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诗歌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5
现实主义古典诗歌
现实主义古典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为主要内容。
以下是一些现实主义古典诗歌的例子:
1.《诗经》中的《凯风》:这首诗描绘了母亲抚养七个子女的艰辛,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激和敬意。
同时,诗中也对社会现实进行了反映,如“棘薪”、“寒泉”等意象,暗示了生活的艰辛和苦难。
2.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描述了杜甫自己的生活困境,以及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中描绘了他居住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情景,表现了他的贫困和无助。
同时,诗中还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的关注。
3.白居易的《卖炭翁》:这首诗以卖炭翁的经历为线索,通过对他的痛苦经历的描写,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不公和剥削。
诗中通过对卖炭翁的描写,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和辛酸。
4.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这篇文章通过捕蛇者的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通过对捕蛇者的悲惨经历的描写,柳宗元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这些现实主义古典诗歌都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它们以朴实自然的语言、细腻真实的描写和深入人心的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性的复杂多样。
智利超现实主义诗歌
超现实主义,是一种强调梦境和非理性的艺术流派,诞生于20世纪初的法国。
智利超现实主义诗歌则在20世纪中叶兴起,融合了拉美独特的文化和政治背景,形成了一种凝练而深刻的诗歌形式。
以下是二十句智利超现实主义诗歌,展示了超越现实世界的表达方式。
1.夜空中的月亮是石头,眯着眼睛向我们眨。
2.在沙漠里,鲜花开放,绽放出火焰般的颜色。
3.荒芜的大地上,一只银色的虎狼在徘徊。
4.枯萎的树枝上,孔雀羽毛舞动,恍若仙境。
5.梦中的湖泊倒映出血红的天空,让人胆寒。
6.乌鸦在墓地中低语,传递着恐怖的预言。
7.水面上漂浮着羊的骨头,让人不寒而栗。
8.人们的面孔在镜子中融合,形成了神秘的脸谱。
9.街道上的人们变成了行走的雕像,鬼魅般地穿行。
10.沉默的城市里,空气中弥漫着奇异的气味。
11.睡梦中的水手,被幽灵船困扰,永无归途。
12.雨滴变成了鲜血,洒在大地上,化作红色的花。
13.风声在夜晚响起,带来幻觉的煎熬。
14.大海里浮动着人们的情感,如同梦境一般。
15.抽象的画作在墙上跳动,唤醒了内心的不安。
16.迷宫般的街道中,人们迷失了自我,无法找到出口。
17.黑夜中的星星变成闪烁的眼睛,注视着我们。
18.剧场中的演员只能说出隐晦而深沉的谜语。
19.雷鸣和鸟鸣合为一体,构成了离奇的音乐。
20.少年的梦境被时间困扰,无法追溯。
以上二十句超现实主义诗句,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扭曲和重塑,运用意象和隐喻,带领读者进入一个迷幻而神秘的诗意领域。
超现实主义经典诗歌
超现实主义是 20 世纪初期欧洲的一股文学和艺术潮流,强调梦境、直觉和无意识的力量,试图将现实和幻想融合在一起。
在诗歌领域,超现实主义带来了许多创新和突破。
以下是一些超现实主义经典诗歌:
1. 玛丽娜·格罗斯曼 (Marina Grossman) 的《飞行》("Flight"):
在空中
我飞向太阳
我不是飞
我是漂
慢慢地
我接近了
那个光芒四射的东西
它是太阳
我融化了
我是爱
2. 保罗·艾吕雅 (Paul luard) 的《海水》("The Sea"):
海水上涨
淹没了岛屿
海水上涨
淹没了房屋
海水上涨
淹没了我们的花园
海水上涨
淹没了我们的身体
3. 萨尔瓦多·达利 (Salvador Dali) 的《记忆的永恒》("The 永恒记忆"):
在海边
一块巨石
上面站着
一个穿着长裙的女人
她拿着一朵鲜花
她的面容
美丽而宁静
她面向大海
她身披阳光
她像是永恒的记忆
这些诗歌通过奇妙的意象、奇特的结构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展现了超现实主义的精髓。
它们打破了传统诗歌的规则和束缚,追求自由、即兴和梦幻般的感觉。
超现实主义诗歌的实验和创新,为后来的文学和艺术带来了许多启示和影响。
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的诗歌集,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现实主义特点的诗歌。
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理论,主张作品应该反映现实生活,并着重描写人物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下面是一些诗经中具有现实主义特点的诗歌的例子:
1.《大雅·祭马》:这首诗歌讲述了一位王后为纪念自己的先王而举办的祭马仪式。
它描写了王后的悲痛情绪和祭奠仪式的具体细节。
2.《小雅·比干》:这首诗歌讲述了一位贵妃比干为了阻止王子去战场而痛哭流涕的故事。
它描写了贵妃的悲伤心情和她的努力。
3.《大雅·国风》:这首诗歌讲述了一位国王的政绩和他的人民的生活情况。
