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课后作业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劝学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学完高中语文课文劝学后,准时地做好课后练习非常重要,下面我为大家带来高中语文劝学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供同学们参考。
劝学课文原文:君子曰:学不行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知识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眠。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劝学》作业(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1《劝学》作业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就砺则利_________就:接近、靠近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疾:(声音)劲疾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 绝:横渡D.驽马十驾,功在不舍___ 驾:驾驶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木直中绳,?以为轮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劝学》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学习使人“知明而行无过"的中心观点,劝导君子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
B.荀子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寄寓于大量的浅显贴切的比喻中,使行文变得生动形象,“木受绳则直”就喻示了君子接受学习的重要性。
C.在作者看来,君子学习应务求“积",而要到达圣人的思想境界,前提还是积累善行。
这对时下一些人学习的浮躁心态敲响了警钟。
D.作者还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劝学古文原文及课后练习答案模板劝学课文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练习题(含答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劝学》练习题(含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劝学》练习题(含答案)的全部内容。
二十三劝学复习指导:1.荀子,名____,战国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他是先秦_____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2.《劝学》是一篇______散文,是《荀子》的开篇之作。
“劝”的意思是________。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
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róu)以为轮金就砺(lì)则利智(zhì)明而行无过矣B.虽有槁暴(bào)须臾(yú) 驽(nú)马C。
善假(jià)于物跬(kuǐ)步金石可镂(1òu)D。
跂(qì)而望骐骥(jì)爪(zhǎo)牙2。
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A。
假如 B。
假装 C.借助,利用 D。
假的(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A.在那里B.什么 C。
助词 D.代词“之"(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欺凌,损害 B。
晒 C.又猛又急的 D。
暴躁(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A。
量词;功劳,功勋 B.驾驶;工作,事情C。
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 D.量词;功能(5)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练习题及答案荀子《劝学》练习题及答案「篇一」7、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从形式上说,同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相同,但含义却大不一样,对于这种词法现象,我们称之为“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车柔以为轮古义: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③蚓无爪牙之利古义:④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9、本文题目“劝学”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10、阅读本文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请就其中一点谈谈认识或体会。
答案:7、①古义:把它做成今义:认为。
②古义:广泛的学习今义:学识渊博。
③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为坏人效力的人。
④古义:托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种事物上)。
8、①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的原由,是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
②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看的人(却)能看得很远;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
④雕刻一下就放弃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⑤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
9、《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效果。
“劝”是“劝勉,鼓励”的意思。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10、参考角度:①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②学习要敢于超越前人,包括自己的老师;③学习要不断反省自己;④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学习要善于积累;⑤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⑥学习要专心一致,且戒浮躁;荀子《劝学》练习题及答案「篇二」《劝学》是荀子所著的《荀子》的首篇文章。
《劝学》课后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对……有利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D.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风雨兴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B.輮使之然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C.善假于物也战于长勺D. 吾尝终日而思矣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3、下列各句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4、下列语句中,全都表明学习要积累、专心的一组是(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驾马十驾,功在不舍③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A.①②⑤B.②③⑤C.③④⑥D.①③⑤5、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C.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6、下列对“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恻隐之心③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④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⑤以子之矛陷子之盾⑥白沙在涅,与之俱黑A.①②③/⑤/④⑥B.①⑤/②③④/⑥C.①/②③⑤/④⑥D.①⑥/②③/④/⑤7、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8、下列对《劝学》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在学习上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把个人独立思考和向他人学习结合起来,这也是文章论述的中心。
B.“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收获大,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外在的人或物。
