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国标GB50116-2013及配套图示14X505-1关于消防应急照明标志灯系统的条文图示概念设计2014-V5.0
- 格式:ppt
- 大小:2.07 MB
- 文档页数: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automatic fire alarm systemGB 50116-2013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14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149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116-2013,自2014年5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3.1.6、3.1.7、3.4.1、3.4.4、3.4.6、4.1.1、4.1.3、4.1.4、4.1.6、4.8.1、4.8.4、4.8.5、4.8.7、4.8.12、6.5.2、6.7.1、6.7.5、6.8.2、6.8.3、10.1.1、11.2.2、11.2.5、12.1.11、12.2.3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98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3年9月6日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6]77号)的要求,由公安部沈阳消防研究所会同有关单位对原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98进行全面修订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本规范在修订过程中,修订组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火灾事故教训和我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工程的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吸取了先进的科研成果,广泛征求了设计、监理、施工、产品制造、消防监督等各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12章和7个附录。
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消防联动控制设计、火灾探测器的选择、系统设备的设置、住宅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系统供电、布线、典型场所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
Design of Fire Pump Linkage Control—Interpretation of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 of“Code for Design of Automatic Fire Alarm System ”WANG Hao (China Institute of Building Standard Design &Research ,Beijing 100048,China )汪浩(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100048)消防水泵的联动控制设计———解读《〈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图示》Abstract :The paper gives an introduction to partial contents related to linkage control in the national building standard disign 14X505-1Graphical Representation of“Code for Design of AutomaticFire Alarm System ”,with the linkage control of the automatic wet pipe sprinkler system and the wet fire hydrant system as examples.Keywords :automaticfirealarmsystem ;automatic sprinkler system ;hydrant system ;catenation control ;linkage control ;catenate pump start ;pump startup by linkage control ;direct pump start摘要:以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湿式消火栓系统的联动控制为例,介绍国家建筑标准设计14X505-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图示》中关于联动控制的部分内容。
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2013)的初步解析一、强条部分本规范共有24条强制性条文,分布于3、4、6、10、11、12章中,具体为3.1.6条、3.1.7条、3.4.1条、3.4.4条、3.4.6条、4.1.1条、4.1.3条、4.1.4条、4.1.6条、4.8.1条、4.8.4条、4.8.5条、4.8.7条、4.8.12条、6.5.2条、6.7.1条、6.7.5条、6.8.2条、6.8.3条、10.1.1条、11.2.2条、11.2.5条、12.1.11条及12.2.3条。
1)、3.1.6条 本条规定系统总线上及总线穿越防火分区处必须设短路隔离器,并规定每一隔离器所带消防设备总数不得超过32点。
对于该条的执行,由于整本规范并没有对短路隔离器的安装作出明确规定,故短路隔离器可就地设置;对标准层,一般点数不会超过100点,4路即可,则可注明短路隔离器设于楼层接线箱内。
这样,对设计影响不太大;若在地下车库等场所采用集中设置,则将分十余路配出,可能图面表达较困难。
另外,对于总线穿越防火分区处应设短路隔离器,应理解为该总线在两防火分区都连接设备时,若总线只是路过,则可以不设。
D在宣贯中也是这么讲的。
2)、3.1.7条 本条规定在超高层建筑中,除设在消控室的外,各控制器直接连接的探测器、手报、模块等不应跨越避难层。
