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朝诗词对仗浅说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5
评当代军旅诗人李文朝诗词艺术中的审美思维作者:王平来源:《职业时空》2008年第03期诗作为诗人审美思维的载体,理所当然的是一种美的解读。
亚里斯多德认为“诗人应向优秀的肖像画家学习”,因为“他们画出了原型特有的形貌,在求得相似的同时,把肖像画得比人更美”,这种“更美”就是诗人审美思维的凝结。
意境,作为中国文艺美学的经典范畴,是中国艺术特别是诗词艺术追求的理想境界,它掩映着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鲜明地反映出诗人的审美思维方式。
当代军旅诗人李文朝的诗词作品中浸染着独特的审美意境。
李文朝的诗词艺术以其个性化的审美思维深深地洗涤和振撼着读者的心灵,使读者获得思维之美的享受。
一、创新性审美思维创新性审美思维是指诗人整体上以想像为思维方式的基础元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以情感和美的信息为细胞,以情感判断和臻美为形式,追求美的形象和境界的思维过程。
其基本特征为想像性、情感性和臻美性。
创新性审美思维的具体运用,往往表现为诗人在诗词创作中想像充分展开、情绪异常活跃、情感丰富激荡,在大脑中形成了对对象原型进行多维度的艺术加工路径,从而给审美创新留下了余地。
由此,从客观创作的对象原型出发,诗人运用创新性审美思维对前人或自己原有的创作观念作突破,对自己车轻道熟的创作思想改弦易辙,另辟新径,往往能形成独特新颖的审美视角,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意境冲击。
“诗无定法,文无定局”,从理论上讲,诗词创作并没有一用就灵的绝招,但是,创造性审美思维常常成为诗词创作的“点睛”之法。
李文朝《水调歌头·黄鹤楼》一词所浸染的意境就反映出了诗人的创新性审美思维方式。
黄鹤楼作为江南四大名楼之首,千年来迁客骚人赋诗无数,其中以唐朝崔颢《黄鹤楼》一诗为公认的压卷之作。
该诗所开创的名楼愁绪的意境在中国诗词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唐代及其后世诗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例如,李白在看到崔诗后感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没有想到去改变崔诗登楼思家的愁情。
诗词对仗技巧诗词对仗技巧对仗,也就是对偶。
对仗中的"仗"字,来于仪仗中的"仗"字。
仪仗,两两相对,排列整齐。
诗词中用对仗,也是要求两两相对,排列整齐。
在近体诗产生以前,诗中的对仗,只是修辟上的需要。
近体诗的对仗,不仅是修辞上的需要,而且是格律上的规定。
词,也是根据格律规定而用对仗的。
对仗,是诗词格律的第三个内容。
诗词对仗的基本要求,一是在两句相对时,相对的字词,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二是在两句相对时,两句的句子组成情况要相同或相近。
两句相对,指的是相连的两个句子形成对仗。
这是对仗的一般形式。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活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的第三、四两句,是相连的两个句子,又是形成对仗的两个句子。
在这两句中,"绿"对"青","树"对"山","村"对"郭"(城郭),"边"对"外","合"对"斜"。
第五、六两句,也是对仗句。
相连的两句,往往形成对仗,但不是所有的相连句都要求对仗。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和第七、八句,虽都相连,但不对仗。
两句相对的情况,大致是这样。
下面,迸一步介绍对仗的两个基本要求;(一)在两句相对时,相对的字词,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
那么,词性是怎梓划分的呢?它与现代汉语语法中的词类划分,又一致,又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十三类.(各类的名称,有的借用了现代汉语的)。
同类中的字词就算词性相同,邻类中的字词就算词性相近,都可用作对仗。
(1)名词类。
如"日"、"月"、"山"、"川"、"宫"、"室"."笔"、"墨"、"诗"、"书"、"身"、"心"、"花"、"鸟"等。
李文朝七言绝句二十首(以创作时间为序)早春山野花寂寥长忍耐寒风,初绿荒原几点红。
不向人间争宠爱,甘将笑靥缀春容。
(1996年初春)游格林威治天文台世界天文神圣地,格林威治慕名游。
置身子午中分线,脚踩东西两半球。
