发生很大的分歧和冲突。
站在新世纪的开端来审视上一个世纪的这一学术事件,我们应当明确一点:哈贝马斯的确修正、深化和丰富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如果没有他不断进行理论探究,法兰克福学派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就应当彻底画上一个句号。
更为重要的是,不仅哈贝马斯的理论探究是对法兰克福学派的一种特殊贡献,他也是一位对当代世界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家。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述评哈贝马斯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交往行为理论备受学术界。
交往行为理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沟通,认为交往是实现社会整合的基础。
本文将从交往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和理论价值等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对交往行为理论进行总结和评价。
交往行为理论认为,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沟通,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活动。
哈贝马斯将交往行为分为两种:一种是工具性交往,另一种是符号性交往。
工具性交往是指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以达成目的为出发点,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符号性交往则是指人们在交流过程中注重语言的符号意义和文化内涵,追求的是理解和认同。
哈贝马斯认为,语言是交往的媒介,是人们互动和沟通的基础。
在交往中,人们通过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同时也通过语言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
哈贝马斯强调,语言是交往的核心,只有通过语言,人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沟通。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理性是人们交往行为的基础。
交往理性指的是人们在交往中遵循的一种普遍的、共同的规范和准则,这些规范和准则能够保证交往的公正和平等。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理性的核心是“主体间性”,即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
哈贝马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但它忽略了人的主观性和主体间性。
因此,哈贝马斯主张通过交往行为理论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将主观性和主体间性引入对社会发展的研究中。
交往行为理论为社会学、哲学、政治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例如,在社会学中,交往行为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社会整合和社会秩序的形成;在哲学中,交往行为理论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思考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方式;在政治学中,交往行为理论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解决政治冲突和分歧。
然而,交往行为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哈贝马斯过于强调语言在交往中的重要性,这可能导致人们对非语言交往的忽视。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概念比较抽象,难以具体应用。
交往行为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也遭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和批评。
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是他对于现代社会学发展的一次重大突破。
这一理论强调了交往对于社会生存的重要性,并对于现代社会的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下面将在结合具体例子的同时,对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主要强调了社会理性互动的重要性,并认为社会理性互动能够使得人类社会达到稳定与和谐。
而社会理性互动需要建立在语言交往的基础上,并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公共性、批判性和区分性。
例如,如果一个人与别人交往时需要表达清晰的意见,要求对方理解并回应该意见,这种语言交往就是一种具有公共性和区分性的交往。
那么,什么是“公共性”?哈贝马斯认为,公共性是指交往中的所有参与者都能够以同样的方式分享某个议题的理性内容。
例如,一个有关于科技文明的讨论需要建立在共同的背景知识和公共的经验之上,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够理解这个议题的含义和重要性。
同时,哈贝马斯也认为,批判性是交往理论的重要基石,它是指交往中的参与者必须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批判性思考,这样才能确保交往合理和公正。
例如,在一个政治圈中,人们必须对于不同政治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才能确定哪种政治观点最符合公共利益和道德标准。
下面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一步介绍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1、语言的作用哈贝马斯认为,语言在交往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通过语言交往的三种方式(交往、暴力和命令)来阐述语言的作用。
如果语言的作用是交往,那么语言的存在就是为了交流发表态度的信息,以便确定意义和意义关系。
如果语言的作用是暴力,那么语言的存在就是为了在别人不同意的情况下,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意愿和观点。
如果语言的作用是命令,那么语言的存在就是为了表达对别人的命令和命令。
通过这样的分析,哈贝马斯强调了语言的交往作用对于现代社会生存的重要性。
2、经验性知识和批判性理论哈贝马斯将两种知识定义为交往中的两种不同形式:经验性知识和批判性理论。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哈贝马斯批判的社会哲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理性联盟系统”。
他一方面继承了波普的多元实在论、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米德的符号互动记和帕森斯的行为主义理论,形成了他自己对世界、行为以及这二者的关系的见解;另一方面在继承康德先验主义认识论基础上,吸取了释义学、发生认识论、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的观点和方法,构建了自己的交往行动理论。
