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 格式:doc
- 大小:12.28 KB
- 文档页数:1
骨骼肌收缩的四种基本形式
骨骼肌收缩的四种基本形式包括:
1. 同步收缩:当骨骼肌受到刺激时,所有肌纤维几乎同时收缩。
这种形式的收缩可以产生强而有力的力量,适用于需要快速反应和高强度运动的情况。
2. 波浪收缩:在波浪收缩中,肌纤维的收缩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发生,就像波浪一样传播。
这种形式的收缩可以产生持续的力量,并在需要较长时间维持肌肉收缩的情况下发挥作用。
3. 张力维持收缩:在张力维持收缩中,肌肉维持一定程度的收缩,并保持一定的力量,但不产生明显的运动。
这种形式的收缩可以用于保持姿势、支撑身体或控制运动的平稳性。
4. 放松性收缩:当肌肉松弛时,它可以逐渐恢复到其原始长度。
这种形式的收缩使肌肉能够恢复并准备进行下一次收缩。
骨骼肌收缩舒张原理
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是基于肌肉纤维内部的运动蛋白和神经信号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生理过程。
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肌肉收缩-舒张机制,其基本原理包括:
1.神经冲动传导:当大脑或脊髓产生神经冲动时,通过神经元传递到神经肌接头,释放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
这些神经递质刺激肌肉纤维膜上的受体,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
2.横纹肌纤维收缩:动作电位沿着肌肉纤维的膜表面传播,进入肌肉纤维的深处。
在肌肉纤维内部,动作电位激活钙离子的释放,使得肌肉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升高。
3.肌钙蛋白复合物解离:在钙离子浓度升高的情况下,肌肉纤维中的肌钙蛋白复合物解离,使得肌动蛋白上的活性位点暴露出来。
4.肌肉收缩:肌动蛋白的活性位点暴露后,肌球蛋白头部的活化能与肌动蛋白结合,形成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复合物。
接着,肌动蛋白上的肌小球蛋白头部释放ADP和Pi,导致肌小球蛋白头部发生构象变化,从而产生力学工作,使肌肉纤维产生收缩。
5.肌肉舒张:当神经冲动停止时,肌肉纤维内的钙离子被肌钙蛋白复合物重新吸收,肌动蛋白的活性位点被覆盖,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复合物解离,肌肉纤维恢复至松弛状态,完成舒张过程。
总的来说,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是通过神经冲动引发肌肉纤维内部的化学反应和蛋白质结构的变化而实现的。
这一过程是高度有序和协调的,以确保肌肉的正常运动和功能。
1 / 1。
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骨骼肌的收缩功能是指肌肉通过刺激产生收缩力,改变肢体的姿态和保持身体的平衡。
具体来说,骨骼肌的收缩是通过肌肉的中心区域的肌纤维的收缩和变短来实现。
具体过程如下:
1.神经冲动:神经系统通过神经末梢向肌肉传递信息,激活一些特殊的肌纤维软骨或肌腱,从而产生肌肉收缩所需要的动作。
2.肌肉收缩:当神经系统发出信号时,神经元会在肌肉纤维和肌肉膜中释放神经递质,引起肌肉纤维收缩和变短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肌纤维由退化性蛋白质滑蛋白和肌动蛋白组成微丝,它们相互缠绕以形成肌节。
3.肌肉松弛:当神经系统停止发送信号时,肌肉开始恢复松弛状态,肌肉纤维重新延伸,肌节中的滑蛋白和肌动蛋白分离。
这个过程中需要依赖于肌肉自身的能源和呼吸过程的帮助。
骨骼肌的收缩功能非常重要,可以让人进行运动和支撑自身体重,同时也是人体保持姿势和平衡的关键。
骨骼肌收缩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多个步骤和分子机制。
首先,当神经冲动到达骨骼肌时,会释放一种叫做乙酰胆碱的化学物质。
乙酰胆碱会与骨骼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导致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使钠离子和钾离子等离子能够进入和离开细胞。
接着,钠离子进入细胞会导致细胞膜去极化,即膜电位由负转正。
这会触发一系列的分子事件,包括肌浆网释放钙离子、钙离子与肌动蛋白结合、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相互作用等,最终导致肌肉收缩。
最后,当神经冲动停止时,乙酰胆碱的释放也会停止,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关闭,使钠离子和钾离子等离子无法进入和离开细胞。
这会导致细胞膜复极化,即膜电位由正转负。
