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的复习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87.50 KB
- 文档页数:7
第2章《运动的世界》复习学案一. 知识梳理1. 动和静: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________________叫做机械运动,描述物体运动时,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___________。
2. 刻度尺的使用:(1)刻度尺放置要_________,零刻线要和被测物体的边缘__________;(2)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应___________被测物体;(3)读数时,视线应和刻度尺的尺面___________;应估读到___________的下一位;3. 误差: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之间的偏差成为误差。
减小误差的方法:校准___________;改进___________;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路程相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运动快;时间相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运动快。
5. 物体运动速度___________的直线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再任意相等的时间内___________,速度________的直线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
|6. 速度公式_________平均速度公式_________二. 考点训练【考点一】动与静例1:(10·黄石)我国自1984年4月8日发射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以来,已经陆续发射了多颗这类通信卫星。
同步卫星虽然绕地心转动,离地球表面高度为35.8km,但是地面上的人通过天文观测却觉得它在高空中静止不动,是因为同步卫星相对地面是的,因此它绕地心转动一周的时间是小时。
变式训练1:1.(10·桂林)放暑假了,小明乘坐“和谐号”动车组外出旅游。
列车开动后,小明看到窗外的人群在往后退,这是以为参照物;若以站台为参照物,则小明是的。
2.(11·株洲)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中,月亮相对于地面上的山来说它是的(填“运动”或“静止”)。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复习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案复习本章知识点,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通过具体实例分析,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会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体验合作与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体验一题多变。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复习巩固基本知识匀速直线运动和速度的计算。
【教学难点】如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图分析:学生掌握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会正确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甲乙丙2题图)其中甲图表示,乙图表示我会自学:1.机械运动2.所选的参照物(1)直的不变不变s3.快慢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v =t4. 3.6 20 185.秒s 60 36006.米m 0.125 1×10-5 4×10-10 10-3我能解决例1.mm 2.65cm. 例2. D 例3. 120s我会解决1.一列火车以54km/h的速度通过一座1600m长的大桥,所用的时间为120s,求火车长?2.(1)汽车的速度最快不能超过70km/h 此地距南京的距离是180km。
(2)不超速,因为此时汽车的速度是60km/h。
t=s/v=180km/(60km/h)=3h。
诊断评价题1.(1)km (2)dm (3)mm(4)μm2.2.303.A4.静止,运动,长途汽车5.B6.160km/h。
一、知识再现:(自主、快速复习本单元内容,并认真思考,交流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举例说明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2、举例说明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3、诗人用语言的和赞美运动;画家用和描绘运动;音乐家用和表现运动。
4、科学家用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5、称为机械运动。
6、叫参照物。
7、当一个物体怎样时就说物体是运动的?当一个物体怎样时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8、乘电梯上升的乘客,选择地面为参照物是怎样的?选择电梯为参照物是怎样的?9、世界上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吗?举例说明为什么?10、叫测量单位。
11、叫国际单位制。
12、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时间的基本单位是,除此之外,长度还有哪些单位?换算关系是什么?时间还有哪些单位?换算关系是什么?、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1);(2);(3);(4)。
14、什么叫测量误差?引起误差的因素有哪些?怎样减小误差?误差能不能避免?错误能不能避免?15、称为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式是怎样的?各物理量的国际单位是什么?此公式的变形公式是什么?16、称为匀速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17、人、自行车、光运动的大致速度是多少?18、推导速度的两个单位“m/s”和“km/h”的关系是什么?19、怎样探究某同学在100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写出探究方案。
