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周日视运动知识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237.50 KB
- 文档页数:4
太阳周日视运动:太阳出没时间和方位问题由太阳周日视运动规律易知,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北半球日出时间(地方时)早于6:00。
同理,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太阳东北南升西南落,南半球日出时间(地方时)早于6:00。
地方时6:00的太阳方位自然成为一个人们关注的问题。
由于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太阳正东升正西落,且日出时间为地方时6:00,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夏半年,在地方时6:00,太阳刚好于东北(或东南)运行到正东位置。
果真如此吗?一、夏半年地方时6:00时太阳方位的定性分析1、北半球温带和寒带地区下图(图1)为北半球温带地区,二分日与夏至日太阳周日视运动示意图。
ESWN为地平圈,E、S、W、N分别表示东南西北方。
O为观察点。
弧EDW为二分日太阳视运动轨迹。
弧ABC为夏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O′为夏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的中心。
过O′作EW的平行线交弧ABC于E′、W′,E′W′平分该日太阳视运动轨迹,故E′、W′分别表示当地时间6:00和18:00的太阳位置。
如果将E′、W′垂直投影到地平圈上,它们的投影明显分别位于东北和西南方。
同理可知,南半球温带和寒带地区,夏半年,6:00和18:00的太阳方位分别为东南和西南。
经过一段时间,太阳会运行到正东和正西方向。
2、北半球热带地区和赤道地区北半球热带地区和赤道地区,夏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如图2、图3。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热带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天顶以北。
因此,在地方时6:00和18:00,太阳分别位于东北方和西南方,而且,在一天当中根本到达不了正东方。
二、夏半年地方时6:00时太阳方位的定量计算以北半球温带地为例。
如图4,去掉图1中二分日视运动轨迹,连接OB,作O′在地平面上垂直投影O″,作W′在地平面上的重击投影W″,连接OW″。
∠WOW″即为日落时的太阳为位角,此角与日出方位角大小相等。
设天球半径为R,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φ为观察点的地理纬度。
要点一 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刻与方位1.日出日落的方位与时刻、日影朝向的变化(1)在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于当地地方时6点从正东方升起,于当地地方时18点从正西方落下。
日出时日影朝正西,日落时日影朝正东(如下左图所示)。
(2)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各地太阳从东北方升起,日影朝西南方,太阳从西北方落下,日影朝东南方。
北半球各地日出时刻早于当地地方时6点,日落时刻晚于当地地方时18点,纬度越高日出时刻越早,日落时刻越晚。
南半球相反(如上右图所示)。
(3)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各地太阳从东南方升起,日影朝西北方,太阳从西南方落下,日影朝东北方。
北半球各地日出时刻晚于当地地方时6点,日落时刻早于当地地方时18点,纬度越高日出时刻越晚,日落时刻越早。
南半球相反(如下图所示)。
由此可见,太阳的升落方向(日影的朝向与升落方向相反)和时刻,不仅随空间而且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纬度越高,太阳升落在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幅度越大。
要点二 太阳周日视运动由于地球每天自西向东自转,太阳相对地球而言,是自东向西运动的东升西落,这就叫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如图)。
太阳的周日视运动为地球上的仰视图。
一、认识太阳视运动图1、方位:符合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故我们只需确定某一个方位,其余的方位也应 是确定(如根据太阳升起的方位—东、 落下的方位—西、正午太阳的方位—北 半球一般在南,南半球一般在北)。
2、圆心:是以观察者为圆心;所在平面为地平面。
3、天顶:观察者的头顶(即图中的Z 点)4、太阳的特殊位置:3—日出;2—正午;1—日落; 4—子夜5、太阳高度:太阳与观察者的连线与地平面所成的夹角。
如:正午太阳高度:太阳位于正午时(2位置),太阳与观察者的连线与地平面所成的夹角,即图中的∠H 。