本条的疑问是,何为“直接”?有“间接”吗?“间接”为何可以不受限?当然,本条的执行并不困难,把控制器都设于消控室就可以了。
而且现在都是这么做的。
根据D在宣贯中称,即便都设在消控室内,也宜按此条设控制器。
如一建筑共设3个避难层,则应至少设4个控制器,#1控制器带第一避难层及以下;#2控制器带第一避难层(不含该层)至第二避难层(含该层);#3控制器带第二避难层(不含该层)至第三避难层(含该层);#4控制器带第三避难层(不含该层)以上。
3)、3.4.1条 本条规定具有联动功能的系统应设消防控制室。
新国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再学习,新体会中维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徐兆峰《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以下称新火规)已正式发布,该规范和98版比较,变化大,新增内容多,2014年5月1日实施。
设计、审图、施工单位和消防主管部门、开发商,方方面面都在研讨。
新火规的全面理解执行可能还要假以时日。
下面将本人学习体会写出,若有理解错误或不当之处,望同行指正。
一、新火规有24个强条,有些强条是对消防产品制造的规定,有些强条是对施工单位编制程序的要求:如 4.1.1消防联动控制器应能按设定的控制逻辑向相关的受控设备发出联动控制信号,并接受相关设备的联动反馈信号。
4.1.6需要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控制的消防设备,其联动触发信号应采用两个独立的报警触发装置报警信号的“与”逻辑组合。
这是为了提高准确性、避免误动作。
防烟楼梯前室,合用前室、消防电梯前室……等处,只设有一个探测器的小保护区域,一个触发信号是感烟探测器,另一个触发信号就是人工手动报警按钮。
对设计单位而言,有些强条需写在说明里,有些强条应在设计图纸中实现。
某些审图专家将设计单位未写入说明的强条,定为违背强条,本人不敢苟同。
试想:若所有有关专业的黑体强条都写入说明,则设计说明该有多长!1、强条3.1.6:系统总线上应设置总线短路隔离器,每只总线短路隔离器保护的火灾探测器、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和模块等消防设备的总数不应超过32点;总线穿越防火分区时,应在穿越处设置总线短路隔离器。
无疑,此条会导致设计工作量大大增加。
总线短路隔离器与探测器的连接有树形布置和环形布置两种。
总线短路隔离器可集中在一个或几个模块箱内或沿路由就近挂墙安装(底边距地2.2M)。
吊顶内安装时,底边距吊顶0.2M。
树型结构,可集中置于弱电竖井内。
详见消防图集14X505-1,P11/P12。
树型、环形总线总线隔离器不通用;若探头带隔离功能,可不设总线隔离器;总线短路隔离器同时隔离总线和电源线。
新国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再学习,新体会中维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徐兆峰《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以下称新火规)已正式发布,该规范和98版比较,变化大,新增内容多,2014年5月1日实施。
设计、审图、施工单位和消防主管部门、开发商,方方面面都在研讨。
新火规的全面理解执行可能还要假以时日。
下面将本人学习体会写出,若有理解错误或不当之处,望同行指正。
一、新火规有24个强条,有些强条是对消防产品制造的规定,有些强条是对施工单位编制程序的要求:如 4.1.1消防联动控制器应能按设定的控制逻辑向相关的受控设备发出联动控制信号,并接受相关设备的联动反馈信号。
4.1.6需要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控制的消防设备,其联动触发信号应采用两个独立的报警触发装置报警信号的“与”逻辑组合。
这是为了提高准确性、避免误动作。
防烟楼梯前室,合用前室、消防电梯前室……等处,只设有一个探测器的小保护区域,一个触发信号是感烟探测器,另一个触发信号就是人工手动报警按钮。
对设计单位而言,有些强条需写在说明里,有些强条应在设计图纸中实现。
某些审图专家将设计单位未写入说明的强条,定为违背强条,本人不敢苟同。
试想:若所有有关专业的黑体强条都写入说明,则设计说明该有多长!1、强条3.1.6:系统总线上应设置总线短路隔离器,每只总线短路隔离器保护的火灾探测器、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和模块等消防设备的总数不应超过32点;总线穿越防火分区时,应在穿越处设置总线短路隔离器。
无疑,此条会导致设计工作量大大增加。
总线短路隔离器与探测器的连接有树形布置和环形布置两种。
总线短路隔离器可集中在一个或几个模块箱内或沿路由就近挂墙安装(底边距地2.2M)。
吊顶内安装时,底边距吊顶0.2M。
树型结构,可集中置于弱电竖井内。
详见消防图集14X505-1,P11/P12。
树型、环形总线总线隔离器不通用;若探头带隔离功能,可不设总线隔离器;总线短路隔离器同时隔离总线和电源线。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解读--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部分在经过了多年的深思熟虑和不断修改之后,正式版《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终于在万众期盼中发布了。
根据近几年来市场对于火灾报警的需求和火灾报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版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对上一版GB50116-98版做出了较大改动。
GB50116-201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在探测器选择方面除了传统的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缆式感温探测器和线型感烟探测器外,针对特定场合还新增了光纤光栅测温系统、火焰探测器、图像型探测器、一氧化碳火灾探测器、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等的选择和相关标准。
其中在某些章节单独列出了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的选择和设计标准,这肯定了目前此类产品在火灾报警领域所起到的作用。
