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长恨歌
- 格式:ppt
- 大小:3.70 MB
- 文档页数:62
《长恨歌》原文及译文
使得天下的.父母,个个改变了心愿;谁都看轻生男孩,只图生个小千金。
骊山北麓华清宫,玉宇琼楼耸入云;清风过处飘仙乐,四面八方都可闻。
轻歌慢舞多合拍,管弦旋律尽传神;君王终日都观看,欲心难足无止境。
忽然渔阳战鼓响,惊天动地震宫阙;惊坏跳舞的歌伎,停奏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楼与宫阙,烽火连天杂烟尘;千军万马护君王,直向西南急逃奔。
翠华龙旗一路摇,队伍走走又停停;西出都城百来里,来到驿站马嵬亭。
龙武军和羽林军,六军不走无奈何;缠绵委屈的美人,最终马前丧了生。
贵妃头上装饰品,抛撒满地无人问;翠翘金雀玉搔头,珍贵头饰一根根。
君王宠爱救不了,掩面哭成个泪人;回头再看此惨状,血泪交和涕淋淋。
秋风萧索扫落叶,黄土尘埃已消遁;回环曲折穿栈道,队伍登上了剑门。
峨嵋山下路险隘,蜀道艰难少人行;旌旗黯黯无光彩,日色淡淡近黄昏。
泱泱蜀江水碧绿,巍巍蜀山郁青青;圣主伤心思贵妃,朝朝暮暮恋旧情。
行宫之内见月色,总是伤心怀悲恨;夜雨当中闻铃声,谱下悲曲雨霖铃。
天旋地转战乱平,君王起驾回京城;到了马嵬车踌躇,不忍离去断肠人。
萋萋马嵬山坡下,荒凉黄土坟冢中,美人颜容再不见,地上只有她的坟。
君看臣来臣望君,相看个个泪沾衣;东望京都心伤悲,任凭马儿去驰归。
回到长安进宫看,荷池花苑都依旧;太液池上芙蓉花,未央宫中垂杨柳。
~。
长恨歌【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生平、诗歌创作特点、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2、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3、学习本诗在叙事、写景、抒情上的艺术技巧。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据记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写出不久,就给诗人带来很高的荣誉,被称为“《长恨歌》主”,后世评论家亦诩为“自是千古绝作”。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久为传诵的名作。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
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
文学主张: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
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惟歌生民病”、“但伤民病痛”。
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必须服从内容,为内容服务,“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
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
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三、背景介绍:(一)写作背景1、历史上的李、杨爱情故事杨玉环原为寿王瑁的王妃,玄宗惊艳于她的美貌,但碍于她是自己的儿媳而不便明目张胆纳入宫中,于是想出个让杨玉环出家,脱离寿王,再以“杨太真”身份入宫的方法。
从此杨玉环“三千宠爱在一身”,并被册封为贵妃。
其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
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所谓“君王从此不早朝”,为了两情欢爱,可以把国事先放在一边;而从“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后面,我们看到玄宗是怎样动用他手中的权力来取悦杨贵妃的,这样的做法出发点固然是为了爱,但皇帝毕竟是皇帝,他所做的一切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必然要牵涉到政治的东西。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1课长恨歌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张继在夜半钟声的扣鸣中,对愁难眠,用清醒抒发了客旅的愁怀;柳宗元在飘风扬雪的寒江上,孤舟蓑笠,用独钓反映了内心的寂寞;李白在汪伦踏歌的节拍下,依依惜别,用“桃花潭水”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战鼓,利剑,呐喊声,钩戟长铩找不回昨日长安;黄埃,血泪,卿离去,花【课内挖掘】1.(1)“汉皇重色思倾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可作话题“在其位谋其政”“担当”“责任”等的反面素材。
(2)“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可用于“盛极而衰,物极必反”“低调”等话题。
(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可用于“希望”“爱情”“遗憾”等话题。
2.“元白”情深。
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
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
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两人经常畅谈达旦,吟诗酬和。
但事隔不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那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司马。
两个好友竟落到同一被贬的命运。
白居易在船上经常反复吟咏好友元稹的诗卷,来慰藉孤独的心情,一直看到眼睛痛为止。
