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糖尿病的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28.00 KB
- 文档页数:3
儿童期糖尿病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监测血糖、尿糖、血气、电解质变化,有无酮症酸中毒的表现。
2、观察有无胰岛素过量或不足引起的Somogyi(苏木杰)现象或黎明现象。
二、护理措施
1、基础护理:加强生活护理,保证患儿休息。
因尿糖刺激会阴部可引起瘙痒,故需及时清理会阴部及臀部。
2、饮食护理:给予富含蛋白质和纤维素饮食,限制纯糖、饱和脂肪酸摄入。
每天进食应定时、定量,勿吃额外食品。
饮食控制以能保证正常体重、维持正常血糖、减少血糖波动为原则。
3、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血糖、尿糖、血气、电解质变化,有无酮症酸中毒的表现;观察有无胰岛素过量或不足引起的Somogyi 现象或黎明现象。
每周测体重1 次。
4、药物护理:每次注射胰岛素时尽量用同一型号的1 毫升注射器以保证剂量的绝对准确,正确的抽药方法,选择适当的注射部位,注意每次须更换部位。
5、心理护理:针对患儿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的特征,提供长期的心理支持,帮助患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减轻心理压力。
帮助患儿逐渐学会自我护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三、健康指导要点
1、向患儿及家长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强调本病是终身性疾病。
2、患儿应将饮食、胰岛素治疗及运动疗法融入到生活中,指导患儿及家长熟悉各项治疗及护理措施。
3、指导患儿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皮肤破损,坚持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使体重控制在良好水平,预防感染。
四、注意事项
1、保证剂量的绝对准确,正确的抽药方法,选择适当的注射部位,注意每次须更换部位。
2、胰岛素应低温避光放置。
儿童糖尿病病人的护理1.营养管理:饮食是糖尿病管理的核心。
为了控制血糖水平,儿童糖尿病患者需要平衡摄入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
建议儿童及家庭成员与糖尿病医生和营养师合作,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以确保儿童获得足够的营养,并保持血糖水平稳定。
2.血糖监测:监测血糖水平是管理糖尿病的重要部分。
家长需要学会正确使用血糖监测仪,并按照医生的建议监测孩子的血糖水平。
根据血糖水平的变化,家长可以调整儿童的饮食和胰岛素剂量。
3.胰岛素治疗:大部分儿童糖尿病患者需要胰岛素治疗来维持血糖水平稳定。
家长需要学习如何正确给孩子注射胰岛素,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胰岛素剂量。
此外,家长还应学习如何识别低血糖症状并及时处理。
4.运动和活动:适度的运动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运动可以帮助降低血糖水平,并提高体能和心血管健康。
家长应鼓励儿童参与适合他们年龄和兴趣的运动活动。
然而,需要谨慎管理运动与胰岛素、饮食的平衡,以避免低血糖的风险。
5.教育和支持: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来说,教育和支持至关重要。
医生和护士应向患者和家人提供有关糖尿病的详细信息,并教授他们如何管理血糖、注射胰岛素和应急处理低血糖症状。
此外,患者和家人还可以参加糖尿病管理课程和支持小组,与其他患者和家人分享经验和问题。
6.心理健康支持:儿童糖尿病的护理需要家庭和医疗团队的紧密合作。
定期的医疗访问是必要的,以确保儿童的健康和血糖控制。
与医生和护士的有效沟通对于管理糖尿病至关重要,家长需要向医生汇报儿童的血糖水平、饮食和运动情况,以便医疗团队做出相应的调整。
通过合理的饮食管理、血糖监测、胰岛素治疗和适度的运动,儿童糖尿病患者可以保持良好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儿童糖尿病的护理查房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不仅仅是成人会患上这种疾病,许多儿童也因为各种原因患上了糖尿病。
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来说,护理查房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更好地帮助患儿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儿童糖尿病的护理查房相关知识,帮助家长和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一、儿童糖尿病的特点儿童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受体缺陷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可以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期,主要是由于自身免疫破坏胰岛素分泌功能导致的。
2型糖尿病多为成人发病,但在儿童中也有发生,主要是由于肥胖、家族遗传等因素导致的。
二、儿童糖尿病的护理查房内容1.监测血糖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和医护人员应定期检测患儿的血糖水平,掌握病情变化。
根据实际情况,可能需要每天进行多次血糖监测,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2.控制饮食饮食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来说。
家长和医护人员应关注患儿的饮食结构,避免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合理安排饮食,保持血糖稳定。
3.药物管理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每天按时注射胰岛素。
家长和医护人员需要教会患儿正确的注射方法,避免出现注射部位感染等问题。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需要口服药物治疗,也需要注意用药时间和剂量。
4.运动锻炼适量的运动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家长和医护人员应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帮助患儿保持身体健康,促进血糖的控制。
5.心理护理儿童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情绪波动、自卑等心理问题。
家长和医护人员需要关注患儿的心理健康,与患儿沟通交流,给予关怀和支持,帮助患儿积极面对疾病。