《劝学》课后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训练1. 荀子名,末期伟大的、、,是先秦家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他的著作收在一书中,《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劝”的意思是。
2.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靛.青()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虽有槁暴.()跂.而望矣()假舟楫.者()假舆.马者()骐骥.一跃()蛟.龙生焉()驽.马十驾()锲.而不舍()金石可镂.()3.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2)君子生非异也。
()通()(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通()4.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词义。
(1)而青.于蓝古:今:(2)声非加疾.也古:今:(3)而致.千里古:今:(4)假.舟楫者古:今:(5)而绝.江河古:今:(6)金.就砺则利古:今: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
B. 吾尝跂而望矣。
C.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6. 指出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吾尝终日而思矣。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5)蟹六跪而二螯。
7. 下列句子中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D.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二、阅读能力训练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 选文出自,作者是。
《劝学》课后习题答案一、背诵全文,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以便更快地背诵全文。
参考答案:本文的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作者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等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二、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说明了几层意思。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本文的比喻句,本文运用比喻说明道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只要把这些比喻之间的关系理清了,课文的内容也就能理解得比较透彻。
参考答案:本文共有20个比喻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4、木受绳则直。
5、金就砺则利。
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9、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1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4、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1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0、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这20个比喻句中的①至⑤是用来阐明学习的意义的,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禀性,能够使人获取知识、增长才干;⑥至⑩是用来阐明学习的作用的,利用外物,效果明显,学习能够弥补不足;至是用来阐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至从正反两方面阐明学的方法,强调逐步积累;至从正反两面阐明学习的态度,强调持之以恒,强调坚持;至也阐明学习的态度,强调专心致志。
三、结合上下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释义。
1、虽有槁暴2、以为轮3、其曲中规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6、吾尝跂而望矣7、君子生非异也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掌握一些容易读错音的字,其中包括通假字。
高中文言文《劝学》练习附答案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生通:性)练习1.下列对此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
B. 《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
而且总在文字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
C. 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
D. 而在段的结尾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就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2.说说你对此文对比手法的理解。
3.说说你对本文比喻手法的理解。
4.理解性默写题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3.“”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劝学课时作业一、古代诗歌阅读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初发扬子①寄元大校书[唐]韦应物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②安得住![注]①扬子:当指扬子津,在长江北岸,近瓜洲。
②沿洄:分别指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
二、选择题2.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木直中(zhòng)绳虽有槁(gǎo)暴(pù)B.假舟楫(jí)者不积跬(kuǐ)步C.驽(nú)马十驾锲(qì)而不舍D.金石可镂(lòu)蛇鳝之穴(xué)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筋骨之强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以为轮D.蚓无爪牙之利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非蛇鳝去穴无可寄托者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三、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习得性无助常常诱发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
持久的学习倦怠容易使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应对策略,从而使学生逐渐对做事情缺乏信心,对身边的人或事不在乎,。
学习倦怠所引发的消极学业情绪、认知疲倦和不良氛围,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行为,如敷衍了事、消极息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与害怕进教室等,再加上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很容易使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一旦有了以上行为,在上课的时候他就会处处被动,处处落在其他同学的后面,这种学习行为上的落后,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习惯的生威,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在本课堂所学习的内容,,会导致其自学能力的降低,从而对学习产生持久性的消极影响。
劝学练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劝学一文中,作者提倡的学习方法是什么?A. 死记硬背B. 勤学苦练C. 依赖天赋D. 只学不思答案:B2. 劝学中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学习的重要性B. 思考的重要性C. 学习与思考的结合D. 学习与实践的结合答案:C3. 下列哪项不是劝学中提到的学习方法?A. 温故而知新B. 学而时习之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D.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答案:D二、填空题4. 劝学中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
答案:在任何三个人当中,一定有我可以学习的地方。
5. 劝学中强调了学习态度的重要性,其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体现了______。
