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腐蹄病的中西医防治
- 格式:docx
- 大小:11.35 KB
- 文档页数:2
奶牛腐蹄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奶牛腐蹄病是奶牛感染坏死杆菌或节瘤拟杆菌后,引发的高接触性传染病,以蹄部、趾间组织腐败、坏死、化脓为特征,若蹄部开始腐烂,影响奶牛正常行走与采食,并感染其他奶牛。
本文对奶牛腐蹄病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诊治经验,为腐蹄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发病原因1.1 致病微生物引发奶牛腐蹄病的病原微生物为坏死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酵母菌、黑色素类杆菌等。
病菌从奶牛趾间组织侵入、繁殖,引发坏死性炎症。
1.2 饲养管理饲养管理不当是造成腐蹄病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养殖奶牛时,需严格控制牛舍内的卫生状况,在温度高、湿度大的夏秋季节,牛舍潮湿,通气不良,地面污浊,牛蹄长时间接触坚硬粗糙的地面,蹄部角质软化,坏死杆菌侵入引发牛蹄组织腐烂。
牛舍内空间狭小,不及时护蹄修蹄,负重不均,导致挫伤,一旦病菌侵入易引发腐蹄病。
1.3 饲料结构饲料营养构成不合理,易引发该病。
奶牛日粮中精料比例过高,导致瘤胃产生过多组织胺和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损伤牛蹄真皮层周围血管,蹄部逐渐腐烂。
在奶牛泌乳期,所需钙、维生素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如饲料营养成分不均衡,导致机体代谢失衡,抗病能力明显减低,使腐蹄病发生概率增加。
1.4 其他因素奶牛发生乳房炎、子宫炎或肺炎感染等疾病时,病原菌产生的介质可引发奶牛腐蹄病。
奶牛胎衣不下、酮病等造成蹄质下降,也可引发腐蹄病。
奶牛品种不同,腐蹄病的感染率业也存在差异。
荷兰黑白花奶牛腐蹄病感染率高于加拿大荷斯坦奶牛。
2 防治措施2.1 西药治疗发现奶牛蹄部出现异常情况后,需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
将确诊的患牛隔离,固定患肢,使用清水对患肢进行清洗,再用高锰酸钾浸润清洗,使用修蹄刀全面清除病变部分,排出脓液后,再使用高锰酸钾或双氧水彻底冲洗创面,并涂抹5%的碘酊消毒。
若奶牛病症较轻,建议配制碘仿醚和黄胺粉溶液,比例为1∶4,全面清洗创面,将病牛隔离在干燥整洁的圈舍中,直至痊愈。
若病牛症状较重,牛蹄组织内部已产生病变,使用双氧水对蹄部进行灌洗,使用抗生素溶解于生理盐水后,对牛蹄组织进行注射清洗。
奶牛腐蹄病的预防与治疗奶牛的腐蹄病是影响牛场生产的重要疾病之一,在我国各地都表现出较高的发病率。
尤其在南方和中部省份的多雨季节,舍饲牛群中发病率高者可达到30%~40%。
腐蹄病的发生不仅影响产奶和运动,严重者常常导致淘汰。
病牛如果及早的发现可以有效的治疗和恢复,然而复发率却相对较高。
对于本病的早期治疗,许多的临床方法都比较有效,但实施治疗过程(比如保定和麻醉)本身由于牛只个体大而较难进行。
腐蹄病是一个发病过程相对较慢的外科疾病,其发病因素极易被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所忽视。
本文根据奶牛腐蹄病的发病特点,就预防与治疗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对生产一线提供参考。
1腐蹄病的预防措施对于本病的预防比治疗措施显得更加重要,合理的预防措施可以显著的降低甚至杜绝本病的发生。
许多的研究和观察表明,腐蹄病的发生与管理、环境、奶牛自身因素密切相关。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本病的预防。
1.1管理性预防措施牧场的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体系,管理的措施常常影响到生产的各个环节。
从管理角度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