三、护理查房的重要性护理查房是指医护人员对患者定期进行查房、询问病情、观察指征等的工作。
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来说,护理查房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变化,指导家长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保障患儿的生活质量。
小儿糖尿病的常规护理诊断小儿糖尿病的常规护理诊断包括:1. 控制血糖水平:监测血糖,定期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胰岛素注射或口服药物治疗。
2. 调节饮食:严格控制饮食中的糖分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平衡饮食,避免过量进食。
3. 定期运动:鼓励儿童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并促进身体健康。
4. 应对并发症:定期进行眼部、肾脏和神经系统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5. 心理支持:对患有小儿糖尿病的儿童及其家人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应对疾病带来的影响。
6. 定期复诊:按医生的建议定期复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监测疾病的发展情况。
以上是小儿糖尿病的常规护理诊断,希望能够对糖尿病患儿及其家人有所帮助,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小儿糖尿病的常规护理诊断中,控制血糖水平是关键。
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血糖值,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胰岛素注射或口服药物治疗。
同时,调节饮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家长需要协助孩子控制饮食中的糖分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平衡饮食结构,从而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此外,定期运动也是帮助控制血糖水平的重要方式。
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体内胰岛素的利用,有助于降低血糖值。
然而,家长需要在孩子进行运动时特别留意孩子的血糖情况,以免出现低血糖的情况。
除了以上的护理措施,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也是非常重要的。
定期进行眼部、肾脏和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尽早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从而减少疾病带来的不良影响。
除了生理护理外,心理支持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小儿糖尿病不仅会对患者的身体带来影响,还会对其心理造成压力。
因此,家长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困扰。
最后,定期复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医生可以根据孩子的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从而更好地控制疾病的发展。
综上所述,小儿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和护理的慢性疾病,家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密切关注孩子的血糖情况,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护理,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疾病。
儿童糖尿病护理的难点是儿童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护理和管理的疾病,对于家长和孩子们来说,护理中会遇到一些难点。
首先,儿童糖尿病的护理需要非常严格的饮食管理。
孩子们需要定时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并且需要注意饮食中的糖分含量。
这对于孩子们来说可能是一种限制,需要家长们耐心和细心的引导和管理。
其次,儿童糖尿病的药物管理也是一个难点。
孩子们需要定时注射胰岛素或者口服药物,而且在运动、生病或者情绪波动的情况下,药物的剂量也需要相应调整。
这对于家长们来说需要有一定的医疗知识和经验来保证孩子们的健康和安全。
另外,儿童糖尿病的情绪管理也是一个挑战。
由于孩子们需要长期面对疾病的困扰和限制,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家长们需要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孩子们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总的来说,儿童糖尿病的护理需要家长们全情投入,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以保证孩子们能够顺利度过疾病的挑战。
同时也需要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人员的支持和帮助,共同努力为孩子们提供最好的护理和管理。
此外,儿童糖尿病的护理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特别注意。
例如,孩子们可能需要在学校或者其他场所随时进行血糖监测,注射胰岛素或者应对突发情况。
这就要求家长和孩子们必须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孩子们也需要学会主动管理自己的疾病,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照顾自己。
另外,儿童糖尿病的护理也需要面对生长发育带来的挑战。
孩子们的体重、饮食和药物剂量都会受到影响,家长们需要不断调整护理计划以适应孩子们成长的需求。
同时,儿童糖尿病对于家庭经济也会带来一定的压力,因为治疗和管理所需的医疗费用往往不低,这也会成为一个难点。
最重要的是,儿童糖尿病的护理需要家长们细心观察孩子们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例如,低血糖和高血糖等情况都需要及时应对,这需要家长们具备相关的医疗知识和技能,能够冷静、果断地处理突发情况。
总的来说,儿童糖尿病的护理是一项长期而且复杂的工作,需要家长们的耐心、细心和持久的关爱。
