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 格式:ppt
- 大小:207.00 KB
- 文档页数:37
辛亥革命和中国的新闻业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政治变革,它不仅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也为中国的广泛现代化改革和开放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新闻业也经历了重大变化,这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有着深刻影响。
在清朝时期,新闻业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中国的媒体局限于只能向人民宣传官方政策和官方声音,没有同时向民众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和观点的传媒,这一情况在辛亥革命之后得到了改善。
新闻业得到了更为广泛、自由的发展,成为了表达各种观点、促进民主化进程、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
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的新闻业经历了许多改变和发展。
革命家和民主派的组织,以及一些外国新闻机构增加了对中国时间的报道,这为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帮助中国人民开拓了解世界的视野。
各种新闻和时事杂志、报纸不断涌现,包括《民报》、《申报》、《时务报》等。
这些新闻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与时俱进的信息、动态和观点,也大大促进了新思想、新文化和新理念的发展。
随着辛亥革命的推进,新闻从一个政府官方的手段,变成了广泛的媒介。
它们提供了不同的角度、信息和声音,建立了一个更为广泛的知识体系,这也有助于中国人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国家和世界上发生的事情。
除了报道政治和经济事件,新闻业还报道了文化、科技和艺术等各个领域的进展和变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教育化进程。
辛亥革命后,中国新闻业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自由、透明的媒体业。
新闻记者被赋予了更多的市民权利,他们不仅能够报道大量的新闻事件,也能够向政府和其他机构行使监督职能。
这一转变也为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参与和表达机会。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新闻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翻开了中国民主化和现代化的历史篇章。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新闻业和中国整个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变化。
这场革命为中国现代中央和民主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打开了中国新闻业的进一步发展之路。
通过这些变化,中国新闻业成为一个重要的媒介,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丰富、准确和多样的信息,并为社会的进步、改革和民主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中国新闻事业史》精要(二)
四、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1894~1905兴中会成立到同盟
会前夕)
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要靠少数几个人的演讲游说,翻印具有反满思想的小册子和译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着作,进行
革命宣传(效果不佳。
因中国资本主义因素还弱,资社会基础弱,维新思想深,许多人对清有幻想,宣传反应不大,直到《中国日报》创刊才改观)。
当时的革命党人以主要精力组织武装起义,还没有创办自己的正式机关报,只
有在檀香山出版的《隆记报》为兴中会会员所掌握,海内外的大部分舆论阵
地为改良派所占领。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兴起1900(1905~1911同盟会成立到辛亥
革命爆发)
1900年1月25日兴中会第一个机关报《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
孙中山
参与了《中国日报》的筹备工作。
《中国日报》的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陈少白。
《中国日报》早期的宣传内容及其所起的作用(1)宣传留学生的革命活动。
2)报道革命党人的活动。
3)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政府官员的卖国罪行。
4)呼吁反帝救亡和对保皇势力展开论战。
初创与康梁友好,后攻击孙。
1902。
第四章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复旦大学2009年研;南京师大2006年研] 答:《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25日创刊于香港,由孙中山亲自操办并确定报刊名称,陈少白担任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
它的宣传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揭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②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鼓动人民争取民主权利;③对义和团的反侵略反帝活动表示支持,热情歌颂起义志士的革命精神;④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
它不仅是革命党人的宣传舆论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多次武装起义的策划、组织和联络工作,就是在报馆内进行的。
辛亥革命后,迁至广州出版,1913年8月被袁世凯在广东的代理人龙济光查封。
2.《时报》答: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
《时报》为大型日报,1904年6月12日创刊于上海。
该报是在康梁的直接筹划下创办的。
它标榜其主张适合于时,随时而变。
着力于报刊业务改革,现在一般报纸通用的对开分为4版、两面印刷的版式是《时报》首创的。
3.《大公报》答:创刊于1902年6月17日。
创办人英敛之。
创办的目的在于冲破封建顽固势力禁锢,运用西方学术观点,对读者进行思想启蒙。
以“敢言”著称。
它敢于揭露封建顽固派的弊政,赢得不少读者,销量可观。
《大公报》到1949年1月停刊,历时47年,是我国历史悠久且具有广泛影响的一份时事政治性日报。
4.《京话日报》答:1904年8月16日创刊于北京。
这是一份以市民为读者对象的小型日报。
其创办者为彭翼仲。
京话日报》猛烈抨击官场腐朽,鼓吹反帝爱国、社会改良和君主立宪。
《京话日报》销量相当可观,最多时达1万多份,是北京历史上第一份销量逾万份的报纸。
5.《新民丛报》答:《新民丛报》是改良派在戊戌政变后最重要的机关报和宣传阵地,于1902年2月8日在日本横滨创刊。
第四章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海外:《清议报》、《新民丛报》维新派——改良运动国内:《时报》、《大公报》、《京话日报》革命派——19世纪最后10年登上政治舞台,其活动以1905年同盟会成立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1)1894兴中会成立~1905同盟会成立,初步开展(2)1905同盟会成立~1911辛亥革命,达到高潮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一、戊戌政变后的改良派报刊1.《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海外办的第一个机关报,1898年12月在日本横滨创刊,旬刊。