可以说,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顺应了现代西方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哲学思潮走向融合的潮流,对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进行了一次大综合、大创新。
因此,对哈贝马斯交往理论渊源的考察,实质上是对现代西方哲学关于交往及其相关问题的一次梳理。
1、对“生活世界”理论的继承和批判“生活世界”原是胡塞尔后期现象学的主要概念。
这一概念反映了胡塞尔对传统思辩哲学和现代英美科学主义以僵硬、冰冷的逻辑取代人的生存的不满。
胡塞尔从两个意义上使用“生活世界”这一概念。
一个是经验层面上的“生活世界”。
胡塞尔称之为“日常生活世界”。
他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第一卷中明确地说:“作为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
①另一个是在超验意义上使用的“生活世界”,它较之“日常生活世界”概念更为“原始”,也更为重要。
也就是说,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必须在其整个经验现象学方法的背景下才能得到理解。
它是“前科学的”、“前要领的”和“前理论的”,属于先验的原发境域。
其后继者海德格尔,舍勒尔都渐渐舍弃了胡塞尔生活世界的超验本性,放弃了理性追向精神,由超验现象学转变为经验现象学,直接将生活世界看成是客观意义上的永恒客体。
而这一切在胡塞尔看来,恰恰预示着整个欧洲现代文明危机的到来,也意味着根植于欧洲文化传统中超验精神的失落。
哈贝马斯十分重视胡塞尔“生活世界”学说,一方面他认为胡塞尔从他的现象学哲学角度富有说服力地阐述了“生活世界”的自明确性(或非课题性)特征和奠基性特征。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期$%&!,!""#’()*$+,(-.()/0102$+$(*3+,)$245*.2/6(.(12+,.125$15572/2($)!""#年8月+9:&,!""#交往与现代性———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述评童恒萍(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广东广州;#"<=#)摘要:哈贝马斯是当代德国最负盛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法兰克福派第二代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将交往问题作为社会研究的根本性问题,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予以集中地、系统地对交往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的理论家,从而对交往理论的发展起了引人注目的作用。
同时,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思想与其交往理论紧密相关,当今中国处于现代化进程,关注其现代性思想对于我国的现代化不无借鉴意义。
关键词:交往;生活世界;现代性;现代化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8;;(!""#)"!?""=@?"@一、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迄今为止,从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中的诸多思想、内涵来看,交往和交往行动是哈贝马斯批判的社会理论重构的核心概念,而交往行动理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其批判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哈氏的交往理论意在马克思主义和当代社会批判理论领域内,完成由意识的批判向语言的批判的过渡。
并试图建立以合理性为立足点,为社会病理现象进行分析,实现由目的合理性向交往合理性过渡的理想目标,从而完成其现代化的社会理论的基础建构。
交往行动这一概念是哈贝马斯的所有论著中都论及的概念,尤其是其交往理论的核心概念。
因此考察哈氏的交往理论必须从这一重要概念入手。
他在早期把交往行动看作以语言为媒介、以理解为目的的行为。
<"年代其在《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一书中就曾这样给交往行动下定义:“把以符号为媒介的相互作用理解为交往活动。
智库时代·278·智库理论分析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蓝海瑛(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摘要:德国著名思想家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的学术界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他从人际之间理性交往的视角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批判,表现了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思维模式,对当今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中图分类号:C91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8)29-0278-002一、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形成(一)社会背景哈贝马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他在年幼的时期见证了人之人之间的血腥战争、人际关系的冷酷和无情;在德国由传统的封建国家走向资本主义的时候,他感受到了工业经济带给整个国家和世界的变化,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的稳定,但是也隐藏着些许危险的因素。
物质利益将人际之间的距离拉近,但是也酝酿着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和冲突,使人际交往披上了物质性的外衣。
哈贝马斯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社会个体发展以及整个社会进步的重要影响力,也认识到人际之间交往行为的可塑性,于是产生了研究社会交往理论的动力,并展开了研究。
(二)理论基础哈贝马斯的社会交往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夹缝中的,他以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立场审视康德的实践理性准则,并提出了商谈伦理这一具有普世价值的思想观点。
在哈贝马斯看来,理性并非绝对的,而是充满着弹力的主体性概念。
哈贝马斯还分析了韦伯的行为理论,他认为韦伯的交往行为合理性理论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是“合理性”不应该仅仅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加以运用,应该在实践的层面实现社会交往的合目的性。
哈贝马斯所谓的合目的性注重人的情感的满足,是物质利益和精神价值的统一。
此外,哈贝马斯还解决了韦伯理论在现代化应用中遇到的困境,强调了有机关联性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意义。
