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剂中常用辅料及相关杂质测定法
- 格式:docx
- 大小:21.79 KB
- 文档页数:6
注射剂检验操作规程注射剂检验操作规程一、目的与范围:本操作规程是为了规范注射剂检验工作流程,保证注射剂产品的质量,以及确保注射剂符合相关标准和法规的要求。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所有注射剂检验工作,包括原辅材料检验、半成品检验、成品检验等。
二、检验设备及仪器:1. 显微镜:用于对样品进行微观检查,检测是否存在异物、杂质等。
2. 压力计:用于检测注射剂容器的密封性和耐压性能。
3. 电子天平:用于测量药液的重量,检测药液的配比是否准确。
4. pH计:用于测定药液的酸碱度。
5. 紫外分光光度计:用于检测药液中的杂质和活性成分的含量。
6. 无菌工作台:用于进行无菌检验和操作。
三、操作步骤:1. 取样:按照规定的抽样方案,从批次中随机取样。
注意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2. 外观检查:对样品的色泽、透明度、是否有浑浊、沉淀等进行检查。
3. 标签检查:检查样品上的标签是否完好、清晰,包括产品名称、批号、有效日期等。
4. 物理性质检验:包括药液的密度、温度、粘度、等特性的测定。
5. 包装和标志检验:检查样品的外包装是否完好、符合规定,标志是否准确。
6. 含量测定:根据相关标准,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等仪器测定药液中活性成分的含量。
7. 微生物检验:使用无菌技术,进行微生物检验,包括菌落总数、大肠杆菌等指标的测定。
8. pH值测定:使用pH计测定药液的酸碱度。
9. 无菌检验:在无菌工作台下,对样品进行无菌检验,确保无菌要求。
10. 容器密封性和耐压性检验:使用压力计对容器密封性和耐压性能进行检测。
11. 结论判定:根据检验结果,判断样品是否符合要求。
12. 记录和报告:将检验结果记录在相关文件中,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检验结果。
四、注意事项:1. 检验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和个人防护措施,以避免交叉感染和个人伤害。
2. 在检验过程中,应做好样品的标识和保存,以免混淆和损坏。
3. 检验仪器和设备应定期校准和维护,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于制剂中几种特殊辅料含量测定方法的几点建议现推荐几种特殊辅料的含量测定方法,可供参考,具体如下:甘露醇甘露醇是制剂中常用辅料,公司内大量品种使用甘露醇作为辅料。
甘露醇分子含有多个羟基,同药物分子之间存在氢键作用,可能会影响药物的溶出,因此准确测定制剂中甘露醇含量对仿制药研发是十分必要的。
经过文献调研及本公司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和曲美片中甘露醇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如下方法可供参考。
1、色谱条件【1】:色谱柱:HP-5色谱柱(50m×0.32mm×0.52μm)进样方式:直接进样进样量:1μl样品浓度:5mg/ml进样口温度:300℃载气种类:高纯氮气载气流速:1.0ml/ml柱温:260℃分流比1:20检测器:FID检测器检测器温度:300℃2、溶液配制:供试品溶液:将待测样品研细,取细粉10mg,精密称定,置10ml顶空瓶中。
直接加入1ml醋酐,再加入1ml吡啶,加盖密闭,振摇均匀,100℃下保温40min。
保温完毕后,开盖取适量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对照品溶液:取甘露醇10mg,精密称定,置10ml顶空瓶中。
直接加入1ml醋酐,再加入1ml吡啶,加盖密闭,振摇均匀,100℃下保温40min。
保温完毕后,开盖取适量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3、测定法取上述供试品和对照品溶液各1µ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供试品中甘露醇的含量。
在此条件下甘露醇保留时间约为8.4min。
计算公式:含量%=A s×W r×S sA r×S r×P×100%式中:Wr:对照品重量,mgAr:对照品峰面积 As:供试品峰面积Ss:供试品稀释倍数 Sr:对照品稀释倍数P:对照品的含量4、检验仪器:对照品:4、结果与结论4.1结果:曲美片中甘露醇含量测定结果理论含量为文献中给出的投料量或者实际投料量。
从测定结果可以看出,实际测定值和理论值十分接近。