主编为梁启超。
该报形式略同于《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明显提高,栏目丰富,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
其中,《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最早的时事短评专栏。
该报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一方面要求“尊皇攘后”,归政光绪,另一方面继续宣传维新,倡导民权,更明确提出君主立宪主张。
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
1901年12月22日因失火停刊。
2.《新民从报》1902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是改良派在戊戌政变后最重要的机关报和宣传阵地,梁启超为实际主编、撰稿人。
该报宗旨是“开民智”、“造新民”,为此,大量篇幅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学说,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说。
在政治上,总的倾向是保皇立宪。
1903年以前适应时代潮流,发表了很多高谈革命的文章,大受读者欢迎,但引起了保皇派的不满,1903年后回到改良老路,攻击民主革命,在读者中的威信江河日下,后来又在与《民报》的笔战中惨败,于1907年8月悄然停刊。
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其“新民文体”也风靡报界和文坛。
3.《时报》1904年6月创刊于上海,为大型日报,是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
《时报》在政治上并没有造成多大影响,而是着力于报刊业务改革,在报纸的评论、编辑、出版方面大胆革新,为我国报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一、填空选择1、唐代,孙樵《经纬集》中有一篇文章《读“开元杂报”》2、20世纪80年代,先后发现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各藏有一份唐代归义军的进奏院状。
3、明代:1)通政司(通政使司)2)六科:吏、户、礼、兵、刑、工六科3)提塘官4)《万历邸钞》《天变邸抄》5)图书馆《急选报》,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原件6)明代出现了“报房”7)旗报:是一种将文字写在旗帜上,大旗招展,引人注目的传播方式。
8)牌报:是将文字写在牌上,也是一种可以流动传观,或固定围观的新闻宣传方式。
4、清代出现一种提塘小报,又称小钞。
主要见于清代前四朝,由提塘官发行,内容主要是提塘官和提塘报房的人员自行采录的消息,目的在为官员们提供更多的朝廷信息。
限制:小报在清初是公开存在的,虽非官报,但也未受查禁。
小报受到当局的限制,始于康熙末年,经雍正、乾隆两朝一再查处后,才被完全禁止。
小报受查禁的原因是:①先于部文到达地方,使获罪的官员得已逃避刑罚。
②报道失实。
③刊发了未经六科发抄的章奏。
例: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何遇恩、邵南山因编发小报被斩决。
清代民间报房私人办报活动在清初是被禁止了,直到乾隆中叶情况才有所改变,开始出现民间报房。
清代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是从一部分提塘报房中逐渐分离出来的。
所出报纸通称京报。
限制:由于京报内容基本上是官报的翻版,因此当局对其采取宽容态度。
京报: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抄,都称为京报。
其基本内容是宫门抄、皇帝喻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京报的稿件是从宫廷有关部门抄出来,滑报房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评论。
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
PS:民间报房的发展和京报的刊行,是清代新闻传播史上的重要现象。
二、名词解释定本制度时间: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规定: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
据此发抄。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四章)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前后的新闻事业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1、《中国日报》:1900年1月25日于香港由陈少白主持创刊,兴中会第一个机关报,打破了改良派垄断阵地的局面。
1902年与报黄牌广州《岭南报》展开笔战的第一次交锋。
报馆既是革命宣传阵地,又是革命联络指挥机关。
2、《开智录》(横滨,1900),由郑贯公(号自立)任主编,冯懋龙(号自由)、冯斯栾(号自强)任撰述,人称“三自”,《译书汇编》(东京,1900)、《国民报》(1901,东京)、《游学编译》(东京,1902)、《浙江潮》(东京,1903,发表了鲁迅第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等革命派海外报刊。
3、《苏报》和“苏报案”①《苏报》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舆论报刊,②1896年在上海由胡璋创办,内容低劣。
1900年由陈范接办后同情革命,渐成旗帜鲜明的革命派报纸;③章士钊担任主笔后,连续发表十几篇富有革命色彩的评论文章,《苏报》成为资产阶级的言论机关报,因发表章太炎写的《革命军序》介绍著名革命家邹荣《革命军》,引起清政府注意;④1903年6月29日,《苏报》发表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蓄谋已久的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查封《苏报》馆,逮捕章太炎等五人。
⑤章太炎、邹荣被捕后,一场以洋人为法官,清政府为原告,《苏报》为被告的特殊审判上演,章太炎、邹荣被判永久监禁,章太炎、邹荣以法庭为讲坛,揭露清政府压制言论和卖国求荣的罪行。
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最后改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荣两年,《苏报》永远停刊,史称“苏报案”。
4《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章太炎。
(1)《民报》:①它是中国同盟会的第一个机关报,也是最主要的机关报,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报刊。
它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国人办报的第二个高潮。
②1905年11月26日在东京创办,主编有胡汉民、章太炎等;③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首先提出“三民主义”和同盟会十六字纲领。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主要知识点:1. 中国日报创办的背景2. "苏报案"的经过与影响3. 革命派报刊与改良派报刊的论战4. 清政府对报刊的控制5. 资产阶级机革命派的新闻思想6. 资产阶级报刊宣传的特点课程内容:第一节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一、兴中会的革命宣传和《中国日报》的创办(一)《中国日报》的创办背景1. 兴中会的的革命宣传甲午战败、戊戌政变宣告了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为了救国救民,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了以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为目的的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他们创办了许多报刊,从事革命宣传,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孙中山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同时利用当地的华侨报刊展开革命宣传。
