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农村初中音乐课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农村初中音乐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笔者一直担任农村普通初中的音乐教学,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对于音乐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初中来说,教材的内容却收到了不容乐观的效果。
为此,笔者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研究学生心理、分析教材等形式,结合本地农村初中音乐教育的现状,提出了一己之见,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提出适当的整改意见。
[关键词]:音乐学生心理兴趣中图分类号:k825.76 文献标识码:k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0- 0216 -01农村的初中生是怎样的一群学生?初中音乐教材确实适合农村学生吗?按照教材上课的学习效果又如何?1、流行歌曲占据着学生心理的重要位置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是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主要特点是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等各种矛盾相互交替,称为“危机期”,具有逆反心理,有自己的主见,自尊心加强,常和教师、家长有不同的心理想法。
同时,生理上,性意识逐步加强,喜欢和异性接触,聆听有关爱情的流行歌曲,喜欢穿着打扮,有个性、新鲜的事物。
而流行音乐具有通俗性、浅显性、娱乐性和生动性、多样性、多变性、广泛传播性等特点,因此容易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2、学生音乐素质差,学习压力大。
农村初中生的音乐素质很差,很多同学在小学时没有专职音乐教师,没有按正规开课。
读初中后,随着升学压力的加重,在他们眼里,音乐课是所谓的“小三门”之一,繁重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把一周一节的音乐课变成了放松和发泄压力的阵地。
学生课堂音乐学习效率低下,导致音乐教学效果甚微。
3、音乐教材的内容过时,缺乏时代气息,与现代学生趣味不吻合。
音乐教材每一个单元大体分三块。
第一块唱歌;,第二块欣赏;第三块实践与创造;体现了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兼顾实践与创造能力的培养的特点。
六本教材包括各种体裁、风格的曲目总计135首,其中占比例最高的是我国的民族音乐,占23.7%,其次是欧洲器乐作品,占17.8%,再次是中国的艺术歌曲、合唱等,占12.6%;从这三种体裁的音乐所占比例,就可以看出,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以弘扬民族音乐为主,并侧重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
龙源期刊网 农村没有多媒体我们该怎样上音乐课作者:梅春娥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9年第11期摘要:近年来,技术与课程理念的融合提升促使越来越多的教育技术手段被应用到学科教学之中。
形势和前景是好的,可在一些农村学校,特别是我们这个较为偏远的山区初中学校,还不能配备上代表着信息时代的多媒体设备。
信息化教育时代的到来让媒体手段辅助初中音樂教学固然显得很重要,但是,没有这些先进设备音乐课照样可以上的生动、有活力和乐感,上的有模有样,努力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音乐课;多媒体设备;农村初中;音乐教学;音乐素养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32-0245-01初中音乐课程对学生的情操教育和人生格局发展有着很好的引导作用。
音乐课堂是培养初中生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的最佳平台。
通过学习音乐,初中生不仅可以了解到音乐作品的精髓,还能够培养心性,陶冶身心使之健康良性发展。
但是,在农村特别是在偏僻山区,由于经济科技和教育理念发展相对落后,师资与物力供给相对不足,一些学校还没有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及网络平台,而且学生的音乐素养也比较薄弱,这些对很好地组织音乐教学极为不利。
因此,身为农村学校的音乐教师,我们必须结合当地设备条件有计划性的调整教学思路,树立正确的可发展的音乐教育观,利用现有资源、师资创新教学模式,摆脱人们对多媒体学习模式的依赖,竭尽所能的调动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使学生深受音乐魅力的感染进而学到丰富而又优雅的音乐知识,提升其音乐素养。
1.利用经典范唱,传递音乐课程信息目前还有一部分农村学生音乐基础加之学校设施条件比较薄弱,导致初中生很难能从音乐本质去理解和接受音乐。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经典范唱来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综合能力。
教师在经典范唱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把曲目的音乐文化信息暗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音乐本身,与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浓厚的音乐兴趣和强烈的音乐渴求欲望。
初中民间音乐教案年级学科:初中一年级音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体验民间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