对于特殊场所和具有特殊建筑特点的区域,原先普遍使用的点式烟感早已不能满足火灾探测的需要。
其实早在多年前,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已经开始陆续地运用在一些特殊场所,但是因为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市场上的产品质量层次不齐,设计时也只能参考国外的一些标准或相近项目。
所以现在新《规范》出台后,不仅为消防/电气设计和应用提出了指导方向,也对整个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领域的规范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解析新《规范》中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的相关内容:5.4 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的选择5.4.1 下列场所宜选择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摘自规范第5.4节,22页):1. 具有高速气流的场所;解读:如通信机房、计算机房、无尘室等任何通过空气调节作用而保持正压的场所。
在这些场所中,烟雾通常被气流稀释,这给点型感烟探测技术的可靠性带来了困难。
而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由于采用主动的吸气式采样方式,并且系统通常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加之布管灵活,所以成功地解决了气流对于烟雾探测的影响。
(图1: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的工作原理)2. 点型感烟、感温火灾探测器不适宜的大空间、舞台上方、建筑高度超过12m 或有特殊要求的场所;解读:如机场航站楼、火车候车大厅、酒店中庭、大型物流中心等场所,空间跨度较大,高度往往超过12m,气流易分层和横向扩散,安装点型感烟、感温火灾探测器完全无法发挥作用。
GB-50116--2013(强条整理)3. 1. 6 系统总线上应设置总结短路隔离器,每只总线短路隔离器保护的火灾探测器、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和模块等消防设备的总数不应超过32点;总线穿越防火分区时,应在穿越处设置总结短路隔离器。
3.1. 7 高度超过lOOm的建筑中,除消防控制室内设置的控制器外,每台控制器直接控制的火灾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和模块等设备不应跨越避难层。
3. 4. 1 具有消防联动功能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保护对象中应设置消防控制室。
3.4.4 消防控制室应有相应的竣工圈纸、各分系统控制逻辑关系说明、设备使用说明书、系统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值班制度、维护保养制度及值班记录等文件资料。
3.4.6 消防控制室内严禁穿过与消防设施无关的电气线路及管路。
4. 1. 1 消防联动控制器应能按设定的控制逻辑向各相关的受控设备发出联动控制信号,并接受相关设备的联动反馈信号。
4. 1. 3 备受控设备接口的特性参数应与消防联动控制器发出的联动控制信号相匹配。
4. 1. 4 消防水泵、防烟和排烟风机的控制设备,除应采用联动控制方式外,还应在消防控制室设置手动直接控制装置。
4.1. 6 需要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控制的消防设备,其联动触发信号应采用两个独立的报警触发装置报警信号的“与”逻辑组合。
4.8.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设置火灾声光警报器,并应在确认火灾后启动建筑内的所有火灾声光警报器。
4.8.4 火灾声警报器设置带有语音提示功能时,应同时设置语音同步器。
4.8.5 同一建筑内设置多个火灾声警报器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能同时启动和停止所有火灾声警报器工作。
4.8. 7 集中报警系统和控制中心报警系统应设置消防应急广播。
4. 8. 12 消防应急广播与普通广播或背景音乐广播合用时,应具有强制切入消防应急广播的功能。
6. 5. 2 每个报警区域内应均匀设置火灾警报器,其声压级不应小于60dB;在环境噪声大于60dB的场所,其声压级应高于背景曝声15 dB。
........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2013)的初步解析一、强条部分本规范共有24 条强制性条文,分布于 3 、4、 6、 10、11 、12 章中,具体为 3.1.6 条、3.1.7 条、 3.4.1 条、 3.4.4 条、 3.4.6 条、 4.1.1 条、 4.1.3 条、 4.1.4 条、 4.1.6 条、 4.8.1 条、4.8.4 条、 4.8.5 条、 4.8.7 条、4.8.12 条、6.5.2 条、6.7.1 条、6.7.5 条、6.8.2 条、6.8.3 条、10.1.1 条、11.2.2 条、11.2.5 条、 12.1.11 条及 12.2.3 条。
1)、 3.1.6 条本条规定系统总线上及总线穿越防火分区处必须设短路隔离器,并规定每一隔离器所带消防设备总数不得超过 32 点。
对于该条的执行,由于整本规范并没有对短路隔离器的安装作出明确规定,故短路隔离器可就地设置;对标准层,一般点数不会超过100 点,4 路即可,则可注明短路隔离器设于楼层接线箱内。
这样,对设计影响不太大;若在地下车库等场所采用集中设置,则将分十余路配出,可能图面表达较困难。
另外,对于总线穿越防火分区处应设短路隔离器,应理解为该总线在两防火分区都连接设备时,若总线只是路过,则可以不设。
D 在宣贯中也是这么讲的。
2)、 3.1.7 条本条规定在超高层建筑中,除设在消控室的外,各控制器直接连接的探测器、手报、模块等不应跨越避难层。
本条的疑问是,何为“直接”?有“间接”吗?“间接”为何可以不受限?当然,本条的执行并不困难,把控制器都设于消控室就可以了。
而且现在都是这么做的。
根据 D 在宣贯中称,即便都设在消控室内,也宜按此条设控制器。
