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偏瘫步态诊断详述
- 格式:docx
- 大小:16.53 KB
- 文档页数:2
偏瘫步态的描述偏瘫步态是一种由于大脑或脊髓损伤引起的运动障碍症状。
患者的步态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通常是一侧肢体的运动能力受限,导致步态不稳、行走困难。
在我接触的患者中,有一个名叫李先生的中年男性,他曾经是一位活力四溢的体育教师。
然而,一次不幸的意外让他的生活彻底改变了。
李先生的右侧大脑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导致他的左侧肢体完全失去了运动功能。
他的左腿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协调地行走,而是摇摇晃晃地迈出一步,然后用力地拖着左脚向前移动。
这种步态异常不仅让他的行走速度变得缓慢,还让他容易失去平衡,经常摔倒。
每次看到李先生艰难地走过来,我都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和无力感。
他曾告诉我,曾经的他是一个运动能手,而现在却连最基本的行走都如此困难。
他不得不依靠拐杖来支撑自己的身体,这让他感到沮丧和无助。
尽管如此,李先生从未放弃对康复的希望。
他每天都坚持进行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希望能够恢复自己的行走能力。
他告诉我,每一步都是他对生活的挑战和奋斗,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一天能够重新站立起来。
在这段时间里,我见证了李先生的进步和成长。
虽然他的步态仍然不规律,但他的行走速度逐渐加快,稳定性也有所提高。
他的坚持和努力让他赢得了身体的一点点自主权,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每次看到李先生坚定地踏出一步,我都为他感到骄傲和感动。
他的故事告诉我,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境,重拾自由与尊严。
现在,李先生已经成为了康复中心的一位志愿者,他用自己的经历和努力来鼓舞其他患者。
他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奇迹,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坚持努力,就能够超越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对于我来说,李先生的故事是一次深刻的触动。
它让我明白了生活的宝贵和珍贵,也让我明白了努力和坚持的力量。
我希望通过这个故事,能够激励更多的人,让他们明白只要心怀希望,努力奋斗,就能够战胜任何困难,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
偏瘫痉挛状态之一:机理及模式〖老朋友〗点击右上角→点击:分享到朋友圈。
偏瘫痉挛状态之一:机理及模式痉挛是感觉运动系统的功能障碍,其特征是速度依赖性的肌张力增高并伴随腱反射亢进,是肌肉牵张反射亢进所致,也是运动神经元损伤的表现之一。
一、解剖及生理概述1、根据肌肉在机体关节运动中的作用将其分为两种——伸肌:在直立姿势中起特殊作用;屈肌:与伸肌在相反方向上作用于关节的肌肉。
2、运动单位:由前角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所有骨骼肌纤维组成,α运动神经元是所有运动输出传递的最后公共通路,主要包括:① 初级和二级肌肉牵张感受器的 I a和 II 类传入神经;② 来自拮抗肌和Golgi腱器官的中间神经元联络的抑制性突触后电位;③ 来自于脊髓上位中枢的下行性纤维信号启动的突触前抑制。
为了控制运动活动,需要有一个反馈系统将运动单位、拮抗肌、原动肌的信息进行整合,同时还应有一个对关节周围肌肉刺激的调节与协调机制。
所需的信息包括肌肉长度、运动速度、关节位置、肌肉紧张等。
某一即刻反应的整合由单突触反射达到,而更高水平的处理则涉及脊髓及脊髓上水平。
3、肌肉的牵张感受器——肌梭和Golgi腱器官肌梭为复杂的囊状结构,位于骨骼肌深部并与之平行,每一肌梭内有4-6根梭内纤维并有感觉与运动神经支配。
肌梭有两种功能:监测肌肉的长度变化以及长度变化的速度。
肌梭的运动由运动神经元支配。
根据上运动神经元的指令而兴奋肌梭,肌梭的感觉传入神经传至脊髓,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形成突触,抑制拮抗肌的肌张力,此即所谓的交互性抑制。
A、肌梭内纤维有两种,核袋纤维和核链纤维。
其两端部分可收缩,而中间部分不能收缩。
