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饮食文化教学大纲

饮食文化教学大纲

饮食文化教学大纲
饮食文化教学大纲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饮食文化》教学大纲

所属学院:人文与旅游学院

课程编号:19031035

课程名称:《饮食文化》

学时/学分:28/2

先修课程:旅游学概论、全国导游基础、中国历史文化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饮食文化》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一门选修课,属于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拓展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中国饮食特点和文化概念的基础上,掌握中国饮食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重点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研究体系,使学生能够了解与掌握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和层次性,茶文化与酒文化,以及食礼、食俗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饮食文化》突出了实用性和适用性原则。即以高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重点培养学生关于饮食文化方面的相关知识,为日后从事旅游行业和酒店行业相关岗位提供必备的知识积淀。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求面面俱到,事事详论,而是遵循择要和适量原则,论述尽量深入浅出,显白易懂,力求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给学生一个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又兼顾整个内容的完整性和各个部分之间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同时,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注意从“文化”角度进行阐述,增强“文化”内涵,突出“文化”特点。其次,注意通过练习,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己动手进行“文化”调查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饮食文化、饮食民俗、饮食礼仪、茶文化、酒文化等相关知识,并对饮食文化的交流(中国各民族间的交流、中外交流、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三个层次)问题有所认知。

(二)分目标

1、知识水平: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研究的现状;了解环境与文化的多元性、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和食物变迁的原因;了解世界饮食文化和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掌握中外饮食民俗、中外饮食礼仪、中外茶饮文化和中外酒文化中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饮食文化交流的障碍和途径。

3

《饮食文化》教学大纲

2、能力目标:通过介绍中外饮食的起源与发展,饮食品制作过程中的一般技术、科学、艺术,以及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观念、制度、习俗、礼仪、规范等内容,使学生增长知识、扩大视野,了解中外悠久的饮食历史、民俗以及包括饮食哲学、美学、养生学在内的科学思想,掌握中外饮食文化的的特点及其内涵,接受中外优秀饮食文化的熏陶,形成宣传和推销旅游商品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接受中外优秀饮食文化的熏陶,形成宣传和推销旅游商品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开设《饮食文化》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酒店相关行业的基础知识,因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内容采取项目教学法或案例教学法、部分重点知识精讲、部分内容课下自我学习、部分内容课上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方法。教师改变满堂灌输理论的做法,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通过亲自动手、动脑来完成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真正起到引导、指导、评价和监督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考核评价建议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采用百分制。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饮食文化》课程的部分教学活动应该在校外实习基地展开,比如在酒店、旅行社中开展管理基本职能、组织文化、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教学活动等,使学生亲身感受酒店管理行业的最新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四)教材编写建议

根据本课程标准对现有的教材进行修订、改编,尽量向酒店行业挂靠。

五、参考文献

1.赵连友.中国饮食文化.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2.赵荣光. 饮食文化概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3. 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李维冰. 国外饮食文化.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5. 王仁湘. 饮食与中国文化.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瞿明安.隐藏民族灵魂的符号_中国饮食象征文化论.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7 .姚伟钧.中国饮食文化探源.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8. 徐海荣主编. 中国饮食史.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9.【美】马文·哈里斯. 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10.【美】阿莫斯图. 食物的历史.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编写人:郭苏星

审核人:

编写日期:2010年10月9日

3

中国饮食文化试题与答案

精品文档 一 1.人类制作熟肉食品最早采用的方法是( ) A.蒸 B.煮 C.烤 D.炒 2.蛋白质含量最高而位居豆类之首的品种是( ) A.大豆 B.豌豆 C.蚕豆 D.扁豆 3.从历史发展看,中国人衡量食品质量的第一标准是( ) A.食量 B.食形 C.食境 D.食味 4.“庖丁解牛”出自我国古代著作( )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春秋》 5.唐代炉灶的形式多样,如出现了专门烹茶的( ) A.火炉 B.水炉 C.风炉 D.木炉 6.鲁菜的代表名菜是( ) A.大煮干丝:苏菜 B.宫保鸡丁:川菜 C.鼎湖上素:粤菜 D.九转大肠 7.我国的蒸馏酒,即烧酒出现于(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8.在敬酒方式中,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被称为( ) A.文敬 B.回敬 C.互敬 D.代饮 9.“茶”字最早出现于(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10.世界上第一部茶的专著是( ) A.《茶录》 B.《茶谱》 C.《茶经》 D.《茶苑总录》 12.人们在饮食活动中应当遵循的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指的是( ) 饮食风俗A.饮食礼仪B. 饮食习惯C.D.饮食传统. 精品文档 13.在饮食民俗方面,新粮登场和瓜果上市时,要请长辈或老人先吃,叫( ) A.“先尝” B.“先品” D.“品鲜”C.“尝鲜” 14.记载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古代名著是( ) A.《史记》 B.《汉书》 D. 《资治通鉴》C.《左传》) ( 15.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B.《楚辞》A.《离骚》D.《大招》C.《诗经》