6、昼夜长短: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圈(即图中的1—2—3—4—1)以地平面为界,分为两部分,地平面以上部分可代表白昼长,地平面以下部分可代表黑夜长,在一天24小时的前提下,根据两者各自所占的比例可确定观察者当地此时的昼夜长短情况。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总结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
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总结一、天球1、以观察者为球心2、地平圈3、天顶、天底、北点、南点、东点、西点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总结二、太阳视运动1、概念2、方向:自东向西3、速度:每小时15度4、周期:1个太阳日5、轨迹:圆,有时候是大圆有时候是小圆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总结三、轨迹上的特殊点1、最高点与最低点时间,方向轨迹上的最高点为当地正午时刻,轨迹上的最低点为当地子夜时刻,此两点或者在观测者的正北方、或者在观测者的正南方,或者在天顶、天底2、轨迹与地平圈的交点(1)无交点:意义如果视运动轨迹与地平圈没有交点,且轨迹在地平圈之上,则当地极昼。
如果视运动轨迹与地平圈没有交点,且轨迹在地平圈之下,则当地极夜。
(2)单个交点:方向及意义轨迹与地平圈只有一个交点的,此交点或者是北点或者是南点。
除交点之外,轨迹上的点在地平圈之上,则当地恰好极昼。
除交点之外,轨迹上的点在地平圈之下,则当地恰好极夜。
(3)俩交点:连线与纬线、经线的关系;日出和日落俩交点的连线与纬线平行,与经线垂直。
俩交点中在偏东方向的为日出点,在偏西方向的为日落点。
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总结四、轨迹与纬度1、轨迹倾角与纬度互余轨迹倾角指太阳视运动轨迹所在的平面与地平圈所在平面所夹的二面角。
这个角与当地纬度互余。
2、南北半球从天球上方往下看,顺时针者位于北半球,逆时针者位于南半球3、特殊地方的轨迹两极(顺时针或逆时针);赤道两极的周日太阳视运动轨迹与地平圈平行或重合。
赤道的视运动轨迹与地平圈垂直。
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总结五、轨迹的年变化规律1、不同时期的轨迹互相平行2、两分日轨迹交于东点和西点,夏至日最北,冬至日最南。
与太阳直射点的运动同步3、分日轨迹最大,为大圆,离分日越远则越小,两至日最小。
分日时视运动轨迹最大,轨迹交地平圈於东点、西点,轨迹的圆心即观测者。
【太阳周日视运动】1.极昼圈(发生极昼的最低纬线圈)上的太阳周日视运动太阳高度最小值为0°出现在地方时0时(或24时),太阳视运动轨迹与地平圈相切;太阳高度最大值就是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其大小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数的2倍(h°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值)。
(1)北半球,太阳运行轨迹是:正北日出(地方时0时)—东北—正东(地方时6时)—东南—正南(地方时12时)—西南—正西(地方时18时)—西北—正北日落(地方时24时)。
(2)南半球,太阳运行轨迹是:正南日出(地方时0时)—东南—正东(地方时6时)—东北—正北(地方时12时)—西北—正西(地方时18时)—西南—正南日落(地方时24时)。
2.极昼圈及极点之间地区的太阳周日视运动在极点与极昼圈之间的极昼地带,全天24小时太阳高度角都大于0°,其中日最小太阳高度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之和等于阳光直射点纬度数的2倍(h 1°+h 2°=太阳直射点纬度值的两倍),并且日最小太阳高度角的度数等于该地纬度与极昼圈之间相隔的纬度数。
(1)北半球,最小太阳高度于地方时24点在正北,正午太阳在正南。
(2)南半球,最小太阳高度于地方时24点在正南,正午太阳在正北。
3.极点由于太阳周日圈始终平行于地平圈,故一天中的太阳高度没有变化,始终等于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值),因而不存在升落方位问题。
数(h1(1)北极点,太阳始终在正南方,日影始终在正南方。
(2)南极点,太阳始终在正北方,日影始终在正北方。
4.极夜圈(发生极夜的最低纬线圈)上的太阳周日视运动(1)北半球,最大太阳高度(与地平线平行)(0°)于地方时12点在正南。
(2)南半球,最大太阳高度(与地平线平行)(0°)于地方时12点在正北。
5.其余地区(1)太阳直射北半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全球其他地方太阳都是东北升、西北落。
(2)太阳直射南半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全球其他地方太阳都是东南升、西南落。
