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4
一、轮状病毒性腹泻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腹泻。
轮状病毒每年在夏秋冬季流行,感染途径为粪—口途径,临床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呈渗透性腹泻病,病程一般为7天,发热持续3天,呕吐2—3天,腹泻5天,严重出现脱水症状。
轮状病毒有明显的季节性,它特别喜欢在20℃左右气温下活跃。
秋冬交接时期尤其要注意,儿童多集中在每年10月至12月期间感染轮状病毒。
>>>孩子秋季腹泻多是轮状病毒引起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是导致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
我国每年有近4万名儿童因轮状病毒腹泻死亡,约占中国5岁以下儿童总死亡人数的12%。
我国各省、市均有暴发流行的记载。
全年均可发生,秋冬为流行高峰。
42%的轮状病毒感染者没有症状,但可传播病毒,腹泻患儿和无症状的带病毒者是主要的传染源。
轮状病毒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进行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水、土壤、食物、玩具、衣物、用具等间接传播,较难预防。
轮状病毒,顾名思义,是指它的结构象轮子一样,第三世界国家有80%以上的人感染这种病毒。
人轮状病毒属呼肠病毒科,为双链RNA病毒,其基因组由11条双链RNA片段组成,分子量在0.2-2.2MD之间。
按照结构蛋白和电泳图谱,可将人轮状病毒分为A、B、C三组,其中B组只见于成人的爆发流行群体;A组只引起婴幼儿肠炎,不感染成人及五周岁以上的大部分儿童;C组病毒较为少见。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A组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肠炎的主要病原体。
轮状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传播,因此皮肤接触及呼吸道传播是其主要传播方式。
由于轮状病毒对PH稳定,传播的轮状病毒经过胃部时不但不会被破坏,反而能经过胃蛋白酶的消化提高其感染性。
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小肠上部,侵犯绒毛远端带刷状缘的上皮细胞,在胞内繁殖,引起细胞病变,导致酶活性下降,绒毛功能失调,引起腹泻。
猪轮状病毒猪轮状病毒病( Swine rotavirus disease)是轮状病毒引起的仔猪的急性胃肠炎,特征为急性腹泻。
本病最早(1943年)在患腹泻的儿童中发现,1974年由FLEWE等首次提出轮状病毒这个名称,并为1976年的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所采用。
该病病毒主要存在于肠道,可随粪便排出外界,经消化道途径传染易感的人、畜和禽。
轮状病毒感染通常以突然发生和迅速传播的方式在动物群中广泛流行,常呈地方流行性。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晚冬至早春的寒冷季节。
少数地区季节性不明显而呈终年流行。
流行病学1.易感性7-41日龄仔猪易感,并出现严重临诊症状。
1-3周龄仔猪的感染率高于4-6周龄仔猪。
初产母猪的仔猪比经产母猪的仔猪更易感。
7日龄以前仔猪可能受母源抗体保护而不常感染。
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
此外本病的易感宿主还有犊牛、羔羊、狗、幼兔、幼鹿、猴、小鼠、鸡、火鸡、鸭、珍珠鸡和鸽以及儿童。
其中以犊牛、仔猪及儿童的轮状病毒病最为常见。
轮状病毒有一定的交互感染作用,人的轮状病毒能感染猴、仔猪和羔羊,并引起发病;犊牛和鹿的轮状病毒能感染仔猪。
由此可见,轮状病毒可以从人或一种动物传给另一种动物,只要病毒在人或一种动物中持续存在,就有可能造成本病在自然界巾长期传播。
2.传染源患病的人、畜及隐性感染的带毒猪,都是重要的传染源。
病毒经粪-口途径在猪群中传播。
由于病毒稳定性强,不清洁的环境因素对病毒在畜舍中的存留起重要作用。
3.传播途径病毒存在于肠道,随粪便排出外界,经消化道途径传染易感的人、畜和禽。
痊愈动物从粪便中排毒的持续时间尚不清楚。
污染的环境对猪群中轮状病毒的持续存在有着重要的作用。
猪轮状病毒在极端环境条件下是很稳定的,它对常用消毒药的抵抗力很强,在干粪、尘埃、分娩和断乳猪舍的污水中都能检出,在空关3个月的猪舍中仍能存活。
4.流行特点轮状病毒感染通常以突然发生和迅速传播的方式在动物群中广泛流行,常呈地方流行性。
轮状病毒感染患儿临床护理路径的研究【摘要】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轮状病毒感染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轮状病毒感染患儿50例,根据患儿入院时间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和临床护理路径组(cnp组)各 25例,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和依据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
记录、分析和比较2组患儿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的差异。
结果:cnp 组患儿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和护理满意度好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cnp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明显减少。
结论:在轮状病毒感染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提高患儿的健康知识水平和护理满意度,减少住院时间,减轻医疗负担,效果良好。
