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5
《鲁迅自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鲁迅自传的基本内容,把握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发展。
(2)能够分析鲁迅自传的文学特点,如真实性、简练性、抒情性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鲁迅自传。
(2)学会对比分析,将鲁迅自传与其他自传作品进行比较,了解其独特之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的人格魅力,培养对文学家的敬仰之情。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鼓励学生追求真理、坚持自我。
二、教学重点1. 鲁迅自传的基本内容,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发展。
2. 鲁迅自传的文学特点,如真实性、简练性、抒情性等。
三、教学难点1. 鲁迅自传中所体现的复杂情感和思想。
2. 鲁迅自传与其他自传作品的比较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鲁迅自传的相关资料,如鲁迅生平和思想发展的介绍。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鲁迅自传,了解其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对鲁迅有哪些了解?他的自传有哪些特点?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鲁迅自传,理解其内容。
(2)学生结合预习资料,归纳鲁迅自传的文学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鲁迅自传中所体现的复杂情感和思想。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对比分析(1)学生找出其他自传作品,与鲁迅自传进行对比分析。
(2)讨论:鲁迅自传与其他自传作品的异同之处。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自传的文学特点和价值。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6. 课后作业(2)学生选择其他文学家自传进行阅读,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把握鲁迅自传的文学特点和思想内涵。
教师也应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鲁迅自传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兴趣,培养阅读鲁迅作品的习惯。
教学重点:1. 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2. 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
2. 如何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兴趣。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鲁迅先生的自传作品。
教学过程:1. 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鲁迅的生长环境、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等。
2. 分析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让学生了解鲁迅的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3. 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让学生理解鲁迅作品中的独特见解和文学价值。
4.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自传作品,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第二章:鲁迅自传作品阅读与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鲁迅自传作品,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2. 培养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鲁迅自传作品的内容。
2. 鲁迅作品的文学特点。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鲁迅自传作品中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鲁迅自传作品。
教学过程:1. 让学生阅读鲁迅自传作品,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2. 分析鲁迅自传作品的文学特点,如语言风格、叙事手法等。
3. 引导学生理解鲁迅自传作品中的深层含义,如对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思考等。
4.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阅读鲁迅作品的感受和体会。
5.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鲁迅自传作品的读后感。
第三章:鲁迅作品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鲁迅作品,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
2. 培养学生对鲁迅作品主题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鲁迅作品的主题。
2. 鲁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主题。
《鲁迅自传》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掌握阅读自传的方法和技巧。
3. 深入理解鲁迅自传中的重要事件和思想。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
2. 鲁迅自传的结构和特点。
3. 鲁迅自传中的重要事件和思想。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手段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鲁迅自传中的重要事件和思想。
3. 阅读理解法: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鲁迅自传。
2.2 教学手段1. 教材:鲁迅自传文本。
2. 多媒体:PPT课件,相关视频资料。
3. 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鲁迅自传,理解其内容和主题。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鲁迅自传中的重要事件和思想,进行小组讨论。
4. 总结讲解: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并讲解鲁迅自传的特点和价值。
3.2 时间安排1. 导入:5分钟2. 阅读理解:20分钟3. 分析讨论:30分钟4. 总结讲解:15分钟5. 布置作业: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积极参与程度。
3. 批判性思维: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表达能力。
4.2 评价标准1. 课堂参与度:积极发言,参与度高。
2. 阅读理解:内容准确,感悟深刻。
3. 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有说服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鲁迅自传文本。
5.2 多媒体:PPT课件,相关视频资料。
5.3 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第六章:教学拓展活动6.1 教学拓展活动设计2. 引导学生进行鲁迅自传相关的课外阅读,如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想观点。
3. 组织学生参观鲁迅纪念馆或相关展览,加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和感悟。
教案-《鲁迅自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鲁迅自传的基本内容,掌握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对鲁迅自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的人格魅力,理解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鲁迅自传的基本内容,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 教学难点:对鲁迅自传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阅读鲁迅自传和相关资料,准备教学内容和讨论问题。
2. 学生准备:预习鲁迅自传,了解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向学生介绍鲁迅的自传和生平,引起学生对鲁迅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鲁迅自传,理解其内容和主旨。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鲁迅自传中的重要内容和观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鲁迅自传的内容,写一篇关于鲁迅的短文,表达自己对鲁迅的理解和敬意。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内容理解、观点表达和语言运用等方面。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鲁迅自传的理解和感受,以便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延伸1. 电影欣赏:播放与鲁迅自传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