第十三讲太阳周日视运动一、基本概念1、地平面、地平圈2、天球、天顶面、天穹3、上中天、正午4、太阳升落方位(1)两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太阳正东升,正西落(极点除外);(2)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全球各地太阳东北升,西北落,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北,南北半球均如此(极点和出现极昼、极夜的地方除外);(3)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各地太阳东南升、西南落,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南,南北半球均如此(极点和出现极昼、极夜的地方除外);(4)南北极点上,太阳高度在一天中是一个恒定值(即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总是与极点的地平圈平行),太阳在一天中没有明显的升起和落下;4、太阳周日视运动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太阳在天球上做自东向西的周日视运动。
二、太阳周日视运动(一)太阳周日视运动图的特征1、底面表示地平面,底面中心为观察者位置,底面外圈代表地平圈,竖立半圆圈代表天顶面;2、a、b、c3条路线代表该观察点观察到的两分、两至日太阳周日视运动路线;3、a、b、c3条路线与天顶面的交点表示上中天,3条路线与地平圈的两个交点分别代表该日的日出与日落位置;4、底面中心与日出点的连线和东西水平线的夹角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5、上中天点与底面中心点的连线与南北水平线的夹角表示下午太阳高度角;6、对任一地而言,不同日期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都是相互平行的。
(二)不同纬度太阳的周日视运动由于观测者所处的纬度不同,所以,运动的轨迹也不同。
1、在南北极点,所有天体(包括太阳)不升也不落,如图A。
2、在赤道,所有天体的出没都直升直落(如图D)。
3、在南北半球任意纬度(除赤道与极点),太阳视运动轨迹与地平圈斜交,所有天体都斜落(如图B、C)。
4、极昼范围内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在极昼的纬度范围内,不同纬度上,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是不一样的。
极昼的纬度范围指出现极昼的最低纬度(不一定是极圈)到最高纬度(一定是极点)的区域。
天体的周日视运动具体现象【引言】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是天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观察天体在天球上的位置变化,人们可以了解该天体的运行轨迹、运动速度以及运动周期等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天体的周日视运动的具体现象。
【第一部分】天体的视运动基本概念1. 视运动的定义及特点:视运动是天体在地球上观测者的视线中所呈现的移动现象。
由于观测者与天体的相对运动,导致了视运动的发生。
2. 视运动的分类:天体的视运动可以分为周日视运动、年视运动和月视运动。
其中,周日视运动是指天体在天球上自西向东运动的现象。
【第二部分】天体周日视运动的具体现象1. 太阳的周日视运动- 太阳视运动的特点:太阳在天球上的运动是由地球自西向东公转导致的。
- 视运动的表现: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形成日出和日落的现象。
在一年中,太阳的日出和日落时间会有所改变,这是因为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使得离太阳较近时,太阳升起和落下的位置都会有所偏移。
- 季节变化的影响:太阳的周日视运动也会影响到地球的季节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着时间不断变化,导致地球各个地区的气温、日照时间等发生变化。
2. 外行星的周日视运动- 外行星的特点:外行星是指距离太阳较远,轨道位于地球轨道外侧的行星,如火星、木星、土星等。
- 视运动的表现:外行星的周日视运动与太阳类似,也是由地球自西向东公转导致的。
外行星的视运动会呈现出东西往复、有时快有时慢的特点。
这是由于地球和外行星的公转轨道形状不同导致的。
- 逆行现象:外行星的周日视运动中,有时会出现逆行现象。
当外行星靠近地球时,它们的视运动速度会变慢,并向西方移动一段时间,然后再继续往东方移动。
这种现象被称为逆行。
3. 内行星的周日视运动- 内行星的特点:内行星是指轨道位于地球轨道内侧的行星,包括水星和金星。
- 视运动的表现:内行星的周日视运动较为复杂。
由于内行星的轨道位于地球轨道内侧,它们在视运动中会表现出东西晕圈、出现晨昏现象等特点。
专题五 《太阳周日视运动》江西省樟树中学 杨华一、太阳周日视运动的概念由于地球每天自西向东自转,造成了太阳每天早上从东方升起、晚上又从西方落下的自然现象。
因这种现象是地球自转造成的人的视觉效果,所以天文学上把太阳的这种运动称做太阳周日视运动,其实质是地球自转的一种反映。
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又称周日圈...。
二、地心天球的概念天球是以地心为球心(把地球看做一个质点),以任意距离为半径的假想圆球。
地心和天体的连线同天球的交点叫天体的视位置(即天体在天球上的投影)。
天体在天球面上的运动称为视运动。