答案:诚实和谦虚的学习态度。
三、简答题6. 请简述劝学中提到的“温故而知新”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意味着通过复习旧知识,可以发现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学习效果。
7. 劝学中提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强调了学习者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渴望,永远不感到满足;同时,教导他人时也要保持耐心,不感到疲倦。
四、论述题8. 结合劝学的内容,谈谈你对“终身学习”理念的理解。
答案:终身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终身进行的学习过程。
劝学中提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都强调了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迅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充实自己,提高个人的能力和素质。
五、应用题9. 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你将如何将劝学中的理念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答案:作为一名教师,我会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解决问题来深化理解。
同时,我会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我还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他们如何有效地复习和预习,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结束语:通过以上练习题,我们可以看到劝学不仅仅是一篇古文,它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法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劝学》练习题(一)一、基础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槁暴(pù)舟楫(jì)舆马(yú)日参省乎己(xǐng)B.爪牙(zhǎo)跬步(kuǐ)蓼蓝(liǎo)金就砺则利(lì)C.驽马(nǔ)骐骥(jì)洞穴(xué)金石可镂(lóu)D.跂而望(qì)须臾(yú)二螯(áo)锲而不舍(qì)2.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①吾师道也②耻学于师③孔子师郯子④小学而大遗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⑦吾从而师之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B.①③/②⑦⑧/④⑥⑤C.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D.①⑤/②⑦/③⑧/④⑥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有学问的人君子生非异也生:生命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小的方面要学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知识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容身,安身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普通人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学问广博精深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
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劝学》“君子日: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二十三劝学练习与思考一、“而”字在课文中出现了十多次,指出下列各句中“而”字的不同用法。
1.登高而.招参考答案:1.表承接关系,可不译。
2.而.神明自得参考答案:于是,表承接的连词。
3.蟹六跪而.二螯参考答案:并且,表并列的连词。
4.锲而.舍之参考答案:就,表承接的连词。
5.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参考答案:却,表转折的连词。
6.吾尝终日而.思矣参考答案: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的连词。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参考答案:而且,表递进的连词。
8.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参考答案:但是,表转折的连词。
二、文言文中有些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有很大差别。
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辨析下面句子中加点字与现代汉语词义的区别。
1.声非加疾.也参考答案:强,现代汉语一般意为“疾病”。
2.而绝.江河参考答案:橫渡,现代汉语意为“断绝”。
3.而致.千里参考答案:达到,现代汉语意为“给予,赠送”。
4.而青.于蓝参考答案:(颜色)深,现代汉语语意为“蓝色或黑色”。
5.假.舟楫者参考答案:凭借,现代汉语意为“真”的反义词。
6. 金.就砺则利参考答案:金属制的刀剑等,现代汉语般意为“黄金”。
三、诵读时应注意语气语调和节奏的变化,恰当的语调和节奏有利于理解文本的内容,领会作者写作时的思绪。
试用“/”和“.”标示出课文第1自然段的停顿和重读。
参考答案:君子日: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蹂.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矣。
...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而日参省四、当今是“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人生”的社会,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学习。
荀子在《劝学》中的劝勉,在哪些方面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参考答案:提示:学无止境,要活到老,学到老;学习需要积累,需要坚持,需要专心;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人需要学习。
劝学练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劝学》一诗中,作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请问,作者在诗中提到了哪些学习的方法?A. 读书破万卷B. 行万里路C. 交游广博D. 以上都是2. 在《劝学》中,作者提到了“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读书是立身的基础B. 读书是立学的基础C. 立学是立身的基础D. 立身是立学的基础3. 作者在《劝学》中提到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A. 学习需要思考B. 思考需要学习C. 学习与思考同等重要D. 学习比思考更重要二、填空题1. 《劝学》中提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2. 作者在诗中提到“ ”,意味着学习是无止境的,需要不断努力。
3. “ ”是《劝学》中对学习态度的描述,强调了学习应该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三、简答题1. 请简述《劝学》中作者对学习的看法。
2. 请解释《劝学》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含义。
3. 《劝学》中,作者如何描述学习的过程?四、论述题1. 论述《劝学》中作者提倡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并结合现代教育谈谈你的看法。
2. 根据《劝学》的内容,谈谈你认为学习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答案:一、选择题1. D2. B3. C二、填空题1. 不断2. 学海无涯苦作舟3.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三、简答题1. 作者在《劝学》中认为学习是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他提倡勤奋学习,不断进步,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明白事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味着如果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考,那么学到的知识将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最终变得毫无意义。
反之,如果只是空想而不去学习,那么思考也将变得空洞无物,无法形成真正的见解和智慧。
