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钻井技术专业报告答辩模板
- 格式:ppt
- 大小:5.42 MB
- 文档页数:8
石油钻杆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研究答辩稿尊敬的评委、审稿人,大家好。
首先,我要感谢评委们对我的毕业论文进行评审,并且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我非常珍惜这次答辩的机会,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我的研究成果,《石油钻杆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研究》。
石油钻杆接头是石油钻探中使用的重要零部件,其质量直接影响到石油钻探的安全和效率。
然而,由于工作环境复杂和接头内部结构特殊,传统的检测方法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新的超声波检测方法,以提高石油钻杆接头的质量控制和可靠性。
首先,我对石油钻杆接头的结构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和分析。
通过观察和实验,我发现接头内部存在一些微小的缺陷,如裂纹和气孔等。
这些缺陷会影响接头的耐压性能和使用寿命。
因此,对接头进行有效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接着,我根据超声波在材料中传播的原理,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检测系统。
该系统由超声波发生器、传感器、信号处理器和数据显示仪器等组成。
在实验过程中,我选取了不同类型和规格的石油钻杆接头进行测试,并记录了超声波传播和反射的数据。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我可以判断出接头内部缺陷的位置和大小。
为了验证这种超声波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还进行了一系列对比试验。
我将超声波检测方法与常用的X射线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并对比了两种方法的敏感性和检测时间。
结果显示,超声波检测方法相对X射线检测方法更加快速和准确,能够更好地检测出接头内部的微小缺陷。
此外,在实验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
例如,为了减小背景噪音的影响,我可以进一步优化超声波检测系统的各个部件,提高信号的噪音比。
同时,我还可以引入机器学习等新技术,提高检测算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最后,我对本研究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我认为,石油钻杆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石油钻探的安全性和效率,减少事故和损失,还可以为相关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感谢大家的聆听!。
尊敬的吕老师、万老师、瞿老师、朱老师、郑老师以及在场的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采矿07-4班的钟涌芳。
非常荣幸能够在这组进行我的毕业答辩,在为期四个月的毕业设计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老师、师兄及同学的指导帮助,尤其是各位指导老师的指导,使我的设计得以顺利完成,在此谨向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我们精心指导设计的各位老师表示诚挚的谢意。
下面我将向各位老师陈述我的毕业设计内容,敬请各位专家指正。
我的设计一般部分为唐口煤矿500万t/a新井设计;专题部分为:千米深井热害控制对策及降温系统设计;翻译部分主要内容为关于工作面煤尘控制的研究,英文题目为:On the Long Wall of Coal Dust Control 。
地质概况:唐口煤矿位于山东省济宁市西面,交通便利。
唐口煤矿井田走向(南北)长约11.17km,倾向(东西)长约6.76km,井田总面积为75.22km2。
井田地形相对比较平坦,地面平均标高在+35~+38m之间,整体呈西高东低趋势。
表土层厚度为196~239m,平均厚度212.55m。
井田范围内有一条横贯整个唐口井田的济宁大断层,断层倾角65°~70°,落差为35~60m。
唐口煤矿共有主要可采煤层3层,平均总厚6.74m。
本设计仅针对结构简单、基本全区可采的3(3)煤层进行(以下简称3煤层)。
3煤底上板等高线总体倾向西高东低,埋深从西部-820m至东部-1100m。
3煤煤质大部分为气煤,少数为气肥煤,厚度2.30~6.51m,平均厚度5.30m,属于厚煤层;煤层视密度1.38t/m3,煤层倾角2°~8°,平均倾角5°,大部分属于近水平煤层;3煤顶板为细砂岩和泥岩,底板为粉砂岩和泥岩;自然发火期为54~118天;煤层爆炸指数41.62%。
矿井平均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789m3/t,绝对涌出量为2.44 m3/min,属于低瓦斯矿井。
通过地质块段法将井田划分为7个块段进行计算,得出矿井工业储量为543.38Mt,结合后面的设计,减去井田边界保护煤柱、断层保护煤柱、工业广场保护煤柱、井巷保护煤柱等煤炭损失,得到矿井可采储量395.77Mt。
答辩陈述模板各位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我叫×××,是采矿××级×班的毕业生。
下面我就将我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向大家作一汇报。
我毕业设计的题目是《×××…》,指导教师是…..老师。
我所设计的井田位于××…,井田地质特征有……(此时介绍该矿井的地质概况,叙述井田特征,如断层,褶曲构造,断裂构造等)。
本井田内共含煤×层,总厚×米,煤层平均总厚×米,主要可采煤层为……。
该井田水文条件为…,瓦斯含量…,煤尘和煤的自燃倾向…,井田勘探程度…。
本设计中井田边界为××。
井田南北走向××km,东西倾斜宽××km,井田面积××km2。
本井田的储量(介绍工业储量、设计储量及可采储量等)。
根据矿井储量,确定该矿井的生产能力为××/a,服务年限定为×年。
根据该井田实际的地质条件,本设计提出了×种井田开拓方式,分别为:……。
经过技术及经济比较,最终确定…方式。
(对图说明)这是××水平,这是主井,这是副井,这是井底车场(还有煤仓,水仓,变电所等),这是运输大巷,上山(下山)。
(对于此部分,对照开拓平面图较为详细地介绍开拓方案及各开拓巷道)井田沿走向划分为×个阶段,每个阶段划分为×个采区,每个采区划为×个区段(其他的划分方式可以视具体情况介绍)。
该矿井开采时采用……方法,首采工作面布置在……,工作面长度……,推进方向为……。