20、通过上面的自学、讨论交流,独立完成下面知识网络:动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_______________.与静止:一个物体_________________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静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事先选定的_____________.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单位换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刻度尺要________,有刻度的一边要_______________;运长读数时视线要_________________,要估读到_______动度刻度尺的正确使用__________________,并记下单位;的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_______________.世时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界间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误差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量特点:误差不能避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快速度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公式: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换算:_________.慢匀速直线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速直线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评:教师以知识梳理的形式,将本章所学的基础知识通过学案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我完成,将本章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实现知识的再现。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第一节动与静教学目标1. 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 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
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3. 知道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1. 重点(1) 机械运动的概念。
(2) 参照物及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2. 难点(1) 参照物的概念。
(2) 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3) 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课件、绘画。
教学过程一、运动的世界用多媒体动画向学生多角度展示运动的世界,并配有音乐和朗诵,(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宇宙大爆炸带来了满天星斗。
我们就生活在这满天星斗中一颗称为地球的行星上。
成千上万个星系,科学家通过观测发现,许多星系正远离我们而去。
地壳运动产生了高山与峡谷;江河流动形成了沟壑与平原。
大陆板块的运动与挤压,产生了雄伟壮丽的喜马拉雅山脉。
人的生命在于运动,看:清晨晨练的人们,运动场上矫健的身影……)二、运动的描述在物理学家把运动归纳成定律之询,人们就开始用文字、诗歌、音乐、绘画等描述运动。
1. 词汇与运动。
问题:我们词汇中有大量关于运动的词,对于不同类型的运动有不同的词表示。
请你说出与上升运动、下降运动、快速运动、缓慢运动、回转运动、振动等与运动有关的词汇,并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请大家举手抢答。
答案:升起、下落、环行、摇动(合理即可)按小组发言进行统计,当场评出第一轮抢答获胜小组。
2. 音乐与运动。
展示:用录音机播放《高山流水》(教材P14图2-4),请同学们聆听。
4. 绘画与运动。
展示: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梵高画的《星夜》(教材P14图2-5),你感觉梵高是用什么表现运动的(或如何表现运动的)?请大家抢答。
按小组发言统计,评出抢答获胜小组。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本章复习和总结【教学目标】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能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正确地分析与判断.2.能通过日常生活经验粗略估测物品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3.能根据日常经验和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4.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进行简单地计算.5.正确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能用刻度尺、秒表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教学方法】1.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会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系统地复习本章知识.2.引导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规律,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本章总结】1.知识结构(用多媒体展示并总结)2.例题讲解(用多媒体展示)动与静例题1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A.桥B.河岸C.水D.岸上的树解析:“桥流水不流”是说桥在运动,而水是静止的,从选项可以看出,桥相对水来说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桥流”是以水为参照物的.答案:C.例题2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小强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突然,他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列车的车尾才发现,实际上他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强感觉自己乘坐的列车前进了是以站台为参照物B.小强发现自己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坐在旁边的小红为参照物C.小强发现自己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旁边列车的车尾为参照物D.小明先后不同的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而造成的解析: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时,要首先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物体是静止的.开始以对面列车为参照物,对面列车反方向运动时,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慢前进,故A、B、C错误;后来以站台为参照物,发现自己坐的列车没动.先后不同的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不同造成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故D正确.答案:D.例题3在某次火炬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火炬一定静止B.甲火炬一定向右运动C.乙火炬一定静止D.乙火炬一定向左运动解析:从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可看出,风是向左吹的.