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背景下枢纽型社会组织功能定位研究——以上海市静安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606.06 KB
- 文档页数:7
■枢纽型社会组织是一个转型时期的过渡形态,它是阶段性存在的,是伴随着社会生长规律产生的,为社会组织的成长发育而服务。
当社会组织发育成熟之时,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形成之际,“枢纽”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当前,随着社会转型不断加快,新生组织元素日益壮大,社会组织尤其是自组织呈爆发式增长,公民“自组织化”生存状态明显增强。
基于对社会的整合和社会组织的凝聚,枢纽型社会组织应运而生。
目前,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都提出要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通过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构建,来推动社会建设,加强社会管理。
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看,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是国家与社会关系协调发展的有益尝试。
而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意义,就是要充分利用组织的社会中间角色与社会整合功能,将国家对社会的管理和培育有机统一起来,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枢纽”一词,从字源本义上说,是指门户开合之枢与提系器物之纽,引申为事物的关键之处,事物之间联系的中心环节,常被用于交通领域。
将“枢纽”一词用于组织系统中,主要意涵某一组织在同类组织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北京市对枢纽型社会组织的界定为:在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的发展、服务、管理工作中,在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业务上处于龙头地位、在管理上经市政府授权承担业务主管职能的市级联合性社会组织。
广东省将枢纽型社会组织界定为:枢纽型社会组织是指通过政府部门认定的,在现有社会组织体系中处于枢纽地位,通过健全的组织系统和有效的服务支持,加强统筹协调与纽带联系,实现同类型、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协调指导、合作发展、自治自律、集约服务、党团管理的联合性社会组织。
基于各地方不同的界定,笔者认为,枢纽型社会组织是在同类型社会组织中发挥桥梁纽带和聚集服务功能的联合性社会组织。
从认定主体来看,目前对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认定都是政府行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主体主要是党领导下的群众团体,还没有民间组织被认定为枢纽型社会组织。
从构成要素来看,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形成要有组织群、枢纽型组织和枢纽平台三个要素。
我国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功能特征、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文献综述的视角作者:石晓天来源:《理论导刊》 2015年第5期石晓天(南华工商学院劳动关系研究所,广州510507)摘要: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政府认定的社会组织,是中国特有的一类社会组织实践形态,具有代表性、排他性、整合性、服务性和过渡性特征。
经过几年的探索,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构建了具有各地特色的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
着眼未来,政府应该建立完善枢纽型社会组织认定、管理、监督、评估的工作机制,枢纽型社会组织也应该完成由政府认定到社会认可的支持性社会组织的转型。
关键词:枢纽型社会组织;功能;特征;现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C9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5-0085-04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共建项目“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建设——以广东省工会组织为例”(GD12XGL2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石晓天(1962-),女,湖南岳阳人,南华工商学院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劳动关系、工会工作。
一、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提出背景、概念界定及作用意义(一)提出背景2006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出现“社会组织”的提法,其后,各地民政部门陆续将原来的民间组织管理局更名为社会组织管理局,在行政上将称为民间组织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基金会三类组织改称为社会组织。
各地还新设置了由同级党委或党委与政府共同负责的下设工作机构——社会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社工委)。
2008年,北京市社工委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组织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了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概念,并于2009年认定首批工青妇等10家社会团体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到目前为止,已先后认定了四批枢纽型社会组织,其目的是政社分开、管办分离,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让枢纽型社会组织在社会组织发展、服务和管理中充分发挥其枢纽职能(崔玉开,2010),通过改变治理主体的方式来推动治理方式的改进,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高勇,2013)。
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分析作者:包婉婉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年第06期摘要:近年来,在基层社会治理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治理组织形态——枢纽型社会组织,不仅是促进社会组织良性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更是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互动的桥梁纽带。
为了突破社会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维护基层社会稳定,枢纽型社会组织应运而生。
通过分析合肥市金葡萄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实践案例,可以看到枢纽型社会组织基于对社会进行整合和凝聚的目标,充分发挥枢纽功能,在促进社会组织良性发展、推动社会协同治理、化解政治风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未来通过政府和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将会实现枢纽型社会组织在各领域社会组织的全面覆盖,枢纽型社会组织本身也会完成由政府认定到社会认可、政策扶持到自我发展的转变,在社会治理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枢纽型社会组织;社会治理;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有效性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目标。
