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1.3太阳视运动规律 新人教版必修1
- 格式:ppt
- 大小:824.00 KB
- 文档页数:1
高一地理太阳视运动知识点太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太阳的视运动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高中地理课程中关于太阳视运动的知识点,并以科普的方式进行讲解。
1、太阳视运动的基本概念太阳视运动是指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轨迹和变化规律。
从地球上看,太阳经历了一天24小时的周期性运动,同时也有季节性和年周期性的变化。
2、太阳视运动的日变化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这是太阳的日视运动。
在夏季,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方向相对较北;而在冬季,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方向相对较南。
这是因为地球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地球轴倾斜产生了季节变化。
3、太阳视运动的季节变化季节变化是由地球公转轨道和地球自转轴倾斜所引起的。
在北半球的夏季,地球轴倾斜使得太阳直射点偏向北半球,太阳高度角较大,昼长夜短。
相反,在南半球的夏季,地球轴倾斜使得太阳直射点偏向南半球,太阳高度角较大,昼长夜短。
4、太阳视运动的年变化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所以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也是有差异的。
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个点,即近日点和远日点,决定了地球距太阳的最近和最远距离。
最近太阳的时候,地球离太阳较近,太阳的辐射较强,气温较高;而最远太阳的时候,地球离太阳较远,太阳的辐射较弱,气温较低。
5、太阳高度角和影子的关系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线和地面垂直直线之间的角度。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物体的影子长度和形状。
在太阳高度角较大的时候,物体的影子较短且清晰;而在太阳高度角较小时,物体的影子较长且模糊。
6、太阳视运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视运动的变化对地球的气候和人类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导致了气温的季节性变化,而日照时间的变化则影响着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
此外,太阳视运动还决定了地球上各地的时间差异,从而影响到人类的活动和生活习惯。
总结:太阳视运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掌握太阳视运动的知识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天文现象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介绍了太阳视运动的基本概念、日变化、季节变化、年变化、太阳高度角和影子关系,以及太阳视运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视运动规律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太阳的视运动规律是指太阳在地球上的视觉表现。
这一规律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农业生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太阳的视运动规律是因为地球自转和公转带来的。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天完成一次自转,这是我们所熟知的地球日。
而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年完成一次公转,这是我们所熟知的地球年。
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太阳在地球上的视觉位置会发生变化。
在一天中,太阳的视位置从东方的日出开始,逐渐升高,到正午达到最高点,然后逐渐下降,最后在西方的日落结束。
因此,太阳的视运动呈现出东升西落的规律。
太阳的视运动规律还表现为季节的变化。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并不是均匀的,这就导致了地球四季的变化。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从而导致了季节的交替。
当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在北半球时,北半球就会进入夏季;当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在南半球时,南半球就会进入夏季。
而当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在赤道附近时,地球上的两极地区就会进入极夜和极昼的状态。
太阳的视运动规律对于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时间决定了我们的生物钟。
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时间是人们进行日常活动和休息的重要参考,也影响着人们的作息习惯和身体健康。
太阳的视运动规律也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与光照时间和强度密切相关,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时间决定了农作物的光照时间,从而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农民根据太阳的视位置和时间来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如播种、灌溉、收割等,以获得最佳的农作物产量。
总结起来,太阳的视运动规律是由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起的。
太阳的视位置在一天中呈现出东升西落的规律,而在一年中则呈现出季节交替的规律。
太阳的视运动规律对人类的生活和农业生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和利用太阳的视运动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安排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提高生活质量和农作物产量。
高中地理(太阳的视运动、太阳高度角、地方时)考点详解•1、太阳的视运动轨迹不同的季节,太阳视运动轨迹不同,即日出、日落的方位不同。
以北半球为例,日出日落方向为: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东北日出、西北日落;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东南日出、西南日落;③春分/秋分: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另外,还有如下三个规律:①南半球的日出、日落方位,与北半球相同;②北半球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向南偏移;③南半球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向北偏移。
图1 太阳的视运动轨迹•2、正午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角,指的是正午的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计算公式为:α= 90°- | β- γ|其中α为正午太阳高度角,β为观察者所处的纬度,γ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注意:β-γ表示的是观察者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遵循“同减异加”的计算方法,即当观察者与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半球时,用减法;当位于不同半球时,用加法。
图2 正午太阳高度角α示意图例题44、下图为我国某地夏至、冬至的太阳视运动轨迹,0为观察者所在位置,A、B、C、D为地平面的四个方位,E、F为正午时太阳的位置,EO⊥CA。
(1)图中A、B、C、D中,表示南方的是_____。
(2)O点的纬度是_______。
(3)某日,O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6°34′,日落时刻为北京时间18:16,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_____,O点的经度为_____。
答案:(1)A(2)23°26′N(3)0°;116°E精讲精析:(1)分析太阳视运动轨迹。
①我国位于北半球,因此太阳视运动轨迹向南倾斜;②图中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向右(A点方向)倾斜,因此A点表示南方。
(2)分析O点的纬度。
①EO⊥CA,即表示O点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
E点所在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在O点的东北日出、西北日落,因此E点所在的太阳视运动轨迹,为夏至。
②正午太阳高度角=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
第4课时 正午太阳高度目标任务一览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9“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完成下列问题。
1.太阳高度角和太阳视运动 (1)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如图甲所示)。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如图乙所示)。
(2)太阳视运动(二分二至日)①图示不同日期的太阳视运动,其共同特点是:太阳东升西落,原因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太阳高度不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值。
②尝试判断:A代表冬至日,B代表春分、秋分日,C代表夏至日。
判断理由:日出、日落时间和方位;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2.正午太阳高度空间分布规律(1)由图可知,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两极点正午太阳高度为0°。
(4)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北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23°26′,此时南极圈的正午太阳高度为0°。
(5)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3.正午太阳高度时间变化规律(1)图中点虚线表示北极点,长虚线的纬度范围是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实线的纬度范围是赤道到南回归线之间。
(2)北极点上春分至秋分正午太阳高度大于0°,出现极昼,其中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并且极昼范围扩大到整个北极圈以内。
秋分至次年春分正午太阳高度小于0°,出现极夜,其中冬至日极夜范围扩大到整个北极圈以内,南极相反。
(3)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地区由于有两次直射现象,因此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有两次可以达到90°,并且最小值不低于43°08′。
[合作探究]第①步:案例探究 1.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