它描写了国王的治理能力和人民的生产劳动情况。
以上是几个具有现实主义特点的诗经诗歌的例子。
通过对这些诗歌的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诗经中的现实主义内容主要包括描写人物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再现。
现实主义视野下的城市诗歌
现实主义视野下的城市诗歌通常描绘现实生活中的城市景象和城市人情,着重塑造城市生活中细节的深刻感受和真实性。
以下是一首现实主义视野下的城市诗歌:
《在城市的街头》。
人行道上纷乱的脚步声。
汽车在街上奔驰飞驰。
建筑物高耸入云。
灰色的天空上响起轰鸣。
我走在这个城市的街头。
感受到城市的脉搏与节奏。
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
他们的背景各异。
但都在追求自己的生活。
有人奔波于工作之中。
有人享受着时尚的生活。
也有人穷困潦倒。
漂泊于这座城市之中。
城市,一座充满着矛盾与激情的地方。
各种生命在这里交织着。
传递着无限的可能。
我爱这座城市。
因为它让我感到生命的激荡。
也许,我们每个人在这座城市之中。
唐代现实主义诗词大全现实主义诗学认为:诗是现实生活在诗人心中的反映。
只有现实生活,才是诗及一切艺术的源泉。
诗人是生活的歌手,诗是对生活的唱歌。
我在此整理了唐代现实主义诗词,供大家参阅,盼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唐代现实主义诗词11、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代〕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缺乏,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
这诗到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头,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沉醉在鸟语花香,最终,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
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美丽诗歌来。
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布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深厚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
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爽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细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表达出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2、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唐代〕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支配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
“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
李白现实主义的诗
李白,作为我国唐代诗歌的璀璨星辰,他的作品如同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丰富多样,其中尤以浪漫主义诗篇最为脍炙人口。
然而,这位伟大的诗人并非只擅长浪漫主义,他的现实主义诗篇同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以下,我们就来欣赏几首李白现实主义诗作的佳作:
《丁督护歌》。
这首诗以江南纤夫的艰苦生活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画卷。
在这首诗中,李白以旧题写时事,巧妙地将社会现实与诗歌艺术相结合,展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无奈与艰辛。
李白的《行路难三首》也是现实主义诗篇的代表之作。
其中“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一句,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无奈。
这句诗语言简练,却力透纸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实对个体命运的束缚。
再来看《将进酒》。
这首诗以豪放的语言,描绘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以及社会的不公和黑暗。
诗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句子,寓
意着人生的无常,而“功名富贵直如草芥,人生得意须尽欢”的句子,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黑暗的批判和无奈。
通过这些现实主义诗篇,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并非只是一位浪漫主义的诗人,他同样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情怀。
他的诗歌作品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了他对底层人民生活状况的关注和同情,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和批判精神。