注射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学习要点:1.注射剂的质量要求2.注射剂的质量检查项目与方法一、注射剂的质量要求1.提取物(配制注射剂前的半成品)应在有机破坏后进行重金属和砷盐检查.成品不再检查。
重金属含量:≤百万分之十砷盐含量:≤百万分之二2。
溶液型注射剂应澄明,静脉输液应尽可能与血液等渗。
3。
遮光贮存。
4.加有抑菌剂的注射剂,在标签上应标明所加抑菌剂的名称与浓度;注射用无菌粉末应标明所用溶剂。
5。
在固定中药材品种、产地和采收期的前提下,需制定中药材、提取物及注射剂的指纹图谱。
6.注射液、静脉输液和注射用浓溶液每支(瓶)的装量均不得少于其标示量。
标示装量为50ml以上至500ml的注射液、静脉输液或注射用浓溶液的最低装量检查应符合规定。
7.注射用无菌粉末装量差异限度平均装量装量差异限度0。
50g以上±5%0.15g以上至0.50g±7%0。
05g以上至0.15g±10%0。
05g至0。
05g以下±15%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注射用无菌粉末,一般不再进行装量差异检查。
二、注射剂的质量检查1.装量标示装量(ml)供试品(支)≤2(含)52~10(含)310~50(含)250~500(含)最低装量检查法2。
装量差异3.可见异物4。
不溶性微粒:溶液型静脉用注射液、溶液型静脉输液、静脉用注射用无菌粉末、注射用浓溶液5.有关物质6.无菌7。
热原:静脉注射、静脉输液。
注射剂的制备工艺流程注射剂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剂型,适用于静脉、肌肉或皮下注射给药。
制备注射剂需要严格控制药物的含量、稳定性和纯度,以确保其安全有效。
以下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流程。
一、原料准备1. 药物原料准备:根据处方或配方要求,按照正确的称量方法和设备,准确称取所需药物原料。
2. 辅料准备:根据配方要求,准确称取所需辅料,如溶剂、调节剂和增稠剂等。
二、溶液制备1. 溶解药物:将药物原料加入适当的溶剂中,并在适当的温度下搅拌溶解。
2. 透析或滤过:对于需要除去杂质或不溶性物质的溶液,进行透析或滤过处理。
3. 调整pH值:根据需要调整溶液的pH值,使用酸碱调节剂进行调整。
4. 筛选:使用合适的筛网对溶液进行筛选,以去除任何固体颗粒或杂质。
三、灭菌处理1. 灭菌方法选择:根据药物特性和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灭菌方法,如高温高压灭菌、过滤灭菌或辐射灭菌等。
2. 灭菌设备准备:准备好灭菌设备,并进行相关的验证和校准工作。
3. 灭菌操作:将制备好的注射剂装入合适的容器中,然后进行灭菌处理。
确保灭菌过程中温度、压力和时间等参数符合要求。
四、容器封闭1. 容器选择:根据药物性质和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容器,如玻璃瓶、塑料瓶或注射器等。
2. 封闭方法选择:根据容器类型和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封闭方法,如铝箔封口、胶塞封口或塑料盖封口等。
3. 封闭操作:使用合适的设备将容器进行密封,并进行相关的验证和校准。
五、产品包装1. 包装材料准备:准备好符合药物包装要求的包装材料,如纸盒、泡沫垫片或塑料薄膜等。
2. 包装操作:将封闭好的注射剂装入包装材料中,并进行适当的密封和标记操作。
3. 包装检查:对包装后的产品进行外观检查和质量检测,确保包装完好无损。
六、质量控制1. 药物含量测定:使用合适的方法和仪器,对制备好的注射剂进行药物含量测定,确保符合规定的标准。
2. pH值测定:使用合适的方法和仪器,对制备好的注射剂进行pH值测定,确保符合规定的范围。
注射液有关物质及含量测定⽅法学验证⽅案注射⽤XX有关物质及含量测定⽅法学验证⽅案样品:⾃制XX供试品:批号:市售品:进⼝XX 批号:国产XX 批号:对照品:XX对照品:⾃制,批号:xxxxxx,XX含量:51.27% ⽔分:1.34%A对照品:来源:批号:B对照品:来源:批号:C对照品:来源:批号:1、⽅法验证注射⽤XX是以XX为原料通过复溶并重新冻⼲获得,制品期间未加⼊任何辅料,同时注射⽤XX有关物质及含量测定⽅法与原料测定⽅法完全⼀致,因此注射⽤XX有关物质及含量测定⽅法学验证可与XX原料⽅法学⼀致,此次⽅法学验证使⽤的样品⽤原料(批号:xxxxxx)代替。
2、检测⽅法含量测定照⾼效液相⾊谱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512)测定。
⾊谱条件与系统适⽤性试验⽤⼗⼋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相-甲醇-⼄腈(800:160:16)为流动相;柱温:30℃;检测波长为260nm。