3. 《劝学》中,作者描述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思考、不断实践的过程。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0课《劝学》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单选题1、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 不拘于时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项和例句都是判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 而寒于水于:介词,比B.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助词,表递进C. 善假于物也也:助词,表判断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兼词,从这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而:助词,表修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吾尝终日而思矣③顺风而呼④而闻者彰⑤蟹六跪而二螯⑥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⑦吾从而师之⑧而耻学于师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A. ①④⑧∕②③⑥∕⑤∕⑦⑨B. ①④⑧⑨∕②③⑥∕⑤∕⑦C. ①④⑧⑨∕②③∕⑤∕⑥⑦D. ①⑧∕②③∕④⑥⑦⑨∕⑤【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①④⑧⑨转折②③⑥修饰⑤并列⑦顺接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下列句子中“疾”字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君有疾在腠理A.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B. 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C.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D. 疾风知劲草【答案】B【解析】疾病。
A.洪亮;C.快;D.猛烈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君子生非异也(道德高尚的人)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检验)C.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D.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及用法,A项中的“君子”是古今异义词,在《劝学》中应理解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二、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蓼.(liǎo)蓝靛.(diàn)青其曲中.(zhǒng)规参省.(xǐng)
B.跂.(qì)而望埃.(āi)土金就砺.(lì) 骐骥.(jì)
C.跬.(kuǐ)步舆.(yú)马槁暴.(pù) 金石可镂.(lǚ)
D.用心躁.(zào)也须臾.(yú)句读.(doù) 参.(cēn)省乎己
2.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组是()
A.假舆/马者 B.故/木受绳则直
C.善/假于物也 D.吾尝/跂而望矣
3.下列句子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暴:露
B.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须臾:指长者
C.故不积跬.步跬:一步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省:忽略
5.找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求人可使报秦者
B.甚矣,汝之不惠
C.自古以来,未之尝闻
D.吾日三省吾身
6、下列句中的“而”与“黑质而白章”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7、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槁暴(pù) 輮使之然(róu) 舟楫(jì) 舆马(yú)
B.蛟龙(jiāo) 跬步(kuǐ) 骐骥(jì) 爪牙(zhǎo)
C.镂金(lóu) 弩马(nǔ) 生非异(xìng) 洞穴(xué)
D.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 二螯 (áo) 参省乎己(xǐng)
8、下列词语注释正确的—组是()
A.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须臾(片刻)
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渡) 跬步(占代的半步) 驽马(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渊(深水) 风雨兴焉(起)
二、文本研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6~9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下列成语中“备”的意义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中的“备”同的一项是()
A.求全责备 B.有备无患
C.德才兼备 D.攻其不备
10.说说下列句子主要的修辞手法。
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⑵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⑶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用心躁也。
()
11.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这段文字的特点,请找出本段文字的议论中心()
A.学习全在积累,细水长流,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B.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C.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该提倡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
D.只有逆境才能成才。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有置疑和意译两种。
直译要求原文文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文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
意译则是译出原文大意。
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实在难以翻译时可辅以意译。
)
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翻译:
⑵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翻译:
⑶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翻译:
二、拓展延伸
(一)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1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⑴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
答:
⑵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答:
14.师旷关于人生少年、壮年、老年学习意义的论述,用荀子《劝学》中的原话说就是,这则短文启示人们:。
(二)劝学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1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⑴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答:
⑵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答:
参考答案:
1.B(A.“中”应读“zhòng”, C.“镂”读“lòu” D.“参”应读“cān”。
)2.A(假/舆马者)3.D(A.“日”,
名词作状语B.“上”“下”名词作状语,C.“水”,名词作动词)4.C(A.暴:晒干B.须臾:片刻D.省:反省)5.A (A.定语后置句B.主谓倒装C.宾语前置D.陈述句)6.C(例句中的“备”是具备的意思。
A.完备;B.准备;D.防备。
)7.⑴排比⑵对偶⑶对比8.B9.⑴君子的天赋不是和一般人不同,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啊。
⑵所以不积累半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办法成为江河。
⑶(却能)向上吃地上的泥土,向下饮地下的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10.⑴哪里有做臣下的跟他的国君开玩笑的呢?⑵老年时爱学习,就像点燃蜡烛的光亮。
在烛光下行走,跟在黑暗中行走,哪一种好呢?11.学不可以已;人因该活到老,学到老,在任何时候都应学习,即终身学习。
12.⑴若把它浸在臭水里,那么君子就不愿意接近它,平民就不愿意戴它,它的本质并不是不美丽,而是把它浸在臭水里才这样的。
⑵所以君子居住一定选择乡土,外出一定结交贤士,这是用来防止邪僻而接近正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