(2003年10月17日于英国伦敦)过巫峡才辞沧海连天水,又遇巫山满目云。
绝景仙峰十二座,难留远客故园心。
(2004年4月26日于长江巫峡)国庆六十周年颂开国领袖毛泽东长夜神州降救星,东方破晓太阳升。
翻天覆地人间换,独领风骚炳汗青。
(2009年9月)雨中游荷花荡万亩荷花细雨中,风姿倩影醉蒙胧。
无缘映日添光彩,丽质天生照样红。
(2011年7月18日于江苏金湖)兴凯湖观日出天水茫茫夜幕开,湖光海韵荡情怀。
云蒸霞蔚东方晓,一叶渔舟载日来。
(2011年9月22日于黑龙江密山市)杜鹃园赏花不遇黄丫芳苑访西施,韵去红残一步迟。
几瓣余香留曲径,花开心底满园诗。
(2012年6月3日于辽宁大石桥)观大清国钦州界碑感赋北仑河口忆沧桑,手按石碑思绪长。
注目纷纭南海事,涛声发奋换图强。
(2012年7月1日于广西东兴)登京口北固楼口占风雨千秋北固楼,登临举目望神州。
长江淘尽英雄事,又见新人立浪头。
(2012年11月24日于江苏镇江)贵州双乳峰江山圣母双峰耸,造物奇观别样幽。
丰满圆触风韵雅,哺天哺地哺春秋。
(2013年10月16日于贵州贞丰县双乳峰)拜谒李广墓威名千载任传奇,胡马闻声屈裹蹄。
虽未封侯功盖世,不言桃李下成蹊。
(2016年6月24日于甘肃省天水市李广墓)丁酉夏至日飞赴欧洲空中口占穿云破雾若游仙,我自西飞地自旋。
横跨亚欧行万里,骄阳依旧挂中天。
(2017年6月21日于西欧上空)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印象波罗的海嵌明珠,欧北名城大首都。
现代情牵中世纪,风光兼秀海河湖。
(2017年8月6日于拉脱维亚)多依河即咏归依情爱梦成河,碧水生花浪漫多。
一目十滩催畅想,长流人世主题歌。
(2018年3月5日于云南罗平)“小楼听雨”两岁致贺听雨听风来小楼,投缘快意两春秋。
【诗词学堂】诗词对仗的语法关系||诗词写作之对仗与押韵【诗词学堂】诗词对仗的语法关系诗评万象诗词对仗的语法关系,常见的有九种,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因果,条件,选择,假设,⽬的,问答,下⾯我分别简单的说说1并列关系上联与下联在意义上⼀致,在形式上平⾏并列,从两个不同的⾓度来说明同⼀事物,这种结构关系,就叫做并列关系。
有的⽤关联词语组联,常常⽤“也”、“⼜”、“既......⼜......”等等。
例如:蝉噪林逾静,鸟鸣⼭更幽。
并列关系的对联,结构简单,⽴意集中,遣词造句也⽐较容易、顺当,在对联作品中较为多见。
这种逻辑关系的作⽤在于,使上下联语⽓⼀致,并⾏不悖,能详尽、完整地论述⼀件事物或⼀种主题;不⾜的是稍显平淡、单调和古板,缺乏灵活变化的⽣⽓。
2转折关系下联所列举的事体或者所包含的意义,朝着与上联的事体、意义相对或者相反的⽅向发展,从语⾔逻辑上讲,叫转折关系;在对联的对偶术语中,叫做“反对”。
常⽤关联词有:“但”、“然”、“却”、“犹”等。
例如下⾯这⼀副借“咏煤”拟制的格⾔联:⼀味⿊时犹有⾻,⼗分红处便成灰。
从字⾯上看“⿊时”与“红处”,“犹有”与“便成”,“⾻”与“灰”,都是相对或相反的;从所含的意义上看,上下联的意思是转折的,相对的、相反的。
再看⼀幅: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依据转折关系结构⽽成的对联,对⽐鲜明,波澜起伏较⼤,⽐起正对的并列关系的对联,⽆论从内容的表达上,还是从艺术效果上看,都相对地要好⼀些。
3连贯关系连贯关系也叫“顺承关系”。
上下联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意义的承接关系结构。
常⽤关联词有,“才......⼜......”、“已......⼜......”、“曾......⼜......”等。
例如兰州“河神庙”的⼀副对联:曾经沧海千重浪,⼜上黄河⼀道桥。
再如:才饮长沙⽔,⼜⾷武昌鱼。
连贯关系构成的对仗,特征是上联所述之事在先,下联所述之事在后;上联是起始,下联是继续;上联是已经过去,下联是正在进⾏。
律诗对仗的9种形式和19种方式律诗对仗详解一、对仗的定义什么是律诗的对仗?王力先生曾解释说:“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1.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可以句中自对,也可以两句相对。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以及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刘勰《文心雕龙》俪辞篇云:“造化赋形,肢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以人体之四肢来形容对偶之相称,最是确切不过。
2.对仗对仗又称对偶、对仗、排偶。
