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增生症69例治疗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8.26 KB
- 文档页数:2
非那雄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60例临床分析作者:周克彬来源:《中外医疗》2012年第29期[摘要] 目的探讨非那雄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不同服药方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方法将6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非那雄胺5 mg口服,1次/d,对照组给予非那雄胺5 mg口服,2 d/次,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Qmax、前列腺体积、IPSS及QOL等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发生性欲减退及勃起功能障碍2例(6.67%),对照组发生性欲减退及勃起功能障碍3例(1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非那雄胺隔日疗法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能够获得传统治疗方法的疗效,且其不良反应轻微,并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个人经济压力,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非那雄胺;服药方法[中图分类号] R6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2)10(b)-0137-02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影响中老年男性患者生活质量的常见多发疾病之一。
有研究显示,60岁男性的患病率为50%,80岁时可达70%~80%[1]。
5α-还原酶抑制剂非那雄胺具有缩小并稳定前列腺体积的作用,是目前最为重要和常用的临床一线药物之一[2],但由于治疗费用昂贵,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普及应用。
为探讨其不同服药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2010年1月—2011年12月,该院对60例BPH患者进行了非那雄胺不同服药方法的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该组共60例,均为男性,年龄52~78岁,平均68岁;均以尿频、排尿困难等临床症状就诊,经直肠指诊、尿流动力学及B超检查确诊为BPH。
前列腺增生症的药物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所引起的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是患者的切身感受,最为患者本人所重视。
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生活质量评分(QOL)是目前最常用的判断BPH患者症状严重程度的手段。
下尿路症状及其所致生活质量的下降是患者寻求治疗的主要原因。
因此,下尿路症状以及生活质量的下降程度是治疗措施选择的重要依据。
目前对于BPH患者的治疗主要包括观察等待、药物治疗、外科治疗,本节主要介绍药物治疗。
一.观察等待(watchful waiting)部分患者感觉BPH引起的LUTS尚未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质量,尚可耐受,不选择药物或者手术治疗。
并且考虑到这些症状并不是由泌尿系统肿瘤等恶性疾病引起的。
因此在没有绝对手术指征之前,观察等待往往是患者自己选择的治疗方式。
但是观察等待并不意味着不进行治疗。
观察等待应该是一种非药物、非手术的治疗措施,包括病人教育、生活方式指导、随访等。
对于大多数BPH患者来说,观察等待可以是一种合适的处理方式,特别是患者生活质量尚未受到下尿路症状明显影响的时候。
根据2006年出版的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的BPH临床诊疗指南,观察等待适合的是轻度下尿路症状(I-PSS评分≤7)的患者,以及中度以上症状(I-PSS评分≥8)同时生活质量尚未受到明显影响的患者。
接受观察等待之前,患者应进行全面检查以除外各种BPH相关合并症。
观察等待的内容应该包括:(一)患者教育应该向接受观察等待的患者提供BPH疾病相关知识,包括下尿路症状和BPH的临床进展,特别应该让患者了解观察等待的效果和预后。
同时还应该提供前列腺癌的相关知识。
BPH 患者通常关注前列腺癌发生的危险,研究结果显示有下尿路症状人群中前列腺癌的检出率与无症状的同龄人群无差别[1]。
(二)生活方式的指导适当限制饮水可以缓解尿频症状,例如夜间和出席公共社交场合时适当限水。