这会触发一系列的分子事件,包括肌浆网重新吸收钙离子、钙离子与肌动蛋白分离、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相互分离等,最终导致肌肉松弛。
骨骼肌收缩的原理是通过神经冲动触发一系列的分子事件,使肌肉收缩和松弛。
骨骼肌收缩实验实验报告骨骼肌收缩实验实验报告引言:骨骼肌收缩是人体运动的基础,了解其运作机制对于理解人体运动过程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骨骼肌收缩的过程,探究其原理与特点,从而加深对人体运动的认识。
实验目的:1. 观察骨骼肌收缩的过程;2. 分析骨骼肌收缩的机制;3. 探究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实验材料:1. 活体小鼠;2. 显微镜;3. 骨骼肌切片;4. 实验记录表。
实验步骤:1. 将活体小鼠取出,进行麻醉;2. 取出小鼠的骨骼肌切片,放置在显微镜下;3. 通过显微镜观察骨骼肌收缩的过程;4. 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进行分析;5. 对比不同条件下的骨骼肌收缩,探究其影响因素。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骨骼肌切片,我们发现以下现象:1. 在刺激下,骨骼肌出现收缩,肌纤维缩短;2. 收缩过程中,肌纤维呈现明显的变形;3. 骨骼肌收缩速度与刺激强度呈正相关。
实验分析:1. 骨骼肌收缩的机制:骨骼肌收缩是由肌纤维内肌原纤维的收缩引起的。
肌原纤维中的肌纤维通过肌球蛋白的滑动机制实现收缩。
当神经冲动到达肌纤维时,肌纤维内的肌球蛋白产生化学反应,使肌纤维收缩。
这种收缩机制使骨骼肌能够实现力量的产生和运动的实现。
2. 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a. 刺激强度:实验结果表明,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速度呈正相关。
刺激强度越大,肌纤维收缩速度越快。
b. 肌纤维类型:不同类型的肌纤维对刺激的反应不同。
慢肌纤维对刺激的反应较慢,快肌纤维对刺激的反应较快。
c. 神经冲动频率:神经冲动频率越高,肌纤维收缩的频率越高。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骨骼肌收缩是由肌纤维内肌原纤维的收缩引起的;2. 刺激强度、肌纤维类型和神经冲动频率是影响骨骼肌收缩的重要因素。
实验启示:本实验的结果对于理解人体运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骨骼肌收缩的机制与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运动训练和康复治疗。
同时,对于研究肌肉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骨骼肌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骨骼肌肌纤维的收缩原理是指骨骼肌纤维在接受神经冲动影响后,产生收缩力,在肌肉中施加力量,以执行肌肉收缩动作的机制。
这种原理的基础是在骨骼肌纤维内存在的肌纤维结构和生物化学作用。
肌肉细胞内含有许多肌纤维,是通向肌肉纤维的基本单位。
肌纤维由许多组成纤维肌酸酐、肌球蛋白等的细长结构组成,其中真菌蛋白线排列在肌球蛋白线之间,形成肌纤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肌纤维收缩时,收缩固定在薄肌球蛋白上的交错尖突被拉近,真菌蛋白线向中心移动,将两个肌球蛋白线间的距离变短,从而缩小肌纤维长度。
肌纤维的收缩由神经元引发肌肉刺激开始。
神经元结尾的神经肌接头将神经冲动传递到骨骼肌肌纤维的肌肉细胞膜表面。
这会引起肌肉细胞内膜释放钙离子,然后钙离子与肌球蛋白结合,促进收缩。
肌球蛋白的C段通过与钙离子的结合而与肌球蛋白I段断开,C段向肌纤维中心移动,拉紧肌丝,使细胞收缩。
在此过程中,肌纤维中的肌酸酐能够在ATP水解成ADP时,同时释放出能量,并用ATP合成过程中的多余能量储存起来,以供下一轮收缩使用。
总之,在肌肉捕获钙离子的过程中,肌球蛋白包围薄肌球蛋白,从而产生肌肉收缩力,并使用极其微小的拉力在肌肉中施加力量以产生肌肉收缩。
这种原理解释了骨骼肌肌纤维的收缩方式,也是肌肉力量和运动产生的基本机理。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及其生理学特点骨骼肌是人体中最常见的肌肉类型,也是最容易受到人们关注的一种肌肉。
它负责人体的运动功能,包括行走、跑步、举重等各种肌肉活动。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及其生理学特点主要包括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两种形式。
等长收缩是指骨骼肌在负荷下保持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
在等长收缩过程中,肌肉的张力增加,但长度保持不变。
这种收缩形式主要发生在肌肉对抗的情况下,例如举重过程中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对抗。
等长收缩的特点是收缩时肌肉产生的力量大,但速度较慢,耗能较多。