如一建筑共设 3 个避难层,则应至少设 4 个控制器,#1 控制器带第一避难层及以下;#2 控制器带第一避难层(不含该层)至第二避难层(含该层); #3 控制器带第二避难层(不含该层)至第三避难层(含该层); #4 控制器带第三避难层(不含该层)以上。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GB50116-201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与GB50116-9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的区别做了整理,新规范在以往的基础上新增的内容一、目录1、增加住宅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相关设计规定。
2、增加道路隧道、油罐区、电缆隧道以及高度大于12米的空间场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相关设计规定。
3、取消第3章系统保护对象分级及火灾探测器设置部位。
4、将原第4章(报警区域和探测区域的划分)、第5章(系统设计)与第6章(消防控制室和消防联动控制)内容合并为新的第3章(系统设计)。
5、增加区域显示器、模块、图形显示装置、火灾报警传输设备或用户信息传输装置等设备设置规定。
二、术语不再引入区域报警系统、集中报警系统、控制中心报警系统的定义;增加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控制信号、联动反馈信号、联动触发信号的定义。
三、基本规定①一般规定1、增加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使用场所规定:3.1.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可用于人员居住和经常有人滞留的场所、存放重要物资或燃烧后产生严重污染需要及时报警的场所。
2、增加系统中各类设备之间接口通讯协议的强制性规定:系统中各类设备之间的接口和通讯协议的兼容性应满足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
3、增加火灾报警控制器地址总数、单回路设备总数、回路设备余量;模块总数、联动回路中设备总数、联动回路设备余量的详细规定。
4、增加隔离器设计相关规定。
5、规定超过100米的建筑中跨避难层应设置独立的火灾报警控制器。
6、规定水泵控制柜、风机控制柜等消防电气控制装置不应采用变频启动方式。
7、规定地铁列车上设置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能通过无线网络等方式将列车上发生火灾的部位信息传输给消防控制室。
②系统形式的选择和设计要求1、系统形式的选择改为按照报警和联动要求进行选择,原规定中按照系统对象保护等级进行选择(特级、一级、二级)。
2、将图形显示装置和区域显示器设置规定添加至不同形式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
近期出版的新标准:14X505-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图示58.0013J815 《住宅设计规范》图示 47.0013J602-3 不锈钢门窗 48.0014J206 种植屋面建筑构造 58.0014CJ49 混凝土榫卯空心砌块建筑构造—太极金圆墙体系列材料 28.00SG905-1~2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图解模板工程(2014年合订本)58.0014CJ51 JY硬泡聚氨酯复合板外墙外保温建筑构造 26.0013S409 建筑生活排水柔性接口铸铁管道与钢塑复合管道安装 48.0013G440 大跨度预应力空心板(跨度4.2m~18.0m) 49.00GB/T50353-2013 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 12.00GB50030-2013 氧气站设计规范 19.00GB50157-2013 地铁设计规范 100.00GB/T50841-2013 建设工程分类标准 20.00GB/T50939-2013 急救中心建筑设计规范 12.00GB50897-2013 装饰石材工厂设计规范 24.00GB50333-2013 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 24.00JGJ/T320-2014 住房公积金基础数据标准J1758-2014 14.00GB/T50908-2013 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 27.00GB50325-2010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2013年版) 18.00GB50300-2013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10.00GB/T50905-2014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 10.00GB50925-2013 城市对外交通规划规范 12.00CJJ/T189-2014 镇(乡)村仓储用地规划规范 J1734-2014 10.00CJJ/T199-2013 城市规划数据标准 J1655-2013 30.00GB50924-2014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16.00GB50367-2013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43.00JGJ/T325-2014 预应力高强钢丝绳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1744-2014 12.00 JGJ311-2013 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1650-2013 18.00JGJ114-2014 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1739-2014 17.00CJJ142-2014 建筑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程J1757-2014 15.00GB50014-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4年版) 46.00CJJ/T209-2013 塑料排水检查井应用技术规程J1703-2013 16.00GB50913-2013 医药工艺用水系统设计规范 18.00JGJ/T316-2013 