临床探索非那雄胺联合坦索罗辛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临床分析刘亮1,刘杨1,张瑜2(1.廊坊市人民医院,河北廊坊 065000;2.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河北保定 072750)摘要:目的:探讨非那雄胺联合坦索罗辛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效果。
方法:选取在2020年3月~2021年8月间,到我院诊治的66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法分成两组,观察组33例,采用非那雄胺联合坦索罗辛进行治疗;对照组33例,采用单纯坦索罗辛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的治疗有效情况、前列腺相关指标改善情况等。
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3.94%,明显比对照组的72.73%高,P<0.05。
治疗前,相关指标包括残余尿量、前列腺体积及最大尿流率对比均无差异,P>0.05。
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改善均比对照组优,P<0.05。
治疗前,观察组的生命质量及IPSS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
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述2项指标均比对照组优,P<0.05。
结论:针对前列腺增生患者,应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的效果更为明显,能够提升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而且实现患者各项指标的快速改善,从而实现其后续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前列腺增生;非那雄胺;坦索罗辛;临床效果前列腺增生是中老年男性群体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此种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增长趋势[1-2]。
在疾病发展早期,由于代谢因素影响,导致患者并不具备显著症状,而随着下尿路梗阻逐渐加重,导致症状逐渐凸显出来。
而且病程进展缓慢,患者会逐渐表现出尿频、尿急、尿失禁、排尿困难、尿不尽等症状,对其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3]。
针对此种疾病,应用有效的药物治疗至关重要,非那雄胺和坦索罗辛都是临床上用于治疗此种疾病的药物,前者能够对组织结构中的二氢睾酮水平产生有效的抑制效果,进而缓解临床症状,后者能够对尿路梗阻情况起到有效的改善作用,但容易引起患者的不良反应,而药物联用的效果要明显比单纯应用显著。
前列腺增生症69例治疗分析
前列腺增生症(BPH)是老年男性常见的疾病,也有称良性前列腺肥大。
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
增加发病率呈上升趋势,50~60岁年龄段发病率约为50%,80岁以上者发病率为80%~90%。
病理有增生者,仅30%有临床症状,需要治疗,其中10%须手术治疗。
因此BPH是
泌尿外科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院采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结合电切术治疗BPH患者69例,效
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69例,年龄53~86岁。
平均年龄69岁。
均有明显排尿困难程度。
直肠指诊,kuB.IVP.CT.PSA尿流率等检查以及B超测定残余尿。
前列腺各径线计算前列
腺重量进行诊断分度,Ⅰ度25例、Ⅱ度36例、Ⅲ度8例。
急性尿潴留保留导尿16例。
膀
胱造瘘5例。
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19.8~35分。
平均26分。
生活质量评分4~6分平均4.9分。
伴发病:膀胱结石4例、泌尿系感染5例、肾积水肾功异常6例、冠心病14例、
高血压11例、慢性支气管炎12例。
1.2手术方法采用好克DOH-Ⅲ型汽化电切镜电切时采用电切环电极电切输出功率150W,汽
化切割时采用铲状电极汽化输出功率220W,电凝输出公率80W。
5%糖作为灌洗液低压灌注,连续硬膜外腔麻醉、截石位。
先置镜观察了解腺体大小形态增生部位,了解精阜膀胱内情况,然后分步进行操作,①以精阜平面为标志,两侧作电凝沟,于膀胱颈6点处保留膀胱粘膜标
志膀胱颈。
将腺体分为膀胱颈部、前列腺中部及尖部三区进行。
中叶增生为主者先行4~5
点、7~8点切割。
②用电切环电极行前列腺窝、前列腺尖部、12点处膀胱颈的切割修整、