16.《谷山笔尘》谈到了历代帝王赏赐饮食的情况,其作者是明代的( ) A.吴承恩 B.罗贯中 D.徐霞客C.于慎行 18.冬季,人们日常选择食用温热助阳之品,以达扶阳散寒之功效,谓之( ) A.“食补” B.“药补” D.“食疗”C.“药膳”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1.世界上最早培植小米和大米的国家是________。 22.陶器发明后,中国原始先民的熟食活动进入了第三阶段,即________。 23.民间在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习俗,相传此习俗起源于________时期。 24.酥油茶的酥油是从牛奶或羊奶中提取的________。 25.道家、法家、墨家等古代思想家一致崇尚的________,成为我国消费文化的核心。26.古代________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27.中式宴会与西式宴会的交谊目的都很明显,中式宴会更多的体现在________的交谊,西式宴会则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 28.服气、服药和饮食在________教文化中具有相同重要的地位。 29.药膳是在中医药________的理论指导下,将中药与食物搭配起来的食品。 30.我国未来餐饮服务行业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是________。 二 1.中国古代将烹饪风味流派称为( ) A.帮口 B.菜系 C.道口 D.风派 2.我国的茶叶根据制作工艺可以分为( ) A.三大类 B.五大类 C.七大类 D.九大类 3.“染面煎”的挂糊方法,即在原料外挂一层面糊后加以油煎,出现在( ) . 精品文档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4.我国严格意义上的烹饪开始于( ) A.陶器使用 B.以火熟食 C.海盐调味 D.燔谷成熟 5.北魏时期的贾思勰所写的农学著作里关于烹饪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著作名称是( ) A.《酉阳杂俎》 B.《齐民要术》 C.《四民月令》 D.《本草经集注》 6.酒会席的气氛活泼、形式自如,菜肴以( ) A.酒水为主 B.点心为主 C.热菜为主 D.冷菜为主 7.传统名菜“干烧岩鲤”是典型的( )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川菜的美味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有数千年的文化积存,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一部分。中国各地不同的食风、风格迥异的特色饮食及由来已久的我国岁时食俗和饮食礼仪等共同交织成多姿多彩的中华饮食文化。川菜作为中国汉族四大菜系之一,也是最有特色的菜系,民间最大菜系,同时被冠以“百姓菜”,它在中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善于创新,享誉中外。川菜历史悠久,在国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川菜以家常菜为主,取材多为日常百味,其特点在于红味讲究麻、辣、香,白味咸鲜中仍带点微辣。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川菜、川菜特点