1.1.1场地的管理对于舍饲奶牛,运动场、挤奶厅和饲养间是奶牛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它们的干燥程度直接关系本病的发生。
首先,运动场地应该设计合理和及时维护。
运动场地面应该保持一定的坡度,有利于雨水和污物的排出,防止有坑或大的洼地。
运动场的土质也应该优良好的渗水性,去除杂物,保持清洁。
每天要保持清粪,雨季来临要适当的增加清粪的次数。
场内饲养密度也不可以过大。
其次,保持挤奶厅和饲养间的干燥。
饲喂间和挤奶厅在一起的牧场,如果一头牛每天挤3次奶,那它在污水粪便中呆的时间每天要超过9h。
挤奶时洒落到场地内清洁用水和自身所排出的粪尿直接污染牛蹄,这些因素使得牛蹄部长时间的处于高湿度、多污染物的情形下,就增加了细菌(主要是坏死厌气丝杆菌)污染的机会,这是引发腐蹄病的主要因素。
1.1.2蹄部的护理措施建立良好的蹄部护理制度。
每间隔半年,对奶牛的蹄部统一进行修理1次。
奶牛腐蹄病的中西医防治
奶牛腐蹄病是一种常见的牛蹄病,是因为牛蹄部感染细菌导致的疾病。
该病的病因多
是牛舍不干燥,环境卫生差,垫料使用不当等原因,引起细菌滋生繁殖,进而感染到牛的
蹄部。
病情轻的奶牛出现蹄底潮湿、发热、疼痛、行走困难等症状,重症奶牛则会丧失进食
能力甚至卧床不起,严重影响奶牛的生产和健康状态,因此防治此病十分重要。
中医防治:
1. 中药熏蒸:将生药如丁香、苏叶、板蓝根等熏蒸到牛舍中,可达到杀菌消毒、祛
病除湿的作用,较好地治疗奶牛腐蹄病。
2. 中药泡蹄:将生药如黄连、黄柏、干姜泡在热水中,待药液完全渗透后再将蹄浸
泡在药水中,能够起到消毒、止痛、止血等作用,有效地帮助牛蹄痊愈。
3. 中药口服:针对轻症奶牛,可以用一些抗生素配合中草药口服,加强牛的免疫力,有效预防和治疗蹄部感染的病菌。
1. 消毒:对于已感染的奶牛,需要对牛舍、器材、工具等换上消毒剂进行全面消
毒。
2. 手术切除:对于骨髓炎、纤维化等严重疾病,需要进行手术切除。
3. 抗生素治疗:使用适当的抗生素可有效杀死蹄部感染的菌群,有利于奶牛的康
复。
总之,要想预防和治疗奶牛腐蹄病,除了保持牛舍干燥卫生,合理安排饮食、管理等
方面的措施外,中西医结合进行全面治疗是十分必要的,以达到更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2020年第7期(总第224期)牛腐蹄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何俜(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畜牧兽医局鲁家沟畜牧兽医站,743025)中图分类号:S858.23文献标识码:B牛腐蹄病是常见的蹄部疾病,典型的症状就是趾间软组织发生腐败、坏死,严重的还会波及蹄冠皮肤、蹄真皮、腱、骨及蹄关节,病牛跛行。
影响食欲,生产性能降低,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此病一年当中任何时间都可以发生,但是多雨潮湿的夏季发病率较高。
此病的发生和年龄、性别无关,多呈散发,给养牛业造成的危害很大。
1病因牛腐蹄病的发生主要和牛舍、运动场的潮湿、不卫生有关系,牛蹄长时间在粪尿中浸泡,降低了弹性,引起蹄部龟裂、发炎;或者由于趾间的皮肤受到外伤,感染了化脓菌%坏疽性放线菌%坏死杆菌等而引起。
其中坏死杆菌是引起腐蹄病的临主要病菌,坏死杆菌是一种厌气性丝状菌,革兰 "氏阴性,土壤中和粪便里都有,它能在牛的一些资:特定部位,如蹄皮,口腔或肝脏的上皮组织繁殖而引起这些部位发生环死。
蹄部坏死杆菌病的特点是渗岀液和坏死组织有恶臭。
蹄部病灶可能是原发,也可能是二次转移。
腐蹄病的发生有时具有流行病的特点,而且有人仔细检查病蹄并未发现外伤痕迹,这表明腐蹄病与坏死杆菌病有密切关系。
但是坏死杆菌不能穿过健康的皮肤和蹄皮,这就表明粪%尿%泥泞引起蹄间腐烂及碎石块%煤渣%作物剩茬造成蹄间外伤是诱发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它给坏死杆菌的侵入创造了条件。
此外,发生腐蹄病后,还容易继发感染化脓性细菌如棒状杆菌、坏疽性放线菌等。
日粮中钙、磷比例不当或者缺乏,维生素缺乏,牛体质下降等也会诱发蹄角质变性而继发本病。
2症状腐蹄病的发现往往是从牛发生跛行开始的。
一般是一肢跛行,起初不太严重,病牛无论站立还是走路都尽量减轻病蹄的负重,身体歪向健康蹄一侧。