党的十九大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社会组织改革。
按照共建共治共享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这既是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又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在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枢纽型社会组织发挥其枢纽功能,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以其专业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实现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有效管理。
目前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已成为新的趋势,而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社会治理的主力军。
一、枢纽型社会组织的缘起和发展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概念,最早见于200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构建市级“枢纽型”社会工作体系的暂行办法》,文件中提到枢纽型社会组织是指“由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认定,在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的发展、服务、管理工作中,在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业务上处于龙头地位、在管理上经市政府授权承担业务主管职能的市级联合性社会组织”。
45【作者简介】沈凯雯(1999—),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社会组织。
基层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功能补充、现实梗阻与逻辑分析沈凯雯(华东政法大学)摘要:随着制度环境的发展,基层政府对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和支持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并通过吸纳枢纽型社会组织来构建具有整合性和扶持性的培育主体平台。
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是基层枢纽型社会组织的重要力量之一,S市H区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实践经验揭示其以独特的角色优势发挥着孵化培育、资源整合和桥梁纽带等功能,有效补充了政府培育职能。
然而,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在培育过程中面临认知、能力、发展等多重困境。
基于此,文章从困境背后的逻辑出发进行分析与探讨,为相应防范与矫治提供思路。
关键词:枢纽型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以S市H区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例一、引言随着制度环境的发展,基层政府对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2020年,民政部出台《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方案(2021—2023年)》,提出要以专项培育计划的方式大力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
为助推培育实践跟进,并给予地方治理创新,基层政府不断强调要重视街道层面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建设与完善,构建具有整合性和扶持性的培育主体平台,从而推动社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
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一种新型的中间层社会组织。
从定义的角度来看,尚未获得明确统一的名称,西方的桥梁型社会组织、支持型社会组织和中介型社会组织与之相似,而国内则有枢纽型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孵化器等不同的名称,有学者将其统称为支持型社会组织,认为其既包括了以政府力量为主导的枢纽型社会组织,也包括了以社会力量为主导的专业型社会组织,还包括了以基金会力量为主导的专业型社会组织。
[1]从功能定位的角度来看,枢纽型社会组织以培育和孵化一线社会组织为组织目标,并在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搭建起一座政策传达、资源运输、信息沟通的桥梁。
【真题】2023年上海市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及答案解析(A卷)材料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每天早上6点不到,上海家绿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春辉就在自家农场田头忙开了,他和3名员工正在大棚里采摘青菜。
仓库里边,2名员工正在把采摘下来的青菜有序分拣、质检、装盒密封,一筐筐青菜由配送车统一配送至各大门店,平均每天3000多斤的青菜供给量,从源头到配送不超过24小时,一条绿色供给线安全有保障。
张春辉还身兼绿蔬某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和松江区叶榭镇农业专业合作社党总支书记,因此他还要考虑很多其他事情。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上海家绿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4年8月,目前种植蔬菜和西甜瓜4500亩,蔬菜产量达2万多吨,下设五个配送公司,拥有配送车间1300平方米。
以合作社为载体,张春辉对所有种植户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监督,实行严格的农残检测、产品归属等采摘信息归档,维护农产品销售链的秩序。
同时,定期开展农产品种植研讨交流会,与松江区农广校、松江区农业执法大队党支部开展“田间课堂”,不断“比学赶超”,将研究成果真正落实到农业绿色生态发展上。
在农闲时节,组织开展农民骨干技术培训、技能比赛。
鼓励党员种植能手种植新品种,引导农户开展种植结构调整,实行科学种田,再逐步扩大种植规模使其逐步成为叶榭镇促民增收的新增长点。
【文章编号】1670—1323(2010)一02—0034—03枢纽式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的探索顾维民(上海市静安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上海200042)近年来,随着上海静安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静安的社会组织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它们以社会需求为动力,以社会公益为使命,以社会服务为宗旨,以社会和谐为目标,成为构建国际静安和谐社区共同体的一支重要力量。
社会发展需要社会组织。