绪论: 川菜系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川菜系的形成,大致在始皇统一中国到三国鼎立之间。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移向。其时,无论烹饪原料的取材,还是调味品的使用,以及刀工、火候的要求和专业烹饪水平,均已初具规模,已有菜系的雏形。惠王和始皇先后两次大量移民蜀中,同时也就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这对发展生产有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代为蜀中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到了汉代就更加富庶。骞出使西域,引进胡瓜、胡豆、胡桃、大豆、大蒜等品种,又增加了川菜的烹饪原料和调料。西汉时国家统一,官办、私营的商业都比较发达。以长安为中心的五大商业城市出现,其中就有。三国时、蜀、吴鼎立,备以为“蜀都”。虽然在全国围处于分裂状态,但蜀中相对稳定,对于商业,包括饮食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川菜系在形成初期,便有了坚实的基础。 川菜的出现可追溯至汉,早在一千多年前,西晋文学家左思所著《蜀都赋》中便有“金垒中坐,肴隔四、觞以清酊,鲜以紫鳞”的描述。唐宋时期,川菜更为脍炙人口。诗人陆游曾有“玉食峨眉木耳,金齑丙穴鱼”的诗句赞美川菜。在宋代已经形成流派,当时的影响已达中原。宋代川菜越过巴蜀境界,进入东都,为世人所知。元、明、清建都后,随着入川官吏增多,大批厨师前往落户,经营饮食业,使川菜又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地方菜系。明末清初,川菜用辣椒调味,使巴蜀时期就形成的“尚滋味”、“好香辛”的调味传统,进一步有所发展。现代川菜的诞生和文化在晚清的起飞分不开的,它主要由移民烹饪文化的混合,并在上层示文化的鼓励下,包括烹饪学家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中华饮食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中华饮食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甚至没有华人的地点,都可以见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妨碍。那么,中国的烹饪原料、烹饪技法、传统食品、食风食俗等等,又是怎么样传播到世界各地去的呢﹖早在秦汉阶段,中国就开始了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据《史记》、《汉书》等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就经过丝绸之路同中亚各国开展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活动。张骞等人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今天在原西域地区的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来自中原的木制筷子。我国传统烧烤技术中有一种啖炙法,也很早经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最终在当地形成了人们喜欢吃的烤羊肉串。比西北丝绸之路还要早一些的西南丝绸之路,北起西南重镇成都,途经云南到达中南半岛缅甸和印度。这条丝绸之路在汉代同样发挥着对外传播饮食文化的作用。例如,东汉建武年间,汉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到达交趾(今越南)一带。当时,大批的汉朝官兵在交趾等地筑城居住,将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等食俗带到了交趾等地。因此,至今越南和东南亚各国仍然保留着吃粽子的习俗。此外,我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妨碍也很大,这种事情似乎始于秦代。据《汉书》等记载,秦代时“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这么多的中国居民来到朝鲜,自然会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朝鲜。汉代的时候,中国人卫满曾一度在朝鲜称王,此时中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妨碍最深。朝鲜适应使用筷子吃饭,朝鲜人使用的烹饪原料、朝鲜人在饭菜的搭配上,都明显地带有中国的特色。甚至在烹饪理论上,朝鲜也说究中国的“五味”、“五色”等说法。受中国饮食文化妨碍更大的国家是日本。公元8世纪中叶,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带去了大量的中国食品,如干薄饼、干蒸饼、胡饼等糕点,还有创造这些糕点的工具和技术。日本人称这些中国点心为果子,并依样仿造。当时在日本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唐果子就有20多种。鉴真东渡还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了日本,日本人吃饭时使用筷子算是受中国的妨碍。唐代时,在中国的日本留学生还几乎把中国的全套岁时食俗带回了本国,如元旦饮屠苏酒,正月初七吃七种菜,三月上巳摆曲水宴,五月初五饮菖蒲酒,九月初九饮菊花酒等等。其中,端午节的粽子在引入日本后,日本人又依照自己的饮食适应作了一些改进,并进展出若干品种,如道喜粽、饴粽、葛粽、朝比奈粽等等。唐代时,日本还从中国传入了面条、馒头、饺子、馄饨和制酱法等等。中国菜对日本菜的妨碍很大。17世纪中叶,清代中国僧人黄檗宗将素食菜肴带到日本,被日本人称之为“普茶料理”。后来又有一种中国民间的荤素菜肴传到日本,称为“卓袱料理”。“卓袱料理”对日本的餐饮业妨碍很大,它的代表菜如“胡麻豆腐”、“松肉汤”等,至今还列在日本一些餐馆的菜谱上。日本人调味时经常使用的酱油、醋、豆豉、红曲以及日本人经常食用的豆腐、酸饭团、梅干、清酒等等,都来源于中国。饶有味味的是,日本人称豆酱为唐酱,蚕豆为唐豇,辣椒为唐辛子,萝卜为唐物,花生为南京豆,豆腐皮为汤皮等等。为了纪念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日本人,日本还将一些引进的中国食品以传播者的名字命名。如明朝万历年间,日本僧人泽庵学习中国烹饪,用萝卜拌上盐和米糠进行腌渍,日本人便将其称之为泽庵渍。清朝顺治年间,另一位日本僧人隐元从中国传入菜豆,日本人便称之为隐元豆。除了西北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之外,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它扩大了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上的妨碍。泰国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加上和我国便利的陆上交通,所以两国交往甚多。泰国人自唐代以来便和中国的汉族交往频繁,公元9~10世纪,我国广东、福建、云南等地的居民大批移居东南亚,其中不少人在泰国定居,中国的饮食文化对当地的妨碍很大,以致于泰国人的米食、挂面、豆豉、干肉、腊肠、腌鱼以及就餐用的羹匙等等,都和中国内地的有许多共同之处。在中国的陶瓷传入泰国之前,当地人多以植物叶子作为餐具。随着中国瓷器的传入,当地人有了精美有用的餐饮器具,这使当地居民的日子习俗大为改观。并且,中国移民还把制糖、制茶、豆制品加工等生产技术带到了泰国,促进了当地食品业的进展。中国饮食文化对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的妨碍也很大,其中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饮食文化》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食品、旅游等专业的本科生对中国饮食文化学科知识的系统足够了解,对中国饮食思想、现象等问题的理解及分析能力,是学科理论方法的必要掌握,是学生知识积累、方法训练的必备,大有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本课程性质与民众和社会饮食生活有密切关系,富于实践性,可以参阅资料较多,可以进行讨论式教学。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了解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研究的现状;了解环境与文化的多元性、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和食物变迁的原因;了解世界饮食文化和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掌握中外饮食民俗、中外饮食礼仪、中外茶饮文化和中外酒文化中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饮食文化交流的障碍和途径。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内容与要求 (1)教学内容: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及特征;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 (2)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以及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有基本了解。掌握饮食文化的概念及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2、教学重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及特征。 3、教学难点 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 (二)八大菜系 1、教学内容与要求 (1)教学内容: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历程和背景;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和京菜的概述及各菜系的代表。 (2)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历程和背景;了解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和京菜的概述及各菜系的代表。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的理解。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期末考试题(3)

