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 格式:pdf
- 大小:196.79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环境,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态变故,要保证健康和安全,教师在教育学生成材的过程中,就一定要随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掌握高超的应变技巧。
本文通过对非智力因素的含义、作用的论述,揭示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性,同时阐述教师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途径。
非智力因素重要性教育途径智力因素通常是指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即认识能力的总和。
它是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表现出的心理,是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
而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它对人的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其中主要包括兴趣、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等,学生在学习中能否取得成功,各种能力能力能否与不断变化的环境相适应,需要调动全部心理活动,一个人即使具有高水平智力因素,如果智力因素的发展不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相结合,也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一、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是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成长的一种内驱力,它对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1.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发展中的动力作用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学生能否认真学习的内在动力。
好的非智力因素能使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高,自制力强,注意力集中,经受住外界的不正当的干扰,具有旺盛求知欲,学习成绩的会显著提高,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助于他们智能发展和发挥。
反之,非智力因素发展不良的学生,则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觉性,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毅力。
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精神,刻苦学习的态度,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2.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发展中的定向作用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定向作用,它把学生的认识和行为统一集中于学习活动,用于思考、想象、记忆全部精力集中在所观察的事物和所学习的内容方面。
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是智力差不如人,而是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控力差,学习精力不集中所造成的。
浅谈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培养摘要: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的状况如何,常比智力高低更能预测他的发展。
因此,加强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培养非常重要,绝不可忽视。
进行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即教育和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德和宽广的胸怀、崇高的志向;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等。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胸怀志向兴趣习惯智力因素素质教育一个人能否成才,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即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是先天生成的个性特质,是稳定不变的。
因此,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便主要是外在因素,即教育的作用。
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即智力因素教育和非智力因素教育。
现据心理学家追踪研究表明: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的状况如何,常比智力高低更能预测他的发展。
而大量的事实也进一步表明:杰出人才与平庸者之间的最显著的差别,并不限于智力水平的高低,而更决定于志向、兴趣、习惯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优劣。
因此,在教育学生和子女的过程中,加强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培养非常重要,绝不可忽视。
进行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育和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德和宽广的胸怀、崇高的志向我们知道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素质和培养人才。
而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人的品德常常决定着这个人的行为取向,因此,品德的教育关系着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就曾指出:“以德育人是大根本。
”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
”有鉴于此,我们在教育培养孩子的时候,首先要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发展和创造。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他们独立学习、自主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办法的能力,也才能培养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团结协作、刻苦学习和乐于学习的优秀品质。
其次,我们还要教育孩子要有宽广的胸怀、崇高的志向。
因为就心理学上来说:崇高的志向更能激发人不断奋进,宽广的胸怀更能使人专注于自己的事业。
浅谈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首先,历史学科是一门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很强的学科,它决定了历史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即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而且还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不仅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因此,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则有利于完善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那么,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笔者浅谈一下个人的体会。
一、树立正确的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产生于学生对学习的需要,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
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树立其正确的学习动机的最有效的方法。
如让学生明白中学阶段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精神食粮,丰富生动的史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强对国情的认识;学习历史可以提高文化素质,没有文化素养的人很难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学好历史有助于学好语文、地理、政治等其他学科;历史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能给人美的熏陶,美的享受。
当学生真正了解了历史学科的价值意义后,就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求知欲。
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学生课外阅读的历史书籍也比较广泛,但他们在听课或阅读时,往往只留意其中的故事情节,而对那些抽象的内容兴趣不浓。
因此,教师要注意趣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即向学生传授科学、严谨雨又生动有趣的历史知识,也反对那种单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不顾历史知识的科学性,随意夸张或篡改史实的做法。
总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历史学习取得成效的前提。
二、激发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认识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
”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思想品德教育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思想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当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作为重点来抓。
在传统教育中,许多教育者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往往只重视课本内容的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校许多小学生不同程度地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胆小、虚伪,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独立自主能力等。
何为非智力因素呢?非智力因素则是指智力与能力之外的又同智力活动发生交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
确切地说,就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
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认为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应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因为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是非关系的认识有局限性,他们不可能形成稳固的认知观念,但幼小的心灵却充满了好奇心,因为好奇,就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一味地模仿。
如果我们把儿童好奇的心理、浓厚的兴趣、有趣的模仿、有意识地引导到培养良好的动机、情感、意志、性格方面上,那么,非智力因素将能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驱动小学生努力进取、健康向上;能培养小学生行为文明、性格开朗;能弥补小学生品德缺陷,使其勇敢自信,从而对其一生事业的成功产生积极影响。
所以,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抓紧抓好学习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十分重要、不可忽视的。
那么,应当怎样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呢?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培养健康的性格性格是人最基本、最本质的心理特征。
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是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根基”,同时也是培养祖国未来人才的必备条件。
现在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里受着众星捧月般的待遇,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小宝贝”、“小太阳”、“小皇帝”……,一部分孩子不同程度地存在虚伪心理。
在校表现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爱对题,学习困难的学生爱说谎话;在老师面前懂事可爱,在家长面前蛮横霸道等。
面对学生不自信、不健康的心理,首先教师以平等的观念,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承认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性,宽容学生文化个性的多样化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