这也正是李白诗歌的魅力所在,他既能够抒发个人的浪漫情感,又能够揭示社会的现实矛盾,从而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更高的艺术价值。
心理现实主义现代诗歌我穿梭在城市的街巷,像一只迷茫的鼠,高楼是巨大的墓碑,阴影将我紧紧裹住。
人们的脸是冷漠的面具,笑容是僵硬的符号,我在人群中呼喊,声音却被喧嚣吞掉。
我的心是一座孤岛,四周是茫茫的烦恼,那闪烁的霓虹灯下,藏着无数失落的魂灵。
一、从意象看心理。
1. “像一只迷茫的鼠”- 这个意象特别有趣又很深刻。
把自己比作一只鼠,首先鼠在我们的印象里是渺小的、偷偷摸摸的,而且总是处于一种惊恐和不安的状态。
在城市里,诗人感觉自己就像这样一只鼠,说明他在这个城市里没有归属感,觉得自己很弱小,可能随时会被城市的庞大和复杂所吞噬。
就像我们有时候去一个超级大的商场或者一个陌生的繁华都市中心,那种自己特别渺小,不知道往哪儿走的感觉,诗人把这种感觉放大并且形象化了。
2. “高楼是巨大的墓碑”- 这可真是个超酷又有点吓人的比喻啊。
高楼本应该是城市繁荣的象征,但是诗人却看成墓碑。
这反映出他内心对城市的一种恐惧和压抑的情绪。
也许在他眼里,城市的高楼虽然壮观,但是却冰冷无情,就像墓碑一样,给人一种死亡、压抑的感觉。
就好比我们在一些大城市里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有时候会觉得很压抑,像被困在一个混凝土的森林里,诗人把这种感觉通过这个意象表达得很绝。
3. “人们的脸是冷漠的面具,笑容是僵硬的符号”- 这个描写特别真实地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疏离感。
我们经常会在城市里遇到很多人,表面上大家都在笑,但是那种笑好像不是发自内心的。
诗人把人的脸比作冷漠的面具,笑容比作僵硬的符号,就像在说大家都在伪装自己,没有人真正地去关心别人。
这就像我们在地铁上看到周围的人,虽然都挨得很近,但是感觉彼此之间隔了一层厚厚的玻璃墙,谁也进不了谁的世界。
二、从整体氛围看心理状态。
整首诗的氛围是非常压抑和孤独的。
从“我在人群中呼喊,声音却被喧嚣吞掉”可以看出,诗人感觉自己在这个世界里是被忽视的,他试图去表达自己,去和外界交流,但是城市的喧嚣就像一个巨大的怪兽,把他的声音都给淹没了。
现代主义诗歌碎片
以下是10首现代主义诗歌的碎片:
在无边的寂静中,我寻找着声音的痕迹。
繁星闪烁,如同孤独的灵魂在夜空中游荡。
微风轻拂过脸颊,仿佛是时间的指尖轻轻触碰。
心跳声在胸腔内回荡,如同鼓点般敲打着生命的节奏。
沉醉在梦境的海洋中,灵魂自由自在地漂浮。
遗忘在角落的记忆,如同尘封的古老书籍。
飘渺的思绪在脑海中游走,如同烟雾般难以捉摸。
破碎的语言在舌尖跳跃,编织出沉默的旋律。
灵魂在黑暗中闪烁,如同星辰般璀璨。
世界在眼中模糊,只剩下光与影的交织。
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历程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历程现实主义诗歌篇一: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句精选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句精选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4、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客至》5、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蜀相》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8、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9、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10、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抒怀》1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1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梦李白二首》13、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佳人》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1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16、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17、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1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1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2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四首(其三)》21、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22、君看磊落士,不肯易其身。
24、人生有情泪沾衣,江水江花岂终极。
25、人生七十古来稀。
26、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现实主义诗歌篇二:唐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述论唐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述论摘要:对现实主义诗歌的概念及特点进行阐释,以唐代的现实主义诗歌为例,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以各个诗人的现实主义诗歌代表作为典型,对唐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特点,发展过程进行述论,从而深化对唐代现实生活的展现以及理解。