于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 是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在批判理论、社会理论和政治哲学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工作重点是交流和语言在社会形成和维持中的作用,以及权力行使和制度化的方式。
哈贝马斯最著名的贡献是他的三个理论:交往行为理论、公共领域理论和话语伦理学理论。
交往行为理论也许是哈贝马斯最著名的理论,它对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该理论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即社会互动从根本上以交流为基础,而交流是理解社会结构和过程的关键。
在哈贝马斯看来,传播不仅仅是一种交换信息的方式,而是一种建构意义和实现相互理解的方式。
公共领域理论是哈贝马斯著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研究个人和群体参与公共话语和决策的方式。
根据这一理论,公共领域是个人聚集在一起讨论和辩论公众关心的问题的社会生活领域,正是通过这种审议和论证的过程,公共领域起到了制约权力的作用。
状态。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对于民主社会的运作至关重要,因为它允许自由交流思想和形成可以影响当权者决策的公众舆论。
话语伦理学理论是哈贝马斯著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关注道德规范和价值的形成和正当化方式。
根据这一理论,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不仅仅是个人偏好或主观判断的产物,而是个人寻求对是非的共识的话语和论证过程的结果。
该理论强调对话和交流在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断言这些规范和价值观只有通过理性论证过程才能得到证明。
总的来说,哈贝马斯的三个理论——交际行为理论、公共领域理论和话语伦理学理论——为理解交际和语言在社会运作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有影响力的框架。
这些理论对包括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在内的广泛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在今天继续受到学者和实践者的广泛争论和讨论。
哈贝马斯的三个理论中出现的关键主题之一是沟通和对话在社会运作中的重要性。
根据交际行为理论,社会交往的根本基础是交际,个体通过交际建构意义,实现相互理解。
该理论强调语言在塑造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以及我们与他人的互动中的作用,并强调语言在使我们能够协调我们的行动和实现共同目标方面的重要性。
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导读:交往行动与批判理论摘要: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经历了解释、批判、重建、抛弃四个阶段,最终以交往行动理论作为替代。
在《交往与社会进化》一书中,哈贝马斯提出交往行动理论,以普遍语用学为基础,吸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皮亚杰的个体发生学,将交往行动理解为至少两个行动者之间以语言为媒介的互动,与主观世界、客观世界、社会世界都发生关系。
通过交往行动理论,哈贝马斯对“批判”进行重新概念化,从而确立批判理论的合法性。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理论哈贝马斯被誉为当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独具特色的解读,并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建立在交往行动理论的基础上,在20世纪大陆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首先概述《交往与社会进化》一书的内容,将其作为批判理论的研究方案进行三个层次的解读。
然后分析该书核心交往行动理论的内容,及其哲学基础。
最后,确定交往行动理论与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和批判理论的关系,指出其在哈贝马斯思想史及20世纪大陆哲学中的地位。
一、《交往与社会进化》的内容概要《交往与社会进化》德语原版出版于1976年,是哈贝马斯论文和演讲稿的合集。
在这本书中,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方案,包括交往的一般理论、一般的社会化理论、社会进化理论三个子方案。
最基础的层次是交往的一般理论,即普遍语用学。
哈贝马斯认为,批判理论的规范-理论性基础存在于作为生活中介的语言中。
在《什么是普遍语用学》一章中,哈贝马斯扩大了理性重建的领域,认为话语的语用学特征、言语、交往资质都允许普遍意义上的理性重建。
普遍语用学的言语行为系统有一些基本规则,理想的言说者要同时具备语言资质和交往资质,满足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的言语“有效性要求”,在“这个”外在世界、“自己的”内在世界、“我们”所共享的社会生活世界组成的并列系统中调整言语情境要素。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99.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是什么?(1)20世纪出现了一批有别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家,一般称之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家,以卢卡契、萨特、葛兰西、本雅明、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弗洛姆、阿尔都塞等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物为代表。
(2)理论背景:①20世纪初在俄国十月革命激励下爆发的匈牙利、奥地利和德国革命都遭到了失败,苏联革命胜利后许多政策措施被西方国家的共产党人视为“庸俗经济决定论”、“机械唯物主义”的产物,斯大林集权主义更是引起了不满和抵制。
②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社会结构、阶级结构和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马克思关于暴力革命、列宁关于帝国主义腐朽性和垂死性等学说遭到了是否过时的质疑。
③由于西方国家革命失败、西方社会战后发生的新变化以及对斯大林主义的不满,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种种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
④一般认为卢卡契以《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西马流派中最著名的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和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3)理论主张:①从理论主张的角度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并不是一个严密的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往往运用他们各自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来研究分析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作为其哲学理论和社会理论的延伸和补充,由于理解不同,其观点也多有不一致之处。