. 学校名称考场班级姓名座位号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试卷 总分题号一二三四五六 核分人题分15 10 10 15 30 20 复查人 说明: 1、必须在试卷上答题,否则成绩无效。 2、必须使用蓝、黑水笔或圆珠笔答题,不得用铅笔。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正 确答案写入()内,共15小题,每题1分,共15分) 1.在尚未写成的《中国文化目录》一书中便有一个独立的饮食篇其作者是()。 ①梁启超②顾康伯③梁漱溟④张起钧 2.明确将饮食指出应归为“文化”的当首推()先生。 ①林语堂②张光直③孙中山④张起钧 3.中国饮食文化的近代研究是由()学者率先开始的。 ①日本②大陆③香港④台湾 4.鉴别美质、预测美味的关键审美环节和检验烹调技艺的重要感官指标是()。 ①看质②闻香③观色④尝味 5.孔子思想核心和精神世界的支点是一个()字。 ①仁②爱③礼④学 6.茶事活动中贯彻的精神就是()。 ①茶艺②茶道③茶经④茶话 7.在我国众多茶馆中,最突出社会功能的茶馆类型是()茶馆。 ①四川②杭州③北京④广东 得分评卷人复查人

. 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的高度概括。 ①孔子食道②孟子思想③本味主张④烹调工艺 9.明代茶艺,习惯在茶中加入()。 ①盐②糖③姜④果仁 10.我国食品雕刻的代表之作“镂鸡子”出现在()代。 ①商②晋③汉④唐 11.藏人饮茶,茶中调入()谓之“茶”,否则称谓清茶。 ①油酥②黄油③牛奶④羊奶 12.道教饮食注重“服食辟谷”,即(),以灭“三尸”。 ①不吃大米②不吃五谷杂粮 ③不吃五谷以外的食物④不吃大米以外的食物 13.腊八节起源于()教。 ①佛②道③伊斯兰④基督 14.宋代皇室饮食中,肉类消费几乎只用()肉。 ①鱼②牛③羊④鸡 15.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大约在(②)代渐渐为民间采用。 ①周②汉③唐④宋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 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属于汉代的饮食养生理论家和实践 者的是()。 ①嵇康②葛洪③陶洪景④封衡⑤忽思慧 2在烹饪中善于吸收中、西烹饪技术精要而独树一帜的菜系由() ①粤②港③闽④川⑤澳 3清代宫廷宴会烹饪技艺水平不断提高,颇具规模的由()。 ①万寿宴②圣宴③朝宴④佳宴⑤千叟宴 4造成人们之间形成不同饮食文化层次是由于()。 ①经济②政治③科技④年龄⑤文化 ④蒸馏⑤配香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1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闭卷考试) 一、名词解释 1、饮食文化: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合。 2、食医合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大基础理论形成最早的理论内容。其标志是《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 3、饮食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饮食养生是食医合一理论与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和实践。其思想体现在《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等本草学文著中。 4、孔孟食道: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首先是孔子和孟子饮食观点、思想、理论及其食生活实践所体现的基本风格与原则性倾向,即孔子的“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和孟子的食志—食功—食德。 5、果腹线: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一般表现为简单再生产)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量质食物的社会性极限标准。 6、果腹层:中国历史上饮食文化的社会基础层次,由社会广大最底层民众构成,是反映民族食生活基本水平的社会层次。该层次的食生活基本水准经常在“果腹线”上下波动。 7、饮食文化创造线:位于果腹线之上的相对稳定的饮食生活社会性标准。 8、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最主要的)、民族、风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位。 9、中华饮食文化圈:以历史上中国版图为传播中心,以相邻或相近受中华饮食文化影响较深、彼此关系紧密的广大周边地区连接而成的饮食文化地域空间的历史存在。 10、饮食文化层:中国饮食史上,由于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饮食生活的不同社会层次。 11、满汉全席:中国清代光绪初期形成的官场筵式,又称满汉大席或满汉酒席,是康熙年间满席-汉席、道光时期满汉席的承续发展。其基本特征是燕翅等海珍与烧烤菜肴的组合。 12、食医:见于《周礼》记载的周王廷职官,其职司是负责周天子、后和世子的膳事营养。是见于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营养师。 13、《茶经》: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成书于758年,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七千余字,著者陆羽。《茶经》是中国茶文化成熟的标志,体现了系统的茶学思想和完备的茶道程序,对中国和世界饮茶风气与茶学发展影响重大深远。

