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说明书(1)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6
地质说明书1.开拓区(或延伸水平)地质说明书1)文字部分包括概况,岩,煤层及其顶底板特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其他地质情况,储量计算,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2)图纸部分⑴井上下对照图(比例尺1:2000——1:5000)⑵含煤岩系地层综合柱状图(比例尺1:200——1:1000)⑶各煤层底板等高线附储量计算图(比例尺1:1000——1:2000)⑷井筒延伸部分预想柱状图或剖面图(比例尺1:200——1:1000)⑸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1000——1:5000)⑹开拓区水平切面图(比例尺1:1000——1:5000)⑺开拓区瓦斯地质图(比例尺1:1000——1:5000)2.采区(或盘区)地质说明书1)文字部分包括采区概况,相邻采区情况,煤层特征,煤层顶底板特征,地质构造,其他地质情况储量计算,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2)图纸部分⑴采区煤(岩)层综合柱状图(比例尺1:200——1:500)⑵各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比例尺1:1000——1:2000)⑶采区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1000——1:2000)⑷采区水平切面图(比例尺1:1000——1:2000)⑸井上下对照图(比例尺1:2000——1:5000)3.掘进地质说明书1)文字部分包括概况,煤层及顶底板特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其他有关地质问题。
2)图纸部分⑴掘进巷道地质平面图(比例尺1:1000——1:2000)⑵施工区段煤(岩)层综合柱状图(比例尺1:200——1:500)⑶掘进巷道预想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200——1:500)⑷井上下对照图(比例尺1:2000)4.回采地质说明书1)文字部分包括概况,煤层,煤层顶底板特征,地质构造,其他地质情况,储量,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3)图纸部分⑴煤层结构及顶底板岩性柱状图(比例尺1:200——1:500)⑵回采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比例尺1:500——1:2000)⑶回采巷道实测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2000)回采地质说明书。
地质说明书***煤矿+936m水平集中回风巷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编制单位:***煤矿地测组提交时间:****年**月**日一、地形地貌矿区地势起伏不平、沟壑纵横,属高原中代山丘浅切割地貌;矿井范围内最高点位于矿区北东部黄鳝顶,海拔+1362.9m,最低点位于矿区中部条塘河,海拔+800m,一般为1000~1200m,相对最大高差562m,煤系地层出露最高标高1176.8m,最低标高800m。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矿区中部条塘河河谷标高800m为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
矿区内山脉走向整体为北东~南西向,主要受区内岩性和构造控制,地势表现为中部低,两端高。
二、地表水矿区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为低中、高地貌,矿区北高南低最高海拔标高1362.9m,最低海拔标高800m。
条塘河从矿区中部由北向南径流,河谷最低标高800m。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条塘河谷标高800m应为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
矿区南西侧发育一条由北向南径流的河流,河谷标高为800m,区内南东侧发育数条溪沟,有利于地表水的排泄。
三、水害矿区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为低中、高地貌,矿区北高南低最高海拔标高1362.9m,最低海拔标高800m。
条塘河从矿区中部由北向南径流,河谷最低标高800m。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条塘河谷标高800m应为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
矿区南西侧发育一条由北向南径流的河流,河谷标高为800m,区内南东侧发育数条溪沟,有利于地表水的排泄。
根据已有资料,区内矿床的充水主要因素为茅口组灰岩、长兴灰岩及煤系三个含水层,均属条带状地下水,分布很不均一,开采过程中易造成矿井突出,威胁较大,应加以注意。
玉龙山灰岩含水层为矿井充水的次要因素。
此外小窑积水未来矿井的突出问题,需要注意冒落范围的小煤窑积水影响而造成浅部矿井的突然充水。
本矿井直接充水因素为煤层顶板裂隙水,主要充水因素为老空水,断层水次之。