取对照品溶液作为系统适⽤性试验溶液,量取20µl注⼊液相⾊谱仪,各杂质峰之间及主成分峰与相邻杂质峰之间的分离度应符合规定,理论板数按XX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测定法取本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溶解制成每1ml 中约含XX 0.2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20µl,注⼊液相⾊谱仪,记录⾊谱图;另取XX对照品适量,同法测定。
按外标法以峰⾯积计算,按⽆⽔物计算,含XX阳离⼦应为50.0%~54.0%。
有关物质照⾼效液相⾊谱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512)测定。
取本品,精密称定,加⽔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XX 0.5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分别取A、B、XX、C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溶解并定量制成每1ml中约含A 2.5µg、B 2.5µg、XX5.0µg、C 5.0µ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取对照品溶液20µl,注⼊液相⾊谱仪,出峰顺序依次为A、B、XX、C,调节检测灵敏度,使主成分⾊谱峰的峰⾼约为满量程的10%~30%;再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20µl,分别注⼊液相⾊谱仪,记录⾊谱图⾄主成分峰保留时间的6倍。
注射剂中常用辅料及相关杂质测定法药用辅料系指在药品制剂中经过合理的安全评价的不包括有效成分或前体的组分,配制注射剂时,可以根据药物的性质加入适宜的辅料。
如渗透压调节剂、pH值调节剂、增溶剂、助溶剂、抗氧剂、抑菌剂、乳化剂、助悬剂等,注射剂中所用到的辅料应在标签及说明书中标明。
本法可对注射剂中常用辅料(见附表1)和可能引入的有毒有害溶剂二甘醇及三甘醇进行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
本法照气相色谱测定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Ⅴ E)测定。
色谱条件系统一:极性弹性石英毛细管柱,固定液为聚乙二醇(PEG-20M);初始温度为50℃,保持5分钟;以每分钟5℃的速度升至220℃。
进样口温度为220℃,检测器温度为250℃。
系统二:中等极性弹性石英毛细管柱,固定液为(6%)腈丙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初始温度为50℃,保持3分钟;以每分钟20℃的速度升至220℃。
进样口温度为240℃,检测器温度为260℃。
系统适用性试验(1) 以待测物的色谱峰计算,毛细管色谱柱的理论板数一般应不低于5000。
(2) 待测物色谱峰与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应大于1.5。
(3) 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5次,辅料定量测定要求待测物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应不大于5%,有毒杂质检查要求待测物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应不大于10%。
测定法:(1)常用辅料的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样品适量,精密称定,根据样品处方中辅料的含量用水或合适的有机溶剂(通常使用甲醇)使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待测成分约500μg的溶液。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各品种项下规定要检查的辅料或溶剂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500μg的溶液。
分别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1μl注入气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供试品中待测成分的含量。
(2)二甘醇等有毒杂质的检查应根据品种项下规定的有毒杂质限度,采用相同的制备方法和溶剂配制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其浓度应满足系统定量测定的要求。