护理研究2010 年 10 月第 17 卷第 29 期儿童糖尿病的护理王丹(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儿科门诊,辽宁辽阳111000)[摘要] 目的:探讨14 例1 型糖尿病患儿的护理措施,让患儿及家属更好地掌握自我护理技能,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为提高儿童糖尿病疗效和改善生存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通过临床应用有效饮食指导,患儿体育锻炼,心理支持疗法,良好的基础护理,提高患儿及家属自我护理知识和技能。
针对不同诱因的酮症酸中毒,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
结果:14例1型糖尿病患儿通过12~25 d实施切实、有效护理,为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使患儿血糖控制稳定。
其中11例1型糖尿病患儿和2例伴有酮症酸中毒患儿,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1例伴有酮症酸中毒患儿病情平稳后,因经济问题放弃治疗。
结论:采用切实、有效护里措施,延缓1型糖尿病进展,减轻患儿身心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 糖尿病;护理;儿童[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0)10(b)-094-02儿童糖尿病指在14岁以前发生的糖尿病,又称少年糖尿病。
一般为1型糖尿病。
它是遗传易感性基因的基础上,在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引起自身免疫过程,导致细胞的损伤和破坏,最终导致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而起病[1]。
儿童糖尿病治疗、护理难,难在患者年龄小,认知性差,饮食控制较为困难,体力活动量大、好动的特点,现对其进行了如下护理措施,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7~2009 年,本院收治 1 型糖尿病患儿 14 例,男 8例,女6例,年龄2~13岁,住院时间12~25 d。
其中,3例为伴有酮症酸中毒患儿,11例为型糖尿病患儿。
11例中有1例出现一过性低血糖反应。
1.2 方法通过饮食指导,加强患儿体育锻炼,胰岛素正确、规范使用;增强患儿家属对糖尿病的认识,强效的基础护理逐渐教会糖尿病患儿自我护理,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
针对不同诱因的酮症酸中毒,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
2 结果患儿及家属逐渐认识到饮食、体育锻炼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学会了自我护理。
其中1例酮症酸中毒患儿转危为安,因经济问题放弃治疗,其余2例酮症酸中毒及11例1型糖尿病患儿均好转出院。
3 护理3.1 饮食护理控制饮食是护理糖尿病患儿的重要环节。
首先,通过向家长宣教、发放知识手册详细介绍如何控制饮食。
糖尿病患儿饮食成分分配为:糖类占50%、蛋白质占20%、脂肪占30%;全日热量分三餐,早、午、晚分别占 1/5、2/5、2/5 比例,每日需要能量(卡)=1 000+(年龄×80-100)[2]。
每次餐前30 min 查指尖血糖,根据血糖确定注射胰岛素剂量。
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生长发育需要,督促患儿按配餐进食,每餐认真核调子宫收缩,盆底肌肉放松,胎头下降和宫口扩张都有积极作用。
从而明显缩短了产程,降低了剖宫产率,促进了自然分娩产前和产后的心理护理干预是不同的。
在目的上,产前的心理护理干预包括保证产妇和胎儿的安全和健康。
而产后则主要是为了母体的安全和健康。
产前的护理主要针对产妇的心理情绪,包括帮助产妇摆脱抑郁、焦虑、紧张、恐惧情绪和无助感等,做好产前心理准备;产后则针对分娩结束后,产妇担心出血,新生儿性别不理想,新生儿有畸形等心理状况,以免对产后恢复期的妇女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尽管从统计上讲,产妇的年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分娩来说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根据这些不同的具体条件,对助产士对产妇实施产前和产后心理护理干预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却有重大的意义,因为这些细节会影响到心理护理干预的实际效果。
因此,在具体方法上,要抓住产妇个体的具体差异性,才能使心理干预取得最佳的效果。
同时,根据文献显示,除良好的心理干预外,良好的健康教育和合理的饮食营养结构对产妇的分娩也是很重要的。
不94中国当代医药CHINAMODERN MEDICINE能因为营养过剩而使得产妇和胎儿过度肥胖,增加顺利分娩的难度。
总之,对产妇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无论是对提高阴道分娩,减少剖宫产,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缩短产程,还是对产妇和胎儿的健康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 吕晓俊.积极心理护理干预模式提高分娩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2):4480-4481.[2] 李少娟.心理护理对分娩的干预[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1):73.[3] 田玉智,陈玉兰.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妇分娩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0,8(2):308-309.[4] 罗晓,李林.剖宫产率上升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2006,8(20):2075.[5] 翟晓珍,郑淑萍.心理护理对分娩的影响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101-102.[6] 张晓秋.孕产妇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J].中国现代医生,2008, 46(17):24-25.(收稿日期:2010-06-29)2010 年 10 月第 17 卷第 29 期护理研究对其数量是否符合要求。
让患儿食用富含蛋白质和纤维素的食物,限制纯糖和脂肪酸,以减轻胰岛细胞的负担,利于其功能恢复。
每周为患儿测体重1次,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延长时间,保持患儿体重正常,减少血糖波动。
3.2 胰岛素的应用护理1 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无菌操作,安排计划好长期使用胰岛素患儿的注射部位。
2次注射点相距2 cm,可在股前部、腹部、上臂外侧、臀部这些部位交替使用,每次注射须更换部位,以免局部皮下脂肪纤维化或萎缩[3]。