2. 鲁迅作品选读:选取鲁迅的其他著名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
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自传的主要观点和价值。
2. 强调学生对鲁迅的理解和敬意,鼓励他们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以鲁迅为榜样,追求真理,关爱社会。
八、课后作业1. 完成鲁迅自传的阅读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2. 选取一篇鲁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了解其文学特点和思想内涵。
《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章节一: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鲁迅自传》的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鲁迅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简要介绍《鲁迅自传》的内容和特点。
教学活动:1. 向学生展示鲁迅的照片和他的简介,让学生对鲁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学习鲁迅的作品?3. 学生阅读《鲁迅自传》的片段,感受鲁迅的文学风格。
章节二:文学背景介绍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鲁迅自传》的文学背景。
2. 引导学生理解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鲁迅自传》的文学背景,包括鲁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
2. 分析鲁迅的作品如何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问题。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
2. 引导学生分析《鲁迅自传》中鲁迅对于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章节三:文本分析(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鲁迅自传》的文风和主题。
2. 引导学生分析《鲁迅自传》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学内容:1. 分析《鲁迅自传》的文风,包括语言、叙述方式和结构。
2. 引导学生关注《鲁迅自传》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如鲁迅的童年经历和他与文学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分析《鲁迅自传》的文风特点,如语言简洁、叙述直接等。
2. 学生分组讨论《鲁迅自传》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分享自己的看法。
章节四:文本分析(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鲁迅自传》中的主题和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鲁迅的自传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内容:1. 分析《鲁迅自传》中的主题和思想,如个人与社会的冲突、知识分子的责任等。
2. 引导学生思考鲁迅的自传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鲁迅自传》中的主题和思想,如个人与社会的冲突等。
2. 学生分组讨论鲁迅的自传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分享自己的观点。
一、教案基本信息《鲁迅自传》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对象: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2. 通过学习《鲁迅自传》,培养学生热爱文学、追求真理的品质。
3. 引导学生掌握自传的写作特点,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1. 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2. 《鲁迅自传》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生平事迹的理解和记忆。
2. 自传写作技巧的运用。
二、教学准备教材:《鲁迅自传》原文辅助材料:鲁迅先生生平事迹的相关资料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鲁迅作品。
2. 提问: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有什么印象?他的作品给你留下了哪些思考?Step 2:自主学习(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鲁迅自传》原文,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2. 学生结合课文,思考自传的写作特点。
Step 3: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2. 教师分析《鲁迅自传》的写作特点,如真实、客观、生动等。
Step 4:小组讨论(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鲁迅先生生平事迹的理解。
2. 讨论自传的写作特点,如何体现在《鲁迅自传》中。
Step 5:总结提升(5分钟)1. 教师总结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强调他的精神品质。
2. 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Step 6: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背诵《鲁迅自传》原文。
2. 写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小作文,可以是评价、感悟或介绍。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自传的写作特点,以及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堂讨论的活跃度等方面,评价学生对《鲁迅自传》的理解和自传写作技巧的掌握。
教师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热爱文学、追求真理的品质。
《鲁迅自传》教案1教学设想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巨人,通过本文可以了解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
但本文是一篇小结,写得较为简略,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鲁迅的作品来了解更为详细一点的鲁迅的经历,从而复活…-个更为鲜活、具体的告迅的形象。
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阿长与"山海经"》。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从篇幅上:来说是小传,从传主(立传人物)来说是自传,要充分利用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自传和小传的特点;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一个人被公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具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巨人,同学们猜猜他是谁?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鲁迅自传》。
二、熟悉课文请同学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1.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结合注释的阅读,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
3.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三、落实字词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者:要饭的人。
乞:乞讨。