饮食文化教学大纲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饮食文化》教学大纲 所属学院:人文与旅游学院 课程编号:19031035 课程名称:《饮食文化》 学时/学分:28/2 先修课程:旅游学概论、全国导游基础、中国历史文化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饮食文化》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一门选修课,属于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拓展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中国饮食特点和文化概念的基础上,掌握中国饮食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重点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研究体系,使学生能够了解与掌握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和层次性,茶文化与酒文化,以及食礼、食俗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饮食文化》突出了实用性和适用性原则。即以高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重点培养学生关于饮食文化方面的相关知识,为日后从事旅游行业和酒店行业相关岗位提供必备的知识积淀。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求面面俱到,事事详论,而是遵循择要和适量原则,论述尽量深入浅出,显白易懂,力求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给学生一个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又兼顾整个内容的完整性和各个部分之间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同时,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注意从“文化”角度进行阐述,增强“文化”内涵,突出“文化”特点。其次,注意通过练习,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己动手进行“文化”调查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饮食文化、饮食民俗、饮食礼仪、茶文化、酒文化等相关知识,并对饮食文化的交流(中国各民族间的交流、中外交流、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三个层次)问题有所认知。 (二)分目标 1、知识水平: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研究的现状;了解环境与文化的多元性、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和食物变迁的原因;了解世界饮食文化和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掌握中外饮食民俗、中外饮食礼仪、中外茶饮文化和中外酒文化中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饮食文化交流的障碍和途径。 1

《中国饮食文化》期末考试

注重原料的天然味性,讲求食物的美味,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很早就明确、并不断丰富发展的一个原则。先秦典籍一书的《本味篇》,集中地论述了“味”的道理。 得分/总分 A. 《吕氏春秋》 1.00/1.00 B. 《左传》 C. 《论语》 D. 《孟子》 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2单选(1分) 《食猪肉》中的“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描写的是后人传颂九百年的名肴“”。 得分/总分 A. 红烧狮子头 B. 东坡肉 1.00/1.00 C. 红烧肉 D. 梅菜扣肉 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 3单选(1分) 关于饮食的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语,见于一书中。 得分/总分 A. 《论语》 1.00/1.00 B. 《楚辞》 C. 《离骚》 D. 《山鬼》 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4单选(1分) 面条是中国人最具代表性的主食品之一,考古发掘证实中国人吃面条已经有的悠久

得分/总分 A. 4000年左右 1.00/1.00 B. 2000年左右 C. 1500年左右 D. 3000年左右 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5单选(1分) 说过中国历史上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得分/总分 A. 老子 1.00/1.00 B. 韩非子 C. 孔子 D. 庄子 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6单选(1分) “地菜煮鸡蛋”是江南汉族地区节日的节令食品。 得分/总分 A. 端午节 B. 七巧节 C. 中秋节 D. 三月三 1.00/1.00 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 7单选(1分)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促孕的食俗。 得分/总分 A. 车前子 1.00/1.00

《饮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饮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教学对象 高职高专空中乘务专业学生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饮食文化概论》课程是涉外文秘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中国饮食特点和文化概念的基础上,掌握中国饮食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重点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研究体系,使学生能够了解与掌握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和层次性,茶文化与酒文化,以及食礼、食俗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作为空中乘务专业的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饮食文化,这是一门必不可少的知识,它可作为其他专业课程强有力的补充,对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学生能力培养要求 1、基础知识要求:全面了解本课程的体系与结构,掌握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各章节内容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在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特点与内容整体性的意义与作用。 2、素质要求:对饮食文化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和把握,能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3、实践操作要求:对饮食文化有深入的理解与灵活运用,具备学生对与饮食文化相关问题的分析与研究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结合实际,比较分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区别。通过比较,认识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从中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在了解并掌握四大原则与五 大特征的基础上,阐述区域间饮食文化的通融性。 教学重点:1、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研究体系 2、掌握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及五大特征 教学难点: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及五大特征 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一、饮食文化的定义 二、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 二、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 第二章中国菜概述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饮食文化区域理论的形成与意义,同时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区位历史概况有所认识,了解菜品文化表述方法的理论意义。 教学重点:八大菜系 教学难点:八大菜系 第一节中国菜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饮食文化区域 二、中国菜系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八大菜系

中国饮食文化 大纲(选修课30课时)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制定教学大纲的依据 本课程教学大纲是依据高职院校各专业提高学生素质素养教育目标而制定的。 二、适用范围 本教学大纲适用于我院理工科各系、文科除旅游酒店类各专业学生。 三、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门任选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有一个概貌的认识,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美食常识,。学生在了解中国饮食特点和文化的基础上,掌握中国饮食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重点掌握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研究体系,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和层次性,茶文化与酒文化,以及食礼、食俗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四、课程的背景知识 (一)前导课程及主要知识: 中学语文、历史等基础知识。 (二)后续课程及主要知识: 艺术欣赏等课程及其基本知识。 第二部分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建设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主要是自制的课件,也采用现成的VCD等音像材料,通过对各种饮食文化形态的文字介绍、形象展示,使同学们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知识。 第三部分课程的学时分配及考核 一、课程教学总学时数、学分数 课程教学总学时30学时。1.5个学分。全部为课堂讲授。 二、主要教学过程与学时分配:

三、考核 考核采用论文形式。 第四部分理论部分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 一、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广义的饮食文化为中心组织教学,涉及烹调文化、茶文化、酒文化以及习俗、医学、旅游等的结合。通过课程学习,重在使同学们树立大文化观念,对中国饮食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掌握相应的的饮食文化理论知识,对未来生活与人生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饮食文化的含义 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 第三节中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征 第四节中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色 第二章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 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 第三节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的形成