关键词:现实主义发展过程特点影响正文:不同风格的诗歌都是当时时代的反映和产物,体现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
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蓝桥驿见元九诗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重题其三
日高睡足犹慵起,小阁重衾不怕寒。
遣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
匡庐便是逃名地,司马仍为送老官。
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何独在长安。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唐代现实主义诗歌一、原文:《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二、衍生注释:1. 伐薪:砍柴。
这里指卖炭翁砍伐树木作为烧炭的原料。
2. 营:谋求。
3. 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这表明那些宫使是奉了帝王的命令行事。
4. 直:通“值”,价格的意思。
在这里表示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来充当一车炭的价值,实际上是极低的价格,是一种掠夺。
三、赏析:主题方面,这首诗通过描写卖炭翁辛苦烧炭以及炭被掠夺的遭遇,反映了唐代“宫市”这一畸形制度下老百姓深受剥削的社会现象。
情感上,诗中充满了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
从对他外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描写,可见他劳作的辛苦。
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更是将这种矛盾的心理刻画出来,突出他生活的艰难,以及对炭的价值的担忧。
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对受压迫百姓的怜悯。
表现手法上,它生动的人物外貌描写突出了卖炭翁的形象,如开篇对卖炭翁形象的刻画,使这个穷苦老人跃然纸上。
还有叙事的手法,完整地讲述了卖炭翁烧炭、卖炭被掠夺的故事,情节层层递进,增强了感染力。
四、作者介绍: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
他关心民生疾苦,很多诗作都是反映社会现实,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揭露和批判,《卖炭翁》就是其现实主义风格的典型代表。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在历史课上,老师讲到唐代社会的贫富差距以及下层人民所遭受的剥削。
老师引用《卖炭翁》中的诗句说:“就像白居易写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啊,卖炭翁这么穷苦,在寒冷的冬天,衣服单薄,还因为担心炭卖不上价钱而希望天更冷一些,可见底层人民在当时的无奈。
杜甫经典的现实主义诗歌杜甫现实主义诗歌11、春望杜甫〔唐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
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代〕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此诗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
也表达了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21、登高杜甫〔唐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古代现实主义诗歌
嘿,咱今天就来唠唠古代现实主义诗歌!这古代现实主义诗歌啊,
那可真是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的宝贝呀!就好比那璀璨的星星,照亮
了过去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你想想看,杜甫的诗不就是典型嘛!他写的那些,真真是把百姓的苦、社会的痛都给刻画得淋漓尽致。
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哇,这短短几个字,不就把贫富差距那么大的现实给展现出来了吗?
这多厉害呀!这就好像我们现在看到有人大鱼大肉,而有人却在饿着
肚子受冻,那种冲击感是不是特别强烈?
还有白居易,他的那也是一绝啊!“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
天寒”,你说这卖炭翁得多无奈啊,自己穿得那么单薄,却还盼着天冷,就为了炭能卖个好价钱。
这和我们生活中那些为了生计拼命奔波的人
不是一样吗?
古代现实主义诗歌可不只是记录苦难哦,它也有温暖和希望的一面。
它让我们看到了过去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怎么面对困难的,怎么怀
揣着希望前行的。
这就像是一个时光机,带我们穿越回去,亲身感受
那些喜怒哀乐。
咱再说说那些诗里的情感,那可都是真真切切的呀!高兴就是高兴,悲伤就是悲伤,一点儿都不做作。
这不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真实嘛!