站立时病蹄有时还踢蹴,好像要踢掉蹄文章编号:1003-8655(2020)07—0062—02上的异物一样。
较严重时,病牛时常提起病蹄离地,不愿行走。
2018年第2期(总第201期)!牛腐蹄病的中西医防+方法达雪娟党武吉""执笔人)(1.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下双镇人民政府畜牧兽医服务站;2.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畜牧兽医局,733000)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8655(2018) 02-0061-01奶牛腐蹄病是蹄间皮肤和软组织具有腐败、恶臭、真皮坏死与化脓,角质溶解,疼痛,跛行的 运动障碍性疾病。
腐蹄病也被称为蹄间腐烂、指 (趾)间腐烂、传染性真皮炎、蹄间蜂窝织炎或坏 死性蹄间真皮炎,以后蹄多发,成牛发病最多,雨 季最流行。
1发病原因坏死厌气丝杆菌是该病的主要病因,但脓性 棒状杆菌和其他化脓性细菌、结节状拟杆菌等也涂擦,一定要将腐败及脓清除。
创内涂 5)-10+的碘酊,最后填入松馏油或高锰酸钾,外可用松馏油或10)的鱼脂酒精绷带包扎,:身治可用200-250 IU100「IU— ,,食欲 ,高可用乃近3支VC —盒,10+ 盐水 500ML+25+葡萄糖 1000ML,5+碳酸氢钠 500ML 一。
中药治疗可选用以下方法:可以在感染组织涂片中发现,此外还有梭菌、牛足腐 和病等。
奶牛 、( 有及时修蹄、厩舍清 及时),机 抗 ,奶牛腐蹄病的发病也多。
^,中或 ,运动,蹄 中,,片,等 蹄 外等可细菌感染,病因多为坏死杆菌和化脓性棒状杆菌等。
(1) 60g,6g,片 30g,碘 30g,15g。
成细,在除坏死后将:散创内 ,包扎蹄 。
(2) 100g,白藍 100g,儿茶 50g,樟20g,100g,50g,50g,50g,:20g,片 20g,20g,将 为细'用。
填病牛蹄脓,用绷带包扎蹄。
(3) 将包有碘片的棉塞入潜洞,用 松临节油喷在包有碘片的药棉上。
由于碘与松节油反症2 临床症状时病 现 的性蜂窝织炎,蹄间和蹄皮、,有时可坏死或出现在性,有臭,有的蹄间有 _组织 。
蹄 角质 ,时有痛感,修蹄时有 或 臭脓流'病应热,从 用。
奶牛腐蹄病的综合防治王锦菊;李维杰【期刊名称】《云南畜牧兽医》【年(卷),期】2010(000)001【总页数】2页(P22-23)【作者】王锦菊;李维杰【作者单位】临沧市临翔区凤翔街道兽医站,云南,临沧,6771300;云南瑞特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02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8.217.16+1蹄是奶牛重要的运动器官,蹄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奶牛的产奶量和使用年限。
随着规模化饲养的发展,腐蹄病对奶牛业的危害越来越大,被业内称之为常见的四大疾病之一,发病率高,病程长。
腐蹄病是指指(趾)间皮肤及深层组织的急性或亚急性炎症,并造成皮肤裂开甚至坏死,向上蔓延到蹄冠及系部,又称为趾间坏死杆菌病。
1 病因1.1 环境因素奶牛长时间站立在坚硬、滑溜的水泥地板上,导致关节受损害发生病变、蹄底岀血,加之阴暗潮湿,粪水污染,趾间被腐蚀,形成厌氧环境,造成腐蹄病发生。
1.2 饲养管理奶牛产犊后,增加精饲料的喂量,精料中玉米比例过大,青饲料以青贮料为主,干草、青绿饲料不足,使瘤胃pH值降低,形成慢性瘤胃酸中毒,释放活性物质(组织胺或类毒素),引起血管的收缩和膨胀,真皮毛细血管发生病理变化,造成蹄质损伤。
混合精料中,微量元素不足,比例不当,无机微量元素吸收不好,也是发生蹄病的重要原因。
微量元素锌、锰、铜、硒是角质素、角蛋白合成的必要物质之一,可以增加蹄壁的坚硬性、完整性,缺锌造成蹄壁虚弱,引发腐蹄病;锰是骨骼组织的重要成分,缺锰骨关节变形,导致腐蹄病;铜影响骨胶原蛋白结构的完整性,缺铜引起骨骼疏松,蹄变形;缺硒也与蹄病有关。
1.3 继发感染子宫炎、乳房炎产生后,能产生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角质生长不良,引起岀血,诱发蹄病。
1.4 蹄部护理合理适时的修蹄,能将体重的负荷平均分布于两蹄肢。