由于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所以说对仗本身也是一种骈偶,是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3.对仗与对偶的区别对仗不仅有对偶的一般特点,而且还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除了字数要相等,结构、词性要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对之外,还要受到平仄、音韵的限制,也就是要符合格律要求,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因此可以说律诗中的“对仗”是在一般对偶基础上的更为严格的对偶,是在律诗命题内的对偶。
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
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
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
正因如此,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在律诗中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再看:古诗《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符合字数相等,词性结构相同,意思相关的要求,但平仄不相对,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日、而等字,所以这两个例子只符合对偶的要求,不符合对仗的要求,只是对偶句。
“对仗”不“对”费沉吟——谈对古诗中某些对仗的理解李华新
【期刊名称】《阅读与写作》
【年(卷),期】1998(000)003
【摘要】提到古诗的对仗,讲古诗的书多半如是界说:“它的基本要求是两句的结构相同或相近,出句与对句在对应字位其词性必须相同.”举的也是一些很“规范”的例子。
初学者头脑中有了这一成见,再拿这个框柜去理解某些对仗,往往感到困惑。
其实,正如王力先生所说:“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即同句型的句子)相为对仗,这【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李华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苏轼七言古诗中的对仗艺术——兼论古体诗"律化"的问题 [J], 张淘
2.论律诗中特殊对仗法的诗法来源与存在价值 [J], 张静
3.试说律诗中间两联的\"对仗\" [J], 舒敬东
4.绝句法浅说——兼谈律诗中的对仗 [J], 熊东遨
5.元人小令对仗特性探索——《元人小令对仗纲目》序言 [J], 萧自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何运用古诗词中的对仗和押韵提升文章的节奏和韵律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对仗和押韵的运用给诗词赋予了独特的节奏和韵律。
在写作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古诗词中的对仗和押韵,也能够为文章增添一种美感和音乐性。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古诗词中的对仗和押韵提升文章的节奏和韵律。
一、对仗的运用对仗是指两句诗句中的字音呼应和结构平衡。
在古诗词中,常用的对仗包括平仗、仄仗和交仗。
1. 平仗:平仗是指两句诗中的字音完全一致。
例如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即是平仗的运用。
在文章中,平仗的使用可以让文字通顺流畅,增加韵律感。
2. 仄仗:仄仗是指两句诗中的字音不完全一致,但韵脚相同。
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烟波江上使人愁,出没无常影沉浮”,即是仄仗的运用。
在文章中,仄仗的使用可以让文字富有变化,增强节奏感。
3. 交仗:交仗是指两句诗中的字音呼应,既有平仗又有仄仗。
例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即是交仗的运用。
在文章中,交仗的使用可以让文字更加丰富多彩,增添视听效果。
二、押韵的运用押韵是指诗词中的句末音节相同或相似。
常用的押韵方式包括平韵和仄韵。
1. 平韵:平韵是指两句诗中的韵脚完全一致。
例如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床头屋漏无干处,雨点如麻未断绝”,即是平韵的运用。
在文章中,平韵的使用可以增加文字的整齐感,给人以整体和谐的美感。
2. 仄韵:仄韵是指两句诗中的韵脚相近但不完全一致。