单层防水卷材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1671-2013 14.00GB/T50947-2014 建筑日照计算参数标准 10.00JGJ/T307-2013 城市照明节能评价标准J1652-2013 10.00JGJ/T323-2014 自保温混凝土复合砌块墙体应用技术规程J1738-2014 11.00 JGJ286-2013 城市居住区热环境设计标准J1644-2013 19.00JGJ/T309-2013 建筑通风效果测试与评价标准J1638-2013 10.00GB/T50935-2013 煤矿瓦斯抽采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标准 12.00GB50199-2013 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 24.00GB/T50886-2013 林产工业工程术语标准 12.00GB/T50927-2013 大中型水电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 21.00GB50946-2013 煤矿设备安装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49.00GB50911-201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30.00GB50952-2013 农村民居雷电防护工程技术规范 12.00JGJ/T322-2013 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检测技术规程J1702-2013 10.00CJJ95-2013 城镇燃气埋地钢质管道腐蚀控制技术规程J273-2013 10.00CJJ/T210-2014 城镇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更新工程技术规程J1735-2014 16.00 JGJ/T275-2013 密肋复合板结构技术规程J1701-2013 20.00JGJ319-2013 低温辐射电热膜供暖系统应用技术规程J1670-2013 10.00GB50890-2013 饰面人造板工程设计规范 13.00JGJ/T318-2014 石灰石粉在混凝土中应用技术规程J1737-2014 10.00CECS360:2013 村镇传统住宅设计规范 20.00CECS364:2014 建筑燃气安全应用技术导则 18.00GB50917-2013 钢-混凝土组合桥梁设计规范 24.00GB50918-2013 城镇建设智能卡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10.00CJJ/T103-2013 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标准J367-2013 16.00GB50423-2013 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 28.00GB/T50958-2013 核电厂常规岛设计规范 35.00GB50959-2013 有色金属工程结构荷载规范 24.00CJJ/T216-2014 燃气热泵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J1756-2014 10.00GB/T50902-2013 医药工程基本术语标准 16.00GB/T50948-2013 体育场建筑声学技术规范 12.00GB50053-2013 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12.00。
解读GB50116-201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笔者对GB50116-201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与GB50116-9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的区别做了整理,列出了新规范在以往的基础上新增的内容,以方便大家对GB50116-2013与GB50116-98之间做出清晰区分。
一、目录1、增加住宅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相关设计规定。
2、增加道路隧道、油罐区、电缆隧道以及高度大于12米的空间场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相关设计规定。
3、取消第3章系统保护对象分级及火灾探测器设置部位。
4、将原第4章(报警区域和探测区域的划分)、第5章(系统设计)与第6章(消防控制室和消防联动控制)内容合并为新的第3章(系统设计)。
5、增加区域显示器、模块、图形显示装置、火灾报警传输设备或用户信息传输装置等设备设置规定。
二、术语不再引入区域报警系统、集中报警系统、控制中心报警系统的定义;增加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控制信号、联动反馈信号、联动触发信号的定义。
三、基本规定①3.1一般规定1、增加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使用场所规定:3.1.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可用于人员居住和经常有人滞留的场所、存放重要物资或燃烧后产生严重污染需要及时报警的场所。
2、增加系统中各类设备之间接口通讯协议的强制性规定:3.1.4系统中各类设备之间的接口和通讯协议的兼容性应满足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
3、增加火灾报警控制器地址总数、单回路设备总数、回路设备余量;模块总数、联动回路中设备总数、联动回路设备余量的详细规定。
4、增加隔离器设计相关规定。
5、规定超过100米的建筑中跨避难层应设置独立的火灾报警控制器。
6、规定水泵控制柜、风机控制柜等消防电气控制装置不应采用变频启动方式。
7、规定地铁列车上设置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能通过无线网络等方式将列车上发生火灾的部位信息传输给消防控制室。
②3.2系统形式的选择和设计要求1、系统形式的选择改为按照报警和联动要求进行选择,原规定中按照系统对象保护等级进行选择(特级、一级、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