以后他们又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宣传,如演讲、游说、印发具有反清思想的小册子,还翻译出版卢梭、孟德斯鸠的著作,可是效果并不理想。
就在这时,下面几件事更促使和激发孙中山决心办报。
2.促使《中国日报》创办的几件事情首先是伦敦蒙难。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被迫逃亡英国,1896年10月11日被清王朝驻英使馆欺骗逮捕并准备杀害。
后来伦敦《地球报》首发了"中国革命家孙逸仙在伦敦被诱捕"的特大新闻,接着伦敦各报纷纷发表消息和评论。
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使馆只好释放了被囚禁12天的孙中山。
孙中山感到报刊在宣传革命的效果远远超过了以往其他宣传手段。
其次是保皇派报刊的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日本,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办起了《清议报》,这张报纸美化光绪皇帝,维护封建制度,使许多海外华侨受到蒙蔽。
这对孙中山震动很大,这也使他下决心创办报刊宣传革命并同保皇派报刊进行斗争。
再次是广州起义失败后,革命派的情绪需要鼓动,从而积蓄力量为以后的斗争作准备。
这些都促使了革命派为《中国日报》的诞生。
(二)《中国日报》的宣传内容:《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在香港创刊。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概述在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他们在进行武装推翻清王朝斗争的同时,在海内外先后创办120多家报刊,这一时期,革命派的报刊活动以1905年同盟会成立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至同盟会成立,为革命派报刊活动初步开展阶段;后一阶段从同盟会成立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派的报刊活动达到高潮。
戊戌变法后,维新派创办的报刊绝大部分被封闭或被迫停刊。
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人流亡海外。
他们相继在海外创办了一系列报刊,继续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此时,他们创办和控制的报刊有30多种。
他们在国内外先后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等一大批报刊,其范围之广影响之大都超过戊戌变法时期。
1906年,以《民报》为首的革命派报刊与以《新民丛报》为首的保皇派报刊,展开了大规模的论战。
这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的一次报刊大论战。
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在境外的兴起与发展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兴起 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
1899秋,鉴于“康有为派所出版杂志,风行内外……革命党对之,实属相形见绌”,“将图国民之事业,不可不造国民之舆论”,便选择香港作为办报基地,“始遣陈少白至香港组织《中国日报》”。
1900年1月5日,《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
是兴中会的机关报。
陈少白任社长兼总编辑。
陈少白(1859~1934年):儿时学习经书、古文,有较好的国学根底。
以后转到广州格致书院求学,再后又与孙中山一起学西医,两人痛恨清王朝的腐败。
陈少白随孙中山去香港、日本,并往台湾进行革命活动。
陈少白通中、英、日文,口才敏捷,文笔凌厉。
他主办《中国日报》首先改革版面,将中文报纸的长行直排改为短行横排,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报纸面目。
《中国日报》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
该报的一大特色是,把办报和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该报1913年被袁世凯查封。
2023-11-06•辛亥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背景及概况•辛亥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辛亥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主要特点•辛亥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贡献与影响•辛亥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代表人物及作品目•辛亥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反思与启示录01辛亥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背景及概况辛亥革命时期,清朝末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族危机严重。
政治环境经济状况文化氛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为新闻事业提供了物质基础。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兴起,对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03时代背景0201新闻事业概况新闻内容新闻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当时的政治局势、社会动态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和评论。
新闻风格新闻风格多样化,既有严肃的政治评论,也有轻松的社会新闻,还有富有文学色彩的散文随笔等。
新闻机构辛亥革命时期,新闻机构数量增加,类型多样,包括官方报纸、商业报纸、革命派报纸等。
02辛亥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03影响这份报纸以其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内容,影响了当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初步发展阶段01背景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中国的新闻事业开始逐渐发展。
02标志19世纪末,中国第一份近代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步。
蓬勃发展阶段背景辛亥革命前夕,中国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
标志各种政治派别、商业团体和知识分子纷纷创办报纸,宣传自己的主张。
特点这些报纸数量多、种类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第一次高潮。
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新闻事业也进入了鼎盛发展阶段。
背景鼎盛发展阶段各种政治力量、军阀势力纷纷创办自己的报纸,形成了多元化的新闻格局。
标志这一时期的新闻事业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也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第二次高潮奠定了基础。
影响03辛亥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主要特点政治立场鲜明爱国主义这一时期的新闻媒体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号召人民团结一致,抵御外侮,弘扬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