梭内肌纤维调节肌梭紧张度。
B、γ运动神经元是肌梭的运动支配神经,支配梭内肌纤维两端的可收缩部分,受上运动神经元的调控。
C、初级牵张感受器及其 I a型传入神经感受器位于肌梭的中央区,受到快速牵伸、震动或在深肌腱反射检查时兴奋域低,经由 I a型传入神经向脊髓传递信号。
偏瘫常见的异常步态常见的异常步态:1、肢体不等长:可出现短腿步态,如一腿短缩超过3CM,患肢在行走支撑时可见同侧骨盆及肩下沉,故又称斜肩步,摆动时相有代偿性足下垂。
2、关节不稳步态:如双侧先天髋脱位步行时左右摇晃如鸭步。
3、疼痛步态:当各种原因引起患肢负重疼痛时,患者尽量缩短患肢的支撑期,使对侧摆动腿呈跳跃式快速前进,步幅缩短,又称短促步。
偏瘫步态:即典型的划圈步态,表现为下肢伸肌张力过高,廓清不充分,左右骨盆高低不对称。
迈步时通过身体带动骨盆向前摆动,膝关节不能屈曲面画圈迈出患腿。
矫治方法:①手法牵张股四头肌、腘绳肌、小腿三头肌、内收肌等;②半桥运动等躯干肌肌力训练;③强化步行分解训练。
④上下台阶训练,以及侧方上下台阶训练;⑤膝关节屈伸控制性训练等。
足下垂步态:矫治方法:①胫前肌肌力训练:坐位、站位勾脚尖练习,可抗阻;②对足下垂严重的患者可给以AFO;③对中枢性损伤所致的足下垂合并有足内翻的可配合站斜板牵伸小腿三头肌及胫后肌;④松动直腿坐坍塌试验成分有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步行模式。
剪刀步态:多见于内收肌高度痉挛、髋外展肌肌力相对或绝对不足的脑瘫、脑卒中后偏瘫、截瘫等。
矫治训练方法:①手法牵伸内收肌;②强化拮抗肌即臀中肌的肌力训练;③理疗;④对顽固性痉挛,手法牵伸效果不理想,可考虑神经肌肉阻滞治疗或口服中枢性解痉药;⑤步行时要有足够的步宽,如在地上划两条平行直线,训练患者两脚踏线步行。
膝塌陷:矫治方法:①对腘绳肌的痉挛导致的伸膝障碍,首先可站斜板和手法牵伸训练、以抑制腘绳肌肌张力,同时强化小腿三头肌肌力训练如踮脚步行、前脚掌踏楼梯上下训练等;②加强拮抗肌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如靠墙蹲马步、功率自行车训练、直腿抬高训练、上下楼梯训练等;③双足跟提起球并伸直膝。
膝过伸:一般是代偿性改变如股四头肌肌力不足、膝塌陷步态或伸髋肌肌力不足时采用膝过伸代偿;支撑相伸膝肌痉挛;躯干前屈时重力线落在膝关节中心前方,促使膝关节后伸以保持平衡。
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的特点
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画圈步态:偏瘫侧下肢在行走时会表现出向外画圈的动作,然后向内收,类似于在不停画圈。
这是因为偏瘫侧的力量不足,导致行走时足内翻,足跟不能充分着地,髋关节带动下肢向前走。
2.上肢屈曲:偏瘫侧上肢通常会呈现肘关节屈曲的状态,紧靠身体。
3.下肢伸直:偏瘫侧下肢在行走时可能呈现出伸直的状态。
4.重心转移:在行走过程中,患者需要将重心从健侧转移到偏瘫侧,然后再转移到健侧。
5.侧屈和扭转:整个行走过程中,患者身体会呈侧屈、扭转的状态。
偏瘫步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偏瘫侧肌力不足,行走时足内翻,足跟不能充分着地,导致髋关节带动下肢向前走。
这种步态特点使得患者在行走时表现出独特的画圈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偏瘫步态是可以通过康复训练进行纠正的,但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出现其他步态畸形。
痉挛性截瘫步态诊断详述*导读:痉挛性截瘫步态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下肢内收肌群张力增高致使步行时两腿向内侧交叉形如剪刀诊断:根据家族史,儿童期(少数20~30 岁)发病,缓慢进行性双下肢痉挛性截瘫,剪刀步态,伴视神经萎缩、锥体外系症状、共济失调、肌萎缩、痴呆和皮肤病变等. 实验室检查:本病血、尿、便、脑脊液常规化验均正常. 其他辅助检查: 1.CT 与MRI 可能有脊髓变细、萎缩. 2.由于脊髓后索损害,下肢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异常,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提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 醉汉步态因重心不易控制,步行时两腿间距增宽抬腿后身体向两侧摇摆不稳,上肢常向水平方向或前或后摇晃有时不能站稳,转换体位时不稳更明显不能走直线此种步态又叫做"蹒跚步态".2 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此指深感觉障碍引起者特点是行走时步幅较大两腿间距较宽,提足较高,足道强打地面双眼注视两足睁眼时可部分缓解,闭眼时不稳甚至不能行走,常伴有感觉障碍Romberg征阳性见于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痨等. 3 痉挛性偏瘫步态偏瘫时患侧下肢因伸肌肌张力高而显得较长,且屈曲困难患者行走时偏瘫侧上肢的协同摆动动作消失,呈内收旋前屈曲姿势,下肢伸直并外旋举步时将骨盆抬高,为避免足尖拖地而向外旋转后移向前方故又称划圈样步态,是由一侧锥体束损害引起多见于脑血管疾病.1、定期体格检查是预防中风、偏瘫的重要措施. 