图1天底地平圈南12∶三、太阳周日视运动的规律 1、影响太阳视运动轨迹的因素 ⑴当地纬度 ⑵季节2、太阳周日视运动规律(以北半球为例)⑴位于赤道上观察到的二分二至的太阳视运动轨迹⑵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观察到的二分二至的太阳视运动轨迹⑶位于北回归线上观察到的二分二至的太阳视运动轨迹S二分 北南西二分南北A南 北⑷位于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观察到的二分二至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⑸位于北极圈观察到的太阳视运动轨迹⑹位于北极圈至北极点之间观察到的太阳视运动轨迹东南北冬至二分 夏至 西南 西二分北南⑺位于北极点观察到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思考:南半球各纬度上的太阳周日视运动规律是什么?(由学生自己归纳)四、太阳周日视运动的应用图2 示意图 1、确定地平圈平面上的方位⑴.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运动方向来确定地平圈平面上的方位。
⑵.如果观察点在北半球,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倾向南方。
⑶.如果观察点在南半球,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倾向北方。
2、判断昼夜长短根据太阳周日视运动的弧度来判断 3、判断两至两分若图中A 、B 、C 三条运动轨迹代表二分二至,则:⑴.如果观察点在北半球,那么A 是夏至、B 是二分、C 是冬至。
⑵.如果观察点在南半球,那么A 是冬至、B 是二分、C 是夏至。
4、判断正午太阳高度H太阳周日视运动到当日离地面最高位置时与地面的夹角(见图2)二分北极南南南5、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⑴利用12时(正午)和0时(子夜)太阳高度角来计算: (12时太阳高度角+0时太阳高度角)÷2例如:左下图中∠AOC =100 ,∠BOD =300 求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难点突破】关于太阳周日视运动的原理总结最专业的科普教育平台1、日出日落方位(1)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除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外,全球各地东北日出、西北日落。
(2)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除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外,全球各地东南日出、西南日落。
(3)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各地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2、正午太阳方位(1)太阳直射点位于观测者以南时,该地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
(2)太阳直射点位于观测者以北时,该地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
3、举例(1)今日(4月16日)温州地区的日出日落方位及正午太阳方位分别是?日出:东北方向正午:正南方向日落:西北方向(2)今日(4月16日)赤道上各地日出日落方位及正午太阳方位分别是?日出:东北正午:正北日落:西北(3)元旦期间温州日出日落方位及正午太阳方位分别是?日出:东南正午:正南日落:西南(4)元旦期间50°S纬线上各地日出日落方位及正午太阳方位分别是?日出:东南正午:正北日落:西南(5)温州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二分二至日日出日落方位及正午太阳方位如何?4、有极昼现象的地区(1)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时:该地区正北日出、正北日落。
①刚好出现极昼的地区,如上图A地:②上图中B地:③北极点:(2)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时:该地区正南日出、正南日落。
①刚出现极昼的地区,如上图C地:②上图中D地:③南极点:看图,眼睛是个好东西。
一、天球1、地球与天球:内陆球外天球2、将1中地球扩大到与天球相交3、天球坐标4、太阳在天球上的周年视运动5、太阳在天球上的周日视运动6、太阳视运动图原理(1)北半球地面一点A(2)扩大到天球(3)太阳视运动图:CD地平圈放正并画出太阳视运动轨迹弄清了原理,你会画太阳的视运动图了吗?二、太阳视运动图的作图原理和步骤1、原理太阳视运动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有关,因公转而有周年视运动,因自转而有周日视运动。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每年太阳是在天球上的天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运动,每天(近似)太阳是在天球上绕天轴运动,也就是绕天纬线圈运动。