2.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民间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民间音乐、传承民间音乐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民间音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我国民间音乐的主要类型和代表作品3. 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体验民间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民间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民间音乐,让学生猜测是哪种民间音乐,引发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民间音乐的概念和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课堂讲解与欣赏(20分钟)1. 教师讲解民间音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民间音乐的历史渊源和艺术价值。
2. 教师介绍我国民间音乐的主要类型,如民歌、民间舞蹈、民间器乐等,并播放相关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民间音乐的魅力。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民间音乐的特点,如旋律、节奏、演唱形式等,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实践活动(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民间音乐演唱或演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音乐的魅力。
2. 学生分组进行民间音乐创作或编排,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间音乐的重要性和传承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激发对民间音乐的热爱。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深入了解一种民间音乐类型,收集相关资料,下节课分享给同学。
2. 学生课后练习演唱或演奏一首民间音乐作品,提高音乐技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欣赏、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了民间音乐的魅力,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民间音乐。
初中农村音乐兴趣班教案一、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基本的音乐技能,如歌唱、演奏、舞蹈等。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4. 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
二、教学对象初中农村音乐兴趣班的学生,年龄大约在13-15岁之间,学生音乐基础参差不齐,但都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1. 音乐基础知识:音阶、节奏、音符、简谱等。
2. 歌唱教学:学习歌曲的演唱技巧,培养学生的音准和节奏感。
3. 民族乐器教学:学习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如二胡、笛子、琵琶等。
4. 舞蹈教学:学习民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和组合,培养学生的舞蹈素养。
5. 音乐欣赏:欣赏国内外优秀的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音乐技能。
3. 小组合作教学: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情感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五、教学安排每周一次课,每次课时长为2小时。
教学计划分为三个阶段:1. 基础阶段:主要进行音乐基础知识和歌唱技巧的学习,为期一个学期。
2. 提高阶段:学习民族乐器和舞蹈,为期一个学期。
3. 拓展阶段:进行音乐欣赏和演出实践,为期一个学期。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采用课堂表现、练习作业、演出表演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2. 学生音乐素养的评价:通过音乐知识测试、歌唱比赛、乐器演奏等方式进行评价。
3. 团队协作精神的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表演等方式进行评价。
4.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撰写学习心得,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
总之,本教案旨在通过农村音乐兴趣班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收获快乐,丰富农村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如何上好农村初中音乐课
作者:张艳秋
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4年第05期
摘要:采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关键词:音乐课;兴趣培养;多样化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242-01农村中学的人文教育相对城市来说较为落后,而音乐课作为一种人文教育模式,可以说在许多农村中学几乎没有开设,即使开设的学校,也不是专业的音乐教师教学,是由其他文化课的老师兼任或穿插一定的课时。
长期不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导致农村学生音乐知识过于贫乏,识谱能力和音乐感悟能力普遍偏低。
没有经过系统训练,没有系统的音乐教育,农村孩子也没有系统的音乐测评系统,音乐课即使开设,但也没有形成专业的评价、激励和改革的机制,所以,音乐课的弊端也就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过重的课业负担,音乐课被挤占,特别是毕业班的学生,纯粹停掉了音乐课。
面对如此困难的基础条件和学生素质,作为基层学校的音乐教师,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教学难度,也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入手,让更多的学生领悟音乐的魅力,激发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1.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激情
1.1让学生欣赏教师。