但他们都打出了重新研究、重新发现、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旗号。
例如都主张把文学作品放在社会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中加以理解,反对把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割裂开来,都注意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审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高度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
②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往往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哲学或社会理论的某些流派结合起来产生新的理论学说,例如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等。
(4)评价:①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主要肯定和突出了马克思早期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批判,结合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特点,吸收精神分析学等多种学说观点,高举社会批判的旗帜,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全面异化作了深层次的尖锐批判,并对20世纪以来文学艺术的新发展,特别是现代主义艺术作了理论上的总结、阐述和美学上的辩护和支持,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论在当代发展的重要部分,这是值得肯定的。
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理论:阐释批判回应贾中海;刘志丹【摘要】哈贝马斯的言语行为理论在其社会批判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认为,社会秩序得以可能的基础是交往行为,而交往行为得以可能的基础是言语行为,因此,以言语行为为中介的交往行为是社会秩序得以可能的基础.为构建完善的交往行为理论,哈贝马斯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他的言语行为三重功能模式论.这个理论受到多方批判,其中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梅芙·库克教授的批判最具有代表性.哈贝马斯将言语行为区分为以成功为取向的策略行为和以达成理解为取向的交往行为,这对交往行为理论和社会的合理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先验语用学的区分是难以为继的.哈贝马斯将命令式言语行为也作为一个独立的言语行为类型予以阐述,这一点是存在问题的,因为哈贝马斯没有看到命令式言语行为所承载的权力要求实质上就是调节式言语行为所要求的规范正确性要求.【期刊名称】《学习与探索》【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5页(P11-15)【关键词】交往行为;言语行为;哈贝马斯;梅芙·库克;言语行为三重功能模式论【作者】贾中海;刘志丹【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130012;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1;B6哈贝马斯十分关注困扰众多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经典问题,这就是“社会行为何以可能”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秩序何以可能”[1]5?哈贝马斯给我们的答案是以言语行为为中介的交往行为使社会秩序得以可能。
换言之,借用康德式的提问方式——社会秩序如何可能,哈贝马斯给出的答案是交往行为;交往行为如何可能,哈贝马斯认为是言语行为。
由此可以看出哈贝马斯的言语行为理论在其社会批判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国内关于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多数都是将其作为普遍语用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鲜有独立成篇的专门性研究,少有从哈贝马斯语言哲学整个形成过程角度进行的动态分析。
254尤尔根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菩 提(Budi Kristanto)/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 要:尤尔根哈贝马斯的研究成果是卓越而独特的,因为他成功的(或者至少认为是成功的)把马克斯韦伯的理性主义观点和卡尔马克思的解放思想相结合。
尤尔根哈贝马斯认为,实际上工作是一种被“交往行为”取代的手段。
尤尔根哈贝马斯指出,在交流的过程中双方理性地彼此争论,解释和交换他们的想法,坚持、拒绝最终达到一致,建立“双方共同的平台”。
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卡尔·马克思用他的阶级辩证法所接受的黑格尔的辩证法相类似,所得出的结论实际上是从论点和对立内部的辩证法中产生、综合出来的。
本文试图追溯、解析尤尔根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关键词:交往行为 批判理论 马歇夫法兰克福 尤尔根哈贝马斯直到现在,尤尔根哈贝马斯仍然被马克斯霍克海默称为率先倡导知识传统的改革者。
在哲学界马克斯霍克海默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长期在成立于1923年的法兰克福研究所担任所长,该研究所学术力量雄厚,为这门称为批判理论的涵盖多学科的学术流派的开发和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以黑格尔和卡尔马克思开创的批判哲学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1]阿多诺、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的重新阐述包含了对启蒙辩证法的一个重要分析,以解释实证主义是如何成为“神话”的。
[2]启蒙辩证法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内的所有以前的现代理论进行了批判,主要原因是它对他们称之为“统治”的问题的质疑,根据马克斯霍克海默和西奥多阿多诺的观点,统治者应该带有在被西方社会理解的包括自然在内的世界中掌握人类利益的对象的倾向。
在这一点上马克斯霍克海默和西奥多阿多诺试图表明,自然科学中存在实证主义问题,即无论社会实践和道德如何都可以用实证主义预测客观的自然科学。
[3]启蒙辩证法的批判理论诘难认为实证主义的客观性消除了临界维度,通过客观性视角,实证主义被指责为反向实践,这是对试图从虚假现实中解放出来的压制行为。
交往理性视阈中的审美精神哈贝马斯美学思想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甚至可以说每个时代的审美观念都是不同的。
在这种情况下,美学这门学科也不断地在探索着这个问题,试图找到一个可以解释人们审美的理论。
而在审美理性视阈中,哈贝马斯的美学思想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那么接下来,本文将从哈贝马斯美学思想的角度出发,探讨交往理性视阈中的审美精神。
一、哈贝马斯对审美精神的解释哈贝马斯认为,审美精神是指我们在感性认识中所体验到的一种“感受到的合理性”,或者说是一种“感觉中的理性”。