古代现实主义诗歌就是这么神奇,它能让我们对过去有更深的了解,也能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它就像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所以啊,我们可不能小瞧了这些古代现实主义诗歌,要好好去欣赏,去感受,去领悟其中的奥秘呀!。
超现实主义诗歌日出站在海边
面向东方
等待着太阳升起
等待着喷薄朝阳
那一圈圈的红艳
点点晕染
那一层层的绚烂
冉冉发光
那火红火红的光焰啊
就这么奋力一跃
一轮朝霞满天
照红了海
照红了地
照红了整个整个的东方
它从遥远的海平面漫上来
它从辽远的白云间漫上来
漫过了群山
漫过了小溪
漫过我眸中涌出的热泪
漫进我胸中滚烫的情怀
它生生不息
它喷薄万丈
它燃烧着心中的五湖四海
它点亮了世间的万千景象
日出,喷涌的火炬
它以英雄的风采开天辟地
它以无畏的气概傲然挺立
它以铮铮的形象血气方刚
它以熊熊的光辉普照大地
它是清晨吹响的冲锋号
它是战士心中盛满的烈酒
它是亲人厚重的嘱托
它是人间圣洁的悦动
一团火、一杆旗
跳跃、震撼、再跳跃、再雄起烈烈真情,超然脱俗
不朽图腾,满满聚集
如果再与日出来一次深情对望你就会发现
谁若能把自己点燃照亮
谁就会同太阳一样辉煌。
现实主义诗人段民生诗歌第一篇:
《缘份是一座桥》
作者:段民生
缘份是一座桥,连接两岸。
真情是一条河,永远流淌。
友谊是一棵松,永远企盼。
朋友是一盆宝,永远陪伴。
早上好的问候,永远难忘。
老朋友的祝福,永远向往。
热乎乎的情谊,永远称赞。
笑吟吟的容颜,永远仰望。
第二篇
《携笔从戎》
作者:段民生
莘莘学子,携笔从戎。
参军报国,立业建功。
保国卫家,爱党爱民。
立志为国,建立功勋。
第三篇
《人生不求满分》
作者:段民生
人生不求满分,只求生活满足。
生命不求富贵,只求快乐健康。
迎雪傲霜体魄,争奇斗艳竞芳。
愿人人都健康,愿人人都平安。
早中晚上均好,祝愿如意吉祥。
祝愿大家幸运,祝愿积极向上。
第四篇
《一路芬芳》
作者:段民生
我的问候,有早有迟。
真情实意,贯穿终始。
友情第一,关爱时时。
草肥羊壮,安祥仁慈。
心有阳光,荣光一世。
身强力壮,平安无事。
一路芬芳,闲情雅致。
早中晚安,情谊诚挚。
按照诗歌的风格来分,我们可以分为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
不同风格的诗歌都是当时时代的反映和产物,体现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而现实主义诗歌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这一类型的诗歌作品。
一般说来,现实主义作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
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
现实主义作品是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读者如入其境,如见其人。
二是形象的典型性。
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
可以说,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标志。
生活现象是纷纭复杂的,如实记录生活,不过是照相师的手艺;现实主义则要求作者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环境。
正如恩格斯说的,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三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
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
因此我个人觉得现实主义诗歌更能如实反映当时人的生活状况,有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诗歌。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以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止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的召开。
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但同时现代文学还是一个揭示这一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质的概念:“用现代文学的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17—1927年,第二阶段1928-1937年,第三阶段1938-1949年。
这是现在学术界比较普遍的一种看法,对此我个人还是比较赞同的。
中国现实主义诗学形态的萌芽发端于梁启超,梁启超一直致力于诗界革命的探索,就是想打破一切禁制,但梁启超并没有实现这个梦想。
诗歌领域的革命性突破是由五四文学革命完成的,胡适及初期白话诗人继承了诗界革命,彻底打破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规范,但诗歌的内容却很多是反映现实状况的。
里面的许多代表人物都倡导诗歌的写实主义。
譬如刘半农不仅对新诗的形式颇多关注,对诗歌的内容更强调一个“真”字。
在《<分类白话诗选>序》中他说,“国风是中国最真的诗”,“白居易能于社会现象中见到真处”。
对新诗反映社会底层的现实生活是充分肯定的。
俞平伯则明确提倡新诗“注重实地的描写”。
这些我觉得都是现实主义诗歌早期的状况,为后来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一个比较良好的开端。