2为了确保胰岛素的计量准确,每次注射用同一型号 1 ml注射器;注射前,排气时见药液滴出,留少许空气于空桶内排到活塞端;注射时,将注射器内药液的液面推至注射器的乳头部位的最低点,停止注射,注射器针梗留少许药液,防空气进入。
这样既避免了药液的浪费,又保证了胰岛素的剂量更准确。
3观察胰岛素过量的反应:护理人员加强巡视,使用药物中出现有面色苍白、手抖、心悸、头昏、出汗、乏力等症状时,及时报告医生。
同时监测血糖,遵医嘱口服糖水或静脉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缓解低血糖反应。
本组1例发生低血糖反应,经及时给口服糖水,即纠正低糖反应,其原因是胰岛素注射前剧烈运动致一过性低血糖。
因此,注射胰岛素患儿剧烈运动后要平稳30 min,再注射胰岛素,避免低血糖反应。
3.3 运动疗法的护理糖尿病患儿每天做适当的运动,必须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实行。
运动时间以餐后1 h及2~3 h内为宜,禁止空腹运动,酮症酸中毒不宜进行任何运动。
运动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增加能量消耗,调节血脂,增加脂肪分解,减少肥胖,增强体质。
对糖尿病治疗和防治并发症起重要作用。
3.4 防治酮酸中毒护理3.4.1 酮症酸中毒的诱因通过临床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疾病正确认识不够。
有以下几种情况:1胰岛素间断用药;2 饮食控制不当(吃零食,进食不规律);3 患儿过度疲劳,活动不规律,并发其他感染,情绪压抑。
针对上述因素,可见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关键在于家长和患儿的主观认识,加之有效的自我保健护理。
3.4.2 酮症酸中毒的应急护理措施发生酮症酸中毒的患儿立即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一条为0.9%NaCl溶液静脉补液,纠正酸中毒;另一条为小剂量胰岛素持续输入)。
密切观察病情、生命体征的变化,遵医嘱吸氧,做好血糖、尿糖、血酮体、尿酮体、电解质、肾功能及血气分析检测。
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呼吸状态、气味变化。
遵医嘱给予补液,纠正酸中毒,改善循环,预防感染等对症、系统的治疗及护理;患儿病情逐渐稳定。
3.5 基础护理皮肤护理是做好基础护理的关键,保持患儿床铺及衣服清洁干燥,做到勤擦洗、勤更换、勤按摩。
因尿糖会刺激会阴部,引起瘙痒,每日用1∶1 000新洁尔灭擦洗局部2次;婴幼儿需及时更换尿布,做好臀部护理,防臀红发生。
意识不清的患儿,注意观察口腔黏膜变化,用0.9% NaCl溶液棉球做口腔护理2次/ d。
3.6 预防感染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病室经常通风换气,室内22~25℃为宜,阳光充足,避免受凉;每日病室桌面、地面用0.5%的“84”消毒液擦拭,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
减少探视,不同病种患儿之间避免接触,防止交叉感染;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长期卧床患儿,应鼓励患儿咳嗽,勤翻身、叩背,及时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预防呼吸道感染。
3.7 心理护理糖尿病患儿病程长,治疗时间长,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给患儿家长带来沉重精神负担,表现出焦虑、痛苦等。
护理人员采取如下措施:护理人员视患儿如亲人,使其尽快熟悉环境,消除焦虑;利用治疗和护理时间多与患儿及家长交流,宣教糖尿病相关的最新资料,使患儿及家长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通过交流了解患儿生活习惯、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使患儿在最佳心态下主动接受治疗及护理,从而获得最好的生活质量。
4 讨论糖尿病的发生率在我国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对儿童的健康构成巨大威胁[4]。
通过临床有效护理措施的应用,使血糖控制稳定,减少胰岛B 细胞的损害,减轻糖尿病症状,延缓或减少并发症发生。
增强患儿及家属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和自我护理的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促进患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1] 诸福棠,吴瑞萍,胡亚美.实用儿科学(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0.[2] 崔焱.儿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3] 陈灵芝,肖天华,孟金平.胰岛素注射点间距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4):7-8.[4] 王克安,李王麟,李新华,等.中国儿童I型糖尿病发病率的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9,15(1):3-7.(收稿日期:2010-07-27)(上接第92页)[3] 黄崴,杨兵,章一鸣.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6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康复训练5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程教育,2010,8(2):96.[4] 朱金英.亲情护理在中风患者语言康复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2008,4学意义,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效果好。
(2):96-97.参考文献[ ] [5] 党春伟.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现代保[1] 李惠冰.中风后遗症患者 56 例的康复护理效果探讨[J].医学信息:上旬健:医学创新研究,2007,28(7):59-60.刊,2010,23(2):435-436. [6] 李芳才宁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瘫痪肢体运动功能恢复[2] 卢萍.中西医结合护理中风患者的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 , .的影响[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29(10):6985-6986.(3):88. (收稿日期:2010-07-06)CHINA MODERN MEDICINE 中国当代医药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