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7《忆冼星海》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doc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血染的丰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A、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B、理解本文的历史真实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C、学习通过人物刻画和场面描写来突出主题的表达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速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质疑、讨论、交流等合作探究式学习环节,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欣赏文中优美的语言,领会作品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并体会将士们英勇不屈的抗敌精神,增强学生们爱国情感。
说明:本文选自汪浙成的《竹山门》有改动,教师在教学前有必要对鸦片战争中两次定海战役背景和作者写作意图作整体把握和理解。
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政府贪婪的目光瞄准了中国美丽富饶的舟山群岛。
1840年7月上旬,英国侵略军曾一度占领定海,后被迫退出,但野心未死。
1841年9月26日,英军集结29艘战舰4000余人,倚仗着坚船利炮的绝对优势,再次进犯舟山,驻岛将士奋起抵抗,历时6昼夜、悲壮激烈的定海抗英战役悲壮失败,作者描写刻画很感人。
历史虽有沉沦,但我们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面对灾难,总能在灾难中站起来,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就是为了学习我们民族不屈的爱国精神;学会对血腥历史的清醒反思,更加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虽然选材于历史,真实性强,但作为散文并不需要去实录历史,为了突出主题思想、为增加文章的感染力,作者作适当作地艺术加工是合乎情理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阅读、圈画文中人物刻画和场面描写的语句,分析其对课文中心的表达作用。
2、难点:理解历史的真实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感悟军民英勇不屈的抗敌精神,增强我们爱国情感。
说明:这是一篇选材历史的文章,也是一篇史料与文学结合的情节生动的散文。
以记叙为主、辅以议论和抒情的表达,对九年级学生来说,文章中心显而易见。
但文中需积累的词语很多,因此课前可以组织学生自读: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课堂上以人物描写、场面描写的作用分析为重点,以理解本文的创作意图(为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为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对历史事实作一些“适当”加工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为难点进行探究、感悟学习。
忆冼星海先生茅盾和冼星海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的作品的演奏,并且是读过了他那万余言的自传以后。
那一次我所听到的《黄河大合唱》,据说还是小规模的,然而参加合唱的人数已有三百左右;朋友告诉我,曾经有过五百人以上的。
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是星海先生担任鲁艺音乐系的短短时期内训练出来的得意弟子;朋友又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这次的演奏当更精彩些。
但我得老实说,尽管“这是小规模”,而且由他的高足代任指挥,可是那一次的演奏还是十分美满。
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这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从那时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象他该是一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
可是朋友们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的。
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来访我。
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呢,在西安已住了几个月,即将经过新疆而赴苏联。
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呀,这就是冼星海么!”我心里这样说,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
和友人初次见面,我总是拙于言词,不知道说些什么好,而在那时,我差不多连应有的寒暄也忘记了。
然而星海却滔滔不绝说起来了。
他说他刚出来,就知道我进去了,而在我还没到西安的时候就知道我要来了;他说起了他到苏联去的计划,问起了新疆的情形,接着就讲他的《民族交响乐》的创作。
我对于音乐的常识太差,静聆他的议论,实在不能赞一词。
岂但不能赞一词而已,他的话我记也记不全呢。
可是,他那种气魄,却又一次使我兴奋鼓舞,和上回听到《黄河大合唱》一样。
拿破仑说他的字典上没有“难”这一字,我以为冼星海的字典上也没有这一个字。
他说,他以后的十年中将以全力完成他这创作计划。
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
那天我们的长谈,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呵!“要写,还得回中国来!”这句话,今天还在我耳边回响,谁又料得到他不能回来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写这小文的时候还觉得我是在做恶梦。
忆冼星海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忆冼星海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忆冼星海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选取典型事例,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来表现人物性格2、本中感知冼星海的爱国情怀及高尚的人格魅力,体会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学会选取典型事例,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来表现人物性格教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听说过冼星海这个人吗?(学生在音乐课听过他的《黄河大合唱》)说说对他的认知,音乐家。
补充冼星海、矛盾个人经历及作品。
二.检查预习情况:1.找同学读个别语段2.听写字词3.预习思考题:矛盾和冼星海一共见了几次面?忆冼星海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感受冼星海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气魄。
2.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并体会作者对冼星海的怀念之情。
说明:本文紧紧围绕“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这一问题展开的,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三部分:1、未见时想像中的冼星海;2、初见时长谈中的冼星海;3、永别后记忆中的冼星海。