太阳周日视运动地球运动部分的知识点,尤其是太阳视运动对于一般高中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因为缺乏空间想象能力,且高中地理教材对于该块内容几乎是空白,而在高考中对太阳视运动有一定的要求,掌握和理解太阳视运动规律有利于解决地球运动的知识点,所以笔者认为掌握一定的太阳视运动知识是有必要的。
太阳视运动规律一般与直射点位置联系在一起,太阳视运动可以分为周日视运动与周年视运动。
这里我们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太阳周日视运动状况。
一、太阳周日视运动周期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从地球上看地球以外的任何天体都有东升西落的周日运动。
以恒星为参考体的自转周期,即恒星的周日运动周期,定义为恒星日,再划分为恒星时,分,秒,构成恒星时系统。
以太阳为参考体的自转周期,即太阳的周日运动周期,定义为太阳日,再划分为太阳时,分,秒,构成太阳时系统。
两者的时间差异在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绕太阳公转。
已知地球公转一周为365.2564 日,则地球日平均角速度是:360°÷365.256日=0.98561°(即59′8″.196)当地球自转一周,完成一个恒星日后,还须绕过△t=59′8″.196,才能完成一个太阳日。
可见,太阳日比恒星日多出59′8″.196。
已知恒星日地球自转一周为23 时56 分 4 秒(即1436.06667 分),则地球自转1°的时间是:1436.06667 分÷360°=3.989074 分(或24 时÷360°59′8″.196=3.989074 分),3.989074分×59′8″.196=3 分55.9622 秒=3 分56 秒,所以一太阳日:23 时56 分4 秒+3 分56 秒=24 时。
二、昼夜长短状况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经常利用昼弧长除以150来表示昼长,如果太阳视运动轨迹在地平线之上(此时为昼)的长度大于半个圆,则昼大于夜,反之昼短于夜;如果始终在地平线之上为极昼,反之为极夜。
太阳周日视运动
地球运动部分的知识点,尤其是太阳视运动对于一般高中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因为缺乏空间想象能力,且高中地理教材对于该块内容几乎是空白,而在高考中对太阳视运动有一定的要求,掌握和理解太阳视运动规律有利于解决地球运动的知识点,所以笔者认为掌握一定的太阳视运动知识是有必要的。
太阳视运动规律一般与直射点位置联系在一起,太阳视运动可以分为周日视运动与周年视运动。
这里我们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太阳周日视运动状况。
一、太阳周日视运动周期
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从地球上看地球以外的任
何天体都有东升西落的周日运动。
以恒星为参考体的
自转周期,即恒星的周日运动周期,定义为恒星日,
再划分为恒星时,分,秒,构成恒星时系统。
以太阳
为参考体的自转周期,即太阳的周日运动周期,定义
为太阳日,再划分为太阳时,分,秒,构成太阳时系
统。
两者的时间差异在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绕太
阳公转。
已知地球公转一周为365.2564 日,则地球日平均
角速度是:360°÷365.256日=0.98561°(即59′8″.196)当地球自转一周,完成一个恒星日后,还须绕过△t=59′8″.196,才能完成一个太阳日。
可见,太阳日比恒星日多出59′8″.196。
已知恒星日地球自转一周为23 时56 分 4 秒(即1436.06667 分),则地球自转1°的时间是:1436.06667 分÷360°=3.989074 分(或24 时÷360°59′8″.196=3.989074 分),3.989074分×59′8″.196=3 分55.9622 秒=3 分56 秒,所以一太阳日:23 时56 分4 秒+3 分56 秒=24 时。
二、昼夜长短状况
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经常利用昼弧长除以150来表示昼长,如果太阳视运动轨迹在地平线之上(此时为昼)的长度大于半个圆,则昼大于夜,反之昼短于夜;如果始终在地平线之上为极昼,反之为极夜。
与直射点位置关系为:直射点所在半球,昼大于夜,且直射点纬度越高昼夜差异越大;直射点向某半球移动,该半球的白昼增长。
三、日出日落的太阳方位
人们常说:“太阳东升西没”。
而且习惯以日出地平线的一点代表东方,日没地平线的一点代表西方。
在人们的心目中,太阳的出没点是判断地面东西方向的标志。
然而,严格地说来,仅把太阳的出没地点作为地平面正东正西方向的判断标准,这显然是不准确的。
因为,在地球表面上,同一纬度地点的不同季节,或同一季节不
同纬度,太阳在地平线上升没的地点均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除春秋分两天是全球各地都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外,其它日期不可能是在固定的正东点和正西点。
那么,相对于地平线太阳到底出没在哪里?一年内太阳出没地点又是怎样变化的?