矿井必须进一步加强水文地质工作,详细调查老窑、历史采空区分布及积水情况,并将调查结果标于井上下对照图上,确定好探水警戒线,并制定针对性的探放水措施和设置相应的防水设施。
仁怀市五马镇铜龙煤矿一采区地质说明书编制人:周鹏工程师:周鹏矿长:王远彬为满足矿井设计和生产需要,依据《设计方案》《安全专篇》,特编制了一采区地质说明书。
一区域煤岩层赋存情况(一)含煤(岩)系特征;采区内的含煤(岩)系为二叠上统龙潭组(P3l),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多旋回沉积组成。
岩性以灰色、灰褐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中~薄层的粉砂岩,煤层及煤线等岩性组成,粉砂岩中具有小型交错层理及波状层理,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常组成互层,显层纹构造。
该区内含煤岩系厚75.91~104.03米,平均厚91.98米,含煤层及煤线9层。
其中含可采煤层(9#、11#)及大部分可采煤层(7#)共三层。
煤层顶板多为粉砂岩和灰岩,底板为粘土岩及碳质泥岩,产植物基叶石。
现将7#煤层顶底板简述如下:7#煤上部为灰至灰黑色泥岩,下部为深灰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呈水平层理,平均厚8.89米。
7#煤层为钢灰色、块状、碎块状、光亮型、金刚光泽、贝壳状断面、阶梯状断面厚0.6——1.23m,平均0.915m。
而下部(7#与9#煤层间)上部为深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下部为含铁质灰岩,底部为泥质粉砂岩中夹煤线,平均厚12.02m。
(二)、含煤性工作区内含煤岩系共含煤层(线)共12层,其中全区可采煤层3层,零星可采和煤线9层。
煤层总厚7.54米,含煤岩系平均厚91.98米,含煤率8.20%;可采煤层总厚6.07米,含煤率为6.60%。
二煤层与煤质根据煤层距离(层间距)、煤层顶板的岩性标志(标志层)。
煤层结构三矿井瓦斯及有害气体1、瓦斯:根据黔煤字(2009)1507号文件批复,瓦斯等级鉴定为“高瓦斯矿井”瓦斯涌出量为36.8 m3/t。
2、煤炭自燃倾向及煤尘爆炸性(1)煤炭自燃倾向分类为三类(不易自燃);(2)爆炸性鉴定结论为煤尘无爆炸性。
四地质构造:铜龙煤矿长岗向斜东翼的西部,地层为东西走向,倾向350 º,倾角53 º,为单斜构造。
邢台煤矿地质说明书1 矿井概况及井田特征1.1 矿区概况1.1.1 地理位置与交通河北冀中能源集团金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邢台矿位于邢台市西南部,行政区除南部及东西两侧分别隶属沙河市管辖外,其余均归邢台市管辖。
地理坐标为:114°24´15"~114°30´34",北纬36°58´31"~37°03´53"。
邢台矿矿区东侧有京广铁路通过,东北距邢台火车站7km,东距小康庄站4km,并有煤矿专用铁路线与矿区沟通,此外,矿区内公路四通八达,交通非常方便,见矿区交通位置图(图1-1)。
图1-1 交通位置图1.1.2 自然环境邢台矿区位于华北平原西缘,区内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介于+100—+70m。
井田及附近分布着李村、悟思、西北留、洛阳等十个村庄,人口14500余人。
该区属海河流域,区内地表水系不甚发育,主要有七里河、沙河。
七里河位于矿区北部,河内常年干涸,雨季偶有流水;历年最大洪水流经量1452m3。
据1963年河北省南部特大洪水过后的观察,最高洪水位为+79.5米。
工业广场及工人村均为受害。
沙河位于矿区南部,在矿区内属季节性河流。
上游分为南北二支流,流至井田附近变为暗流,雨季时水量增大,其他时间水量很小,且上游已筑起水库,水流很少流至下游。
在流经井田沙河的流量未进行测定,现已分别在七里河、沙河上游修建了东川水库、朱庄水库和东石岭水库,用于防洪和灌溉,库容量分别为0.09、4.16、0.68×108 m3。
1.1.3 矿区气象本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
最低气温-22.4℃,最高气温41.8℃,年平均气温13.2℃左右。
最大年降水量为1269mm,最小年降水量222.9mm,年平均降水量532.7mm,蒸发量年平均为1887.0mm,大于降水量。
春末夏初多风,南风为主,北风次之,年平均风速为2.0m/s,最大风速≥17米/秒。
第一章概况第一节自然地理一、地形地貌本采区位于井田东南部,根据矿井地质报告介绍,本采区地貌属于中低山区,总体地势东高西低。
二、水文采区内地面无常年流水的河流通过,仅在雨季沟谷有水流出,并很快排干,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
三、地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资料,本区地震烈度为Ⅷ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20g。
第二节地质勘查工作(参照矿井地质报告)1、1975年,山西省地质局区调队编写了1:20万平遥幅区调报告,对本工作区的地层进行了系统的划分和对比。
2、1976年10月—1980年1月,山西省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队与山西省平遥县水利局合作,对平遥县全县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及储量进行普查,调查水井4305眼,水文地质调查点1120个,调查泉水l93处,县井队和地区井队共打钻孔21个,总计进尺4022.55m,第一水文地质队施工钻孔7个,总计进尺2163.3m。