有很多发生中风的病人,家属往往觉得很惊讶,因为病人平时从来不看病不吃药,一直以为他(她)身体很健康,没想到却一下子中风了.其实,身体健康只是病人和家属的一种错觉.中风的病人往往存在中风的危险因素而不自知.这些人如果能早期发现疾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中风是可以预防的. 所以,对年龄40岁以的人群,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或中风家族史的人,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中风的危险因素,可以预防中风的发生.2、加强身体锻炼有助于偏瘫预防. (1)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延缓衰老. (2)体育锻炼能够增强心脏功能,改善血管弹性,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提高脑的血流量. (3)体育锻炼能够降低血压,扩张血管,使血流加速,并能降低血液粘稠度和血小板聚集性,从而可以减少血栓形成. (4)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脂质代谢,提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 从而可以预防动脉硬化.长期锻炼能降低体重,防止肥胖.*结语:以上就是对于痉挛性截瘫步态的诊断,痉挛性截瘫步态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痉挛性截瘫步态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偏瘫诊断详述*导读:偏瘫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一、诊断:主要为一侧上下肢的运动障碍。
在临床上有四种表现形式:1、意识障碍性偏瘫:表现为突然发生意识障碍,并伴有偏瘫,常有头及眼各一侧偏斜。
2、弛缓性偏瘫:表现为一侧上下肢随意运动障碍伴有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意肌麻痹明显面不随意肌则可不出现麻痹,如胃肠运动、膀胱肌等均不发生障碍。
3、痉挛性偏瘫:一般的是由弛缓性偏瘫移行而来,其特点是明显的肌张力增高。
上肢的伸肌群及下肢的屈肌群瘫痪明显,肌张力显著增高,故上肢表现为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呈屈曲状态,被动伸直手有僵硬抵抗感。
4、轻偏瘫:在偏瘫极轻微的情况下,如进行性偏瘫的早期,或一过性发作性偏瘫的发作间隙期,瘫痪轻微,如不仔细检查易于遗漏。
二、鉴别:与皮质与皮质下性偏瘫鉴别皮质性偏瘫时,上肢瘫痪明显,远端为著。
如果出现皮质刺激现象有癫痫发作。
顶叶病变时,有皮质性感觉障碍,其特征是浅层感觉即触觉、温痛觉等正常,而实体觉、位置觉、两点辨别觉障碍明显。
感觉障碍以远端为明显。
右侧皮质性偏瘫时常伴有失语、失用、失认等症状(右利),双侧皮质下偏瘫伴有意识障碍,精神症状。
大脑皮质性偏瘫一般无肌萎缩,晚期可有废用性肌萎缩;但顶叶肿瘤所致的偏瘫可有明显的肌萎缩。
皮质或皮质下偏瘫腱反射亢进,但其他锥体束征均不明显。
皮质与皮质下偏瘫以大脑中动脉病变引起的最常见,其次为外伤、肿瘤、闭塞性血管病、梅毒性血管病或心脏病引起的脑栓塞等。
三、预防:防治及预防偏瘫,以下介绍几种方法:1、定期体格检查是预防中风、偏瘫的重要措施。
有很多发生中风的病人,家属往往觉得很惊讶,因为病人平时从来不看病不吃药,一直以为他(她)身体很健康,没想到却一下子中风了。
其实,身体健康只是病人和家属的一种错觉。
中风的病人往往存在中风的危险因素而不自知。
这些人如果能早期发现疾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中风是可以预防的。