作者茅盾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虽然是一面之交,然而一曲荡气回肠的《黄河大合唱》、一幅极富神韵的木刻、一篇历尽艰辛的自传、一次刻骨铭心的长谈,使得作者与他从似曾相识到一见如故,直至终身难忘。
通过这些典型事例,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音乐家的坚强意志和伟大气魄,看到了一个人民音乐家的严谨态度与敬业精神,展现了冼星海短暂而辉煌的人生,表达了作者对他深深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建议一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借助圈划、朗读等方法,把握文中有感染力的语句,感受冼星海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气魄。
2.难点: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说明:本文善于通过典型事例来再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教学时建议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圈划,抓住关键句,反复朗读,体会冼星海的人生态度与艺术追求,充分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意图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欣赏《黄河大合唱》的组歌之一《黄河颂》,然后简单地交流视听感受。
班别授课教师日期年月日第节课题蝶恋花柳永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体会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让学生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鉴赏佳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词的思想情感。
学情分析对词人柳永的生平及词作风格有一定了解,能把握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欣赏词中的佳句,把握本词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设想:柳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
他的词作多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格调不高,但《蝶恋花》却是例外。
学习该词应该从理解该词的意象着手,通过对情景交融艺术特色的把握和对该词佳句的理解,以求准确把握诗人传达出来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明确目标三、1、欣赏范读,感知词味(听教师配乐朗读前提示学生注意:①字词的读音②朗读的节奏③情感基调)2、朗读课文,把握大意(1)学生配乐齐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停顿,读出情感,学生读完后进行简单的评价指导。
(2)学生自由读,结合课文注释梳理全词。
字词梳理:①伫:久立。
②危楼:高楼。
过程③黯黯:因离别而伤心的样子。
④疏狂:生活放纵散漫,不受礼法约束。
⑤强乐还无味:又。
⑥消得:值得。
(3)全班再次齐读。
四、出示自学提示,合作探究。
(1)出示自学提示。
1.词的上阕词人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2)学生思考——讨论五、自学检测(1)出示问题:词的上阕词人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1、提问——教师板书,分析2、出示答案明确:“危楼”、“细风”、“草色”、“烟光”、“残照”“阑”等几个体现愁思的意象,组成了一幅凄美、感伤的黄昏春望图。
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春景和春愁极其自然地融为一体,表现了词人的愁苦之情。
(2)师问:词人此时是一种愁苦孤独的心情,那么他是如何排遣这种“春愁”的呢?1、学生稍思考——齐答——教师点拨明确:借酒浇愁,对酒当歌。
《天净沙·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诵读吟咏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特色。
2、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曲中所创设的意境。
说明:作者白朴出身于官僚士大夫之家,但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悲戚,同时也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而伤怀,所以他通过词曲来倾诉着自己对怆凉人生的感慨,而本曲中所抒发的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其实也正是他人生理想的抒发。
但曲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人生理想,相对于人生阅历尚浅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对曲中天然古朴的语言、挚美的情感、泛美的彩画等构成的意境的体会,更需要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去体味感悟,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对曲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天然古朴的特点。
2、难点:理解本曲中借助具体的物象所表达的情感,体会曲中的意境。
说明:这首被称为“秋意之圣”的白朴的写秋之作,在曲中作者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和明朗绚丽之景色融合在一起,由此勾勒出了一幅以秋为主旋律的曲子。
但曲中所涵盖的丰富的感情,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会因他们的认知结构、人生阅历、对问题认识的深度等,使他们的理解受到一定的限制,故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能结合自身的情感积累,进一步地去感受、思索,从中不断地获得新的体验,并在朗读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美、意境美。
【教学方法】采用诵读交流研讨的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以写秋为主题的你还记得哪些?能背给大家听听吗?二、作者简介白朴(1226~1306),字仁甫,字太素,号兰谷。
本曲以明丽清快的笔调描写了秋天的景色。
旷野中孤零零的村子沐浴着阳光,西落的太阳,在西山托起满天红霞。
炊烟冉冉升腾,古树枯老苍黄,寒鸦鸣叫不休。
一只飞鸿掠过长空投下点点黑影。
青山滴翠,绿水浮蓝,秋风吹来白草轻摇,枫叶变红菊花遍地开放。
7 忆冼星海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借助圈划、朗读等方法,感受冼星海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气魄。
过程与方法: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种情势的朗读,揣摩文章遣词造句,体会作者对冼星海的崇敬、怀念之情。
2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阅读课文、感知课文的基本方法和从描写人物的语句中把握人物特点的方法,但本文更强调作者的情感,可以兼顾“识人”、“悟情”。
因此,在既有的基础之上,将把握文中有感染力的语句,感受冼星海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气魄,以及作者对冼星海的崇敬、怀念之情作为目标之一和教学重点。
而写作手法之所以定为目标和教学难点,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往往在“写什么”上感到困惑,借助本文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对如何选材描写人物方面积累一些有益的经验。