再观察甲、乙两火炬的火焰飘动方向,可推知:甲火炬可能是静止,可能是向右运动,也可能是向左运动,但运动的速度必须小于风速;乙火炬向左运动且运动速度必定大于风速.答案:D.【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长度与时间的测量例题4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解析: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刻度尺要正确放置:刻度尺边缘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度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在做有关“用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的选择题时,可以根据刻度尺的使用要求,利用“排除法”逐一排除错误选项,得到正确答案.“排除法”是一种解答选择题的技巧方法,通过已知条件来确定结论(答案)的范围,把不在结论(答案)范围内的其他结论(答案)排除掉.铅笔没有紧靠刻度尺有刻线的一侧,A方法错误;铅笔左侧与刻度尺0刻度线对齐,并且紧靠刻线,B方法正确;刻度尺刻度线一侧没有靠近铅笔,C方法错误;铅笔左侧没有与0刻度线或其他整格刻度线对齐,D方法错误.答案:B.例题5小明要模仿古人用水钟来计时,他找来一个口带水龙头的水壶,一个量筒和适量的水.(1)帮小明设计一下,如何用这些器材来测定时间.(2)用这种方法测定时间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解析:让水龙头形成时间间隔稳定不变的水滴,通过计算所滴水滴的多少来度量时间的长短.答案:(1)在水壶中装适量的水,稍微开启水龙头,形成稳定水滴,再用量筒接着水滴,测出滴入1mL水所用的时间t0,然后,可根据滴入量筒中水的体积V计算所用的时间t=Vt0.(2)这种测定时间的方法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水壶内水位下降,水滴速度越来越慢.可采用补充水壶里的水的方法来减小误差.【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快与慢例题6(山东泰安中考)如图,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②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③从第3s开始,vA>vB,5s末A、B相遇;④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A.只有①④正确B.只有③④正确C.只有①③正确D.只有②③正确解析:①由图象可知两个物体不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B 是从距离O 点5m 处出发的;④5s 内,A 、B 运动的路程不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v=st 可知A 、B 的平均速度不相等.故只有②③正确.答案:D.例题7为了测量一枯井的深度,在枯井口向井底发射超声波,并同时计时,0.4s 后收到回波,如下图.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枯井的深度.解析:超声波测距离: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在发射的同时开始计时,超声波传播时碰到障碍物会被反射,接收器收到反射波就停止计时.根据计时器记录的时间,仪器自动计算出发射点到障碍物的距离.例如: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为v ,在海中的发射器向障碍物发射超声波到接受到超声波计时为t ,则障碍物离发射点的距离为L=s 声/2=vt/2.解:声波由井口到井底往返用时0.4s,可知声波0.4s 传播的距离等于井深的2倍,由s=2h=vt 知,h=vt/2=(340m/s ×0.4s)/2=68m.例题8心电图仪(如图所示)通过一系列的传感手段,可将与人心跳对应的生物电流情况记录在匀速运动的坐标纸上.医生通过心电图,可以了解到被检者心跳的情况.例如,测量相邻两波峰的时间间隔,便可计算出1min 内心脏跳动的次数(即心率).同一台心电图仪正常工作时测得被检者甲、乙的心电图分别如图甲、乙所示.若医生测量时记下被检者甲的心率为80次/min.则:(1)根据甲的心率为80次/min 可知,甲每次心跳时间间隔(即甲心电图纸带相邻波峰走纸所用时间)为______s ;(2)这台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走纸速度大小为多少毫米每秒? (3)乙的心率为多少次每分钟?解析:(1)心脏每次跳动的时间间隔是600.7580ss =;(2)由图甲可知在0.75s 时间内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路程是s=30mm ,坐标纸的速度3040/0.75s mm v mm s t s===;(3)同一台心电图仪出纸速度v 相同,由图乙可知乙每次心跳时间间隔出纸的路程s ′=25mm ,乙每次心跳的时间间隔250.62540/s mm t s v mm s ''===,乙1min 心跳次数为60960.625sN s==(次),即乙的心率为96次/min.答案:(1)0.75;(2)40mm/s ;(3)96次. 【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速度的变化例题9(贵州毕节中考)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1)请根据图示完成下表:(2)某同学计算甲至丙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采用了下列两种方法计算:方法1:333s v t =;方法2:1232v v v +=.以上两种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_:(选填“方法1”或“方法2”).甲至丙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m/s.(3)分析表中数据,小车全程_____(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4)要使小车的平均速度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 (写出一种即可).解析:(1)根据图示和表中数据可知,表中第一行数据为路程,第二行数据为时间,并且s 1=90cm-64cm=26cm ,t 2=10s-6s=4s ;(2)方法1计算平均速度是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正确;方法2是将前后两段路程的速度值加起来除以2,那叫速度的平均值,错误;甲至丙的路程s 3=90cm=0.9m ,时间t 3=6s ,所以甲至丙的平均速度是3330.90.15/6s mv m s t s===;(3)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在s 1=26cm=0.26m ,所用的时间t 1=2s ,所以此路程的平均速度1110.260.13/2s mv m s t s===,小车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4)增大斜面角度,减少下滑时间,由速度公式v=st 可知,在路程一定时,可以增大小车平均速度.答案:(1)26cm;4s;(2)方法1;0.15;(3)不是;(4)增大斜面角度.。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案: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复习教学内容: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并掌握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概念。