同时,等长收缩还可以控制肌肉的长度,使其能够保持适当的张力,以维持身体的姿势稳定。
等张收缩是指骨骼肌在负荷下发生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在等张收缩过程中,肌肉的长度缩短,但张力保持不变。
这种收缩形式主要发生在肌肉单独作用的情况下,例如屈膝肌在无重力负荷下的收缩。
等张收缩的特点是收缩时肌肉产生的力量较小,但速度较快,耗能相对较少。
同时,等张收缩还可以改变肌肉的长度,实现人体的各种动作,如走路、跑步等。
骨骼肌的生理学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可塑性:骨骼肌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即能够通过训练和适应来改变自身的形态和功能。
长期的锻炼可以增加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并促进肌肉的生长和发育。
2. 快速收缩与慢速收缩:骨骼肌可以通过调节肌纤维的类型来实现快速收缩和慢速收缩。
快速收缩的肌纤维主要富含易燃的肌纤维,能够迅速产生力量,适用于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
慢速收缩的肌纤维主要富含耐力型肌纤维,能够持续产生力量,适用于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
3. 肌肉纤维的分布:骨骼肌中的肌纤维分为红色肌纤维和白色肌纤维。
红色肌纤维富含线粒体和血管,能够进行氧化代谢,适用于长时间的耐力运动。
白色肌纤维缺乏线粒体和血管,主要进行无氧代谢,适用于短时间的高强度运动。
4. 肌肉疲劳:骨骼肌在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后容易出现疲劳。
肌肉疲劳主要是由于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能量耗尽和神经传递障碍等因素导致的。
简述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
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是指由神经冲动引起的肌肉收缩的过程。
当神经冲动到达肌纤维的末梢时,释放出乙酰胆碱,刺激肌纤维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导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
钙离子与肌肉蛋白质中的肌动蛋白和肌钙蛋白结合,促使肌动蛋白发生构象变化,与肌原纤维的肌球蛋白结合,形成肌肉收缩的横桥。
这个过程会不断重复,直到神经冲动停止,钙离子被重新吸收回肌质网内,肌肉松弛。
这种兴奋-收缩偶联的机制使得骨骼肌能够快速、精准地产生力量和运动。
骨骼肌收缩的机制和过程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过程可以简要描述为下述步骤:
1. 饥渴感觉:当人体感觉到需要进行运动时,大脑的神经元开始向骨骼肌发送信号。
2. 神经冲动传导:这些信号以神经冲动的形式通过运动神经元传导到骨骼肌。
3. 神经肌肉接头:神经冲动到达骨骼肌时,它们通过神经肌肉接头(神经肌接头)与骨骼肌纤维连接。
4. 神经肌肉兴奋:当神经冲动到达肌肉纤维时,它引起肌肉的兴奋。
5. 钙离子释放:兴奋的肌肉纤维内的肌浆网释放储存在其中的钙离子。
6. 肌纤维收缩:释放的钙离子结合在肌纤维上的肌球蛋白上,进而触发肌球蛋白与肌原纤维相互滑动,使肌纤维收缩。
7. 肌纤维放松:当神经冲动停止时,肌浆网重新吸收钙离子,肌球蛋白与肌原纤维之间的连接断开,肌纤维恢复松弛状态。
这些步骤构成了骨骼肌收缩的基本机制和过程。
根据大脑的指令,神经冲动通过神经肌肉接头到达肌肉纤维,从而引发肌纤维的收缩。
一旦神经冲动停止,肌纤维则会放松恢复松弛状态。
骨骼肌的收缩和放松过程协调地进行,使得人体能够进行各种运动。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运动调节骨骼肌是人体中最大的肌肉组织,负责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维持。
在进行各种运动活动时,骨骼肌通过收缩产生力量,并且通过运动调节机制来控制肌肉的动作。
本文将介绍骨骼肌收缩的机制和相关的运动调节过程。
一、骨骼肌收缩机制1.肌纤维结构骨骼肌由许多肌纤维组成,而每个肌纤维则由许多肌节组成。
肌节由长而纤细的肌原纤维组成,每个肌原纤维中有多个肌小节。
肌小节是肌纤维的基本结构单元,其中包含着许多肌光束。
每个肌光束又由许多肌丝组成。
肌丝分为厚丝和薄丝,其中厚丝由肌球蛋白组成,薄丝由肌凝蛋白组成。
2. 肌肉收缩机制肌肉收缩的基本单位是肌小节内的肌光束。
当神经冲动到达肌小节时,它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称为乙酰胆碱,该物质能够刺激肌光束中的肌球蛋白与肌凝蛋白相互作用。
肌球蛋白与肌凝蛋白的相互作用导致肌丝的滑动,使肌光束缩短。
这种肌光束的缩短,在整个肌小节中会形成肌纤维的缩短,最终导致整个肌肉的收缩。
二、骨骼肌的运动调节1. 神经系统调节神经系统通过传递神经冲动来控制肌肉运动。
