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知识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引言概述:《六国论》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的著作之一,是对六个国家政治制度、使命目标和发展方向的分析和评价。
本文将通过对《六国论》的学习和整理,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通过阐述六个大点,包括民主制度、贤能治国、教育改革、外交政策和军事发展,进一步展开对每个大点的介绍,以及每个大点下的小点详细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六国论》。
一、民主制度1.民主制度的起源与发展2.民主制度的核心原则和价值观3.民主制度的优点和缺点4.六国的民主制度特点与运行机制5.《六国论》对民主制度的评价与反思二、贤能治国1.贤能治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2.如何选拔贤能的标准和办法3.贤能治国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和意义4.六国贤能治国的案例分析5.孔子对贤能治国的启示和建议三、教育改革1.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2.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原则3.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实践4.六国的教育现状与问题5.《六国论》对教育改革的思考和建议四、外交政策1.外交政策的意义和发展变化2.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策略3.六国的外交政策特点和做法4.孔子对外交政策的评价和意见5.《六国论》对外交政策的思考和启示五、军事发展1.军事发展的必要性和战略考虑2.军事力量与国家安全的关系3.六国的军事系统和发展现状4.孔子对战争和军事的态度和观点5.《六国论》对军事发展的建议和总结结论:通过对《六国论》的知识点归纳整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治国理念和发展方向。
民主制度、贤能治国、教育改革、外交政策和军事发展是《六国论》中的重要主题,我们需要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其意义和启示。
通过积极运用《六国论》中的智慧和经验,我们有望对现代政治、教育、外交和军事的发展有更深入的认识和启发。
引言概述:《六国论》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在《六国论》中,荀子以战国时期六个国家的政治兴衰为线索,探讨了国家治理的关键问题,提出了自己对于政治权力、统治者、社会秩序等诸多重要议题的看法。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如果)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二、古今异义词1.思厥先祖父古: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今:时间或次序在前的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古:灭亡今:用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政府3.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智谋、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有叙述或虚构情节的事件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其实百倍古:其,代词,那。
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9、六国互丧:古: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
今:相互10、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11、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三、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存在,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坚持到底。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名词用作状语: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月,名词用作状语,每天、每月。
5.名词活用作动词:义不赂秦。
义,名词活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名词活用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
6.动词活用为名词:盖失强援。
援,动词活用为名词,援助的力量。
秦以攻取之外。
攻,动词活用为名词,攻战的手段、方法。
四、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②此言得之(适宜)③诚不得已(能够)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②其势弱于秦(势力)4. 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②秦以攻取之外(凭借)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才)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来)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⑦洎牧以谗诛(因为)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凭借)五、古汉语句式1.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2.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是故:译为“因此”3.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以……为……:译为“把……作为、当作”4.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使:译为“假使、如果”5.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之所……: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加“之所”表被动六、特殊句型1.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文学常识。
1. 作者: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二、重点字词。
1. 赂(lù):贿赂。
2. 率(shuài):都,皆。
3. 完:保全。
4. 颠覆:灭亡。
5. 厥(jué):其,他们的。
6. 暴(pù):暴露。
7. 洎(jì):及,等到。
8. 谗(chán):说别人的坏话。
9. 诛:讨伐。
三、通假字。
1.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2. 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如果)四、古今异义。
1. 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上;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2. 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 至于颠覆(古义:以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4. 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五、词类活用。
1.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亏:使……亏损,使动用法)2.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形容词用作动词)3.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大: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4. 日削月割(日、月: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名词作状语)六、特殊句式。
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判断句)2.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3.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判断句)4. 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5. 赵尝五战于秦。
(状语后置句)6. 其势弱于秦。
(状语后置句)七、重点句子翻译。
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文: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2.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
3.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译文: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大概是因为失去了强大的援助,不能独自保全。
苏洵《六国论》一、通假字]餍,满足通“1暴秦之欲无厌[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要通“毋“2为国者,无[ ]与秦相较“倘”,假如3当[通二、古今异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它的实际数目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确实;的确2.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这样以后今: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5.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6.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力量今:智商7.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以凭借今:可能或能够;许可等9.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今:一种文体三.重点词语1、其实百倍它实际上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四、词类活用.,破灭之道也。
亏损,削弱][使。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 [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盖[连词,承上文,表原因]2则得形作名,大的战果]小城镇],大[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 城]固宜然。
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4 ]不赂秦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5 亡,。
之后]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
之。
退却,击退]。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
也。