被贬途中写下这样一首诗: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元稹在通州听说白居易被贬到九江,极度震惊,不顾自己病重在床,提笔给白居易写信,并赋诗一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来到通州,就染上疟疾,久治不愈。
他十分懊恼,以致神思混乱,写诗一首《酬乐天频梦微之》: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长恨歌》一、教学内容分析《长恨歌》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
选修课注重阅读积累、阅读兴趣、阅读方法和文化视野,必修课注重整体把握、阅读鉴赏、评价作品的能力。
他们的共同性:鼓励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解读,对文本有独到的感受和理解。
“一首长恨有风情”,《长恨歌》被称为艺术全璧,共120句,白居易用至讽至情的笔墨演绎政治悲剧和爱情悲剧,抒发唐玄宗和杨贵妃生生死死永无尽头的爱情,寄相思于人间天上,托遗恨于地久天长,也含而不露的揭露唐玄宗荒淫误国的历史现实。
学习这篇文章,可以利用古今视界差异,激发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从文本出发,审视优美的诗歌语言,探究情景交融的字字句句、品味言近旨远的深情、评价众说纷纭的主旨。
并在放手让学生研讨、评价学生鉴赏研讨、开阔学生文化文学视野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教学设想《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本文一个大段落,篇幅长,这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白居易的作品分类、写作背景和情感经历,了解主人公唐玄宗五十年太平天子、开创开元盛世的成就和重色倾国、孤独度余生的政治悲剧,了解杨贵妃的娇媚动人和多情忠贞的宛转缠绵。
还需要教师吃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需要的不是教师的步步引领,牵着鼻子走,而是借助必修五文化随笔中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和钱钟书的《谈中国诗》的鉴赏方法和文化视野,大胆进行独立探索,自主研究,思考质疑,审美鉴赏,创造性的解读文本。
这样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备学生可能质疑的问题,可能回答的深度,可能发生的无法预测的情况。
广泛查找资料,反复研读重难点问题,以备不时之需。
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可以让为师者体验备课时为自己答疑解惑的充实,借积淀点拨、提升学生见解的合作、共赢的成就感和一起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长恨歌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2、把握长恨歌人物形象及主题;3、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形象2、诵读全文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教学难点: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相传白居易三岁时就开始念诗五岁就写出许多首诗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
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
饭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曹子建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语。
舅父以为他对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
”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出而已。
”众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白居易一时无对。
”舅父听了颇为高兴。
白居易长大后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年已花甲的名诗人顾况求教。
白居易见到顾况说:“顾大人我是来向您请教的。
我写了一卷诗请大人指教!” 顾况一见是乡下来的很不耐烦。
当他看到诗卷上的名字是“白居易”时更觉得可笑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你还是快回乡下去吧!” “我是在乡下居住很快就要回去。
只是听说您是很有学识的人想请您过过目。
要是您重任在身来不及看我可先读一首请您听一听。
”说罢白居易翻出一首诗读了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当顾况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他伸过手去把诗卷接了过来并收白居易为弟子。
顾况对白居易说:“你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居’天下何难!”二、幻灯介绍白居易及写作背景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其诗重视诗歌讽喻功能强调揭露社会弊端、反映民生疾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白居易《长恨歌》第一部分(三千宠爱在一身)赏析《长恨歌》第一部分(三千宠爱在一身)“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长恨歌》太长了,以七言为一句的话,一共有120句。
我们就把全诗按大体的阶段,分为四个部分来赏析。
并且每部分,又大体地以四句或六句作为来赏析单元。
这样既有利于理解,也有利于背诵。
先来讲背景,【据说本诗作于元和元年(806年),此时白居易在“盩zhou1厔zhi4县”(今陕西周至县)任“县尉”。
本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仙游寺”:【位于周至县城南17公里的黑水峪口。