例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即是仄韵的运用。
在文章中,仄韵的使用可以让文字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增加节奏感。
通过对仗和押韵的运用,不仅能够提升文章的节奏和韵律,还能够增添文章的美感和音乐性。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仗和押韵不能过于追求,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以保证文章的可读性和逻辑性。
除了古诗词中的对仗和押韵,还可以借鉴古人的写作技巧和经验。
古人在写作中注重节奏和韵律的运用,如句式的变化、字音的呼应、音律的变化等等。
诗词技法:格律诗之对仗细说格律诗之对仗细说诗词技法论及对仗之方法,不论选择何种对仗形式,皆必须注意如何构思,如何用字、措词、造句,诗意方能贯穿。
其词意方面,有取其相对者,如:“悲”对“喜”、“善”对“恶”、“新”对“旧”等,有取其相似者,如“天长”对“地久”、“父慈”对“子孝”等,有取其相关者,如“江风”对“海雾”、“狂风”对“骤雨”、“珊瑚”对“玳瑁”、“青草地”对“白云天”等。
然词性方面,宜取其相同者方能成对。
我国文法上之词性,共分九种,称之为“九品词”。
其中名词、代名词为实字类,其它动词、状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叹词、助词等为虚字类。
亦有将动词与状词列入实字类者。
诗中所用以名词、代名词、动词、状词居多,副词、介词、连词较少,至如叹词与助词等则更少。
对偶即一联两句之中,其句型与词性之排列相同。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状词对状词。
且其词语组成的音步,亦应相同。
如单字词与单字词相对,双音词与双音词相对,三字词与三字词相对等。
一下将前人常用之对法介绍于下,以为写诗之参考。
一、动静相宜对仗联中一句或一联写动态,另一句或一联则写静态。
名句如:①“命荡风云里,心平日月间。
”————动————静②“蛇伏古洞陪幽鬼,风动神珠戏醉仙。
”————静————动③“鹰旋谷底寻残戟,树乱崖头守旧关。
————动————断壁起伏曾入梦,危楼远近总无言。
”————静————④“万里狂歌银与玉,几家焦虑炭和粮。
————动————枝闲鸟寂风雷渺,云淡星稀日月长。
”————静————以上各例中都是一句描写动态,如“命荡风云里”、“风动神珠戏醉仙”,而另一句则着力渲染出静的境界,如“心平日月间”“蛇伏古洞陪幽鬼”。
或一联描写动态,如“鹰旋谷底寻残戟,树乱崖头守旧关”、“万里狂歌银与玉,几家焦虑炭和粮”,而另一联则描写静态,如“断壁起伏曾入梦,危楼远近总无言”、“枝闲鸟寂风雷渺,云淡星稀日月长”。
两句或两联一动一静,自可相映成趣。
李文朝诗词对仗浅说作者:星汉来源:《东坡赤壁诗词》2015年第03期我小时候就会背诵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当时脑子里就浮现出一副春天的美丽的图画。
记得有一次老师出了作文题目,就是让根据前两句作一篇作文,我就发挥自己的想象,结果得了高分。
长大后,学会了作诗,总觉得这首诗“有毛病”,就是四句互不关联,不符合“起承转合”的要求。
我想当今谁再去模仿写这样一首诗,肯定会受到诗友的奚落。
杜甫是“诗圣”,我当然不敢“在人前把话讲”。
再后来见到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卷10举例说明“绝句诗不贯穿”的诗中,就有这首诗。
清代吴景旭《历代诗话》卷17也说此诗“四句不联”。
证实了我的想法还有些道理。
我国古代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及“金屋颜玉”之说。
读书可以通过科举进入官场。
以“试帖诗”作为科考项目,唐代、宋代、清代都有。
试帖诗除首联和末联不用对仗外,其余各联均要求铢两悉称的对仗。
这首绝句选入了我国旧时带有启蒙性质的诗歌选本《千家诗》。
我在背诵《千家诗》的时候,明白一个道理,人们,特别是科举时代的人们,这首诗除了让孩子们有一种美的享受之外,就是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它的对仗。
接下来是中举做官。
由此可见学习对仗之重要。
平仄、押韵、对仗是格律诗的三大要素。
对仗对于律诗尤其重要,可以说没有对仗,就没有了律诗。
对仗又有严格的要求。
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对仗的讲究和避忌》讲得比较详细,但也繁琐,而其《诗词格律》相对明了。
他说: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古代诗人们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术语罢了。