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四、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时间事件(主要活动)原因一八八一年出生十三岁时辍学回家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十八岁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大约过了半年改进矿路学堂毕业之后被派往日本去留学待到在东京预备学校毕业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因为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两年后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个中国人因(在日俄战争中)的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有较为广大的运动二十九岁回国因为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刚),回国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1911)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绍兴光复后(1912)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到北京教育部当做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一九二六年做厦门大学教授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二七年四月辞去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二七年九月出广东,定居在上海一九一八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五、布置作业1。
教案-《鲁迅自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背景;(2)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手法;(3)培养阅读与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内涵;(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进行合理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精神;(2)认识鲁迅先生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鲁迅先生的生平背景;(2)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手法;(3)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鲁迅先生自传中涉及的复杂社会背景;(2)对鲁迅先生思想观念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意和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鲁迅自传》,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感受鲁迅先生的文风。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交流对鲁迅先生思想观念的理解。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5. 案例分析:选取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对鲁迅先生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的认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先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四、作业布置2. 选择一篇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分析,准备下一节课的交流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维发展,努力营造积极、活泼的课堂氛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能力。
2. 作业评估:对学生的读后感作业进行细致评改,关注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后交流分享评估:对学生在课后选择的鲁迅作品进行评价,评估其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鲁迅自传教案教学设计鲁迅自传教案教学设计「篇一」宋丽梅教学目的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
2、了解“小传”的文体特征,学写“小传”。
教学要点1.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
2.解读鲁迅精神。
3.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
4.体会本文简明平实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1.重读适讲,学练结合。
2、设疑激起,自读求解,讨论总结。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肯定知道我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坛巨匠是谁吧?对,是鲁迅先生。
看来,同学们都和我一样喜爱鲁迅,崇拜鲁迅!想不想更好地了解鲁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拜读《鲁迅自传》这篇文章,去追寻鲁迅先生闪光的人生足迹。
(这样既可唤起学生对鲁迅的敬慕之情,激发阅读兴趣,又提示了学习重点。
)二、解题要说自传,该从传记说起。
传记是写人物生平经历的文体。
传记文要求写真人真事,可以写他人.也可以写自己,写自己的叫“自传”。
自传的篇幅可长可短;篇幅短小,扼要地记敕人物生平事迹的叫“小传”。
小传一般在千字上下。
《鲁迅自传》便是写自己的小传。
(自传文常识是一个新知识点,需要讲解。
将“小传”“自传”传记”等相关概念一块儿介绍,可以形成一个小体系,让学生多增加点语文知识储备。
“题解”中不简介作者,一是因为以前教学中已多次涉及鲁迅的作品;二是因为这篇课文本方就是介绍鲁迅的。
背景材料对本文教学很重要,但也未列入“题解”。
这是因为本文涉及的背景材料点多面广,集中介绍难度太大,且显得知赞,并不好,会使语文课走味变形,变得像历史课。
拟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酌情穿插一些背景简介。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l)初读课文(读全篇)。
①要求:借助工具书,清除字词障碍;标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明时间的词句。
②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段的依据是什么?试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依据内容上的重大变化分段落。
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第2段写外出求学;第3段写工作经历;4段写著述概况。
《鲁迅自传》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感受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1.1.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素养。
1.1.3 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热情。
1.2 教学内容1.2.1 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简介1.2.2 《鲁迅自传》文本阅读与分析1.2.3 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概述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2.1.2 《鲁迅自传》的文学特色2.1.3 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2.2 教学难点2.2.1 鲁迅先生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内涵2.2.2 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方法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分析《鲁迅自传》的文本特点。
3.1.2 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阅读《鲁迅自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1.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鲁迅先生的照片、作品封面等,丰富教学形象。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鲁迅先生相关资料。
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4.1 导入新课4.1.1 图片展示:展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位伟大的文学家。
4.1.2 简要介绍: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文本阅读与分析4.2.1 分组朗读:学生分组朗读《鲁迅自传》,感受文本的韵律美。
4.2.2 内容解析:分析《鲁迅自传》的文学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3 讨论与思考4.3.1 问题引导:提出关于鲁迅先生生平与文学成就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4.3.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悟。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拓展5.1 教学评价5.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鲁迅自传》安排在第二单元首篇,是鲁迅先生作于1930年的一篇自传,叙述了他从1881年出生到1930年约50年的人生经历。
按时间顺序来写,是鲁迅所交上的一份无愧的人生答卷。
因为它具备传记作品实事求是、线索清楚、重点突出的文体特征,所以既可以通过学习它走进鲁迅、认识鲁迅、学习鲁迅,又可以通过学习它掌握传记的特点和写法。