形作动,坚持到底]8惜其用武而不终[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作动,礼待]][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9以事向]割,以趋于亡日削月[名作状,一月月10五、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②此言得之(适宜)③诚不得已(能够)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②其势弱于秦(势力)指出加线虚词的含义及用法五、.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六国论》文言知识整理以:1.秦以攻取之外(用,凭)2、以有尺寸之地(相当于而,表顺承或因果)3、举以予人(来)4、以地事秦(用)5、苟以天下之大;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凭借)而:1、与战胜而得者;赂秦而力亏(因果承接)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而为秦人积威所劫(可是,表示转折)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4、二败而三胜(递进)之: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3、以有尺寸之地(的)4、子孙视之不甚惜(代词,土地)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秦,后一个“之”指六国.都是代词. )7、此言得之(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词类活用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名词作动词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译为打退。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
名为动。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吞下.名作动.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月:每天、每月。
名作状.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坚持到底。
形容词作动词不能独完:完,完好保全;形容词作动词。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理:名作状,按理来说。
始速祸焉.速:形容词作动词,招致。
通假字1。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如果3。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毋不要古今异义1、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上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古义:以至于。
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前例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6、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与力量今义:指人类思考能力与认知水平7、然后..得一夕之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10、刺客不行..:古义;到```地方去今义:不可以特殊句式赵尝五战于秦状后其势弱于秦状后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斯用兵之效也判断是又在六国下矣判断句暴(于)霜露省略较秦(贿赂)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省略句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省略句(诸侯)奉之弥繁,(秦)侵之愈急省略句至丹以荆卿(刺秦)为计省略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知识点《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文章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以下为大家梳理一下这篇文章的重要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2、作品背景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军权、财权、人权均归中央。
但边患并未消除,辽和西夏屡屡侵扰。
北宋每年要向辽和西夏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针对这样的现实,苏洵写下了《六国论》。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2)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如果2、古今异义(1)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上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古义:以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先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3、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军队)斯用兵之效也(战争,军事行动)(2)得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此言得之(适宜,得当)(3)亡诸侯之所亡(丧失,丢失)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4)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如果)并力西向(朝着,对着)4、词类活用(1)日削月割(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以地事秦(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3)义不赂秦(义: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4)李牧连却之(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形容词用作动词,坚持到底)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今义:连词(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9)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10)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11)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名词作动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始速祸焉速:招致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9)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或承接。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暴霜露(通“曝”冒着)3.当与秦相较(通“倘”,假如)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那实际上)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三、词类活用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2.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5.以事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6.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1)为:①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③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2)故:①而从六国破亡之故(旧)事②故(所以)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③故(特意)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3)以:①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②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③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④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⑤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⑥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⑦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4)而:①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②战败而(承接连词)亡,诚不得已③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可是)秦兵又至矣。
④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⑤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⑥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六国论知识归纳
一. 重点实词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2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六国互丧,率赂秦也
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5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
6故不战胜弱强负已判矣
7此言得之
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9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0始速祸焉
11洎牧以谗诛
1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二.重点虚词解释加点字的字义
1以不赂者以赂者丧/以有尺寸之地/举以予人/以地事秦
2盖盖失强援
3而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4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至丹以荆卿为计/
5苟苟以天下之大
6或或曰……/或未易量
三.古今异义词(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其实
2至于
3祖父
4不行
5智力
6然后
7故事
四.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方式,并且翻译句子
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理固宜然
3义不赂秦
4李牧连却之
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6并力西向
7日削月割
五。
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是哪种句式,并翻译)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赵尝五战于秦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苟以天下之大
5举以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