中国饮食文化试卷复习答案

中国饮食文化试卷复习答案 一简述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伊斯兰教在饮食方面有哪些禁忌? 1穆斯林饮食禁忌习俗包括禁食自死物:禁食血液;禁食猪肉,禁食诵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禁止喝酒、禁止吸烟、吸毒 2.现代餐饮企业文化建设有哪些主要措施? 2 (1)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2) 整合中外企业优秀文化(3) 注重文化观念渐 变的特性(4) 完善餐饮企业制度 3.人生礼仪饮食风俗是通过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3居住地和饮食习惯和言谈行动 4.佛教在饮食方面的戒律主要有哪些? 4 (1)素食(2) 不非时食(3) 食存五观(4)过午不食 5.目前我国的茶叶可分为哪几大类?试各列举2个名品 5绿茶,红茶,青茶,黄茶,白茶,黑茶大红袍龙井 6.淮扬菜系由哪几个分支构成?举出五个代表性名菜。 6 淮菜和扬菜软兜长鱼、平桥豆腐、鸡腿扒乌参、开洋扒蒲菜、朱桥甲鱼、 生熏白鱼、风白鱼、清炒黄瓜鱼、白煮淮鲇、拆骨掌翅、炖家野、叉烤长鱼方、钦工肉圆、文楼汤饱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 1第一,风味多样。第二,四季有别。第三,讲究美感。中第四,注重情趣。第五,食医结合。 2.试述广东菜系由哪几个分支构成?举出五个代表性名菜 2广东菜、潮州菜和东江菜龙虎斗、脆皮乳猪、咕噜肉、大良炒鲜奶、潮州火筒炖鲍翅、蚝油牛柳、冬瓜盅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案例: 材料一: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已从温饱型转向质量型,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变化。过去,过年是穿新衣、吃饱饭。而现在年味淡

中国饮食教案

篇一:中国饮食文化教学设计 《中国饮食文化》教案 教学过程: 一、中国饮食文化概述 (一)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简史 1、有巢氏(最早,旧石器时代)造巢积鸟兽之肉聚草木之实但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 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脱离动物 主要烹调方法: 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后烧 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 4、神农氏 “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 尝百草,开创古医药学 发明耒耜,教民稼穑,是最早的农具 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 5、黄帝 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 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 “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 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 以谷物蔬菜为主食 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 7、汉: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 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东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8、唐宋 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 9、明清 饮食文化的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 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 主食: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 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 肉类: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

烹饪中国饮食文化教学计划

《中国饮食文化》教学计划 学分:2 学时:36 适用专业:烹饪中专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国家规划教材。为专业基础课。中国饮食文化(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内容丰富,层次清楚,适用面广,理论联系实际,可操作性强, 2、课程作用 中国饮食文化是应用性综合性学科,对烹饪生产有重要指导作用 3、课程任务 以中职生为主要培养对象,以初中级中文导游员为培养目标为毕业后从事旅游服务管理工作积累必要的知识,为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饮食文化。为旅游者提供高标准、高质量的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理念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设计上以内容丰富,层次清楚,适用面广,理论联系实际,可操作性强为原则。本课程以认识-研究-实践-创造-应用为目的原则,在教学中将培养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为专业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在内容选择上不求面面俱到,事事详论,而是遵循择要和适量原则,论述尽量深入浅出,力求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注意教材内容与资格考试培训相衔接,增强突出“文化”特点,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己动手进行“文化调查能力”突出实用性和适量原则。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有关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常识,进一步体会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建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历史责任心,培养爱国敬业

的精神, (二)、能力目标: 为毕业后从事旅游服务管理工作积累必要的知识,为。为旅游者提供高标准、高质量的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着力贯彻“素质为基础、能力为主导”的“素质、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原则,培养学生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饮食文化能力。 (三)、职业素质目标: 突出实用性和时代性,使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紧贴餐饮的发展需要,与行业市场接轨,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生活习惯和文化艺术修养。 培养有一定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创新研发能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 素质烹饪技能型人才。 四、课程内容 1.内容选取 饮食源流,中国烹饪原料与技术文化,中国饮食风味流派,中国酒茶文化,中国的食制、食礼与食俗,中国饮食审美,饮食与养生、哲学、政治、语言、文学等。中国饮食文化(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内容丰富,层次清楚,适用面广,理论联系实际,可操作性强。 2.内容组织与安排 根据本课程的内容特点,学生对课程内容所应达到的学习层次,可分为阅读理解、分析讨论和掌握调查、运用多种方式、层次。 五、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用与编写 参见高等教育出版社,李曦主编《中国饮食文化》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日常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媒体的教学手段,增加视频、CAI和PPT等电子课件的教学内容,开拓视野,提高学习的兴趣。在系统、全面、准确地掌握掌握基础知识上联系烹饪实践,让学生接触实际、培养调查分析能力 . (三)课程资源开发 (四)训练安排 分析---临摹---欣赏---设计---创作 六、考核方式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期末考试题