填制有1:5万平遥县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图。
于1980年l月编制了《山西省平遥县农田供水水文地质详查报告》。
第二章采区地质第一节采区地质简况一、采区地质1、本采区位于矿井井田东南部,地层发育情况与矿井井田其它地区相似。
采区地层从老到新有:古生界奥陶系中统,石炭系中统、上统,二叠系下统、上统,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第四系等。
采区地层总体走向趋势是:北西一南东向,倾向北东。
2、本采区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褶曲不甚发育,总体上呈向北东东缓倾斜的单斜构造。
(1)断裂构造采区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其特点是延伸长,断层倾角较陡,一般大于50°,以正断层为主,逆断层次之,其方向主要以北东东和北北东两组为主,其中以北北东向形成较早,北东东向形成较晚,但分布较多,呈地堑、地垒、阶梯状排列。
(2)褶曲区域褶曲构造不太发育,仅局部地段出现小的波状起伏,形成小的近南北向或北北东向的背、向斜,但规模不大。
区域地层简表地层单位代号厚度(m) 岩性特征界系统组段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0~30 黄褐色亚砂土、亚粘土及砂砾石。
桃花潭矿业公司矿井地质说明书一、矿井概况泾县桃花潭矿业公司煤矿地处皖南山区北缘,地势低缓、开阔, 以低山丘陵为主。
最低海拔约64米,最高海拔约110米;矿井位于泾县桃花潭镇桃东村和龙潭村交界处,距泾县县城约40公里,地理坐标为东径118˚09΄28˝,北纬30˚30΄34˝,有矿区公路与322省道相连,交通便利。
本矿井属泾县大山勘探区,井田范围北至F6斜切正断层,南至F9斜切正断层,东至煤层露头+50m水平底板等高线,西至深部-300m水煤层底板等高线,井田南北走向近1400米,东西倾向近500米,井田面积0.7217km2。
矿井核定生产能力为3万吨/年,截止2005年末,矿井保有地质储量为38万吨,可采储量30.4万吨。
二○○五年经安全现状评价为B类矿井。
二、矿井地质及水文情况本矿区内无煤矿开采历史,也无相邻矿井。
矿区为南北走向单斜构造,矿区范围上至露头,下至-300m,南至F9断层,北至F6断层,井田范围由普5、普6和普8三孔控制,省煤田地质二队提供勘探资料。
(一)矿井地质特征及构造1.矿区地层矿区内分布的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二叠系下统栖霞组、孤峰组,上统龙潭组、大隆组;三叠系青龙群和第四系沉积物组成,均属浅海相沉积,含煤岩系为二叠上统龙潭组上段,即所谓龙潭煤系;岩性主要为炭质页岩,砂质页岩,细砂岩及中粒长石石英砂岩。
2.构造井田内构造较为简单,地层走向近于南北,倾向西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近40度左右。
井田内共5条断层,分别为F6、F9、F10、F11、F8。
F6:为井田北端边界斜切正断层,走向NW30度,倾向南西,倾角70度左右,断层落差大于120m。
F9:为井田南端边界斜切正断层,走向NW37度,倾向NE,倾角约65度,断层落差大于30m左右。
F10:位于井田Ⅲ线以南正断层,走向NW50度,倾向NE,倾角约65度,断层落差10-15m。
F11:井下-40m北运输巷见到为正断层,落差大于10m左右。
采区地质说明书第一章采区概况第一节、采区位置及范围:第二节、自然地理与井上下对照关系1、地形地貌1264.9m整合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北端,毛乌素沙漠东南缘,地貌单元属黄土丘陵地区,全区大部被黄土覆盖,区内地势总体是东部高,西部低,最高处位于井田东部梁峁,标高为1229.2m,最低处在井田西北部小板兔川深沟,标高1007.4m,区内最大高差为221.8m,一般标高在1040~1150m左右(见地形地质图)。
2、地表水系区内主要水系为小板兔川,由东北流向西北,横贯整合区北部,年平均流量为3.52m3/S。
其次有南沟、正沟等较大支沟,从南向北纵贯整合区中部,注入小板兔川。
这些沟川的流量严格受降水所控制,夏秋季雨季流量较大,冬春季枯水期流量甚微或断流.3、气象本区为典型的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严寒,春季多风,夏季酷热,秋季凉爽,昼夜温差悬殊,四季冷热多变。
常年干旱少雨,年蒸发量较大。
全年无霜期较短,一般10月初上冻,次年4月初解冻。
多年平均气温8.4℃(1957~1990年),极端最高气温38.9℃ (66年6月21日),极端最低气温-28.4℃ (58年1月16日),多年平均降水量435.7mm(1957~1991年),枯水年降水量108.6mm(65年),丰水年降水量819.1mm(67年),多年平均蒸发量1712.0mm,多年平均风速2.2m/s(1957~1989年),极端最大风速25m/s(70年7月18日),年最多风向西北,多年最大冻土深度146cm(68年2月),多年平均气压910毫巴(1974~1989年),全年降水量分配很不均匀,多以暴雨形式集中在7—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8%。
不同年份降水量变化明显。
4、地震本区地壳活动相对微弱,基本地震烈度为Ⅵ度区。
据记载,公元1448年,榆林地区曾发生过4—5级地震,1621年在神木县孤山地区发生过5级地震,烈度6.7度,此后再未发生过4级以上地震,小震也很少。