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下列的九类:名词、形容词、数词(数目字)、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
同类的词相为对仗。
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是数目:颜色自成一类: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等字。
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
连绵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绵字(鸳鸯、鹦鹉等)、形容词连绵字(逶迤、磅礴等)、动词连绵字(踌躇、踊跃等)。
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
专名只能与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的一些小类:天文、时令、地理、宫室、服饰、器用、植物、动物、人伦、人事、形體等。
如果按照以上的要求来看杜甫《绝句》这首诗,它的对仗可谓精致到极点。
我们看这首诗的对仗:从现代汉语要求,这四句句法上主谓宾对主谓宾,定语对定语,那是没的说了。
且看:数量词相对(两个、一行、千秋、万里),动物类名词相对(黄鹂、白鹭),颜色词相对(黄、翠、白、青),宫室类名词相对(窗、门),专用地名相对(西岭、东吴)。
对仗精致至此,无以复加。
铺垫了这么多,无非是让读者对照一下李文朝将军诗词的对仗,能否称得上“上品”。
我们先看名词小类的对仗。
“陆海军容威震虎,空天兵阵势吞虹”(《国庆六十周年大阅兵感怀》)。
其中“虎”对“虹”(“虹”的本意是动物)为动物相对。
“舟飞宇宙增龙彩,弹导风云振虎姿”(《奉和李东恒将军痛悼钱学森英哲》)。
其中“龙”对“虎”为动物相对。
“碧枝树上,莺歌燕舞;芳菲丛里,蝶恋蜂拥”(《沁园春·四季画屏·春》)。
其中“莺”、“燕”和“蝶”、“蜂”,俱为动物,各自句中自对,而后又前后相对。
“养心浩气天于我,过耳闲言自去之”(《步玉答友人〈秋节有寄〉》)。
其中“心”对“耳”为形体相对。
“工开马尾兴船政,舰立潮头壮战旗”(《福州船政》)。
此处“尾”对“头”,虽为形体,更见巧思。
“躬耕雨洗东坡月,放浪风扬不系舟”(《游东坡赤壁》)。
其中“雨”对“风”,则是天文小类相对。
“成陵浩气传千古,蒋邸烟云叹一空”(《兰州兴隆山》)一联,不但有专用名词相对,还有数量词相对。
“成陵”对“蒋邸”,是成吉思汗的陵墓对蒋介石的官邸。
这一联在古人的对仗名词小类里,还找不出一个合适的名称,姑且归于“宫室类”吧!再看“自成一类”颜色词相对。
“郁郁青稞铺旷野,皑皑白雪盖群山。
蓝天澈透如明镜,碧水清澄似玉盘”(《高原抒怀》)。
这首七律,颈颔两联用了“青”、“白”、“蓝”、“碧”,两联中四种颜色。
“旷野黄沙铺绿被,莽原碧草映青铜”(《赤峰抒怀》)。
又是“黄”、“绿”、“碧”、“青”,一联中四种颜色,可谓难能。
以上两例,直追老杜《绝句》的用法。
“日照凌融叠嶂绿,峰遮壑蔽线空蓝”(《岭南树挂》)。
其中“绿”和“蓝”置于句尾相对。
在诗词鉴赏时,人们往往把颜色词置于句首或是句末,认为这是练字的结果,如王维“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颜色词在句末,即是如此。
杜甫“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颜色词置于句首,为人称道。
文朝更有“青松流翠绿,白桦泛金黄”(《驱车克什克腾》),句首句尾全是颜色词。
此处例证,见文朝步武摩诘、少陵,颇得真传。
数量词对仗,在文朝诗词中,可谓不胜枚举。
“一点灵犀通翰苑,千杯美酒醉瑶池”(《步玉答友人〈秋节有寄〉》)。
其中“一点”对“千杯”;“一条街道连今古,两列商家缩地天”(《前门大街》)。
其中“一条”对“两列”;另外,“今古”对“地天”,不太好归在那一种名词小类中,显然是时间概念对空间概念;因为这两个词组都是并列词组,在对仗中有“句中自对”的意味,故为工对。
“七贤作赋三江口,万众寻诗一洞天”(《石鼓江山》)。
一联中竟有4位数字。
古人为了便于数词的对仗,把包含数字含义的字都算进去了。
例如:孤、独、半、几、多、少、数、众、诸、满、许、重、再、空、群等。
杜甫“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的“一”对“独”即是数字扩大后的对仗。
文朝的“百里潜连幽境探,群山隐耸梦魂牵”(《腾龙洞》)。
其中“百里”对“群山”,即是步武前贤的对仗。
“多彩多姿铺画卷,三明三暗畅清流”(《咏恩施》)。
“多彩多姿”对“三明三暗”,个中不乏巧思。
“六出七擒布八阵,一言两表盖三分”(《谒定军山武侯墓》)。
一联中连用6个数字,古人楹联中多见,于律诗对仗中实寡。