教师的人格魅力往往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接受程度,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魅力往往表现于:形象良好,广博的知识,幽默的谈吐,亲和力的良好,一专多能,那作为音乐教师,就应该增强自身的认同,也就得到了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喜爱。
1.2教师注重欣赏课程教学。
通过欣赏课程教学,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感觉,理解音乐的能力,要让学生感知和发现音乐的美(内容与形式美),发展音乐的形象思维。
如教学李焕之的《春节序曲》,所感受的首先是一种兴奋和欢乐的情绪。
可能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生活场景的再现,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反应。
有如在学习《百鸟朝凤》时,要启发学生联想到自然界各种鸟的独叫声,进而联想到我国北方农村办喜事的热闹情景,体念到那种热烈的节日气氛和愉快欢欣的欢腾情绪。
又如在欣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时,尽可能启发学生产生多种的自由想象有关个人命运的、有关阶级命运的、有关社会发展的等等。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
2.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欣赏技能训练
在一些农村小学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没有开设音乐课,即使开设音乐课,也被语、数等学科占用,好点的也就是把音乐课上成单一的唱歌课。
加上教学设备简陋,使音乐欣赏枯燥、单调,这样造成音乐知识是的缺乏,他们上初中后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减小,因此学生在欣赏过
程中也难以理解音乐作品。
很多学生对一些基本乐器都不认识,都不能鉴别这些乐器发出的音色,他又怎么能对一部音乐作品进行体验感受呢?因此需要对学生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欣赏技能训练。
如:节奏、节拍、拍子、拍号、调式、调性、常用符号,以及有关的欣赏知识,如:对乐器的认识等。
当然,讲授这些知识应在运用的过程中有机穿插进行,注意方法,以免将音乐欣赏课上成枯燥无味的理论课。
加强基础训练主要是指节奏的训练。
小学六年的音乐课,多多少少学生都在节奏韵律上有些感知,上初中后,在音乐教学中进行以学生为主的创编,比如:教师写出各种小节奏型,让学生去用不同的拍号编写出各种节奏型,或用格字式编写出各种节奏,能让学生用不同的拍子,按不同的顺序编出节奏进行节奏韵律练习,或者两人或多人编节奏进行练习,然后让学生来拍击自己编写的节奏,这样训练往往会获得较好的效果,并能在训练中让学生懂得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措施可使学生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进一步提高音乐素养,为上好音乐欣赏课完成重要的一步。
3.运用形象比喻和有趣味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传授新知识
这不但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也会加深学生的记忆。
如:把附点音符中的附点,比做某某音符带了个"小弟弟","小弟弟"乘车要买半票(当然前面的大哥哥音符要买整票)。
这样,把附点的时值总是等于前面音符时值的二分之一(一半),而与半票是整票价格的一半有机地联系起来。
这就较好地克服了学生把附点的时值固定当做半拍的错误概念了。
把顿音号比喻成指啄食的鸡嘴:顿音号、象鸡嘴,应该唱得短又脆;把重音号比喻成箭头:重音号,象箭头,时间唱足音饱满;把延长号比喻成眼睛上面加眉毛;把连音号比喻成相同音上搭座桥;把渐强号比喻成喇叭,左边小来右边大;把渐弱号比喻成宝剑,右边小来左边大;把休止符°比作"某某同学没赶上车",要给他留座位(即空出与音符相应的时值)。
也可以将一些音乐符号组成"鸟",让学生辨认。
通过上述方法,既交待了这些音乐符号的作用、又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
4.在实践中启发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自主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
一个人的兴趣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
音乐的实践活动有很多。
如演奏乐器、唱歌、欣赏、舞蹈、创作等。
在各种音乐艺术实践中也可进行竞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课,还可组织合唱队、舞蹈队、乐队等兴趣小组,给他们排练节目,参加校、县演出、比赛。
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大庭广众中进行表演,不仅能是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而且提高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
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
"因此精心选材、合理安排音乐教学内容;课堂中尽量多的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提出新问题、提供新信息。
如可经常将学生喜爱的歌曲、音乐、知识、故事等内容等纳入教学中,还可以把乐器引进课堂。
如口琴、竖笛等,这样不仅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更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辟了广阔天地。
总之。
在初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其次为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教师必须酷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并努力从事发现、研究、探索,使之成为自己的兴趣中心,从而要有效地去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精神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多变、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