所以,对年龄40岁以的人群,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或中风家族史的人,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中风的危险因素,可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脑瘫患者步态的特点
脑瘫患者的步态特点取决于脑瘫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不同类型的脑瘫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步态异常。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步态特点:
1. 痉挛型步态:痉挛型脑瘫患者常常表现出肢体肌肉过度紧张并伴随着强烈的痉挛,步态呈现出僵硬、不协调的特点。
他们的步态可能呈现出挺身、关节角度异常或者用力收紧大腿和小腿肌肉。
2. 无力型步态:无力型脑瘫患者通常表现为肌肉力量不足,步态呈现出行走困难、摇摆不稳、脚步不稳的特点。
他们可能出现膝关节塌陷、脚跟落地困难等现象。
3. 扁平型步态:扁平型脑瘫患者的步态特点是足部内翻、脚弓下陷、膝关节过度伸直并且下肢肌肉过度紧张。
他们的行走时足部接触地面面积较大,易导致扁平足和脚趾挛缩。
4. 痉挛-无力混合型步态:有些脑瘫患者的步态表现是痉挛型和无力型的混合。
他们的步态可以是肌肉力量不足,而在肌肉过度紧张时痉挛。
这种步态呈现出混合型特点,包括无力和僵硬的元素。
总的来说,脑瘫患者的步态特点是步态困难、不稳定、协调性差,并伴随着肌肉紧张或无力等问题。
这种步态异常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导致行走困难、跌倒风险增加等问题。
简述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特点摘要:一、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特点概述二、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的具体表现1.拖步2.步长缩短3.步态不稳4.足下垂5.髋关节屈曲6.膝关节过伸7.足内翻三、针对偏瘫患者步态的治疗方法四、结论正文:偏瘫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行走功能受限,表现出一系列典型步态特点。
这些特点包括拖步、步长缩短、步态不稳、足下垂、髋关节屈曲、膝关节过伸和足内翻等。
1.拖步:偏瘫患者在行走过程中,患侧下肢往往不能正常摆动,表现为拖地行走。
2.步长缩短:由于患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受限,使得步长明显缩短。
3.步态不稳:偏瘫患者行走时,身体重心不稳定,容易摇晃,导致步态不稳。
4.足下垂:患侧足部不能正常抬起,表现为足下垂。
5.髋关节屈曲:偏瘫患者在行走过程中,患侧髋关节屈曲,使腿部不能正常伸直。
6.膝关节过伸:膝关节在行走时不能正常弯曲,表现为过伸。
7.足内翻:患侧足部在内翻状态下行走,导致步态异常。
针对偏瘫患者的典型步态特点,治疗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康复训练: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言语治疗等。
2.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改善患者行走功能,缓解肌肉痉挛、疼痛等症状。
3.辅助器具:根据患者需求,选用合适的辅助器具,如拐杖、助行器等,以提高行走稳定性。
4.手术治疗: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神经修复手术、矫形手术等。
总之,了解偏瘫患者的典型步态特点,有助于临床医生、康复师和患者本人更好地认识疾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偏瘫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多见于中风患者。
偏瘫患者的步态异常是其主要症状之一,因此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对于康复非常重要。
本文将重点讨论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的内容,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康复训练。
1.瘫痪侧肢体的肌力减弱或完全丧失:偏瘫患者的瘫痪侧肢体往往无法主动运动或运动能力受限,因此步态分析中需要考虑到肌力的问题,从而确定训练的目标和内容。
2.瘫痪侧肢体的肌张力异常:偏瘫患者的瘫痪侧肢体往往会出现肌张力增高(痉挛)或减低(松弛)的情况,这会直接影响步态的表现。