在这一阶段还有文学研究会的成立这一标志性事件,虽然我们主要讲的是诗歌,但文学研究会对于现实主义诗歌的推动作用无疑是巨大的,所以在这里我简要说明一下。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有沈雁冰,许地山等。
文学研究会宣陈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
文学研究会的创作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强调写实主义。
《小说月报》的革新体现了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为人生”的宗旨,给当时文坛流行的鸳鸯蝴蝶派文学以打击。
“为人生”的文学主张是针对、破除鸳鸯蝴蝶的旧派文学的娱乐,消遣作用而严肃提出来的,在20、30年代持续地于之斗争并占据了优势。
我觉得正是因为文学研究会如此强调写实,才会对现实主义诗歌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很多接受五四新思潮的文学青年在诗歌创作方面会更接近于现实生活,反映下层人民真实的生活,在这些方面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这一阶段的小说也是非常贴近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五四以后,随着革命文学的迅速发展,左联的成立和诗歌大众化运动的开展,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受日本和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影响,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理论得到了迅速传播和深入的讨论。
五四落潮时期,早期革命文学的鼓动者针对新诗坛的一味的感伤、浮夸和浪漫就提出了诗歌应密切联系现实的问题。
恽代英认为新诗应当“能激发国民的精神,使他们从事于民族独立与民主革命的运动”。
邓中夏向新诗人提出了三条意见,其中两条就是“须多作描写社会实际生活的作品,彻底露骨地将黑暗地狱尽情披露,引起人民的不安,暗示人们的希望,以达到改革社会的目的”,“新诗人须从事革命实际活动。
”到1929—1930年左右,左翼新诗运动更是蓬勃发展,普罗诗歌社团纷纷成立。
这一阶段已经是现代文学三十年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更多的诗歌流派开始出现。
这一时期的新诗可以用政治倾向多种形态,艺术道路多向探索来描述。
当然这也是诗歌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现实主义诗歌在这一阶段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二、三十年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诗歌运动于30年代“左联”领导下的大众化诗歌运动一般称为“普罗诗潮”。
蒋光慈与殷夫是普罗诗潮的先驱。
普罗诗歌理论也有另一种倾向,就是把诗歌的现实主义主义精神等同于现实,甚至将理论、口号、方针和政策等具体思想要求和工作思路直接等同于诗歌。
郭沫若甚至公开说要做“标语人”、“口号人”,虽然我个人觉得郭沫若的立场总是不够坚定的,但他在这一时期还是为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早期的普罗诗派对于现实主义诗歌的推崇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但极端的排斥其他诗歌流派显然是不利于现实主义诗歌的长期发展的,因此我认为会留下很多的弊端,甚至会遭到其他诗派的攻击,但不得不承认它的功绩。
这一时期还有左联的成立也比较重要,左联成立以后,翟秋白、周扬等人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现实主义理论,特别是周扬对苏联批判“拉普”的左倾错误和重新确立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针进行了介绍,同时他还给浪漫主义留了一席之地。
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现实主义诗学理论的发展。
诗歌反映生活,具有战斗性和批判性成了那个时代许多诗论家的共识。
但左联还是遭到了批判,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作方面存在比较重的关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但确实对现实主义诗歌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是有积极意义的。
这一阶段还有中国诗歌会的成立,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等人。
他们提出如下口号:“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我们自己也成为大众中的一个。
这里所显示的诗歌观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诗人站在“阶级的意识形态的立场上去把握于反映现象,也即实现“诗的意识形态化”,其二是要求“诗与诗人的大众化”。
中国诗歌会继续和发展了20年代后期的普罗诗派的斗争精神,接受了苏联的现实主义影响和左翼文艺运动影响,以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为主旨。