首先,神经脉冲从中枢神经系统传递到骨骼肌。
然后,在肌纤维内产生的肌动蛋白与肌凝蛋白的相互作用产生肌收缩。
这个过程由神经肌肉接头实现,它是由一个神经末梢和一个肌肉纤维组成的独特结构。
神经冲动在神经肌肉接头中释放乙酰胆碱,刺激肌肉收缩。
2. 肌肉调节除了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肌肉本身也能通过内在机制自行调节。
例如,当肌肉长时间保持收缩状态时,肌纤维会感受到机械牵拉力,从而调节肌肉收缩力度。
这种调节机制称为反射性调节。
此外,肌肉疲劳时,肌肉收缩力度也会减弱,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三、骨骼肌的变化和适应当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时,骨骼肌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和适应。
首先,肌纤维会增加横截面积,即肌纤维的直径增加。
这使得肌纤维能够更好地产生力量。
其次,肌纤维中的线粒体数量会增加,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量中心,能够生成更多的能量。
此外,肌肉血液循环也会得到改善,这有助于提供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给肌纤维。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及其生理学特点骨骼肌是人体内最常见的肌肉类型,它们连接到骨骼上,通过收缩产生力量和运动。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分为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每种收缩形式都具有其独特的生理学特点。
等长收缩是指骨骼肌在收缩时保持长度不变。
在等长收缩状态下,肌肉产生的力量可以克服外部阻力,但没有实际的运动。
这种收缩形式常见于保持姿势的肌肉,如站立时维持身体的平衡。
等长收缩时,肌肉中的肌纤维被激活,肌头和肌尾之间的距离缩短,但整体长度保持不变。
这种收缩形式可以保持肌肉的张力,使人体能够保持姿势和姿态。
等张收缩是指骨骼肌在收缩时缩短长度。
这种收缩形式常见于肌肉产生实际运动的情况下,如抬举重物或进行运动。
在等张收缩时,肌纤维中的肌头和肌尾之间的距离缩短,导致肌肉整体缩短。
这种收缩形式产生的力量可以推动骨骼和产生运动。
等张收缩是通过肌肉中的肌纤维收缩产生的,这些肌纤维由肌原纤维组成,每个肌原纤维又由肌原节构成。
当肌原节受到刺激时,肌原纤维收缩,导致肌纤维收缩,最终引起整个肌肉的收缩。
骨骼肌的收缩是由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的。
当神经系统向肌肉发送信号时,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刺激肌原节产生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传播到肌原纤维上,触发肌原纤维中的肌球蛋白和肌凝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肌纤维收缩。
这种神经-肌肉传递过程被称为神经肌肉连接。
骨骼肌的收缩具有一些重要的生理学特点。
首先,骨骼肌的收缩是快速的。
当神经系统向肌肉发送信号时,肌肉可以迅速响应并产生力量。
这使得骨骼肌非常适合进行迅速而精确的运动,如打击和奔跑。
其次,骨骼肌的收缩是有力的。
骨骼肌可以产生强大的力量,使人体能够进行各种日常活动和运动。
这种力量的产生是通过肌纤维中肌球蛋白和肌凝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最后,骨骼肌的收缩是疲劳的。
当骨骼肌长时间进行重复收缩时,肌肉会逐渐疲劳并失去力量。
这是因为肌纤维中的能量供应和废物清除速度无法满足高强度持续运动的需求。
总的来说,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包括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每种收缩形式都具有其独特的生理学特点。
骨骼肌的收缩特点1.骨骼肌的基本结构骨骼肌是体内最大的肌肉群,其主要由细长的肌纤维组成,这些纤维束相互交织形成网状结构。
每条肌纤维都由许多肌原纤维组成,这些肌原纤维是肌肉收缩的基本单位。
骨骼肌的基本结构还包括肌内膜、肌束膜和肌外膜,这些结构为肌肉提供了额外的支持和保护。
2.骨骼肌的收缩类型骨骼肌的收缩类型主要有两种: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
等张收缩是指肌肉在收缩过程中张力保持不变,而长度发生改变,即肌肉缩短或伸长。
等长收缩则是指肌肉在收缩过程中张力产生,但长度保持不变。
在实际运动中,骨骼肌往往需要根据需要表现出不同的收缩类型。
3.骨骼肌的收缩机制骨骼肌的收缩主要依赖于横桥循环机制。
当肌肉受到刺激时,横桥循环被激活,横桥与细肌丝相互作用,导致肌肉缩短。
在这个过程中,Ca²⁺离子起着关键作用,它负责触发肌肉收缩。
此外,骨骼肌的收缩还受到神经递质、激素和其他生物分子的调节。