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与萧史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这里。
古称仙游得名。
】“陈鸿”:【唐代小说家。
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进士,登太常第。
】“王质夫”:【据说是一位无名无冠的隐士,住在“仙游寺”旁边的蔷薇涧里,是白居易的布衣挚友。
】这三个人在一起游“仙游寺”,怎么就想起要写《长恨歌》呢?白居易写了诗歌《长恨歌》,陈鸿写了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应该是因为周至县离杨贵妃死去的“马嵬wei2坡”不远,在这一带关于杨贵妃的传说会有很多,而且这个“陈鸿”曾自称“少学乎史氏,志在编年。
”,擅长历史。
好,我们来看原诗:“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字词典故“汉皇”:【原指汉武帝“刘彻”,此处借指唐玄宗“李隆基”。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唐玄宗爱好女色一直在寻找绝色女子,统治天下多年都无法求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杨家有个女儿刚刚长大,养在深闺之中没有人认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天生美丽姿质让她难以被埋没,没过多久便成为了唐明皇身边的妃嫔。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她回眸一笑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宫中的所有妃嫔在她面前都黯然失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春季寒冷皇上赐她到华清池沐浴,温润的泉水洗涤着白嫩滋润的肌肤。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宫女搀扶起如出水芙蓉娇软娉婷的她,由此开始得到皇帝的恩宠。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鬓发如云面容似花,头戴着金步摇,在精美的芙蓉帐中与皇上共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只恨春宵太短,一觉就睡到太阳高高升起,君王从此再也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承蒙皇上的恩宠忙得没有片刻闲暇,春日陪皇上一起出游,晚上夜夜专宠。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后宫中佳人如云,却只有她独享皇帝的恩宠。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金屋中梳妆打扮,夜夜撒娇不离君王,玉楼上酒酣宴罢,醉意更添几许风韵。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兄弟姐妹都因她分封土地,杨家门户生光彩令人羡慕。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于是使得天下的父母都改变了心意,变成了不重视生男孩而重视生女孩。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骊山华清宫内玉宇琼楼高耸入云,清风过处仙乐飘向四面八方。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丝竹和着轻歌曼舞多么美妙,君王终日观看却百看不厌。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渔阳叛乱的战鼓声震耳欲聋,惊破了宫中《霓裳羽衣曲》的音调。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长安发生战事,君王带着群臣美眷向西南逃亡。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天子仪仗车队走走停停,到了距长安一百多里的马嵬坡。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御林军停止前进要求赐死杨贵妃,君王无奈下诏,贵妃在马嵬坡前玉殒香消。
长恨歌逐句讲解
【一、《长恨歌》背景及意义】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长诗,全文共七百零八字。
这首诗歌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通过描绘两人的爱情生活及命运波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衰败。
诗中以杨贵妃为线索,反映了封建社会宫廷政治与爱情的矛盾,揭示了历史变迁中人性的脆弱。
【二、逐句解析《长恨歌》诗句】
1.开篇描绘杨贵妃的美貌与地位: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这句诗赞美杨贵妃的美貌,表达了她的荣幸地位。
2.描述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这句诗描绘了唐玄宗为杨贵妃在华清池赐浴的场景,展现了皇帝对爱妃的呵护。
3.描绘杨贵妃的悲剧命运: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这句诗预示着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的命运从此发生巨变。
4.分析杨贵妃死因及影响: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这句诗揭示了杨贵妃死于战乱,表达了诗人对她的同情。
5.总结诗歌主题及历史教训:
此恨绵绵无绝期,天长地久有时尽。
这句诗总结了整首诗歌的主题,寓意
着爱情悲剧的永恒。
同时,提醒后人要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正确处理政治与爱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