学情分析:我们将用两课时来学习《鲁迅自传》,同学们不仅可以了解到鲁迅家庭、求学、工作、创作等方面的情况,同时还可以了解鲁迅的成长、奋斗的历程和理解体会他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
是我们学习研究鲁迅先生的宝贵资料。
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的人生经历。
2、善于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感知鲁迅的伟大人格。
3、学习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
4、体会传记的一般写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以时间顺序介绍自己或他人的经历的写法。
2.学习鲁迅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学习名人传记的写法,写“凡人”小传。
教学方法:圈点批注小组合作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他的故乡就在浙江水乡——绍兴。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他是谁呢?(鲁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的一篇《鲁迅自传》,来树立他一生的经理,追溯他闪光的人生轨迹,系统、全面地来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一生,。
(板书课题:《鲁迅自传》)二、作者简介鲁迅(l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出版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诗集《野草》等。
三、了解传记1、定义: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简称传。
2、分类:(1)按创作方法:历史性传记(史实)、传记文学(文学)(2)按篇幅长短:大传、小传(3)按立传人物:他传、自传3、阅读方法从传记中了解人物经历;从经历中了解作者的性情品格、人生态度及思想四、整体感知(一)检查预习1、正音正字,积累重要字词。
侮蔑..( wǔmiè) 筹.办(chóu) 学jí()衰.落(shuāi) 乞.食者(qǐ彷徨..(pánghuáng)2、词语积累。
学力: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生计:维持生活的办法。
变故:意外发生的事情筹办:筹措,设法弄到。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彷徨:。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二)导读课文1、用默读的方式自学课文,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在课本中划出表示时间的词句,并找出相应时间发生的相应事件。
2、(出示课件)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填写表格,梳理鲁迅生平。
时间:主要活动:一八八一年----------------------- 出生在周姓家里十三岁时--------------------------家遭变故,寄居十八岁------------------------------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大约过了半年-----------------------改进矿路学堂毕业之后-----------------------------被派往日本-留学待到在东京预备学校毕业-------在仙台学医两年以后-----------------------------在东京进行文艺活动二十九岁-----------------------------回国刚回国--------------------------------在浙江学堂做教员第二年--------------------------------到绍兴做教务长绍兴光复后--------------------------绍兴师范学校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教育部部员国文系讲师一九二六年--------------------------厦门大学教授一九二七年九月--------------------出广东,定居上海一九三六年十月--------------------于上海病逝通过表格的填写,我门可以看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提示:以时间为顺序来描写,作用是:使其条理清晰。
)3、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第1段:家庭情况。
第2段:求学经历。
第3段:工作经历。
第4段:著述概况。
五、归纳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鲁迅先生一生的生平经历及著作情况。
那么,通过这些经历及著作情况,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具有什么思想的鲁迅?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六、布置作业1、积累并抄写生字词。
2、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学习鲁迅在成长奋斗历程中,救国救民执著的爱国精神,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和自传的一般写法。
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鲁迅先生一生的生平经历及著作情况。
那么,通过这些经历及著作情况,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具有什么思想的鲁迅?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鲁迅先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
二、研读文本:(一)默读课文,思考黑板的问题。
(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鲁迅选择了水师学堂?其后又转学的原因是什么?明确:意识到中国海军力量的薄弱,进水师学堂学海军建设;由于学校管理极差,不能学到真正知识,后转入矿物学堂学开矿,表明鲁迅思想进步,当时想走的是实业救国道路。
2.鲁迅决意学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明确:因为看到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可以利用新的医学救助更多被中医所害的病人,认为学医对救国救民会有很大帮助,表明鲁迅当时想走医学救国道路。
3.鲁迅后来为什么又放弃了学医?明确:从电影上看到中国人的精神麻木,使鲁迅觉得首先需要“救治”的是国民的精神,用新文学唤醒他们的觉悟,表明鲁迅想走文学救国道路。
4.纵观鲁迅思想发展过程,经历了哪三次变化?其中不变的是什么?从中也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明确:从实业救国到医学救国,再到文学救国。
所学专业几度变化,不变的是救国救民的爱国心。
把国家需要与个人选择紧紧联系在一起,时刻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为救国救民奋斗一生的爱国精神。
5、从此文可以看出,自传有何特点?大致写法如何?特点:(1)篇幅不宜过长;(2)用第一人称来写;(3)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4)语言要简洁朴实。
写法:主要写自己的生平与贡献。
三、延伸总结1、①延伸:鲁迅自评: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他人评价:“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有的人作者:臧克家----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949.11.1②结合上述材料和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鲁迅先生人生道路选择的看法以及你所得到的启示。
2、总结:在这篇短小的自传中,不仅清楚地叙述了自己近50年的人生经历,而且直接间接地表露出为国为民、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品格。
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伟大人格,都值得我们学习。
四、作业设计请仿照本文,为自己写一篇自传。
提示:可先介绍自己的姓名、出生地、出生年月,然后以时间为序,介绍自己的生平经历,重点说明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等。
要求:语言简洁,重点突出,三四百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家庭情况——由盛转衰——自尊自爱自强的性格实业救国鲁迅自传求学经历医学救国救国救民的爱国心文学救国工作经历——辗转奔波著述概况——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教学反思:人生历程思想发展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体会自传的一般特点和从鲁迅的人生经历中体会感受鲁迅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这是我这节课设计的宗旨。
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也基本了解到了自传的写法特点,可以说是达到了预计的效果。
但整堂课教学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我对学生的讨论时间进行了限制。
再加上老师的语言有些啰嗦,占用了不少时间,使得教学内容有些前松后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改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