2. 速度:回顾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意义。
3.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解释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4. 加速度:复习加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加速度的含义。
教学目标:1. 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运用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2. 掌握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理解加速度的概念,能运用加速度的概念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学具:教材、练习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段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分析视频中的物体运动状态,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知识回顾(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二章的内容,包括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择一道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包括练习册上的题目和一些拓展练习。
板书设计:教师在黑板上设计板书,包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作业设计:1. 练习册上的题目。
2. 请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分析该物体的运动状态。
沪科版《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基本知识: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速度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2.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 点】复习巩固基本知识匀速直线运动和速度的概念。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 点】如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 时】1课时【教 具】投影、视频点播【教 法】启发、总结、讨论【教学过程】一.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总结)2.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4、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计算公式是t s v =。
单位是:米/秒,千米/时 (1米/秒=3.6千米/时)5、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来表示平均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是:总总t s v =-2、时间和跑程的计算: vs t , s=vt 三.课堂练习【例1】一首歌中唱道“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后句中物体运动的参照物分别指什么?【分析】竹排在江中移动,显然是对江岸即地球而言;青山在走,是由于竹排在运动时,竹排上的人感觉到的,是以自己即竹排为参照物。
【解答】前句竹排运动的参照物是地球。
后句青山运动的参照物是竹排。
【例2】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直升飞机相对地面的运动是 [ ]A .一定上升B .一定下降C .一定静止D .无法判定【分析】跳伞员看到直升机在向上运动时是以自身作参照物。
由于跳伞员相对地球是在向下运动,若直升机相对地球向上运动或静止时,跳伞员都会看到直升机与自身距离变大,即看到直升机向上运动。
若直升机相对地球向下运动,且下降速度比跳伞员下降速度慢,跳伞员同样会看到直升机与自身距离变大,即认为直升机向上运动。
由此可见,跳伞运动员无法依据自己看到的现象来判定直升机相对地球的运动情况。
彭竟亮学员物理科目第4次个性化教案授课时间教师姓名谢玉娟备课时间学员年级初三课题名称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的复习教学阶段第()周课时总数共( 2 )课时教育顾问教学目标同步教学知识内容复习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并做同步的练习个性化学习问题解决帮助学生系统的复习第二章的知识点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教学重点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探究实验探究,学会测量和计算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如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作业检查与评讲1.小明对冰加热,冰熔化成水直至沸腾.在此过程中他通过测量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关于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象中的AB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B、冰有一定的熔点,说明冰是晶体C、水升温比冰慢,说明水的比热容比冰小D、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说明沸腾不需要吸热2. 如图是某种物质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该图象反映的可能是()A.蜡的熔化过程B.蜡的凝固过程C.海波的熔化过程D.海波的凝固过程3.物态变化现象随处可见,下列关于这些现象说法正确的是()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要吸收热量B.夏天用干冰给运输中的食品降温,这是应用干冰熔化吸热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的小露珠,这是液化现象,要吸收热量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白的一层霜,这是凝华现象4.下列现象属于液化的是()A.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会“冒汗”B.寒冷的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C.盘子里的水,过一段时间会变少D.杯子中的冰块,过一段时间也会变成水5.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A.冰不经过熔化也可以变成水蒸气B.给冰加热,冰的温度不一定升高C.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啤酒瓶上会出现小水珠D.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内走到室外,眼镜上会出现小水珠温度时间0二、回顾与复习一.水的三态通过实验探究,可以看到水有三种状态,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