并将凝固层切除,使前列腺窝成为一平整腔道,最后将膀胱颈6点处保留的膀胱粘膜切除。
前列腺窝创面彻底止血。
退镜至精阜后观察创面光滑,用冲洗器吸净膀胱内碎腺体组织,置
F24三腔气囊尿管略加牵引。
2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50~120分钟。
平均70分钟,出血量100~300毫升,除术中5例输血200毫升外,余未输血。
术后3~5天拔除尿管均排尿通畅,其中术后2~3周出血4例,经留置导
尿管、抗感染、止血,治愈。
前尿道感染狭窄2例、经抗感染尿道扩张好转。
术后随访3~
12个月。
IPSS评分7~14分,平均9分,生活质量评分0~5分、平均1.85分,术中未发
生水中毒及大出血。
未发生尿失禁。
3 讨论
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由于功能性睾丸和高龄是BPH发生的必要条件,故推测其发病与雄性激素有关,双氢睾酮学说亦是在此基础上的重要假说之一。
近年来发现一些生
长因子可刺激或抑制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在前列腺内生长因子和类固醇激素可相互作用,改变细胞增殖和死亡的平衡,致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表现为:①膀胱刺激征:尿频,尿急,夜尿增加,甚至急迫性尿失禁。
由于逼尿肌不稳定,肾失去产尿节律,迷走神经强力高引起。
②膀胱出口梗阻征,排尿无力,费力,尿线变细,滴沥,排尿延长,残尿量增加,尿潴留,至充盈性尿失禁。
③并发症有血尿,泌尿系感染,结石,肾功损害,以及出现疝、痔和脱肛。
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目的是解除增生前列腺组织所致膀胱颈口的梗阻,前列腺尖部组织切除和
修整是手术的关键。
我们选用汽化切割与电切结合的方法以及制定的方案有如下特点:①选
用铲状汽化切割环行增生组织大幅度快速切除,具有速度快,止血好的作用。
节省了手术时间,减少冲洗液的吸收,以免TUK综合症的发生。
②用电切环修整腺体尖部组织,有足够的时间和良好的空间和视野。
达到了切除彻底,又避免损伤尿道括约肌的目的。
③结合电切减
少汽化切割时间、减轻了热损伤。
④制定切除方案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切割。
避免了
盲目性,确保手术顺利成功。
⑤与精阜两侧作电凝沟标志精阜平面,可避免损伤尿道括约肌;于膀胱颈6点处保留膀胱粘膜,标志膀胱颈,可避免膀胱穿孔和尿外渗。
为了保证BPH患者的手术安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采用经尿道气化电切术,这个方法可以不用切除全部前列腺,而且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去除适量的前列腺组织,从而解
除患者尿路梗阻,提高其生活质量。
吴开俊等对我国BPH患者进行研究后认为,前列腺的增
生速度约是0.5g/年,从理论上讲,如果能够切除5 g前列腺组织,也就意味着患者的自然病
程可以推迟10年,这就为高危BPH患者实施部分TUVP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
TUVP技术是
将汽化电极和高频电流相结合,进行前列腺切除的一种方法。
其输出电流频率为300-500 kHZ,气化电极经过特殊设计,当高频电流通过时,可以使与它接触的组织快速升温,当达到100℃以上后,局部组织就出现气化。
通常气化的深度是3-4毫米,这样可以减少术中常发生的出
血和液体吸收。
电切综合征为这种手术所特有,也是此类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经尿道前列腺气化电切
术死亡率为0.2%,经尿道前列腺气化电切术的TURS的发生率约1.7%。
本组69例经尿道前
列腺气化电切术无死亡病例和TURS发生病例。
主要措施:①手术中边切边凝,防止冲洗液
的吸收;②在保证手术视野清晰的前提下,冲洗液的高度尽量下降;③手术30 min后,给
予利尿药,如速尿20mg静注或当冲洗量>5000 ml时,给予3%氯化钠液250ml静滴;④对
伴有全身多系统的并发症的高危患者,以切除部分前列腺达到尿道通畅为目的,缩短手术时间;⑤术中、术后监测电解质,用3%氯化钠液纠正低钠血症。
参考文献
[1]张沛永,朱继峰,王涛建前列腺切除术后心脑血管并发症12例报告河北医药,2002,24:897898.
[2]孙颖洁,许传亮,钱松,等.前列腺部分电切术在高危前列腺增生症中的应用.中华泌尿外
科杂志,1997,18.
[3]魏乔红,陈广瑜,王贵荣,等.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的并发症及防治[J].现代泌尿外科杂
志,2008(6):472-473.
[4]吴阶平.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44.
[5]吴阶平.泌尿外科[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941.
[6]郭应禄.腔内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