井下煤的运输主要经过……至地面生产系统,矸石通过……提升至地面,材料的下放主要通过……,矿井的主排水设备主要布置在……。
(介绍运输、提升及排水)矿井的通风方式为……,通风线路为……。
此外,为了减少矿井开采对环境的影响,也采取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如……。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答辩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XXX,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这段时间以来的工程地质实习经历。
首先,我想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实习背景和目的。
实习背景:在我所学专业的课程中,工程地质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它涉及到地质环境、地质构造、岩土工程等多个方面,对于工程设计和施工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为了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选择了参加工程地质实习。
实习目的:1. 加深对工程地质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地质观察和分析方法。
2. 学习如何运用地质罗盘、手标本采集等野外地质工作方法。
3. 增强对地质构造、岩石、矿物等的基本认识,提高野外地质观察能力。
4.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实习过程:在实习期间,我们前往了河南省辉县市上八里乡薄壁镇鸭口村、河南省焦作市龙洞乡XX村后沟、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常平乡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实习内容主要包括了对矿物和岩石的识别、地层剖面的观察、地质构造的识别以及地质罗盘的使用等。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如何使用地质罗盘进行测量,包括测量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等。
通过实地操作,我掌握了地质罗盘的正确使用方法,并在实习点进行了多次测量,提高了自己的测量技能。
接着,我们开始对矿物和岩石进行识别。
在实习点,我们观察了多种岩石和矿物,通过对比分析,学会了如何区分三大类岩石,并认识了一些常见的矿物。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如何采集手标本,对岩石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记录。
在地层剖面的观察方面,我们实习团队对多个地层剖面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通过对比不同地层的岩性、颜色和厚度等特征,我们初步了解了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方法,并熟悉了地层时代的概念。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如何识别地质构造,包括褶皱、节理和断层等。
在实习点,我们观察了一些地质构造的实例,并通过团队合作,进行了解释和分析。
实习成果: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野外地质工作能力,还加深了对工程地质理论知识的理解。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论文辩论开始白范文各位教师:下午好! 我叫洪xx,是**级**班的学生,我的题目是燃煤电厂烟气脱硫脱硝除尘技术生命周期评价,是在吴学成导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教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三年来我有时机聆听教导的各位教师表示由衷的敬意。
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教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教师批评指导。
我国是煤炭消费大国,xx年能源消费总量为34.1亿吨标煤,其中原煤约占70.6%[1].《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xx》显示,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家,煤炭消费总量占全球消费总量的50%以上[2].我国的能源赋予条件、经济程度和科技开展等因素决定了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格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煤炭的消耗量将会持续增加[3].一次能源消费构造决定了我国电力行业以火力发电为主W.xx年燃煤机组装机容量占火电机组的比例到92.5%.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在建立和运行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本课题以燃煤电厂主要大气污染物S02、NOx和烟尘控制技术的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情况作为研究目的,以燃煤电厂烟气中S02、NOx和烟尘分别最成熟的控制技术一一石灰石石青湿法脱硫技术、SCR脱硝技术、电除尘技术和布袋除尘技术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CA)对其进展评价。
本课题的开展可为完善燃煤电厂石灰石石青湿法脱硫、SCR脱销、电除尘和布袋除尘技术评估提供可借鉴的理念支撑。
传统的技术评估一般偏向经济性的分析评价,主要考虑技术本身的可行性、先进性及其建立运行过程中的经济合理性。
但是,该方法并不能真正反映能源、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即是从工艺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考虑能源、资源的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对整个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展综合评估,转变了对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的评估观念,克制了传统末端影响评价方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