4.骨骼肌的收缩与松弛过程骨骼肌的收缩与松弛过程涉及到多个步骤。
当肌肉受到刺激时,神经递质会释放Ca²⁺离子,Ca²⁺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引发肌肉收缩。
肌肉缩短后,Ca²⁺离子的浓度逐渐降低,使得肌肉松弛。
这个过程中,ATP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为肌肉收缩提供能量。
5.骨骼肌的收缩特点对运动的影响骨骼肌的收缩特点对运动表现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在短跑等爆发力要求高的运动中,肌肉的等张收缩能力尤为重要;而在耐力运动中,等长收缩能力的保持则更为关键。
此外,不同运动对肌肉的激活程度也有所不同,这影响着运动的表现和运动员的训练策略。
了解这些收缩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运动员训练和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
6.骨骼肌的疲劳与恢复骨骼肌在持续收缩时会发生疲劳,这是由于肌肉中的能量物质减少、代谢产物积累和神经肌肉电信号传导受阻等原因造成的。
疲劳的产生会影响运动表现和肌肉功能。
为了促进肌肉恢复,需要采取适当的休息和营养补充措施,如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等。
骨骼肌细胞的收缩(1)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运动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特殊分化的终板膜构成神经-肌接头。
它主要是Ca2+ 内流触发突触小泡的出胞机制;终板膜主要对Na+通透性增高,Na+内流,使终板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
终板电位是局部电位,可通过电紧张活动使邻近肌细胞膜去极化,达阈电位而暴发动作电位,表现为肌细胞的兴奋。
(2)骨骼肌收缩的机制:胞质内Ca2+浓度升高促使细肌丝上肌钙蛋白与Ca2+结合,使原肌凝蛋白发生构型变化,暴露出细肌丝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活化位点,肌动蛋白与粗肌丝肌球蛋白的横桥头部结合,造成横桥头部构象的改变,通过横桥的摆动,拖动细肌丝向肌小节中间滑行,肌节缩短,肌肉收缩。
横桥ATP酶分解ATP,为肌肉收缩做功提供能量;胞质内Ca2+浓度升高激活肌质网膜上的钙泵,钙泵将Ca2 +回收入肌质网,使胞质中钙浓度降低,肌肉舒张。
(3)兴奋―收缩耦联基本过程:将肌细胞膜上的电兴奋与胞内机械性收缩过程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其过程是肌细胞膜动作电位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激活横管膜上的L型Ca2+通道,激活连接肌浆网膜上的Ca2+释放通道,释放Ca2+入胞质;胞质内Ca2+浓度升高促使细肌丝上肌钙蛋白与Ca2+结合,使原肌凝蛋白发生构型变化,暴露出细肌丝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活化位点,肌动蛋白与粗肌丝肌球蛋白的横桥头部结合,引起肌肉收缩。
兴奋-收缩耦联因子是C a2+。
【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
大家以后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多留意说明书,留意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它为肌肉控制运动和保持身体姿势提供了基础。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神经传导,肌肉收缩和断开传导。
首先,神经传导是通过神经冲动来触发肌肉收缩的过程。
具体来说,神经冲动由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经过脊髓再经过肌肉组织的神经束,到达最终的肌肉细胞。
神经冲动刺激肌肉细胞内的特定结构,从而改变它们的电荷平衡,从而释放肌肉细胞内的能量以触发收缩。
其次,肌肉收缩是肌肉对神经冲动的反应过程。
在这个步骤中,肌肉细胞内释放的能量会拉动肌肉细胞间的连接,从而形成一个肌肉收缩的链式反应。
收缩过程中会产生热量,这可以维持肌肉的持续收缩,直到神经冲动消失。
最后,断开传导是肌肉收缩结束时的过程。
神经冲动消失之后,肌肉细胞内的电荷平衡回复正常,肌肉细胞的收缩也停止,这时的断开传导完成了。
总的来说,骨骼肌的收缩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由神经传导、肌肉收缩和断开传导三个过程组成。
不同的肌肉运动特性是由不同的神经冲动和肌肉细胞收缩反应引起的,所以正确控制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对于保持健康身体极为重要。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