化学药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第二次公示稿)本指导原则为化学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制剂质量可控性而定。
化学药注射剂安全性检查包括异常毒性、细菌内毒素(或热原)、降压物质、组胺物质、过敏反应等项。
根据处方、工艺、用法及用量等设定相应的检查项目并进行适用性研究。
一、化学药品(包括抗生素、生化药品)安全性检查项目的设定1.静脉注射用注射剂静脉注射用注射剂,均应设细菌内毒素(或热原)检查项。
所用原料系动物来源或微生物发酵液提取物,组分结构不清晰或有可能污染毒性杂质且又缺乏有效的理化分析方法的静脉注射用注射剂,应考虑设立异常毒性检查项。
所用原料系动物来源或微生物发酵提取物时,组分结构不清晰且有可能污染异源蛋白或未知过敏反应物质的静脉注射用注射剂,如缺乏相关的理化分析方法且临床发现过敏反应,应考虑设立过敏反应检查项。
所用原料系动物来源或微生物发酵提取物时, 组分结构不清晰或有可能污染组胺、类组胺样降血压物质的静脉用注射剂,应考虑设立降压物质或组胺物质检查项。
2.肌内注射用注射剂所用原料系动物来源或微生物发酵提取物时, 组分结构不清晰或有可能污染毒性杂质且又缺乏有效的理化分析方法的肌内注射用注射剂,应考虑设立异常毒性检查项。
所用原料系动物来源或微生物发酵提取物时, 组分结构不清晰或有可能污染异源蛋白或未知过敏反应物质的肌内注射用注射剂,如缺乏相关理化分析方法且临床发现过敏反应,应考虑设立过敏反应检查项。
临床用药剂量较大,生产工艺易污染细菌内毒素的肌内注射用注射剂,应考虑设细菌内毒素检查项3.特殊途径的注射剂椎管内、腹腔、眼内等特殊途径的注射剂,其安全性检查项目一般应符合静脉用注射剂的要求,必要时应增加其它安全性检查项目,如刺激性检查、细胞毒性检查。
4. 注射剂辅料注射剂辅料使用面广,用量大,来源复杂,与药品的安全性直接相关。
在质量控制中,应根据辅料的来源、性质、用途、用法用量,配合理化分析方法,设立必要的安全性检查项目。
注射剂的检查方法
注射剂的检查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外观检查:观察注射剂的外观,包括颜色、浑浊度、悬浮物、气泡等,确保没有明显异常。
2. 尺寸检查:测量注射剂的容量和长度,确保符合规定要求。
3. 透明度检查:观察注射剂的透明度,可以通过比较参比物与待检样品的透光度来判断。
4. pH 值测定:使用pH 试纸、酸度计等仪器测定注射剂的pH 值,确保在适宜范围内。
5. 离子浓度检查:使用离子选择电极或荧光法等测定注射剂中离子的浓度,例如钙离子、钠离子、钾离子等。
6. 值测定:使用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等测定注射剂中特定物质的含量,例如药物成分、杂质等。
7. 接触角测定:测定注射剂的润湿性能,通过接触角的大小判断。
8. 尘埃、微生物检查:使用厌氧培养法、菌落总数法等方法检测注射剂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
9. 温度稳定性检查:将注射剂暴露在不同温度下,观察其性状是否有明显变化。
注射剂的检查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和组合使用,以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还应根据相关法规和标准进行检查,确保符合相应的要求。
注射剂相关物质检查法注射剂相关物质系指中药材经提取、纯化制成注射剂后,残留在注射剂中可能含有需要控制的物质。
除还有规定外,一般应检查蛋白质、鞣质、树脂等,静脉注射液还应检查草酸盐、钾离子等。
其检查方法以下。
1.蛋白质除还有规定外,取注射液1m1;加新配制的 30%磺基水杨酸溶液1 ml,混匀,搁置 5 分钟,不得出现污浊。
注射液中如含有遇酸能产生积淀的成分,可改加鞣酸试液1~3 滴,不得出现污浊。
2. 鞣质除还有规定外,取注射液 1 ml . 加新配制的含 1%鸡蛋清的生理氯化钠溶液 5m1[ 必需时,用微孔滤膜 ( 0. 45um) 滤过 ] ,搁置 10 分钟,不得出现浑浊或积淀。
如出现污浊或积淀,取注射液 1 ml,加稀醋酸 1 滴,再加氯化钠明胶试液 4~5 滴,不得出现污浊或积淀。
有聚乙二醇、聚山梨酯等聚氧乙烯基物质的注射液,虽有鞣质也不产生积淀,对这种注射液应取未加附带剂前的半成品检查。
3. 树脂除还有规定外,取注射液5m1,加盐酸 1 滴,搁置 30 分钟,不得出现积淀。
如出现积淀,另取注射液5m1,加三氯甲烷l0ml 振摇提取,分取三氯甲烷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冰醋酸2m1 使溶解,置具塞试管中,加水3m1,混匀,搁置 30 分钟,不得出现积淀。
4. 草酸盐除还有规定外,取溶液型静脉注射液适当,用稀盐酸调理pH 值至 1~2,滤过,取滤液 2m1,滤液调理 pH 值至 5~6,加 3%氯化钙溶液 2~3滴,搁置 10 分钟,不得出现污浊或积淀。