以蒲风为代表的中国诗歌会,在诗学理论上明确主张诗歌应该走“现实主义的路”,蒲风“认定诗歌是社会的反映,并且是社会的推进物,应有时代意义的”。
“现今唯一的道路事“写实”,把大时代及他的动向活生生地反映出来。
”从这些不难看出现实主义还是很受欢迎的,毕竟这更贴近于大众,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中国诗歌会诗人创作了大量体现他们的诗学追求的诗歌。
影响较大的诗人有蒲风、穆木天、任钧、杨骚、柳倩等。
蒲风诗歌刚健质朴,面临崩溃的动乱的农村和人民反帝的激烈情绪,是蒲风诗歌的两大主题。
诗集《六月流火》,用澎湃如潮的激情,自由的形式,音韵自然的诗句,描绘了被压迫被剥削农民的痛苦和他们的斗争情绪,以及时代变动后的农村新的姿态,体现了诗人所提倡的"新现实主义"的追求。
中国诗歌会诗人尝试讽刺诗、儿童诗、朗诵诗、大众合唱诗等新诗体,在实践诗歌大众化方面取得了值得称道的成绩。
尤其是创作了大量的长篇叙事诗,如杨骚的《乡曲》,穆木天的《守堤者》,王亚平的《十二月的风》等。
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第二阶段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是异常迅猛的,但真正的成熟还是在第三阶段,也就是差不多四十年代。
这一时期不得不说的诗派就是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诞生于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为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新诗不仅在内容而且在形式上都迫切需要进行调整与重构。
现代主义诗歌,因其内容空虚,情调伤感,忽视诗的社会价值,而其意象繁复、朦胧晦涩的美学追求,也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普罗”诗派与中国诗歌会,忽视诗的审美价值,只注重诗的宣传教育功能的价值取向,也应作重新认识。
“我觉得七月诗派已经充分研究了以前现实主义诗派的弊端,因此很多方面都比较成熟。
七月诗派盟主胡风更是号召了一大批文学青年加入七月诗派,主要代表诗人有绿原,阿垅,曾卓,方然和牛汉等。
七月诗派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激情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诗人们的情感世界和艺术世界里充满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和浓烈的郁愤情绪,他们的感伤和忧郁凝结着对民族与人民的深厚感情和深切关注。
除了七月诗派,还有一位伟大诗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艾青。
艾青在对中国新诗史上形成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诗派的整合过程中,以兼具理想精神的写实主义为基础,而在感受与表达方式上则较多地借鉴了现代主义的成分,达到了现实性、理想性和现代性的有机统一,从而在创作实践与理论探索的过程中创立了现实主义现代诗派。
艾青1932年入狱,在狱中他写下了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代表的一组抒情事。
该诗发表后,引起了社会和文学界的普遍重视,该诗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广大农民遭遇的同情与关注,以及对那个不公平世道的诅咒。
艾青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是紧密联系的,他的诗歌都是忧国忧民的,他也把现实主义诗歌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这一阶段还有一个诗派就是九叶诗派,它们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结合。
九叶诗派从某方面来说已经不是纯粹的现实主义诗派,它已经掺杂了许多现代主义诗歌的元素。
九叶诗人受到了新文学各种思潮的交汇和西方新文学思潮的冲击,因此他们与西方现代主义有最直接和最深刻的联系。
他们在艺术上坚持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反对浪漫主义诗风,他们贴近真实的生活,这与七月诗派是比较接近的。
在内容上,九叶诗派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甚至政治内容,很多作品如《复活的土地》、《追物价的人》、《骚动的城》均体现出九叶诗派强烈的历史感、时代感和现实感。
因此我认为九叶诗派把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融合是新的历史时期的需要,并没有影响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反而和七月诗派一起把现实主义诗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现实主义诗歌仅是中国诗歌很小的一个部分,但它的历史命运是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文学始终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诗歌是文学的一部分,因此诗歌的内容要更贴近于生活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群众,现实主义诗歌在这方面是许多其他风格的诗歌所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