【关键词】轮状病毒感染;临床护理路径;效果【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227-02随着护理专业的不断发展,护理观念的逐渐改变,护士的角色也开始向专业化转变,护理工作由机械完成遵医行为,逐渐发展到从机体整体角度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科学护理,最终达到预防和减少疾病并发症、缩短患者住院日、减少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目的。
20世纪80年代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cnp)在美国开始实施,随后在欧美发达国家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今年来我国也引入cnp,在临床护理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是指医院里的一组人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的检测、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定的一个严格有序的、有准确的时间要求的照顾计划【1】,其目的是为了节约医疗资源,促进患儿康复,使患儿能够获得相对最佳的医疗和护理服务质量【2-3】。
cnp能指导护士有预见性地工作,使患儿明白自己的护理目标,积极自觉地参与到疾病的治疗和护理之中,从而用最经济和最舒适的方式获得最佳的护理效果,是一种全新的高效率、高品质和低费用的护理管理模式【3】。
轮状病毒性肠炎主要见于夏秋季节,故临床病例统计时间有限,临床检查技术及治疗方案相对成熟,可控性强。
轮状病毒轮状病毒呈球形,直径70~75nm,核心为双股RNA,由11个基因片段组成,外有双层衣壳,呈车轮辐条状,故称为轮状病毒。
只有具有双层衣壳结构的完整病毒颗粒才有感染性。
轮状病毒引起急性胃肠炎,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医轮状病毒总共有七种,分别以英文字母编号为A、B、C、D、E、F与G等。
人类主要是受到轮状病毒A种、B种与C种的感染,而其中最常见的是轮状病毒A种的感染。
轮状病毒,是一种双链核糖核酸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
它是婴儿与幼儿腹泻的单一主因,几乎世界上每个大约五岁的小孩都曾感染过轮状病毒至少一次。
然而,每一次感染后人体免疫力会逐渐增强,后续感染的影响就会减轻,因而成人就很少受到其影响。
轮状病毒总共有七个种,以英文字母编号为A、B、C、D、E、F与G。
其中,A种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而人类轮状病毒感染超过90%的案例也都是该种造成的。
球形,70nm,核酸,分阶段的双链RNA,结构稳定,耐热,耐酸碱表面有血凝素,抑制V与ecll的接触,可用胰酶破坏血凝素,培养较困难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腹泻。
轮状病毒每年在夏秋冬季流行,感染途径为粪-口途径,临床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呈渗透性腹泻病,病程一般为7天,发热持续3天,呕吐2~3天,腹泻5天,严重出现脱水症状。
轮状病毒(Rotavirus,简称RV)是一种双链核糖核酸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
它是婴儿与幼儿腹泻的单一主因,几乎世界上每个大约五岁的小孩都曾感染过轮状病毒至少一次。
然而,每一次感染后人体免疫力会逐渐增强,后续感染的影响就会减轻,因而成人就很少受到其影响。
轮状病毒总共有七个种,以英文字母编号为A、B、C、D、E、F与G。
其中,A种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而人类轮状病毒感染超过90%的案例也都是该种造成的。
轮状病毒是借由粪口途径传染的。
它会感染与小肠连结的肠黏膜细胞(enterocyte)并且产生肠毒素(enterotoxin),肠毒素会引起肠胃炎,导致严重的腹泻,有时候甚至会因为脱水而导致死亡。
76例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症状观察李凯红;祝爱霞;邹建话;张修发【期刊名称】《中国妇幼保健》【年(卷),期】2004(19)2【摘要】目的 :分析 76例轮状病毒 (RV)性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
方法 :对 76例不同年龄组 RV肠炎患儿的临床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同时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并伴流涕、鼻塞、咳嗽、气促 59例 ;支气管炎 19例 ;肺炎 5例。
2出现抽搐7例。
3生化检查结果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明显增高 76例 ;肌酸激酶 (CK)增高 52例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 T)轻度增高 48例 ;乳酸脱氢酶 (L DH)增高 13例。
4X线胸片肺纹理增粗 8例 ;双肺斑片影 4例。
5心电图表现窦性心动过速 4例 ,T波改变 1例。
结论 :RV感染可造成病毒血症 ,且可呈多系统播散 ,使机体各脏器组织损伤 ,致婴幼儿发病。
故要对这一弱小群体实行早期预防保健。
【总页数】2页(P74-75)【关键词】轮状病毒感染;各系统;婴幼儿【作者】李凯红;祝爱霞;邹建话;张修发【作者单位】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相关文献】1.轮状病毒疫苗对防治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观察 [J], 谢金颖;刘一鸣2.消旋卡多曲辅助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效果及对患儿临床症状的影响 [J], 王默3.轮状病毒疫苗对防治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观察 [J], 付红丽4.临床路径护理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 李敏5.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中医病机和治法及葡萄糖酸锌结合山莨菪碱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J], 蒋继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轮状病毒肠炎(ICD-10:A08.0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