.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试卷 总分题号一二三四五六 核分人题分 15 10 10 15 30 20 复查人 说明: 1、必须在试卷上答题,否则成绩无效。、必须使用蓝、黑水笔或圆珠笔答题,不得用铅笔。 2 学校名称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正复查人得分评卷人确答案写入()内,共15小题,每题1分,共15分) 1.在尚未写成的《中国文化目录》一书中便有一个独立的饮食篇其作者是()。 场考 ①梁启超②顾康伯③梁漱溟④张起钧 2.明确将饮食指出应归为“文化”的当首推()先生。 班级①林语堂②张光直③孙中山④张起钧 3.中国饮食文化的近代研究是由()学者率先开始的。 ①日本②大陆③香港④台湾姓名4.鉴别美质、 预测美味的关键审美环节和检验烹调技艺的重要感官指标是()。 ①看质②闻香③观色④尝味 座位号5.孔子思想核心和精神世界的支点是一个()字。 ①仁②爱③礼④学 6.茶事活动中贯彻的精神就是()。 ①茶艺②茶道③茶经④茶话 7.在我国众多茶馆中,最突出社会功能的茶馆类型是()茶馆。 ④广东③北京②杭州①四川 . .

①嵇康②葛洪③陶洪景③本味主张④烹调工艺④封衡⑤忽思慧孟子思想 8.“食不2在烹饪中善于吸收中、西烹饪技术精要而独树一帜的菜系由())厌精,脍9.明代茶艺,习惯在茶中加入(。①粤②港③闽细不厌”④川①盐②糖③姜 ④果仁⑤澳 3清代宫廷宴会烹饪技艺水平不断提高,颇具规模的由()。我国食品雕刻的代表之作“镂鸡子”出现在(10.是())代。 ①万寿宴的高度概②圣宴④唐③朝宴④佳宴⑤千叟宴②晋①商③汉4 )谓之“茶”,否则称谓清茶。造成人们之间形成不同饮食文化层次是由于()。藏人饮茶,茶中调入(11. 括。 ①经济①油酥②政治③科技②黄油①孔子食 ③牛奶④羊奶④年龄⑤文化 5白酒的制作工艺包括(道教饮食注重“服食辟谷”,即(12. ),以灭“三尸”。)。

中国饮食文化教案

授课教案-第七章中国饮食文化 第七章中国饮食文化 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有一个总体了解,掌握各地方风味的形成、特点、分支、名菜,掌握中国著名面点及风味小吃。 重点: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难点:记忆各地方风味的形成、特点、分支、名菜 记忆掌握中国著名面点及风味小吃 第一节概述 一、中国饮食文化发展 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贡献:A造巢B积鸟兽之肉聚草木之实,但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脱离了动物,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是最早的农具,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 7.汉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 8.唐宋: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如素蒸声音部、最代表唐代的是烧尾宴。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 姓名:周源 学号: 08011405 指导老师: 张小强 日期: 2013年4月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 周源 摘要:本文通过对文献的统计、收集与分析, 从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主要表现出发, 以饮食和文化的互融关系为主线,对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内容及基本状况、饮食文化的区域性、饮食文化的层次性、中国饮食民俗、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等几个方面进行概述, 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当前学术界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层次性、饮食民俗、文化差异1饮食文化概述 1.1 饮食文化概念 “饮食文化”是一个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的普泛的概念,是介于狭义和广义的“文化”二者之间而又融合两者的一个边缘不十分清晰的文化范畴。普遍理解为: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饮食生产和饮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1 ]。 总言之, 它一般具有人类共通性、民族性、阶级性、历史性、地方性、传承性、变异性、集中性等特点[ 2 ]。周全霞认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层次性、地域性和宗教性特征[3 ]。 1.2 饮食文化研究内容及现状 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有:饮食文化是关于人类(或一个民族)在什么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以后怎样等等的学问。因而它由食物原料(生产、开发、选择、分类等)、加工技术和制作工艺、保藏、保鲜、饮食商业