3重点难点【重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借助圈划、朗读等方法,把握文中有感染力的语句,感受冼星海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气魄,以及作者对冼星海的崇敬、怀念之情。
【难点】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写法。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欣赏《黄河大合唱》的组歌之一《保卫黄河》,然后简单地交流视听感受。
2.提问:如此气势磅礴的乐曲出自哪位大家之手呢?教师适时引出《黄河大合唱》创作背景——它写于1938年,在抗战烽火的洗礼下,迅速成为中华儿女爱国救亡的号角,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
今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茅盾的《忆冼星海》一文,来了解这样一位杰出的人民音乐家。
(板书课题)活动2【讲授】二、朗读课文,积累词语魁梧沉默寡言寒暄绮丽津津乐道活动3【讲授】初步感知、梳理脉络 按照时间为顺序把全文分成三部分,并为它们拟三个小标题。
明确:第一部分(1-5节):想像中的冼星海;第二部分(6-9节):长谈时的冼星海;第三部分(10-15节):记忆中的冼星海。
活动4【活动】精读课文品析典型事例,体会作者情感精读课文品析典型事例,体会作者情感多种情势朗读,提出一组问题,引导学生品析典型事例,感受冼星海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的怀念、崇敬之情。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7《忆冼星海》教学设计沪教版五
四制
【教学目标】
1.感受冼星海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气魄。
2.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并体会作者对冼星海的怀念之情。
说明:
本文紧紧围绕“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这一问题展开的,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三部分:1、未见时想像中的冼星海;2、初见时长谈中的冼星海;3、永别后记忆中的冼星海。
作者茅盾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虽然是一面之交,然而一曲荡气回肠的《黄河大合唱》、一幅极富神韵的木刻、一篇历尽艰辛的自传、一次刻骨铭心的长谈,使得作者与他从似曾相识到一见如故,直至终身难忘。
通过这些典型事例,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音乐家的坚强意志和伟大气魄,看到了一个人民音乐家的严谨态度与敬业精神,展现了冼星海短暂而辉煌的人生,表达了作者对他深深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建议一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借助圈划、朗读等方法,把握文中有感染力的语句,感受冼星海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气魄。
2.难点: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说明:
本文善于通过典型事例来再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教学时建议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圈划,抓住关键句,反复朗读,体会冼星海的人生态度与艺术追求,充分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黄河大合唱》的组歌之一《黄河颂》,然后简单地交流视听感受。
2.提问:如此气势磅礴的乐曲出自哪位大家之手呢?
教师适时引出《黄河大合唱》创作背景——它写于1938年,在抗战烽火的洗礼下,迅速成为中华儿女爱国救亡的号角,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
今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茅盾的《忆冼星海》一文,来了解这样一位杰出的人民音乐家。
二、资料助读
1、冼星海(1905——1945),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
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1945年10月病逝于莫斯科。
毕业院校:
巴黎国立音乐学院
主要成就:
1939年,创作《黄河大合唱》
代表作品:
《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
2、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嘉兴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受四人帮迫害。
1981年3月27日辞世。
三、整体感知
1、梳理脉络
(1)按照时间为顺序把全文分成三部分,并为它们拟三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1-5节):未见时想像中的冼星海;
第二部分(6-11节):见面长谈时的冼星海;
第三部分(12-16节):永远活在记忆中的冼星海。
(2)初步感受作者笔下的冼星海形象。
圈划体现冼星海个性特征的句子。
2、精读第一部分
1)、“我”在听完《黄河大合唱》后的感受如何?
2)、第二段中:“这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
”一句中,“舒服”与“难受”是否矛盾?
不矛盾。
“舒服”是指听了演奏后的感动,像灵魂洗过澡似的,表现出音乐给人的感染力;“难受”是因为自己是音乐的门外汉,没法确切地说出好在哪里。
3)、在这部分,作者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冼星海的?
3、精读第二部分
1)、第7、8段中两次提及“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
从文中看,“我”深信的依据是什么?“他一定能达到”的具体内容指什么?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
“他一定能达到”的具体内容指完成《民族交响乐》的创作。
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作者对冼星海能力的肯定。
2)、第10段中“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呵!”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于冼星海的去世非常悲伤、悲痛、出乎意料。
4、精读第三部分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深切怀念冼星海,抒发对他去世的悲伤惋惜,赞美他“永远活着”。
2)、怎样理解文章结尾处“他永远活着”的含义?
虽然冼星海真的离“我”而去,但他的伟大气魄和爱国情怀永远激励着“我”,也激励着所有的人,因而“他永远活着”。
表达了作者对冼星海的崇敬之情,以及深深地怀念。
四、写作特色
1、围绕主题选择材料。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展现人物性格。
(使冼星海这一人物性格、形象更全面,更立体。
)
五、文章中心
文章通过对冼星海的回忆,赞扬了冼星海高尚的情操、真挚的爱国情感和音乐的才华,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人民音乐家的深切怀念。
六、作业
1.仿写:选取一、二典型事例,描写印象最深刻的一位同学。
(要求:(1)务使人物性格鲜明(2)300字左右)
2.拓展阅读: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撰写的《忆冼星海》,比较这两篇文章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