在他看来,这种理性并不是来自于我们的概念系统,而是来自于我们的经验,即人们对于某些事物或者经验的感性认识。
这种感性认识可以是感觉、情感或直觉,而这些又都可以被带入到我们的理性认识之中。
二、哈贝马斯审美精神在交往理性中的应用1、在艺术品的欣赏中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我们往往是通过感性认识来获得审美体验的,而这种感性认识也是属于哈贝马斯所说的“感觉中的理性”。
比如,我们欣赏一幅画作的时候,首先我们会被它的色彩所吸引,然后再去寻找它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而这种感觉和思考的过程,就是哈贝马斯所说的“感觉中的理性”。
2、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哈贝马斯认为,无论是哲学、文学、艺术还是其他领域,在文化交流中,我们都可以通过感性认识来获得共识。
比如,当我们交流有关某个文化现象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分享我们的感性体验来达成共识。
这种共识是建立在我们对于某个文化现象共同认知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它是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审美判断基础之上的。
3、在社交礼仪中的应用在社交礼仪中,我们往往也需要运用到审美精神。
比如,我们在穿衣服、打扮妆容等方面,就需要运用到审美精神,以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而在社交活动中,我们与他人的交往也需要运用到审美精神。
比如,在与他人的交谈中,我们需要注意到每个人所表达出的意图和情感,以便更好地与其沟通。
4、在社会价值观念中的应用在社会价值观念中,哈贝马斯的美学思想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也是当代最重要的社会理论家之一。
他的交往行动理论(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是他的重要贡献之一。
本文将探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强调人类社会行动的沟通性质。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人们之间的交往和沟通,而这种交往和沟通是通过语言和理性来实现的。
在交往行动中,人们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和观点,并试图通过理性的辩论和讨论来达成共识。
这种交往行动是自由和平等的,参与者在交往中享有平等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并通过理性的辩论来解决分歧。
交往行动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理性的辩论”。
哈贝马斯认为,理性的辩论是人们达成共识和解决问题的基础。
在理性的辩论中,人们通过互相理解和尊重彼此的观点,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
这种理性的辩论是基于共享的价值观和规范,而不是基于权力或利益的斗争。
通过理性的辩论,人们可以超越个人的偏见和利益,达到共同的理解和共识。
交往行动理论还强调了社会的公共领域的重要性。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人们进行交往和辩论的场所,是社会民主和公共意见形成的基础。
在公共领域中,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通过辩论和讨论来影响社会决策和政策的制定。
公共领域的存在和发展对于社会的民主和公正至关重要。
交往行动理论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不言而喻。
在当今世界,人们面临着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问题和挑战。
只有通过交往和辩论,人们才能够理解彼此的观点和利益,并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交往行动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会问题。
此外,交往行动理论还对于个人的发展和自由具有重要意义。
在交往行动中,个人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还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辩论来扩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参与交往行动,个人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理性和沟通能力,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人格和个性。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一、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哈贝马斯认为技术理性批判的宗旨不是对理性的拒斥,而是对理性的重建。
理性文化的危机在于理性的片面化,只有充分发挥理性和现代性内在的潜能,才能真正找到克服理性危机的途径。
因此,正是通过技术理性批判这一主题,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理性的合理化的核心思想。
哈贝马斯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他认为,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生产力’。
然而,在发达工业社会中,他认为它同时还有另外一方面的属性,即它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为统治提供合法性的异化力量。
哈贝马斯断言,科学技术在当代已经“具有了一种辩护的功能”,已经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形式的意识形态,即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它不同于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但同样具有辩护的功能。
哈贝马斯所说的“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并非意味着科学技术在一般的意义上简单地转变为意识形态,而是说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的科学技术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哈贝马斯不是一般地断言技术与科学的意识形态性质,而是作出了许多限制与限定。
哈贝马斯则认为,不能停留于对技术理性异化的一般批判,也不应从理性之外寻找理性危机的根源,而应当在理性的平台上,从理性的内在机制去揭示理性异化的原因以及重建理性的途径。
通过以兴趣为主导的认识论的建立,哈贝马斯在方法论上为社会批判理论及其技术理性批判主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把认识从单纯的知识论的静观引向社会生活的自我反思,打破了工具性的技术理性对理性范畴的控制,拓宽了理性的范畴,从而首次把批判理论建立在认识论基础之上,即建立在解放性的认识兴趣的理性概念之上;同时在理性的框架内解决技术理性异化的问题,并且从理性的内在潜能中确立重建理性的基础。
具体说来,理性文化的异化的根本问题在于,技术的认识兴趣的发达及技术成果的滥用,导致了技术理性的危机,给人类带来了不幸和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