为了进一步促进静安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2007年中共静安区委、区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健全社会组织、增强社会服务功能”的要求,结合静安的区情及时提出了对静安区社会组织实行枢纽式管理的构想,在全市率先成立了静安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以下简称“区社联会”),之后又相继成立了5个社区(街道)和劳动、文化、教育(系统)社会组织联合会(形成“1+5+×”枢纽模式),这是社会组织管理机制和体制的创新。
经过两年来的运作和实践,社会组织枢纽式管理模式在公共管理、社会事务、社区服务等领域的作用日益显现。
联合会是组建以相近、相关社会组织为基础,逐步承担管理和服务一个系统、一个领域社会组织的职责,具有管理枢纽型的特征。
通过以章程为纽带,实行“民管民、社管社”,把联合会建设成为“党委加强党建工作的支撑、政府完善管理体制的依托、凝聚服务会员的载体和实现合作共治的平台,党和政府联系社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促进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枢纽型社会组织最主要的职能承接原先由政府各部门承担的政治引导、业务指导和管理服务的职能,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基本原则,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这些职能的转移支付相应的费用。
两年多来,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始终坚持:一是党建引领把方向这是“1+5+×”社联会指导、协调、凝聚、服务全区社会组织的政治保证。
也是我国社会组织区别于西非政34I社团管理研究府组织的显著标志和中国特色社会组织本质的表现。
坚持“党建”引领“社建”,通过“1+5+×f I社联会的有效工作,及时把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到各社会组织,保证社会组织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服从于党和政府的大局开展工作,把党的主张通过有效的活动贯彻渗透到社会组织的工作中去。
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创新——静安区白领驿家的探索与启示作者:刘玉莹上官酒瑞来源:《党政论坛》 2020年第7期刘玉莹上官酒瑞[摘要]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不断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创新要求。
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党和政府与社会相联系的桥梁纽带,更要紧随时代发展推进党建工作创新,更好引领、凝聚、组织和服务群众。
作为一家枢纽型社会组织,白领驿家党建工作的创新性探索形成了一套有效做法,并对加强社会组织基层党建工作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枢纽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白领驿家一、枢纽型社会组织及其党建工作创新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的日益复杂多变对基层党建不断产生新需求,要求其优化结构,开发新功能。
正因此,“创新”成为基层党组织调整和重塑的重要理念。
①党的十九大报告也重申,要“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与要求下,基层党建工作的探索形成了一些创新性做法,如服务型党建③、区域化党建④、网格党建⑤、楼宇党建⑥等,并涌现出如社区党建、两新党建等新的党建新空间。
与中国社会转型发展不断推进相伴随的,是社会与国家、民众与政府关系结构已经并将持续从以往一元从属走向二元分立与互动。
这里的“分立”,为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成长、社会自组织能力提升创造了条件;这里的“互动”,又要求社会组织能够充分发挥沟通、参与和凝聚、引领群众等功能。
实际情况是,每个社会组织由于创建背景、资源禀赋等的不同,能力大小也会有较大差别。
于是,一种新型社会组织形式开始衍生并发展起来,这就是枢纽型社会组织。
对此,人们有不同认识,也有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明确界定。
如北京市发布的《关于构建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暂行办法》中就指出:枢纽型社会组织是由负责社会建设的有关部门认定,在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的发展、服务、管理工作中,在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业务上处于龙头地位,在管理上承担业务主管职能的联合性社会组织。
⑦这从法律、政治、业务、管理等不同维度认识枢纽型社会组织,具有全面性。
“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思考——写在上海市静安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成立五周年之际张大明[摘要]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下,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模式,是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
枢纽型社会组织以调查研究、指导咨询、交流合作、反映诉求等为主要功能,在政治引领、培育社会组织和领军人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资源共享、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静安区枢纽型社会组织是具有时代特征、富有静安特点、行之有效的社会组织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枢纽型社会组织;社会管理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社会协同”的主体和基础是社会组织,因此,培育社会组织健康成长是实现“社会协同”的重要前提。
对此,上海市静安区认真贯彻中央和市委、市府对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适应新情况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创建了“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模式,从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组织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
一、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背景为着力推进静安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2006年底,区委、区政府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调研显示,与经济建设相比,静安的社会建设还相对滞后,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情况。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民生需求日益多元,但资源供应方式相对单一;二是,社会矛盾复杂多样,但化解方法相对单一;三是,城市现代化进程加速,但城区管理方式方法相对单一。
要改变这种状况,仅靠政府行政力量不够,仅靠体制内的力量也不够,还必须整合社会资源,让“第三方力量”——社会组织更加深入全面地参与社会管理和创新。
这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适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求,从而实现社会需求与提供服务更好对接的有效方式,也是静安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