如果长期不修蹄,负荷不平衡,超重负荷的蹄肢,增加对真皮的压力,发生岀血的机会多,容易诱发腐蹄病。
2 病原腐蹄病是多种细菌侵害的结果,主要是坏死杆菌,其它细菌还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化脓棒状杆菌、绿脓杆菌等。
2017年第5期(总第198期)症资料奶牛蹄病是危害奶牛生产的三大疾病之一,是奶牛牧场养殖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也是造成牧场牛只淘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蹄病淘汰的奶牛占4%~5%。
奶牛蹄病临床上主要有蹄变形和腐蹄病两种。
据报道,我国奶牛蹄病的发病率在30%以上,夏季炎热地区尤为严重。
本病发生后奶牛蹄部疼痛不仅会影响发情,而且在治疗期间会导致弃奶和增加治疗费用,给奶牛生产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患本病的奶牛痊愈后,在后续的生产和繁殖方面,对奶产量和繁殖影响均较大。
因此,预防奶牛蹄部疾病的发生,对提高奶牛养殖经济效益具有非常用重要的意义。
1奶牛蹄病发病原因1.1感染一般由病原菌引起,或者是蹄部破以后,激发感染的,称感染性蹄病,包括蹄底溃疡、趾间糜烂、腐蹄病。
口蹄疫发生过程中,蹄部的病变就属于感染性因素。
腐蹄病是趾间隙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化脓性、腐败性、坏死性的一种炎症。
它具有特定的病原菌,就是坏死杆菌引起的。
1.2代谢性障碍由于饲养管理不科学,代谢障碍引发。
如慢性瘤胃酸中毒引起的蹄冠长期红肿,奶牛不瘸腿,也不跛行。
蹄叶炎,患牛发病后由于蹄部疼痛,为改变前肢内侧指的负重状态,表现蹄子交叉站立,吃食的时候低着头,但两前肢交叉站立,严重不交叉了,卧着吃食,前腿跪着。
1.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引发奶牛蹄病的主要因素。
一是奶牛场牛床不及进清理,粪污沉积,奶牛腕关节、后肢关节长时间浸泡粪尿中,在粪尿中氨的作用下蹄壳发生分解,引发蹄病。
二是奶牛运动场地面结构不合理,用水泥、炉渣、三合土等建造,渗水性、柔软舒适性差。
破碎的水泥片,铬坏蹄部发病。
三是奶牛自动饮水槽旁边地面和溢漏水设计处理不科学,机械清理不及时,导致积水,积粪、积尿、粪尿发酵,发生梭菌性疾病,厌氧菌感染,引发蹄病等其它厌氧菌病。
1.4遗传性因素遗传也是蹄病的一种潜在性因素。
常见的遗传性奶牛变形蹄有螺旋状趾、蹄壳颜色遗传。
螺旋状趾有很强的遗传性,跟遗传有关系。
牛蹄壳的颜色不同坚硬程度也不同,红颜色的蹄壳,含有红色素是最坚硬的一种;黑颜色含有黑色素是比较坚硬的一种;蜡黄颜色的不含色素是最不结实的一种。
2019年第10期 吉林畜牧兽医55·草食动物·CaoShi DongWu奶牛腐蹄病的中西医防治胡文昊1,孙玉伟2,王欣宇3*1.吉林省白城市畜牧兽医技术指导中心,吉林白城 137000;2.吉林省白城市牧业信息服务中心,吉林白城 137000;3.吉林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吉林长春 130062奶牛腐蹄病是影响牛场生产的重要疾病之一。
发病不分年龄,发病率高达5%~30%。
目前,我国每年由于腐蹄病被迫过早淘汰的奶牛占淘汰牛总数的15%~30%,淘汰率占总淘汰率的19%,比奶牛其它疾病的淘汰率高4%~6%[1]。
腐蹄病的发生不仅影响产奶和运动,严重者常导致淘汰。
阻碍奶牛业健康发展,给奶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 发病原因1.1 病原因素奶牛腐蹄病的病原菌有坏死梭杆菌、节瘤拟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等。
其中,坏死梭杆菌和节瘤拟杆菌混合感染是造成奶牛腐蹄病的主要原因。
坏死梭杆菌,革兰氏阴性菌,无芽孢,是一种严格厌氧型菌;节瘤拟杆菌,革兰氏阴性菌,无芽孢,是一种专性厌氧型菌。
其致病过程为:坏死梭杆菌首先感染奶牛趾(指)间泡软的皮肤并使奶牛趾(指)间表皮过度角化、发生炎症和坏死,然后节瘤拟杆菌定居并且在坏死梭杆菌引起损伤的部位繁殖,向坏死梭杆菌提供生长因子,与其产生协同作用,引起蹄部肿胀恶化。
1.2 奶牛营养代谢因素日粮中钙磷缺乏,或者钙磷比例失调等营养代谢因素也能导致奶牛腐蹄病。