和服务、加工工具和饮食器具,以及有关习俗、制度、心理、思想等构成了 特定的学科领域。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基本状况总结起来分为以下几个历史时期概括 [ 4 ] : (1)历史上滞后的饮食文化研究:纵观历史,一方面有不断发展的"吃"的文化,另一方面却是相时落后的研究和很少的关于饮食文化研究的记录文字。 即使是明中叶以后,饮食文化的研究开始深化和系统化,专著增多且富于实践性,但仍然停留在叫浮浅的层面,研究成果基本上是是实录性的文字,缺少分析综合,仍属于一种文学知识的余暇笔墨。 (2)近代至20世纪中叶的国内饮食文化研究:中国人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科学研究也如同历史文化其他专项研究一样蓬勃开展。孙中山先生首先明确指出其为文化之后,人们开始科学地认识民族饮食文化,并借助西方文化带来的新方法、新力量。 (3)海外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热潮:严格的说,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在近现代的兴起,是由日本学者率先开始并以该国学者为主力队伍研究的。 (4)方兴未艾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以中国人自己的研究为重心的深化阶段。对饮食的研究是以烹饪为中心进行的,许多意见都是在"烹饪王国"的旗帜和弘扬意识下发表的。 菜谱类书和烹饪技术普及读物的大量出版是研究的基本特色和主要成果。 2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 2.1 菜系区划与研究 菜系是指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风味菜肴体系,是中国饮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共同影响。中国幅员辽阔, 自然环境千差万别, 且历史悠久, 民族众多[5] , 各地社会文化习俗差异大, 从而形成了众多的地方风味和民族饮食。研究饮食文化地理时, 人们习惯用八大菜系或四大菜系来分析, 其划分标准包括烹饪手段、口味、饮食方式、食用原料等多方面因素。目前有“四大菜系说”、“八大菜系说”、“十二大菜系说”、“十六大菜系说”等多种提法, 其中

膳食与中国饮食文化教学大纲(理论)2010

《膳食与中国饮食文化》课程(理论)教学大纲 本课程是一门面向各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程, 通过介绍膳食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及中国饮食文化,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营养科学知识及人们合理营养需要,达到不断提高营养水平,增进健康的目的,同时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三、课程基本要求 (1)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过程和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2)掌握人体所需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及其功能,了解营养素缺乏的危害; (3)了解中国居民的膳食指南和特定人群的营养需求; (4)了解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掌握营养与健康及营养与美容的关系; (5)掌握食疗养生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五、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1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膳食与营养的基本概念; (2)了解中国饮食文化; (3)了解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教学主要内容:

膳食与营养,中国饮食文化,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及教学内容,营养学方面的一些基本概念。 重点: 本章无重点。 难点: 本章无难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演示。 第二章食物在体内的过程(3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2)理解营养素的体内转运及代谢过程。 (3)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消化系统生理。 教学主要内容: 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系统生理,营养素的体内运输及代谢。 重点: 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难点: 营养素的体内转运及代谢过程,消化系统生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演示。 第三章能量(3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能量的有关概念。 (2)理解来源及能值,人体能量消耗的构成。 (3)了解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能量代谢失衡,能量的参考摄入量(DRIs)及食物来源。 教学主要内容: (1)能量的来源及能值 (2)人体能量消耗的构成 (3)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 (4)能量代谢失衡 (5)能量的参考摄入量(DRIs)及食物来源 重点: 人体能量消耗的构成。 难点: 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演示。 第四章膳食中的营养素及其功能(6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体内各种营养素的存在形式和生理功能及食物中各种营养素营养学意义 (2)理解各种营养素的消化、吸收。 (3)了解一些活性物质的功能。 教学主要内容:

中国饮食文化试题及答案

2010 中国饮食文化 一、判断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1 分) 1、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烹饪王国”之称() 2、元代是我国饮食史上的昌盛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都市饮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空前繁荣( ) 宋代 3、从生食向熟食的转换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是人发展史 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4、宋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是现存最早的医疗专论() 5、《吕氏春秋本味篇》是我国最早的一篇烹饪理论文章() 6、地方风味菜是构成中国菜的主要部分() 7、鲁菜即山东菜。起源于春秋战国,成形于秦汉,成熟于三国两晋 南北朝时() 8、曲阜的孔府菜是我国最大、最精湛的官府菜() 9、五滋指:香、松、软、肥、淡() 10、素菜是以植物类和菌类食物为原料制成的菜肴() 11、全羊席是土家族的上等宴席() 12、一般来说,面食可分为南味、北味两大风味,京式、广式、苏式 三大流派() 13、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和十八街麻花被天津人称为“风味三宝”() 14、六味指酸、甜、苦、辣、咸、鲜() 15、傣族不吃鱼类()藏族

二、单项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1 分) 1、我国最早的食疗专论是() A、《随园食单》 B、《食疗本草》 C 、《千金要方》D、《备急千金要方》 2、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代都市饮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空前繁荣的景象。( ) A、清 B、明 C、宋 D、元 3、下列不属于淮扬菜的是() A、叫花鸡 B、虾仁锅巴 C、炸蛎黄 D、三套鸭 4、我国历史上一篇烹饪理论文章是() A、《吕氏春秋本味篇》 B、《食珍录》 C、《随园食单》 D、《千金要方》 5、下列不属于湘菜的是() A、红烧全狗 B、红煨鱼翅 C、麻辣子鸡 D、七星丸 6、宫廷菜南味以金陵()、鄞都为代表。 A、临安 B、广州 C、开封 D、长安 7、“驴打滚”是()的著名风味小吃。豆面糕 A、天津 B、北京 C、山东 D、陕西 8、()菜口味以辛辣爽口、脆嫩鲜香为主,烹调方法多采用生拌 A、朝鲜族 B、满族 C、土家族 D、维吾尔族 9、“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菜的饮食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