因此,在步态分析中需要留意肌张力的异常,并相应地调整训练计划。
3.瘫痪侧肢体的关节活动度减少:由于肌力减弱和肌张力异常,偏瘫患者的瘫痪侧肢体关节的活动度会受到限制,表现为关节屈曲或伸直受限等。
因此,在步态分析中需要关注关节活动度的变化,并在训练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关节活动度。
基于以上分析,进行偏瘫步态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1.肌力训练:通过理法、疏松拉伸等手段,针对性地增强瘫痪侧肢体的肌力。
常用的方法包括日常功能训练、肌力锻炼等。
2.关节活动度训练:通过主被动活动和适当的牵引手法,增加瘫痪侧肢体关节的活动度。
可以进行主动活动训练、被动活动训练、关节牵引等。
3.平衡训练:通过单脚站立、平衡木步行等训练,提高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
还可以使用平衡器械进行恢复训练。
4.步态训练:通过正常步态模式的重塑,改善偏瘫患者的步态异常。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步态辅具,如助行器、拐杖等。
5.动作训练:通过各种复合动作训练,培养瘫痪侧肢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常见的动作训练包括平坐到站立、跪到站立等。
在进行康复训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康复训练应个体化:由于偏瘫步态的差异较大,每个患者的康复训练计划应该针对其具体情况进行制定,避免一刀切的模式。
2.康复训练应进行系统性:康复训练需要系统规划,从基础训练逐渐过渡到高级训练,以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痉挛性偏瘫步态诊断详述
*导读:痉挛性偏瘫步态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病人上肢呈内收、旋前、屈曲,无正常摆动,下肢伸直并外旋,举步时将骨盆提高,足尖曳地,向外旋转而后移向前方与以下步态鉴别:1 醉汉步态因重心不易控制,步行时两腿间距增宽抬腿后身体向两侧摇摆不稳,上肢常向水平方向或前或后摇晃有时不能站稳,转换体位时不稳更明显不能走直线此种步态又叫做"蹒
跚步态". 2.共济失调步态:行走时两足分开,因重心不易控制,故摇摆不稳,如酒醉状,称“醉汉步态”,多见于小脑病变。
而由深感觉障碍引起者,行走时两足分开以求平衡,两眼注视地面及下肢,抬足过高,下地如顿足,步幅不均,闭眼常不能走。
3 痉挛性截瘫步态,因下肢内收肌群张力增高致使步行时两腿向内侧交叉形,如剪刀故又称剪刀步态,见于横贯性脊髓损害脑性瘫痪
等
1、定期体格检查是预防中风、偏瘫的重要措施. 有很多发生中风的病人,家属往往觉得很惊讶,因为病人平时从来不看病不吃药,一直以为他(她)身体很健康,没想到却一下子中风了.其实,
身体健康只是病人和家属的一种错觉.中风的病人往往存在中风的危险因素而不自知.这些人如果能早期发现疾病,采取有效的
治疗措施,中风是可以预防的. 所以,对年龄40岁以的人群,特
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或中风家族史的人,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中风的危险因素,可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2、加强身体锻炼有助于偏瘫预防. (1)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延缓衰老. (2)体育锻炼能够增强心脏功能,改善血管弹性,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提高脑的血流量. (3)体育锻炼能够降低血压,扩张血管,使血流加速,并能降低血液粘稠度和血小板聚集性,从而可以减少血栓形成. (4)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脂质代谢,提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 从而可以预防动脉硬化.长期锻炼能降低体重,防止肥胖.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痉挛性偏瘫步态的诊断,痉挛性偏瘫步态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痉挛性偏瘫步态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