5.钾离子除有规定外,取静脉注射液 2m1, 蒸干,先用小火炽灼至炭化,再在500~600℃炽灼至完整灰化,加稀醋酸2m1 使溶解,置25m1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混匀,作为供试品溶液。
取10 ml纳氏比色管两支,甲管中精细加入标准钾离子溶液0.8m1,加碱性甲醛溶液 ( 取甲醛溶液,用 0. lmol/L 氧化钠溶液调理pH值至( 8.0~9.0)0. 6m1, 3%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溶液 2 滴、3 %四苯硼钠溶液0. 5m1, 加水稀释成10ml,。
辅料药典检测方法汇总
1.溶剂检测方法:药品生产中常用的溶剂有水、醇、醚、酯类等。
溶
剂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密度、折射率、溶解度、挥发残留物等测定法,如
密度测定法、折射率测定法、溶解度测定法、挥发残留物测定法等。
2.助剂检测方法:助剂是指在药品生产中起到辅助作用的物质,如辅酶、辅酶Q10、酶促剂等。
助剂的检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红外光谱法(IR)等。
3.乳化剂检测方法:乳化剂是药品生产中用于制备乳浊液的辅料,如
聚乙二醇醇酯类乳化剂、表面活性剂等。
乳化剂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表面
张力测定法、离子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
4.稳定剂检测方法:稳定剂是药品生产中用于保护药品稳定性的辅料,如抗氧化剂、防腐剂、酸碱调节剂等。
稳定剂的检测方法包括比色法、电
化学法、飞行时间质谱法等。
5.着色剂检测方法:着色剂是药品生产中用于赋予药品颜色的辅料,
如合成着色剂、天然着色剂等。
着色剂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比色法、薄层
色谱法、红外光谱法等。
6.填充剂检测方法:填充剂是药品生产中用于增加药片体积的辅料,
如淀粉、硬脂酸镁等。
填充剂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熔点测定法、体积测定法、质量测定法等。
综上所述,辅料药典检测方法涵盖了溶剂、助剂、乳化剂、稳定剂、
着色剂和填充剂等。
各种辅料的检测方法有不同的原理和步骤,需要根据
具体的辅料类型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辅料的质量控制对于保证药品的质
量和安全至关重要,因此,药品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辅料的严格检测和分析。
原料药及注射剂可见异物的检测方法1.目标建立原料药及注射剂可见异物的检测方法。
2.范围此方法可用于所有无菌原料药用于生产头孢菌素类和小容量注射剂(小容量注射剂和冻干粉针剂)。
3.定义可见异物存在于注射剂中在标准条件下可以用目测方法检测到的不溶性微粒。
主要缺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有的可见异物(例如:玻璃碎片,炭化后的微粒,升温时能分解的粒子晶体,振摇即分散的凝胶体,不锈钢碎片,等等)重大缺陷不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可见异物(例如:木屑,昆虫或其碎片,残留物,头发,眉毛,汗毛,睫毛或其碎片,皮屑,指甲,胶皮手套碎片,天然或合成的纺织纤维,聚合物,纸屑,等等)4.必要条件微米的过滤器●自由粒子蒸馏水●盐水瓶●10ml的无菌注射器●对照舱5.发展原料药:质量检验员的职责是检测出注射原料药中的可见异物。
5.1.1 罐的抽样量选择必须按方法V-CC-P-006-原料药,中间体和成品的质量分析方法。
5.1.2 用于对照舱微粒检测用水的水质的评估按方法V-PC-P-005-头孢菌类微粒的检测方法,V-PP-P-007-青霉素类微粒的检测方法和V-PL-P-040小容量的控制方法(称量和微粒)。
原料药检测时,在进入样品区域之前水必须被认定是无微粒的。
5.1.3 在选定的罐中,当不可能采取三个级别的样本(高级,中等,下级)则以最低两级别的样本确定罐量和样本级别,也就是说,如果用两个罐取样,以三个级别标记的样本将被记为:1-1,1-2,1-3,2-1,2-2,2-3。
15.1.4 流入层流舱中的每一个样品用自由粒子蒸馏水溶解于100ml的盐水瓶中(根据对照舱修订)并应确定是完全溶解的。
5.1.5 接着,按照在专门的面板上观察原料粒子的标准,应考虑到每一个细小的微粒,在白色背景和黑色背景下大约观察5s。
记录的形式按照V-CC-F-039-注射剂中可见异物的检测条件,放在专门检测可见异物的地方可以检测到每一个待测样品中的微粒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