日粮中缺磷,其最初是血清无机磷浓度降低并且出现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升高,血清钙浓度的轻度上升;日粮中缺钙,其血清钙浓度的反应不如无机磷浓度的变化明显。
由于机体通过甲状旁腺素、降钙素和维生素D 3的活性代谢产物的调节,血清钙浓度总维持在较正常的浓度,直到病的后期才会降低。
这时虽可从骨骼中动员钙、磷进入血液,以阻止血钙浓度降得过低,若超过一定时间以后,血钙会出现更大幅度的下降,就会造成蹄部真皮和角质层软化疏松,引发奶牛腐蹄病。
2023-11-07•奶牛蹄叶炎概述•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案•预防措施•案例分析•结论和展望目录01奶牛蹄叶炎概述奶牛蹄叶炎是一种炎症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奶牛的蹄叶部分。
定义患牛表现出疼痛、发热、肿胀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站立困难和产奶量下降。
症状定义和症状病因蹄叶炎的病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如潮湿、脏污)、营养不均衡(如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外伤(如刺伤、砸伤)等。
发病机制蹄叶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外界刺激导致蹄叶部分炎症反应,进而引起疼痛和炎症加重,最终影响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病因和发病机制健康影响蹄叶炎会导致奶牛的疼痛和不适,严重时可能引发其他疾病,如乳房炎、子宫炎等。
经济影响蹄叶炎可能导致奶牛站立困难,影响其正常采食和产奶量,从而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蹄叶炎对奶牛的影响02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案用于缓解奶牛的疼痛和炎症症状,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
消炎止痛药抗生素治疗局部封闭治疗根据病情需要,使用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感染,如头孢菌素、青霉素等。
在患处进行局部封闭,常用药物有普鲁卡因和糖皮质激素。
030201如金银花、连翘等,用于清除体内热毒,缓解红肿热痛等症状。
清热解毒药如当归、川芎等,用于改善患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
活血化瘀药如熟地黄、白芍等,用于补充气血,促进受损组织修复。
养血荣筋药选择与奶牛蹄叶炎相关的穴位,如蹄头、蹄心、蹄跟等。
穴位选择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针刺深度和刺激强度,以产生治疗效果。
针刺方法针灸治疗可以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功能等,有助于奶牛蹄叶炎的康复。
针灸效果03预防措施定期清理牛舍,清除粪便和污垢,保持干燥的环境。
定期消毒牛舍和饮水设施,避免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保持牛舍的通风良好,降低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
保持牛舍卫生定期检查和修蹄定期检查奶牛的蹄部,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定期修蹄,修剪过长或不规则的蹄部,保持蹄部的健康状态。
保证饲料和饮水的质量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避免营养过剩或不足。