病史:6-24月龄小儿多见,腹泻,大便为黄稀便、水样或蛋花汤样,每天可达10余次,伴或不伴发热、呕吐。
2。
体征:有或无脱水征,肠鸣音活跃。
3。
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镜检正常,或见少许白细胞,无吞噬细胞;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大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可确诊.(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
消化道隔离至腹泻缓解。
2。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酸碱紊乱。
(四)标准住院日为4-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A08。
001轮状病毒肠炎疾病编码。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入院后第1-2天。
1。
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C反应蛋白(CRP);(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4)大便轮状病毒检测。
2.根据患儿病情可选择:血气分析、大便乳糖检测等。
(七)药物选择。
1.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2。
肠道菌群调节剂。
3。
胃肠粘膜保护剂.(八)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血电解质。
(九)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腹泻好转。
2。
无呕吐,脱水纠正。
3.大便常规、电解质正常.(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
存在使腹泻进一步加重的其他疾病,需要处理干预。
2。
患儿入院时已发生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需进行积极对症处理,完善相关检查,向家属解释并告知病情,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等。
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
(2019年版)
一、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轮状病毒肠炎(ICD-10:A08.001)。
(二)诊断依据
1.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病史:6~24月龄小儿多见,多发于秋冬季节,全年可有散发病例。
2.临床表现:腹泻,大便为黄稀便、水样或蛋花汤样,每天可达10余次,往往伴有呕吐,呕吐先于腹泻出现,伴或不伴发热。
严重者可出现水、电解质紊乱。
3.体征:有或无脱水征,肠鸣音活跃。
4.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镜检正常,或见少许白细胞。
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大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中
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儿科学组.婴儿急性腹泻的临床营养干预路径.中华儿科杂志,2012,50(9):682-68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中华儿科杂志,2009,47(8):634-636.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中华儿科杂志,2016,54(7):483-488.进行治疗方案的制定。
1.消化道隔离至腹泻缓解。
2.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酸碱紊乱。
(四)标准住院日为4-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A08.001轮状病毒肠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
(4)大便轮状病毒检测。
2.根据患儿病情可选择:血气分析、乳糖检测、大便细菌培养、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抗原及毒素检测、C反应蛋白、诺如病毒检测、心电图、心肌酶等。
(七)药物选择
1.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
2.益生菌制剂及锌制剂。
3.胃肠道黏膜保护剂。
(八)必要时复查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血电解质。
(九)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呕吐、腹泻好转。
2.脱水纠正。
3.大便常规、血电解质正常。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使腹泻进一步加重的其他疾病,需要处理干预。
2.患儿入院时已发生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需进行积极对症处理,完善相关检查,向家属解释并告知病情,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等。
二、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轮状病毒肠炎(ICD-10:A08.001)
患者姓名:____性别:____年龄:____门诊号:____住院号: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