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就是以地球自转的相反方向,随着天球旋转,以一太阳日为周期的自东向西的“巡天”运动。
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等因素的制约,使太阳的周日视运动状况无时无地的发生变化,并导致太阳出没地点的相应变化。
首先,太阳的周日运动与其它恒星的周日运动相比具有明显区别,即由于地球除了自转以外还存在着绕日公转,致使太阳以每天59 ′8″.196的速度沿着天球黄道作周年运动。
很显然,太阳在黄道上的周年运动,必定会影响到太阳在黄道上年内位置的改变,使太阳在不同季节处在黄道上不同的位置进行着周日运动;同时,由于地球在公转中地轴相对其轨道面发生倾斜,黄道面相对于赤道面存在着23°26′的黄赤交角。
于是,在某一纬度地点的地平面来观察太阳周日运动时,便产生着因时而异的太阳周日运动的季节变化,进而,太阳出没于地平线的方位也相应地发生这种季节变化。
我们都知道在晨昏线上太阳的高度角为0度,可以表示日出、日落方位和时间。
从图上可以看出夏至日这一天太阳光线的方向(代表太阳升起的方向)与纬线方向(代表东西方向)并不平行,而是呈一夹角,太阳光线出现在偏北方位。
也就是说太阳升落方位并不与纬线平行,即不为正东和正西方位,而是偏北升落,并且与赤道的纬距越大偏北的角度越大,到南北极圈正好为正北升落,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同样我们也可以从冬至太阳直射图中得出,太阳升落方位并不与纬线平行,即不为正东和正西方位,而是偏南升落。
同样与赤道的纬距越大偏南的角度越大,到南北极圈正好为正南升落,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只有在春秋分日时,太阳光线与纬线平行,太阳升落在正东和正西方位。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规律:
规律一:
①太阳的升落偏移位置与直射点的南北半球位置有关: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太阳从东偏北升起,西偏北落下;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太阳从东偏南升起,西偏南落下;春秋分两天,全球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②同一纬度地区,直射点纬度越高,升落方位越偏北或偏南。
③同一季节(直射点纬度不变),纬度越高的地区,升落越偏北或偏南,到极昼极夜处成正北或正南升落。
四、正午太阳方位
如图所示北半球部分地区正午太阳朝向,其中a代表夏至日太阳光线,b代表春秋分日太阳光线,c 代表冬至日太阳光线(光线并不完全准确,只是示意光线)。
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一年四季正午太阳始终在正南方,这是因为我们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太阳一年四季都直射在南面,所以我们一带为获得最多的太阳光照,房子一般“坐南朝北”。
那么地球上其它地区正午太阳方位如何。
热带地区正午太阳的方向一年中有时朝北,有时朝南,温带和寒带地区,一年中只朝向一个方向,北温带和北寒带太阳一直朝南,而南温带和南寒带太阳一直朝北,由此可推出正午太阳的方位与直射点的方位相同,与正午日影的方位相反。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规律:
规律二:
①太阳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太阳在南方。
②太阳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太阳在北方。
③太阳直射地区,正午太阳在正上方。
五、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出现在地方时12时,日影最短,太阳朝向正南或正北。
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纬距(直射点和当地之间纬距)。
根据公式可得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六、太阳视运动图
理解了以上五点,就可以理解太阳周日视运动与直射点之间的关系,并可以画出太阳的视运动图,如图:
根据规律二,对于南纬40度地区,直射点始终在南面,所以任何季节正午太阳都位于北方。
根据规律一可得出:春分正东升正西落;夏至东北升西北落;冬至东南升西南落。
直射点离当地越远太阳高度越大。
但是要注意的是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和此图有较大的差别,以赤道为例,如图:
七、太阳视运动图判断原则
1.对任一地而言,不同日期太阳周日视运
动轨迹都是平行的。
2.昼夜长短比较,为地平面之上轨迹线与
地平面之下轨迹线的比较。
图中可见:春分昼
夜等长;夏至昼长而夜短;冬至相反。
3.可确定正午太阳方位。
如图,A点,太
阳上中天;H为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
阳与地平面中心点的连线和地平面之间的夹
角);地方时为12点;太阳位于正南方向。
4.根据日出日落方位(运动轨迹线与地平面东侧交点为日出,西侧为日落),可以确定直射点的大致范围和季节。
图中可看出:正东升正西落,则直射点在赤道上,为春秋分日;东北升西北落,则直射点在北半球,为夏半年;东南升西南落,则直射点在南半球,为冬半年。
5.可根据二分二至正午太阳位置确定当地的纬度范围。
图中正午太阳始终在南面,所以此地为北回归线以北。
6.利用正午太阳高度可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或当地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直射点和当地的纬距)。
如果H为30°,则纬距为60°,冬至日直射点在23°26′,所以当地纬度=60°—23°26′=36°34′N。
结语:太阳升落方位、正午太阳方位、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因纬度而不同,随季节而变化,它是太阳回归运动在地面上的反映。
只要掌握了太阳直射点在地面上的移动规律,太阳视运动变化规律便可迎刃而解。
要掌握太阳视运动知识,还需要大家建立空间想象能力,并且多画图,多练习,在题目当中领会太阳视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