养殖与饲料2014年第3期中西药结合治疗奶牛腐蹄病赵德惠1熊新雪2李华林21.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畜牧兽医工作站,宁夏石嘴山753000;2.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宁夏吴忠751100收稿日期:2014-02-11通讯作者:李华林赵德惠,男,1975年生,本科,兽医师。
腐蹄病是由化脓菌和坏疽菌通过蹄底和球节部外伤侵入机体组织引起以蹄部组织化脓、坏死、腐败和角质层破坏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奶牛常见病,可造成奶牛蹄部疼痛、食欲减退、产奶量急剧下降、繁殖能力下降,严重者可导致高产奶牛被迫过早淘汰,是对奶牛养殖业危害较大的四大疾病之一。
笔者多年来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发病原因1.1蹄部外伤尖硬异物(如针、铁钉、铁丝、玻璃渣等)引起牛蹄皮肤受损,造成坏死杆菌、化脓性棒状杆菌、链球菌、结节状梭菌等细菌的感染,可促使腐蹄病发生。
1.2饲喂精料过多如为催奶大量饲喂精料,引起瘤胃酸中毒及急性蹄叶炎,继发蹄叉腐烂、蹄冠破溃及蹄冠蜂窝织炎,若不及时处理容易感染坏死杆菌而发病。
1.3营养代谢障碍如日粮中钙、磷比例失调或不足,维生素D 缺乏,精粗饲料搭配不当,或粗饲料品质低劣等,再加上养殖环境差,引起牛只营养代谢障碍,进而诱发腐蹄病。
1.4饲养管理不当圈舍不宽敞,畜舍不卫生,消毒不定期,运动场地凸凹不平、低洼、潮湿、泥泞,养殖密度过大,粪便清理不及时(甚至奶牛四蹄长时间浸泡在恶臭的粪尿中),使蹄部角质变软、抵抗力下降,进而导致坏死杆菌感染,可促使腐蹄病发生。
2临床症状发病初期可见患牛轻微跛行,蹄冠和趾间皮肤肿胀、充血;随着病情发展,病牛站立时频频提肢或不敢负重、跛行,压迫患处有明显疼痛,蹄底、趾间有破损,角质崩解、溃疡,蹄底角质呈黑色,从趾间、蹄底流出污黑色、恶臭脓性分泌物,严重者波及蹄冠部,甚至蹄匣脱落。
后期表现出全身症状,卧地不起、发烧、消瘦、产奶量锐减。
3临床诊断根据跛行、蹄底腐烂、恶臭流脓等临床症状可确诊。
奶牛腐蹄病的中西医防治
奶牛腐蹄病是一种严重的蹄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蹄角软化、易于磨损、龟裂、发臭等。
该病会严重影响奶牛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对养殖业造成不良影响。
针对奶牛腐蹄病的防治,中西医学各有不同的方法和理论。
一、中医防治
中医学认为,奶牛腐蹄病主要是由于体内湿毒过重所致。
因此,中医防治以清湿毒、
增强体质、调节营养为主要治疗方法。
1、药物防治
中医治疗腐蹄病时,以中药泡蹄、配合内服中草药来清除体内湿毒。
具体药方如下:
(1)药浴药方:白术30g、荆芥15g、茯苓20g、当归15g、黄芩10g,煮沸后加入清水调和,泡蹄至蹄角完全浸润。
(2)内服药方:乌骨鸡900g、丹参20g、黄芩20g、黄连20g、苦参20g、白术10g,煮沸后加入水中,泡蹄吃药。
2、保健饮食
中医推荐对奶牛进行保健饮食,增强体质的同时,调节营养代谢,减少湿气的产生。
具体饮食建议如下:
(1)饮食要清淡,尽量少吃过油腻食物。
(2)增加日常饮水量,保证奶牛水分摄入量。
(3)适量添加营养素和微量元素,如蛋白质、维生素等。
西医学认为,奶牛腐蹄病主要是由于以下因素引起的:
1、缺乏足够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导致胶原蛋白合成不足。
2、蹄部长期浸泡在水或者湿气中,导致细菌滋生,引起感染。
3、蹄部长期受到机械性擦伤、割伤等,导致蹄角磨损。
因此,西医防治以增加营养、保持蹄部卫生和护蹄为主要治疗方法。
1、增加营养
西医建议给奶牛适当添加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特别是胶原蛋白合成所需的氨基酸,以增加奶牛体内胶原蛋白合成量,使蹄部更加健康。
2、保持蹄部卫生
西医建议定期对奶牛蹄部进行清洁和消毒,避免湿气和细菌的滋生。
同时定期检查蹄部的机械性损伤,及时处理。
3、护蹄
西医对于蹄部长期浸泡在水中的奶牛,建议在蹄部表面涂上一层抑菌型蹄油,防止湿气的侵入。
同时,建议选用胶质蹄套,保护蹄角免受损伤和磨损。
总之,中西医防治奶牛腐蹄病都有各自的优点和适用范围。
养殖业者可以根据奶牛蹄部状况,选用最适合的防治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