苏轼《过永乐文长老已卒》诗:“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其中数字相对,自不必说。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3认为“老病死”对“去来今”是“清健句”,“近世无人能到此”。
文朝“松竹梅真三鼎足,古来今有几知音”(《己丑腊八与两位诗友论诗》),此联除数量词对仗外,还有“松竹梅”对“古来今”;“九域赓吟真善美,一州主赛正清和”(《步韵敬和笃文老〈贺黄河诗赛〉》),此联也是除数量词对仗外,还有“真善美”对“正清和”。
此等句法,与苏句与何其相似!文朝诗句数字对如此,词亦复如此。
且看“九死一生成大义,千山万水留奇迹”(《满江红·长征》),“九死一生”对“千山万水”,顺畅通脱,不见斧凿痕。
方位词是名词的一类,在诗词中一般不和其他名词相对。
文朝诗词中的方位词相对十分严谨。
如“瑞送耳边音久远,光生足底路延伸”(《咏兔贺春》)。
其中除了“耳”和“足”的形体对外,“边”和“底”是方位词相对,可谓工对。
“南北东西”是最为“标准”的方位词,把四个字用在楹联中并不生疏,如徐珂《清稗类钞·义侠类》谓宋湘写给伊秉绶有“南海有人瞻北斗;东坡此地即西湖”一副楹联为人称道。
把这四个字用在诗的一联中,相当困难,如白居易“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寄韬光禅师》),就比较少见。
由于“东西南北”实在没有平仄合适的四个方位词对上去,只好另辟别经。
《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便是另寻出路的作法。
清人黄道让的七律“西南云气开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重登岳麓山》)。
其中“西南”对“日夜”方位名词对时间名词,也得到诗人们的认可。
文朝“东西南北传佳讯,春夏秋冬入画屏”(《六十感赋》)一联中,“东西南北”对“春夏秋冬”,也是以方位名词对时间名词,可谓心通古人。
专用名词一般只对专用名词。
文朝在对仗中颇为注意。
如“访嫦娥,问吴刚”(《江城子·飞天梦圆》),即是专用人名相对。
“墨子灵光昭万世,鲁班工艺耀千秋”(《咏滕州》)。
这里不但有数量词相对,更重要的是“墨子”对“鲁班”,是专用名词中的人名相对。
“雄楼臂挽黑山顶,要隘城连弱水边”(《嘉峪关怀古》),其中“黑山”对“弱水”就是专用地名相对。
后面紧跟着“顶”对“边”的方位词相对,即显工整。
“两赋齐天光赤壁,一词盖世耀黄州”(《游东坡赤壁》)。
这里面有数量词相对,让人叫好的还是“赤壁”对“黄州”,专用地名中含有颜色词,不细心的读者是不会留意的。
“古塔三尊崇圣寺,金花五朵彩蝶泉”(《春游大理》)。
这里面在数量词相对的后面,就是“崇圣寺”对“彩蝶泉”的专用地名相对。
这两个专用地名,恰恰是大理的两处名胜。
笔者以为此联,有可能作为当地风景点的楹联悬挂。
文朝诗词对仗中,巧对颇多,现举数例。
“五彩滩头生五彩,三通洞口话三通”(《涠洲岛抒怀》),这里面有方位词“头”对“口”方位词,同时这两个字又都是形体类的名词。
重要的是这里用了“五彩”和“三通”的隔字对。
还有“红荷湿地迎红日,绿柳青山引绿州”(《咏滕州》)。
这一联也是隔字對,但是其中的颜色词相对不可忽略,因为他给了我们一种大红大绿的图画美。
对仗中连绵字只能对连绵字,文朝诗句如“秘境传闻惊魍魉,神乡故事颂婵娟”(《长白山传奇》)。
其中“魍魉”对“婵娟”,即是名词的连绵字相对。
再如“峥嵘石浪千重险,锦绣花丛百里长”(《恩施大峡谷》)也是如此。
这一联除了“峥嵘”对“锦绣”形容词的连绵字相对外,还有数量词“千重”和“百里”相对,就更见奇巧了。
元人王构《修辞鉴衡》卷1谓:“七言得连绵字而精神。
”所举例子即摩诘“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和老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此处所说“连绵字”实即叠字。
文朝“虎虎生威威盖世,多多益善善将兵”(《拜将台遐思》)。
诗意未必超越前贤,其中叠字之数量,尤甚于摩诘和老杜。
文朝的有些对仗,读者初看不工,但一琢磨,便不觉莞尔。
如“白水秋风尘不染,洪椿晓雨羽飘零”(《峨眉山》)。
“白水”对“洪椿”是专用地名相对,“白水秋风”和“洪椿晓雨”均在峨眉山十景之数,二者相对,已见工整。
这里用了借对中的“借音”,以“洪”借“红”,便觉十分工整。
再如“摩崖兴佛寺,摆手舞仙台”(《来凤抒怀》)一联,“佛寺”对“仙台”自然工整,“摩崖”对“摆手”就有欠缺。
但是把“摩崖”别解为动宾词组,也就过得去了。
《沁园春》中上下片领字后面,多为扇面对。
就是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
如毛泽东《沁园春·雪》中“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